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縣位于湖南省東部,與江西省為鄰。轄15個鎮、4個鄉、2個街道辦事處,304個村和社區(居委會),其中村258個,社區(居委會)46個。
鄉鎮有:鸞山鎮、柏市鎮、黃豐橋鎮、酒埠江鎮、網嶺鎮、皇圖嶺鎮、湖南坳鄉、坪陽廟鄉、槚山鄉、丫江橋鎮、新市鎮、大同橋鎮、上云橋鎮、蓮塘坳鎮、菜花坪鎮、淥田鎮、鴨塘鋪鄉、石羊塘鎮、桃水鎮。
街道辦事處有:聯星街道辦事處、江橋街道辦事處
聯星街道辦事處 郵編:412300 代碼:430223100
轄1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勝利、聯星、文化、永佳、雪花、聯西、百花、富康、萬古橋、高嶺、宋家洲、春聯、柘合、雙豐、山背、春風。總面積43.45平方公里,總人口8.8萬人,辦事處機關駐地攸衡路109號。
江橋街道辦事處郵編:412300 代碼:430223100
轄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烏坳、謝家垅、龍湖、西閣、胡公廟、江橋、譚橋、東塔、譚洲;3個建制村:竹豐、流和、東聯。總面積67.38平方公里,總人口3.8萬人,辦事處機關駐興業路1號。
《大清一統志》載,五代梁楚國遷攸縣治所于此,以后歷為縣治。清同治《攸縣志》云:“昔時攸城樹梅,故有梅城之稱。”1930年設梅城鎮。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取民族復興之義稱復興鎮,旋更名中興鎮。1950 年屬一區,1953年正式建城關鎮。1958 年屬火箭公社(湖南地名網:1958年撤鎮改為人民公社),1961年改城關公社,1981年復置城關鎮。2005年鴨塘鋪鄉的胡公廟及上云橋鎮的萬古橋、江橋等3個建制村劃入城關鎮。2011年12月27日,根據攸政函【2011】119號文件,撤銷城關鎮建制,設立江橋街道辦事處和聯星街道辦事處。并將上云橋鎮的烏坳,菜花坪鎮的東塔、譚洲、譚橋、東聯、流和、竹豐,鴨塘鋪鄉的謝家垅、龍湖等9個村(社區)劃入江橋街道辦事處。將蓮塘坳鎮的柘合、山背、春聯、春風、雙豐,上云橋的宋家洲、高嶺等7個村(社區)劃入聯星街道辦事處。
鸞山鎮 郵編:412312 代碼:430223119
全鎮轄1個居民委員會、15個村民委員會:琴陂、東院、上垅、江沖、建新、南岸、三聯、老漕、新漕、桃源、咸弦、咸周、新和、江邊、龍會、皮佳。鎮政府駐建新社區。
據清同治《攸縣志》記載,此地一山獨聳,如鸞起舞,故名鸞山,鎮以山名。原鸞山鎮1950年為二區,1956年置鸞山鄉,1958年為星火公社,1959年更名鸞山公社。1984年復改鸞山鄉,1994年建鎮。原漕泊鄉1961年為漕泊公社,1984年由公社改為漕泊鄉。2005年原鸞山鎮與原漕泊鄉合并設立新的鸞山鎮。
黃豐橋鎮 郵編:412306 代碼:430223118
全鎮轄1個居民委員會、13個村民委員會:嚴塘、寶寧、三廣、大廟、湖麗坪社區、楊豐、塔前、滿江、東岳山、豐隴、吉林橋、萬新橋、石聯、曉曙。鎮政府駐黃豐橋。
據清同治版《攸縣志》記載:此地,楊塘陂水,源出廣黃,在出水口處,古時建有一座三拱石板橋,以楓樹多而得名“黃楓橋”,爾后五谷豐登,人們遂稱“黃豐橋”。鎮以橋名。原黃豐橋鎮1956年為黃豐橋鄉,1958年改燎原公社,1961年更名黃豐橋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5年建鎮(湖南地名網:1988年建鎮)。原蘭村鄉1950年設蘭村鄉,1958年為星火公社, 1961年析置蘭村公社, 1984年復置鄉。2005年元月原黃豐橋鎮與原蘭村鄉合并成新的黃豐橋鎮。
柏市鎮 郵編:412311 代碼:430223110
全鎮轄1個居民委員會、8個村民委員會:泉塘、富頭、鳳塔、樟井、柏市社區、湖廠、墻背、溫水、中洲。鎮政府駐柏樹下。
鎮以此地田垅中有一參天古柏命名。1950年屬四區,1956年置柏樹下鄉,1958年為燎原公社,1961年改柏樹下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6年9月撤鄉建鎮,改為柏市鎮。
