寧鄉,在全國1800多個縣(市)中,2010年的排行榜,位居73位,在今年的排名中,躍至第68位;就在中部強縣中,寧鄉也不占魁首,排名第六,今年排名第五!
寧鄉的引人注目之處,是排位前移的幅度,是后發趕超的速度。從2006年至2010年,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中,5年躍升96位,平均每年超越19.2個縣!
翻開寧鄉“十一五”統計報表,這么一串數據音符般跳出:五年,GDP從2006年的159億元上升到2010年的490億元,年均增幅15.9%;財政收入從2006年的7.1億元增至2010年的25.5億元,年均增幅達29.1%;工業產值由153億元躍至2010年的830億元,增長5.4倍,年均增幅40%!數字佐證發展速度。寧鄉的速度在中部、在全國尚為罕見!
寧鄉,作為曾經基礎薄弱、發展滯后的縣域經濟,以其能量的聚變與爆發,彰顯中部崛起的雄姿,佐證中部崛起的速度。中部崛起,是今日中國的熱門話題;中部崛起,是當今世界的聚焦點之一。走進寧鄉,我們可以目睹中部崛起之風姿;走進寧鄉,我們可以詮釋中部崛起之軌跡!因為寧鄉給我們提供了中部崛起的標本!
“無中生有” 自造優勢
上蒼并不恩寵寧鄉,雖然屬省會長沙,但與城隔水又隔山,長瀏寧三縣排序中,寧鄉也是“幺弟”。
當長沙市經濟突飛猛進,緊鄰長沙的兄弟縣市也借地緣優勢,大舉融城,一路騰飛。望著城市化中滾滾涌動的人流、物流、資金流被時空的阻擋,難入“玉門關”時,好強的寧鄉人沒有屈服于上蒼的安排,開啟“無中生有”的博弈。
“沒有優勢,自造優勢”。寧鄉人首先再造地域優勢。
寧鄉雖然有兩條大道直通長沙,但其中的319國道車擠路窄難以形成產業帶,長常高速因封閉行駛讓道路兩廂被分割得難植經濟大樹。寧鄉異想天開,在靠近長沙的金洲高速路上再開一個“天窗”。
此舉一出,如石擊池,一片波瀾。
寧鄉境內區區10公里長的高速,已有一個口子,再開第二個,上級難批。當時年財政收入僅5億元的寧鄉,拿5億元造“天橋”,拉長沙入懷,自不量力。
“無中生有”,就是逆流而動,就是迎難而上。
一年的奔波,終于拿到了高速公司開互通的批文。披星戴月的“埋頭苦干”,終于得到長沙市決策層的鼎力支持。
2007年3月15日,金洲互通竣工通車;2008年8月15日,金洲大道通車。寧鄉發展的主力平臺一夜之間向長沙推進10公里。一條無費快車道,寧鄉由“鄉”進“城”,到長沙高新區車程僅20分鐘。
寧鄉區位由劣變優,成了長沙的“黃金碼頭”。近400平方公里的領土納入長沙河西新城版圖,55平方公里的“金洲新區”成寧鄉經濟發展的“橋頭堡”!
