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義厚廣 互為秉承
——淺談攸縣精神之內在邏輯
“厚德從善、崇文重教、誠信守法、尚勤敢超”的“攸縣精神”言簡意賅,涵義厚廣,宛若和風常拂,沁人心脾,必將成為弘揚文明、積聚內力、構建和諧、科學跨越的不竭動力。進一步探究其精髓,研究其邏輯,聊聊數句十余字之間,可以說是互為秉承,渾為一體。
——厚德從善為基礎。“德”即道德,指涵于內的準則、信念和修養,“善”即善良,是行于外的表象、行為和品質。自古德為善之基,善為德之果,所謂厚德從善,行善積德。攸縣作為楚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來秉持以德為先、以德待人,與人為善、從善如流。“厚德從善”凸顯了攸縣精神的傳統特質。以“厚德從善”作為攸縣精神的起領,開門見山地表達了以德善為邏輯起點和思想基礎的用意。可以清晰地看到,“崇文重教”歷來以“德”為文明核心,以“善”為教育要義,就如《攸縣志·卷十五》記載的攸縣教育應以“以啟其人生應有之知識,立其明理論、愛國之根基”為要旨;“誠信守法”以“德”“善”為根基,脫離了“德”,沒有了“善”,任何誠信守法都會蒼白無力;“尚勤敢超”強大的動力之源在于“德”“善”,有云“厚德載物”、“上善若水”。所以說“厚德從善”是攸縣精神的靈魂和根基,弘揚攸縣精神,首先就要從“厚德從善”開始,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自覺加強人生修養,提升道德境界。
——崇文重教為手段。“文”涵蓋文明、文化,代表著追求和進步,“教”使人明禮、通達,代表著途徑、手段。“崇文重教”強調的是對人格、能力、風氣的塑造、提升和匡正。儒家一貫主張“詩書教化”,所謂“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文治教化”,“善政不如善教也”。無論是繼承“厚德從善”的優良傳統,還是弘揚“誠信守法”的理念,聚積“尚勤敢超”的本領,都離不開“教”。只有通過文治教化,“厚德從善”才會發揚光大、“誠信守法”才能更加牢靠、“尚勤敢超”才可實現言行合一。攸縣歷來崇尚文明文化,重視教育教化,尊重知識人才,洣水河畔四座文明古塔可為歷史見證。如今縣委、縣政府提出打造教育強縣,文化教育事業走在省市前列,“鄉村大舞臺”、建設學習型機關在全省乃至全國都頗具影響。當前,各種思想觀念交融交鋒,知識科技迅猛發展,教育教化顯得尤為重要。為此,縣委、縣政府創新手段,靈活方式,廣泛開展促進觀念和作風轉變“三十條”宣講,深入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全面組織“生活健康、健康生活”系列運動,目的便是倡導先進文化理念,傳承國學經典,培育文明新風。
——誠信守法為保障。道德是最高標準的法律,法律是最低標準的道德。“誠信守法”既有德的要義,又有法的要求,涵蓋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兩個方面,是規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內在品質和行為準則。當前,我們正處于分工合作、互利共贏的市場經濟時代,“誠信守法”更是一種不可缺失的時代精神。對個人而言,它就是一種高尚的人格力量;對單位而言,它就是一種寶貴的無形資產;對社會而言,它就是一種維系秩序的運行準則;對地方而言,它就是一種優良的地域競爭力。在“攸縣精神”中,“誠信守法”既是“厚德從善”外在之表現,又是“崇文重教”追求之規范,更是“尚勤敢超”必備之操守。自古以來,攸縣人把誠信守法作為立身之本、營生之道。但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不講誠信、唯利是圖的現象仍然時有發生。要成功實現攸縣的科學跨越,我們必須全力消弭這種欠缺。必須養成誠信守法的良好習慣和品德,讓誠信守法的理念植根于全縣人民的心中,為攸縣經濟騰飛、社會進步插上道德和法制的雙翼。
——尚勤敢超為取向。“尚勤敢超”是攸縣精神的收納之句。勤學、勤思、勤勞,超群、超越、超常,以“勤”與“超”為組合,傳遞著腳踏實地、勤勞節儉,創新爭優、跨越趕超的價值追求,向我們昭示“超”必須以“勤”為前提。“尚勤敢超”不僅表達了真抓實干的堅毅,而且彰顯了勇立潮頭的決心。“厚德從善”的浸潤、“崇文重教”的陶冶、“誠信守法”的淳化,最終都是為了弘揚“勤”的優良作為,達到“超”的完美演繹。一直以來,我們秉持著“勤”的作為,始終圍繞“超”在思考、在努力。我們有超的積淀。“五小工業”、“股份合作”、“攔河筑壩”、“修路架橋”、“攸縣的士”、“全省十強”、“潔凈攸縣行動”等,都是我們敢闖、敢拼、敢超的佐證。我們有超的使命。在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今天,區域發展空間很廣、機遇很多、彈性很大,面對發達地區的成功跨越和后方追兵的加速趕超,“超”的責任越顯沉重。我們有超的潛力。煤電一體化、醴茶高速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落戶或建成,我們正加快積聚著“超”的自信和底氣。特別是縣委、縣政府著眼“世界聞名、國內一流、全省領先”,全力打好“四大戰役”,吹響了“五年倍增、爭創一流”“超”的沖鋒號。在“尚勤敢超”理念的激勵下,攸縣必將創造新的奇跡,再鑄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