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冷水江市積極統籌城鄉發展,緊密結合新農村建設,有力推動了農村各項工作發展,走出了一條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路徑。
一、冷水江市的實踐與探索
(一)以“新村莊”為目標,完善農村規劃修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健全村莊規劃體系。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礎上,按“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原則,高標準完成全市210個村(居委會)的規劃修編工作,與城市規劃一起,構建了比較完善的城鄉一體化規劃體系。二是規范農村房屋建設。規定農村建房一律須經規劃、國土審批,建房選址、朝向、建筑風格、色彩等必須符合村鎮規劃要求,對已建成房屋進行風貌改造,統一屋面、墻面、墻裙、門窗、裝飾線條。目前,全市已完成房屋風貌改造1000棟,徹底改變了“有新房沒新村”的狀況。三是鼓勵村民集中居住。因地制宜,引導村民集中連片建房,打破“戶戶界限”和“村組界限”,允許跨村跨鎮建房。四是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大力開展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新建通村公路
(二)以“新機制”為目標,推進農村配套改革,破除城鄉發展體制壁壘。一是創新財政投入機制。每年籌措2億元資金專項用于農村建設,采取“項目爭一點,財政補一點,部門幫一點,鄉鎮拿一點,村里籌一點”的辦法妥善解決建設資金不足問題。二是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建立健全農民工養老、工傷、醫療、失業、生育等保險制度,推動城市教育、住房、醫療、就業等資源向農民工開放。三是探索土地流轉機制。鼓勵引導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四是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鼓勵農民進城,進城農民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待遇。鼓勵市民下鄉,規劃論證環湴泥湖別墅群建設。對經批準的試點村,可以提出申請,經批準可改為“農村社區”,社區居民可以轉為“涉農居民”。
(三)以“新產業”為目標,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一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扶持壯大瑞生源、響蓮實業、富康油茶林等農業龍頭企業,培育知名品牌,推動農業企業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二是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在農村興建了中藥材、油茶林、水產養殖、無公害蔬菜等基地,涌現出渣渡鎮15000畝富康油茶林,礦山鄉萬畝金銀花,鐸山鎮大坪村3000畝楊梅、眉山村千畝葡萄,三尖禾青片萬畝糧油等上規模的農業產業基地。同時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打造庭院經濟、莊園經濟。
(四)以“新素質”為目標,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培養造就高素質新型農民。一是提高農民思想文化水平。完善基層黨組織建設,積極開展農民普法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的思想政治意識和民主法制意識。積極開展文化下鄉、農村讀書活動等,每個村建一個村級圖書室或閱覽室,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二是提高農民生產技術水平。一方面在冷水江的各職業教育機構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給合格農民發放綠色證書,另一方面邀請專家下鄉入村開展實用技術講座并進行實地指導,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術水平。三是提高農民生產經營能力。鼓勵農民成立生產、經營合作社和協會等農民合作組織,增強農民的市場意識和經營能力。同時組織農民外出考察學習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開闊農民視野,引導農民自主創業。
(五)以“新面貌”為目標,打造整潔秀美新村莊,建設和諧鄉風新文明。一是開展村容環境整治。在35個先行推進村強力推進“三清四改五化九建二處理”工程,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廚、改圈欄;硬化、凈化、亮化、綠化、美化;建村級醫療室、社區警務室、社區環衛室、文化體育室、計劃生育室、綜合服務室、幼兒園、農村超市、村民活動中心;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嚴格農村衛生制度,設立專職衛生管理人員和專職保潔員,實行“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市處理”的垃圾四級處理模式。今年全市共發放垃圾桶11469個,建垃圾池504個,配備衛生管理員129人、衛生保潔員120人;規劃建設10個垃圾中轉站和3個垃圾填埋場。二是開展鄉風文明建設。成立村腰鼓隊、舞蹈隊、籃球隊、管弦樂隊和龍獅表演隊等民間娛樂組織,共建村民文化活動中心18個。同時,組織開展“十星級農戶”、“好婆婆好媳婦”等文明評比活動,營造了和諧文明的農村新風氣。
二、幾點啟示和建議
1、科學編制規劃,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在政府宏觀規劃中統一編制城鄉建設規劃,與新型城市化結合、與推進環境整治結合、與實施重大項目結合,有計劃、分步驟推進,絕不能城鄉規劃分離。
2、加快建設步伐,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通過以城帶鄉的模式,進一步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
3、完善社會保障,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醫療衛生事業,要把農村文化設施、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勞動力培訓、資源環境保護等都納入統籌的范疇,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實現城鄉居民同享社會公共服務。
4、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產業發展一體化。要統籌城鄉勞動力、土地、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積極推進城鄉產業的融合和結構調整,有效解決城鄉產業分割,關聯性不強的矛盾,實現生產要素在城鄉間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要堅持用工業化、城鎮化的理念發展現代農業。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用市場機制構建充滿活力的內生發展機制,使民眾成為創造財富的主體,激發起民營經濟的巨大創造活力。
5、改善農村環境,推進生態環境一體化。要合理布局鄉村工業,加大農村環保投入和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活污水、禽畜養殖污染、農業面源污染、農村工業污染、重金屬污染等環保治理,加強對農藥、化肥的合理使用,建立城鄉統一的垃圾處理制度。要實施房屋風貌改造和綠化,實施住房安全加固工程,正確引導、鼓勵農村住房集中連片建設,改變農村住房算亂無序的狀況,實現環境美化、生態修復。
6、建立統一制度,推進管理體制一體化。要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實行按居住地登記的新型戶籍制度,并依法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待遇。要健全土地流轉制度,改革農村土地所有制度和住房制度,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實行增減掛鉤,讓土地和房產成為農民的真正財富。要建立財稅金融制度,將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納入各級財政負擔的范圍,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將財政新增的相當一部分教育、衛生、文化等經費開支用于農村;創新農村金融制度,調整和放寬農村金融機構市場準入政策,探索解決農民貸款擔保抵押新模式;創新融資渠道,開展機關單位、社會組織、企業與農村結對幫扶機制,鼓勵村民自籌資金。
(作者簡介:劉小龍,歷任雙峰縣走馬街鎮黨委書記,婁底地區行署辦公室督查室主任、副處級督查員,婁底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副主任、黨組成員,婁底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市政府辦公室黨組成員,婁底市信訪局局長、黨組書記,中共冷水江市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市政府市長,2009年3月任中共冷水江市委書記、市政府市長,2009年11月至今任中共冷水江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