區位優勢,被世界經濟發展史證明,為經濟競爭的核心優勢之一。現代區域理論揭示:一個大城市的經濟輻射范圍,在于以它的火車站、機場為原點的30公里圓形半徑范圍內。造物主沒有安排寧鄉入此圈內,而寧鄉“自造天路”,擠入省會最佳輻射圈。
拉近與長沙的時空距離,這,只是寧鄉“再造優勢”的序曲。5127人才引進工程才是它的高潮。
經濟的競爭,人才是核心。作為農業大縣的寧鄉,雖然有“會讀書”的美譽,但,“金榜題名”后的人才,便是“黃鶴一去不復返”,落下個“講農業,大半天;講工業,一根煙;講金融,不沾邊”的現代經濟人才奇缺的現狀。
2008年4月24日,在全縣組織工作大會上,縣委書記黎石秋語出驚人:“用5年時間引進100名博士或有正高職稱的專家、200名碩士、700名全日制大學本科生。”
縣長黎春秋提出要在寧鄉掀起一場人才風暴、造一個人才“洼地”。
5127,一個制勝未來的戰略,一個再造人才優勢的工程,在寧鄉隆重啟幕。
2008年5月20日,金融危機的寒潮使高校畢業生就業進入“寒冬”。寧鄉的攬才“直通車”開進全國各大知名高校,那鮮紅的招才橫幅在高校園地蕩起春潮。互聯網上,5127成為一個令人眼熱耳燙的字眼。一批批青年才俊,從北大,從清華,從大江南北,甚至從美國,從英、法,從世界各大著名學校,來到寧鄉,集聚溈水河畔……
自2008年5月20日起,每年的這個日子,就像潮涌月升般準確無誤,在通程國際溫泉大酒店,5127人才簽約大會舉行,這個簽約大會已連續舉辦四屆!
“5127”工程,引進高素質人才726名,其中,碩、博士235人。
人才“磁力場”筑起,人才的短腿變長腿。
高素質人才一進入縣域經濟的“肌體”,就如注入“活力素”,“肌體”立馬煥出“青春”。
2008年引進的北大博士魯勁松作為寧鄉經開區主任特別助理,負責國家級園區申報工作,僅一年就成功獲評;而去年引進的哈工大博士張學秋扛金洲新區國家級節能環保新材料基地申報,10分鐘演說,語驚參評專家,申報一舉獲批;金融博士鄭小華從美國學成被引進現任寧鄉金融辦主任。在鄭博士的努力下,寧鄉有10家企業進入上市“候車區”,有兩家企業有望今年上市,實現零的突破;
蘇繼桃博士從中南大學畢業來到寧鄉,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在金洲新區創建起新材料基地,引進兩項填補國內空白的新材料項目;園林博士賀隨超的到來,結束了寧鄉城市道路綠化“一統樟樹”的格局,大舉實施“因路施綠,多重結構”的園林格局,為美化寧鄉作出重大貢獻;一批新引進的土木專業人才,一個月就完成了縣城516條背街小巷的改造規劃,節約規劃費用100多萬元!
縣域經濟的競爭,就是縣域間優勢的博弈;速度,是優勢的量化!
兩個唯一 做強產業
“招商引資,是縣域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唯一選擇;項目建設,是縣域經濟超常規跨越發展的唯一載體。”
“兩個唯一”是寧鄉縣發展經濟的路徑、施政的口訣。11年了,一如格言,寧鄉官員們已入心入腦,脫口而出。
真理,是簡單明了的。“兩個唯一”樸素無華,又牽住了“牛鼻子”。
視發展為天職的寧鄉領導班子,雖然先后換了3位一把手,但“兩個唯一”的大旗高揚,路徑不變。因為,只有項目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只有項目,才能托起經濟大廈,富裕寧鄉。
記得劉少奇誕辰100周年,我們奉命要寫一個少奇故鄉經濟成就的通訊。我們在寧鄉苦苦尋覓,才找出了“十一條褲子”的工業亮點。“圣得西”、“忘不了”,那時是寧鄉工業的“王牌”,“加加醬油”,堪稱寧鄉工業的“巨無霸”。
長沙市十二屆黨代會前夕,我們再訪寧鄉,工業平臺,已冒出兩個“國”字號金牌:寧鄉國家經濟開發區、國家級節能環保新材料基地。兩塊牌子僅一路之隔。寧鄉工業產業平臺已形成“兩區四園一走廊”的“眾星拱月”的格局,崛起了七大產業。規模工業已擁有658家,今年工業產值有望登上千億臺階。全縣擁有省級以上的名牌企業69家,其中“國字號”品牌14家。寧鄉規模經濟總量位居全省第二,“國字號”品牌雄踞中部地區縣級之首!
