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發展基礎

 “十一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國內外環境發展變化,堅持實施“城市發展帶動,優勢產業帶動,先進文化帶動”三大戰略,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十一五”規劃的各項指標全面完成,為“十二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十一五”規劃目標全面完成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市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116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263.7億元,完成“十一五”規劃的130%,五年平均增長14.6%;三次產業結構更加優化,一產比重下降近4個百分點,二產比重上升3個多百分點,三產比重穩中有升;財政總收入由6.1億元增加到20.2億元,完成“十一五”規劃的155%,五年平均增長27.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19.7億元增加到123.4億元,完成“十一五”規劃的158%,五年平均增長4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33.2億元增加到84.1億元,五年平均增長20.5%;陶瓷產業被列為全省50個重點產業集群之一,2010年陶瓷稅收3.69億元,煙花稅收1.5億元,兩大支柱產業稅收分別占總稅收的28%11.4%,陶瓷產業產值2010年達到210億元,花炮產值達到120億元;陶瓷產業園區成為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園區,園區工業總產值突破44億元;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21.5%,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第三產業增加值由31.3億元增加到71.5億元,五年平均增長13.9%;連鎖、超市、專賣等新興業態大量涌現,物流、信息、保險、郵政、通訊等服務業長足發展,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在全省縣市名列第五,連續五年榮獲全省“經濟強縣”稱號。

基礎設施加速推進,城鄉面貌大為改觀。城市建成區面積由18.4平方公里擴展到25平方公里,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3億元,建制鎮、村級鎮得到長足發展。順利實現“川氣入醴”,使用天然氣企業近300家,樹起了本市能源建設史上一座重要里程碑。城市污水處理廠、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相繼投入使用,環境保護設施居全省縣級領先水平。蓮易高等級公路完成改造、G106全線升級、醴潭高速建成通車,江源大橋、淥江書院橋順利建成,對外交通大格局基本形成。醴陵大道順利啟動,滬昆高鐵設站的成功爭取,城市東拓序幕拉開,掀起了城市建設和交通升級的又一高潮。新農村建設加速推進,農村出行條件極大改善,硬化鄉村道路2400多公里,除險加固病險水庫37座。大中型灌區渠道改造63.5公里,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明顯增強。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為14.43萬余人解決了飲水困難。圓滿完成第二期農網改造,實現城鄉同網同價。順利啟動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森林覆蓋率達到53.6%。綠化造林、水土治理、污染整治力度加大,人居環境、生態環境持續好轉。

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對外開放成果豐碩。市屬國有、集體企業改革全面清盤,累計置換企業76家。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深入推進,撤并鄉鎮11個、社區居委會24個、行政村313個。全面免征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政府采購、部門預算等制度全面實施。國有資產監管、投融資、要素市場等領域的改革全面推進。國檢、海關駐醴辦事機構相繼開通營運。自營進出口企業誠信增加,累計完成外貿出口總額23.3億美元,年均增長16.4%,利用外資2.4億美元,年均增長19.2%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文明程度顯著提高。連續五年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稱號。二、四中升格為省示范性普通高級中學,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獲得“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地區”稱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經驗在全國推廣,并獲得全國、全省先進縣()稱號。文化事業加速推進,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運動深入開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連年獲得“全省優質服務縣()”稱號。廣播電視實現村村通,城區電視網絡實現數字化。順利完成三峽移民和大中型庫區移民接收工作。國防、民兵、預備役、消防、氣象、民族、對臺、宗教、外事、殘疾人、婦女、老年人、關心下一代工作都有新的進步。

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基礎地位不斷增強。2010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7.2億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02.9萬畝,糧食總產量44.8萬噸。超級稻高產高效等實用技術普遍推廣,稻米品質明顯提高。糧食深加工企業逐年增加,金巢、湘洲等龍頭企業脫穎而出,旺新、莊王等品牌產品暢銷國內并打入亞、非、拉十幾個國家。

民生民利得到保障,人民實惠越來越多。圓滿完成省、株洲市和本市各件實事,較好地解決了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034元增加到1842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3994元增加到9304元。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保險全面推行,五年共發放城鄉低保金21477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66.3萬人,獲得3億元醫療補助。城鄉居民低保對象月均補助分別增至155/人、55/人。“一免三補,兩取消”等惠農政策得到落實。新改擴建農村敬老院32所,集中供養達2300人。計劃生育工作再上臺階,出生人口質量不斷提高。幫建農村特困戶安居房1139棟,新增城鎮就業人員3.6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6萬人。建設經濟適用房17.7萬平方米,居民家庭財產普遍增多,高檔電器進入尋常百姓家。基本實現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勞有其崗、居有所房。

“十一五”期間醴陵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綜合實力明顯提升,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社會環境不斷優化,呈現出穩定、和諧、科學發展的良好局面。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不大,經濟結構不優,傳統產業科技含量不高,城市品位、功能亟待提高,社會保障體系尚需進一步健全,安全生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這些困難和問題,必須在“十二五”期間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二、“十二五”展望