酒埠江鎮 郵編:412313 代碼:430223102
全鎮轄2個居民委員會、11個村民委員會:東田、酒埠江、聯塘、黃竹、木聯、大田、大芹、酒仙湖、慈聯、普安橋、江北、柘雙、白石沖。鎮政府駐油貨坪。
此處座落在位水上游江畔,系上下船只停泊之埠,江邊曾開設酒鋪,原名酒鋪江,后演變為現名。1950年為酒江鄉,1956年并入慈豐山鄉,1958年為衛星公社, 1961年析置酒埠江公社,1981年8月于原酒埠江公社境內建立縣轄酒埠江鎮,1984年鎮社合一建鄉,同年撤鄉建鎮成為今酒埠江鎮。
網嶺鎮 郵編:412307 代碼:430223106
全鎮轄2個居民委員會、9個村民委員會:羅家坪、笙塘、洞井、江塘、北坪、興和、北聯、里旺、宏大、漣灘、甘溪。鎮政府駐地:網嶺鎮洞井村甘溪塘組。
網嶺其名,緣于洞井村老網嶺組。古時有巨蠎常年棲息于斯,人們便稱此地為蠎嶺。攸縣方言蠎網諧音,后演繹成網嶺。1950年屬二區、四區,1956年設置網嶺鄉,1958年為衛星公社,1961年析置網嶺公社,1984年建鎮。
皇圖嶺鎮 郵編:412309 代碼:430223105
全鎮轄2個居委會、25個村委會:雙新、蔭泉、龍和、高新、富厚、港口、興聯、筆和、芳田、李家鋪、界聯、高枧、新樂、白日坳、長橋、河田、麻城、市上坪、鵬江、丹塘、共和、皇圖、皇新、山關、長華、西街、金塔。鎮政府駐皇圖嶺鎮。
“皇圖”地名由來有二,一曰某朝皇帝建官選址,曾派員到此勘測繪圖,因土質輕薄未選取,因取名皇圖嶺;二曰此地多黃色土壤,本名黃土嶺,后以諧音演變為皇圖嶺。原皇圖嶺鎮1950年屬三區,1956年置皇圖嶺鄉,1958 年為東風公社,1961年更名皇圖嶺公社,1984年建鎮。原市上坪鎮1950年為市上坪鄉,1958年撤鄉并入東風公社,1961年更名市上坪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8年撤鄉建立市上坪鎮。原高枧鎮1984年撤公社建立高枧鄉,1998年撤鄉建立高枧鎮。2007年1月皇圖嶺鎮與市上坪鎮、高枧鎮合并,新設皇圖嶺鎮。
湖南坳鄉 郵編:412309 代碼:430223204
全鄉轄11個村民委員會:排山、龍田、雙田、下灣、田心、大祥、金水、自力、杜口、大興、大瑞。鄉政府駐油婆坳。
昔此地有一永湖,其南鄰山坳,故名湖南坳。1961年建湖南坳公社,1984年撤社建立湖南坳鄉。
坪陽廟鄉 郵編:412309 代碼:430223205
全鄉轄11個村民委員會:雙松、筆武、坪臺、聯和、龍旺、坪塘、黃公、寧家坪、雙凡、坪雙、龍泉。鄉政府駐杏花坪。
此地原有南坪王廟、朝陽觀,故名坪陽廟。1950 年屬四區,1956年置坪陽廟鄉,1958年撇鄉并入東風公社, 1961年析置坪陽廟公社, 1984年復置鄉。
槚山鄉 郵編:412305 代碼:430223207
全鄉轄11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民委員會:寶山湖、燈籠橋、沙峰、龍蟠洲、株形、武倉、巷口山、伏陂、大滄、湖沙垅、賀家灣、網金。鄉政府駐爐下。
原此地山上盛長茶樹,“槚”為茶樹之古稱,故稱槚山。1961年成立建新公社。1962年改名為槚山公社,1984年撤公社建立槚山鄉。
丫江橋鎮 郵編:412305 代碼:430223120
全鎮轄17個村民委員會:聯江、仙石、新杉嶺、萬興、華裕、增佳新、源佳、嚴良、聯勝、三峰、松江、同富、中和、樟樹、雙江、盆上、明月。鎮政府駐丫江橋。
發源于嚴仙嶺的兩股溪流,在此地匯合,形成“丫”形,前人于此架有兩座石橋,故名丫江橋。原丫江橋鎮1950年為丫江鄉,1956年更名丫江橋鄉,1958年改紅旗公社,1961年析置丫江橋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4年建鎮(湖南地名網:1995年撤鄉建鎮)。原大橋鄉1950年置大橋鄉,1958 年撤鄉并入紅旗公社,1961年析置大橋公社,1984年復置鄉。2005年大橋鄉與丫江橋鎮合并設立新的丫江橋鎮。