寧鄉工業已呈龍騰虎躍、爭奇斗艷之勢。打破世界記錄的千噸級汽車起重機在這里下線,中國獨一無二的住宅流水生產線在這里崛起,收購世界500強——伊萊克斯長沙工廠的企業在這里出籠,世界制藥裝備的航母也在這里誕生……
已成功實現由“寧鄉制造”向“寧鄉創造”華麗轉身的寧鄉工業,已創造出逾百個填補國內空白的產品!
寧鄉工業的成“工”博弈,撐起了縣域經濟的大廈。“十一五”以來,寧鄉工業對GDP的貢獻率創下76.2%的歷史新高,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58%。
今日寧鄉工業的輝煌,是“兩個唯一”的生動寫照。
十多年前,寧鄉雖然有過縣辦工業產值名列湖南縣級第一的榮光,但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全軍覆沒,只留下大堆的債務和3萬多下崗工人的包袱。
而寧鄉今天的工業如群星璀璨,似山花爛漫,形成規模企業658家、近千億元工業產值,靠的是招商引資,靠的是項目開發。金融危機的2009年,就引進、啟動年度計劃投資5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338個,實現竣工投產項目214個,實現工業投入112.8億元。
5年,寧鄉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總額達691億元。
寧鄉,是全省有名的旅游資源大縣,密印禪寺、千佛溶洞、四羊方尊、灰湯溫泉、少奇故里五大旅游景點,稱之為“五奇”,可謂“一灣溈水孕古城,一座溈山啟宗風,一尊國寶驚世界,一柱國魂濟蒼生”。然而, “奇景”多處于深山無人問的“昏睡”狀態。
近年,寧鄉將旅游業列為四大主戰場之一,5年旅游招商引資80億元,開發項目近100個,僅一池溫泉,就引來3個五星級賓館,投資過40億元的“中部華天城”正在濃妝艷抹的開業之即。
2008年,寧鄉一舉躍入全國17個旅游強縣之列;去年接待游人600萬人次,創旅游收入35億元。
寧鄉旅游成功問鼎縣域經濟支柱產業,“神奇寧鄉,我心向往”的響亮口號回蕩華夏。寧鄉,正朝著“國際知名旅游勝地”昂首挺進!
寧鄉產業騰飛,是一條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比翼齊飛的科學發展之路。
作為產糧、養豬大縣,當二、三產業突飛猛進時,對農業的反哺、拉動效益彰顯,形成了“百里百萬畝優質稻產業走廊”。優質稻占比由2006年的61.5%增加到去年的79.4%,煙草躋身為全省三強,生豬年養殖總量達250萬頭,“寧鄉花豬”品牌熱銷京、滬、粵等大城市。“十一五”實現農業總產值近100億元,農業增加值近60億元,農業龍頭企業已達75家。
寧鄉,昔日的“農業大縣”正大步邁向“農業強縣”!
三抓兩促 城鄉巨變
三抓兩促,是寧鄉縣組織機關單位開展為企業排憂解難的經濟服務活動,這個以“抓調查研究、抓協調服務、抓工作落實,促項目投入、促經濟超跨發展”的活動,自2004年啟動,堅持至今,成為寧鄉服務經濟的一種模式,一個品牌。
把服務作為每天必做的功課。2008年,長沙市開展“兩幫兩促”服務活動以來,寧鄉結合自身實際,更是將服務文章做到了完美的境界,列為全市服務的典范。
隨著服務內涵的豐富,服務主體由縣級領導拓展至所有投資200萬元以上的項目,服務時間由幾十天延伸至全年不間斷開展,服務重點由協助業主解決具體問題逐步向幫助業主運作項目、指導創業方向轉變。
經濟學家認為,在行政主導型的中部地區,政治精英往往給一個地方帶來超常規發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的今天,經濟發展還是靠人、靠政府這個有形之手與市場這個無形之手的完美結合。政府到位不越位,干部幫忙不添亂,寧鄉給我們提供了縣域經濟中黨政干部一個行政的“模本”,一個可操作的“路徑”。