未來五年,全球經濟步入了后危機時代的調整階段,既要實現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又要解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問題。從總體看,既面臨難得的機遇,又面臨新的挑戰。

世界經濟總體有所好轉,國際金融市場趨穩,主要經濟體系開始走出衰退,一些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加快。我國經濟刺激政策仍將保持連續穩定,很多政策的效應將進一步發揮,中央財政投資力度不會減弱,穩健的貨幣政策及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利于我市產業轉型和升級。我國將由重視經濟增長轉為更加注重全面和可持續發展,由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轉為更加注重消費。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更加注重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更加注重公平正義和人權尊嚴,將是今后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著眼湖南,加快科學發展、推進富民強省勢頭強勁,省委確立“四化兩型”發展戰略,著力建設“四個湖南”,吹響了科學跨越的進軍號。聚焦株洲,實施科教先導、產業轉型、城鎮帶動、民生優先四大戰略,建設智慧、實力、綠色、幸福四個株洲,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市經濟企穩回升勢頭增強,基礎不斷鞏固,市內融資平臺不斷夯實,融資渠道不斷拓展。醴陵大道、滬昆高鐵、岳汝高速建設的扎實推進,支撐發展的能力不斷釋放。我市交通優勢明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產業基礎牢固,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并擁有“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省級陶瓷產業園區、滬昆高鐵醴陵站的獨特優勢。全市人民心更齊、氣更順、勁更足,呈現昂揚向上,信心充沛的精神風貌,這是我們謀取新發展,創造新業績的巨大動力。一批規模大、起點高、帶動力強的基礎設施、基礎產業項目正極大地改善我市的發展條件,這是我們實現經濟騰飛,“爭一進百”的堅實基礎。

  

第二章 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我們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圍繞彰顯山水人文特色的宜居城市定位,全面推進“四化兩型”建設,大力實施城市發展帶動、優勢產業帶動、先進文化帶動“三大戰略”,深入持久打好城市提質、園區攻堅、旅游升溫“三大戰役”,努力建設綠色醴陵、人文醴陵、和諧醴陵、創新型醴陵“四個醴陵”,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發展目標

未來五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是“123456”:

圍繞一個定位--彰顯山水人文特色的宜居城市定位;

達到兩個率先--在株洲地區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建成“兩型”社會示范區;

實施三大戰略--城市發展帶動、優勢產業帶動、先進文化帶動戰略;

建設四個醴陵--綠色醴陵、人文醴陵、和諧醴陵、創新型醴陵;

建成兩個五--5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50萬城市人口;

實現兩個六--600億地區生產總值,60億財政收入。

主要目標是:

--經濟發展又好又快。地區生產總值保持15%以上的增長速度,到2015年超過600億元;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25%以上,到2015年達到6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0%以上,到2015年達到458億元;外貿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15年超過13億美元。

--結構調整成效顯著。一、二、三產結構比調整為76231;非公經濟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超過85%。城鎮化率達到60%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5%以上,到2015年達到1860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15年達到37500元,均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8.5%以上,到2015年達到190億元。

--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達到100%;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100%;城鎮職工失業保險覆蓋率達到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100%。人口年均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萬元GDP能耗降低20%;城市空氣、水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12%,工業廢氣廢水排放達標率分別達到95%85%;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耕地保有量5.1萬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4.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55%。確保成功創建省級園林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積極爭創國家衛生城市和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第三章 發展重點

一、推進新型工業化

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產業集聚為平臺,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充分應用信息化技術,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速發展步伐。堅持以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為引領,按照集約、低碳、高效的要求,大力扶持優勢產業、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加快發展。深入推進“1511”工程(即到2015年打造1000億陶瓷產業集群、500億花炮產業集群、100億產業園區,培育1個新興支柱產業),強力推進新型工業化。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要把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中之重,在做大總量中提升質量,在做強產業中調優結構,構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按照傳統產業“高端化、高新化”的目標,堅持壯大規模與提升品質并舉、優勢優先與整合提升并舉,做強內生動力,推動陶瓷、花炮兩大傳統產業內涵式轉型升級。

抓住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機遇,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推動全市傳統陶瓷產業提質升級。重點抓好日用陶瓷、電瓷兩個主導行業的提質升級,加快高新技術陶瓷(特種陶瓷及新材料陶瓷)、建筑衛浴陶瓷、釉下五彩文化藝術陶瓷的發展步伐,延伸以裝備制造業、瓷泥采掘業、色釉料業、包裝業等為主的配套產業鏈條;以園區建設和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提升產業集聚和科技發展水平;進一步加強品牌建設,強化資源整合,加大節約資源和環境生態保護力度,不斷開拓國內外市場,努力推動陶瓷產業健康快速和諧發展;做強做大陶瓷產業園區,打造核心經濟增長極。至2015年,力爭形成一個以日用陶瓷、電瓷、釉下五彩文化藝術陶瓷生產為核心,有較完整的裝備制造、新材料研發、陶瓷物流等配套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的陶瓷產業集群。