新市鎮 郵編:412304 代碼:430223107
全鎮轄1個居民委員會、17個村民委員會:平田、方溪、鐘佳橋、協塘、排樓、福壽灣、大橋頭、光明、回龍、新聯、庚子、新市、桐梓、桐樹、山門、文和、新中、南北街。鎮政府駐顏家嶺。
此地濱臨攸水中游西河畔,曾新建一市場,故名新市。原新市鎮1950 年為新市鄉,1956 年為桐樹下鄉, 1958 年為和平公社, 1961 年析置新市公社,1984 年建鎮(湖南地名網:1984年由公社改稱新市鄉,1985年撤鄉置新市鎮)。原鐘佳橋鎮1950年屬五區,1958 年為金星公社,1961年析置鐘佳橋公社,1984年置鄉,1998年撤鄉建鎮。2007年1月新市鎮與鐘佳橋鎮合并,新設新市鎮。
大同橋鎮 郵編:412304 代碼:430223111
全鎮轄9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民委員會:界江、羅潭、觀背、大同、何嶺、善化、土樓、新虎塘、善橋、丁家垅。鎮政府駐地谷公坳。
鎮以境內1929年修建的一公路橋名命名。1950年置大同鄉,1956年更名大同橋鄉, 1958年撤鄉并入和平公社,1961年析置大同橋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6年9月撤鄉建鎮。
上云橋鎮 郵編:412300 代碼:430223121
全鎮轄10個村民委員會,2個居民委員會:田富、大屋、高車頭、高岸、上云橋、泰青塘、沙陵陂、圳江、侯聯、馮家坳、侯市、七里坪。鎮政府駐楓嶺。
鎮以境內一座兩搭石板平橋上云橋命名。原上云橋鄉1950 年屬一區,1956 年置上云橋鄉,1958年撤鄉并入火箭公社,1961年析置上云橋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7年撤鄉建鎮。原沙陵陂鄉1950 年屬八區,1956 年置沙陵陂鄉,1958年撤鄉并入幸福公社,1961年析置沙陵陂公社, 1984年復置鄉。2005年沙陵陂鄉與上云橋鎮合并設立新的上云橋鎮,以原沙陵陂鄉和上云橋鎮(不含萬古橋、江橋2個建制村)的行政區域為新設上云橋鎮的行政區域,原上云橋鎮的萬古橋、江橋等2個建制村劃入城關鎮。2011年12月行政區劃調整,撤城關鎮設聯星和江橋街道辦事處,其中烏坳劃入江橋街道辦事處,宋家洲、高嶺劃入聯星街道辦事處。
蓮塘坳鎮 郵編:412315 代碼:430223213
全鎮轄20建制村,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幽居、下洞、銀坑、陽升觀、廖公、星和、山田、先鋒、新華、新朝、沿龍、巨田、春塘龍、下田、枧頭、南水、中江、盤龍、盤聯、巨洲、涼江、高樓、同聯。鎮政府駐金三角(原蓮塘坳鄉人民政府駐地)。
因此地長嶺坳下有兩口相連之塘,故名連塘坳,后演變成蓮塘坳。原蓮塘坳鄉1950年置蓮塘鄉,1956 年更名蓮塘坳鄉,1958 年撤鄉井入幸福公社, 1961年析置蓮塘坳公社, 1984年復置鄉。原涼江鄉1961年成立公社,1984年撤社建立涼江鄉。原銀坑鄉1961年設銀坑公社,后改公社為銀坑鄉。2005年涼江鄉與蓮塘坳鄉合并設立新的蓮塘坳鄉。2007年1月銀坑鄉與蓮塘坳鄉合并,新設蓮塘坳鄉。2010年1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撤鄉設鎮。2011年12月行政區劃調整,撤城關鎮設聯星和江橋街道辦事處,其中柘合、山背、春聯、春風、雙豐劃入聯星街道辦事處。
菜花坪鎮 郵編:412316 代碼:430223113
全鎮轄1個居民委員會、17個村民委員會:高和、大旺、芷陂、聯龍、萬美、蘇塘西、潘塘、高塘、高聯、大和、馬址陂、菜垅、菜坪、菜花、菜塘、流塘、蘇江、蘇洲。
此地原有塊百畝大坪,常種油茶,春天菜花盛開,清香襲人,故名菜花坪。原菜花坪鎮1984年由公社改稱菜花坪鄉,1997年撤鄉建鎮。原高和鄉1961年成立高和公社,1984年撤社建立高和鄉。2007年1月菜花坪鎮與高和鄉合并,新設菜花坪鎮。2011年12月行政區劃調整,撤城關鎮設聯星和江橋街道辦事處,其中東塔、譚洲、譚橋、東聯、流和、竹豐劃入江橋街道辦事處。