紫龍灣酒店原址是棟爛尾樓,新引進的開發商資金出了問題,面臨“斷血”危險。寧鄉縣和灰湯鎮利用2009年長沙市對企業“兩幫兩促”的機會,引進有財力、人脈雄厚的機會,為幫助融資解難牽線搭橋。
為協調村民支持紫龍灣酒店建設,寧鄉縣、灰湯鎮的干部常常到村里開會商討到深夜。
正是寧鄉各級黨政班子無微不至的“幫扶”,使得紫龍灣酒店2009年3月開工,年底就完工,酒店開業至今,生意火爆,經常一房難求;
落戶寧鄉的長高集團施工現場,縣委書記黎石秋頂著烈日為項目桿線遷移問題現場辦公;三一重工寧鄉產業園建成投產時,需要1000多名員工,尤其急需焊工200多人,三一犯難了。金洲新區管委會馬上在縣里開招聘會,還到附近的安化縣與沿海地區聯系,按照三一提出要求最好要有沿海經驗、還要求1.65米以上身高附加條件,幫助解決了。
寧鄉縣招商局給我們提供這么一串記錄:2010年,寧鄉縣“幫扶”中堅持“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思路,38名縣級領導、44名縣直單位駐名聯系138個重點項目,經開區、金洲新區及33個鄉鎮的黨政領導各自聯系與之對應的項目,全縣117個工作組共聯系905個項目與企業,累計入點幫扶3065次,協調解決問題1924個。
寧鄉的老板一致認為,“三抓兩促”讓他們“暖心、放心、安心”,認為選擇寧鄉,便是選擇了事業的成功。
“三抓兩促”作為一個服務品牌,其中折射的是黨政領導的新理念、新形象,它帶來的不只是一串經濟數據,而是一種風清氣正的政風,一個城鄉巨變的景象。
“點上一支煙,縣城跑一圈”,寧鄉的老百姓如此形容5年前的寧鄉縣城。那時縣城也就是一個典型的“一支煙經濟區”的集鎮,低矮破舊的房子、雜亂無章的街道、低洼不平的道路、占道經營的商販,有道是,“國道好走,寧鄉難進。”
2006年底,縣府大院北遷,由此,推開東延北拓老城提質的建設序幕。溈江東岸“十里芙蓉”風光帶、城區十一路綠化、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的高樓大廈,一個山、水、洲、城的生態新城在溈水之濱屹立……
5 年,寧鄉縣城由不足12平方公里擴張到了34平方公里,人口由14萬人增至31萬人,房地產銷售面積由不足30萬平方米增加到120萬平方米!
在寧鄉縣城“烏鴉”變“孔雀”的嬗變之時,寧鄉農村也展現出一幅幅美麗畫卷——
關山,原是寧鄉的窮鄉僻壤,現在徽式民居錯落有致,農民公園水上樂園繞村坐落,果園依山就勢、跌宕起伏,一個社會主義新農村樣板引來五洲四海好奇者參觀取經……
花明樓、灰湯鎮,甚至曾經偏僻、有“小西藏”之稱的“溈山”,一眼望去,就成一個風光旖旎、建筑雅致、魅力無窮的大公園!
城鄉巨變,變的不只是外觀,舉目可見、觸手可摸的更是人們的精神面貌,自心底涌出的幸福感!
寧鄉的速度,最終受惠的是百姓,老百姓的事情大于天。寧鄉的決策者,就是以一路奔跑、一路趕超,從而,為130萬寧鄉人們打拼一個富裕、安康的新寧鄉。眼下,寧鄉縣的決策者又在推出一個讓1.2萬農村困難戶圓住房夢的3年行動計劃!
“寧鄉速度”,源于再造優勢,源于“兩個唯一”,源于“三抓兩促”,更源于一種寧鄉的精神——“搶挺精神”。
2008年,寧鄉首次跨入全國“百強縣”后,提出“搶擂先導區,決勝大河西,崛起中西部,挺進五十強”再到現在的“挺進五十強,提速過百億”。
“搶挺精神”,“寧鄉速度”的動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