淥田鎮 郵編:412317 代碼:430223109
全鎮轄1個居民委員會、14個村民委員會:存養、福田、潞浦、新江、八角、五豐、陂隴、樓塘、淥田、江聯、江口、大聯、大洲、群力、群新。鎮政府駐地淥田。
相傳古此地樹木甚多,從五峰山發源之溪水流經此地大垅,水清如鏡,名為淥溪,素有治淥水灌良田之稱,故名淥田。1950年設淥田鄉,1958 年為友誼公社,1961 年析置淥田公社,1984年2月復置鄉,1988年建鎮。
鴨塘鋪鄉 郵編:412300 代碼:430223212
全鄉轄10個村民委員會:洪家洲、茅坪、邱家垅、牛頭湖、桐壩、楊木港、陰山港、泥腳巷、黃雙橋、奧林。鄉政府駐洪家洲。
鄉名來源一說因境內洪家洲村豬婆塘下的小垅形似鴨頭而得名,一說因此地塘壩較多,素以養麻鴨聞名,又開設了孵鴨店鋪,故名鴨塘鋪。鴨塘鋪鄉轄境民國時期分別屬馬鞍鄉和南田鄉。1950年6月,轄境內成立6個鄉,其中茅坪、寶塘、牛頭湖、桐壩、發農5個鄉屬第十區管轄,龍湖鄉屬第一區管轄。1956年6月全縣撤區并鄉,轄境內6個鄉,合并為牛頭湖鄉,鄉址設在牛頭湖洄水灣,下轄坪洲、坪田、坪塘、林塘、演塘、新塘、頭中、寶塘、坪江、坪沖、頭星、頭聯、頭林、湖晶、龍湖、桐壩、桐塘、發全、楊木港、同心、陰山港22個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9月,老君潭、石羊塘、牛頭湖三個鄉合并成立“八一”人民公社的第五(牛頭湖)、第六(發農)、第七(龍湖)、第八(茅坪)四個大隊。“八一”人民公社社址設在現鴨塘鋪鄉政府駐地。1959年1月,“八一”人民公社更名為鴨塘鋪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體制調整,鴨塘鋪與老君潭、石羊塘分設。鴨塘鋪境內4個大隊分成20個大隊,259個生產隊。1984年4月,鴨塘鋪人民公社改稱鴨塘鋪鄉。原大隊改為村,生產隊改為組。
鴨塘鋪的行政區劃進行過多次調整。1952年從睦田鄉劃入現牛頭湖村的肖家、何家二個組和現邱家垅村的上胡寶坳、下胡寶坳、南前沖、毛廠里、樟雞沖、油榨塘等六個組歸鴨塘鋪管轄。1956年將寶塘鄉的株形、壩上、石寶坳、柏木塘四個組劃歸現上云橋鎮烏坳村。1958年又從睦塘鄉劃入現洪家洲村的上鋪、下鋪、新屋、李家四個組和現邱家垅村的大余嶺組歸鴨塘鋪管轄。1981年將龍湖大隊的江弦、蔡家坳二個組和原胡公廟大隊的廖家、王家、黃家、樟樹下、譚家洲五個組以及現在的湖東化機廠、縣氮肥廠、二一四隊、縣農機一廠所在區域全部劃歸城關鎮管轄。2005年3月又將胡公廟村15個組整體劃入城關鎮管轄。2011年12月行政區劃調整,撤城關鎮設聯星和江橋街道辦事處,其中謝家垅、龍湖劃入江橋街道辦事處。
石羊塘鎮 郵編:412301 代碼:430223115
全鄉轄1個居民委員會、14個村民委員會:南田、譚家垅、達水橋、賀家坪、田星、黃家垅、佳臺、八合沖、羅家橋、界市、旺馬樓、洲上田、金坑、老虎巖、市大。鎮政府駐譚家垅。
相傳古人曾于此地附近塘中挖出一石,形為羊頭,故名石羊塘,久之,地以塘名。1950 年屬十區,1956年置石羊塘鄉, 1958年撤鄉并入八一公社;1961年析置石羊塘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8年撤鄉建立石羊塘鎮。
桃水鎮 郵編:412303 代碼:430223103
全鎮轄1個居民委員會、13個村民委員會:小集、竹泉、謝家坪、夏泉、竹如山、清江橋、睦田、泉塘沖、灣田、褚家橋、桃水、盤塘、睦塘、老君潭。鎮政府駐桃水。
此地為桃水匯入清江水口處,清同治《攸縣志》錄此地名,地因水得名。1950年設桃水鄉,1956 年并入老君潭鄉,1958 年改八一公社,1961年為老君潭公社,1969年鄉(社)政府機關從老君潭遷至桃水,1984年撤鄉建桃水鎮。
稿源:攸縣公眾信息網
供稿: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