有效整合現有花炮資源,實現兩省四地花炮產業一體化,組建花炮產業集團,大力扶植龍頭企業,打造醴陵花炮品牌,建立健全花炮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制,確保企業安全生產,促使花炮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區域協同為構架,分別組建神馬、高鵬、熊貓3個花炮企業集團,南橋、富里、浦口、白兔潭、王坊、王仙6個花炮特色產業鎮和孫家灣-泗汾、東富-沈潭2個花炮產業帶。至2015年,力爭形成一個以煙花、鞭炮產品生產為核心,有較完整的花炮機械生產、安全藥物生產、花炮商貿、花炮物流等配套產業,產值達500億元的花炮產業集群。

()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戰略性新型產業的契機,按照新興產業“兩型化、規模化”的目標,選擇一批適應市場需要、具有比較優勢、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和做大做強的領域,緊盯世界500強、國內500強企業,全力以赴爭取一批符合“兩型”要求的大企業、大集群、大項目落戶醴陵,構建“兩型”產業體系,培育規模新興產業,實現由高投入、高消耗的傳統發展模式向節能降耗、高附加值的現代發展模式轉變。根據我市自身特點,在高端制造業方面尋求突破:重點抓好汽車零部件及汽車用品產業園的建設;抓好陶瓷電子元件、陶瓷復合材料等高附加值的陶瓷產品研發;做優做精做強花炮機械制造業,進一步突破花炮產業的高危瓶頸,提高煙花鞭炮行業的安全生產系數和勞動生產效率。

()合理引導工業向園區集聚

按照園區“品牌化、特色化”的目標,遵循“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思路,構筑一區多園格局,著力將陶瓷產業園區打造成全國陶瓷研發、創意、營銷中心和基地,爭創國家級產業園區。健全園區市場化運作機制,改革創新園區產業發展和投融資模式,推動園區滾動發展。立足以“百億園區”支撐“千億產業”,大力推進園區攻堅,逐步形成“大園+小園+工業小區”的園區布局,提高園區經濟對產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力、貢獻力和帶動力。重點建設完善省級高新技術園區--湖南醴陵陶瓷產業園區,引導資本、科技、人才等生產要素向園區集聚,建設工業新城、城市新區。堅持差異發展、統籌并進的方針,建設好釉下五彩創意園、電瓷電器園、建筑衛浴陶瓷園、日用炻瓷園、特種陶瓷園、汽車零部件及汽車用品產業園等百億特色“園中園”。統籌抓好浦口電瓷園、船灣服飾工業小區等鄉鎮工業小區的整合、提升,調整優化產業園區的區域結構、行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到2015年底,園區總產值達到100億元。

()加快科技創新步伐

鼓勵企業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調整產品結構,開發一批高技術含量、高市場容量、高附加值的“三高”產品。加快推進自主創新體系建設,以科研院校、企業和園區為依托,建立一批電瓷電器、炻瓷、高溫細瓷、工業陶瓷、高空禮花、水上煙花等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基地。重點抓好釉下五彩瓷國家級實驗基地、中國醴陵花炮機械研發中心等項目的建設。加快新興產業引進步伐,加快培育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有發展前途的新興產業,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逐步提高財政對科技的投入比重,建立和落實技術創新的獎勵機制,支持企業申報國家、省級重大科技項目。確保每年財政安排的科技投入高于經常性財政收入增長,同時建立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基金,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強化企業主體意識,提高R&D支出的比例,到2015年,全市規模企業R&D支出占銷售額的比例要達到2%以上。到“十二五”期末,力爭建立3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8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達20家以上,新增2-3家企業參與或主持制訂國家級技術標準。

()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打造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組建陶瓷研究所、花炮產品研發中心,為企業無償提供技術和新產品開發的支持。二是加快湘東國際物流園和口岸大樓的建設步伐,壯大物流企業,形成與我市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與國際通行接軌的社會化、專業化現代物流服務綜合網絡體系。三是加快建設集會展、觀禮、燃放等于一體的陶瓷花炮博物館。四是與國內外知名企業管理咨詢機構開展合作,為企業提供生產、經營、管理等全方位的咨詢服務。五是做好工業各類人才的引進、培養工作。繼續實施清華大學企業家培訓工程,與知名培訓機構合作對中層管理干部進行培訓,依托省輕工高級技工學校和醴陵市陶瓷煙花職業技術學校等優勢資源,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技工隊伍。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農業現代化為目標,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以廣泛調動農民積極參與為前提,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擴大農村公共服務為手段,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支農資金投入,推進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維護機制。提高通鄉通村公路質量,對全市各鄉鎮和部分行政村的公路提高路面等級改造,加快發展以鄉村公路為主的交通系統。積極興建各類水利工程,新建、續建、整治一批水庫工程項目,啟動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官莊水庫灌區續建配套建設。加大儲水工程和人口飲水安全工程的建設力度,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問題。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充分利用國家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規劃項目進行以改土、修路、建池等為主的農田基本建設,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加強耕地質量保護,杜絕“三廢”污染,做好耕地地力分等定級工作,支持和鼓勵種植綠肥、生產和施用有機肥料。科學、合理、安全使用農業投入品,減少耕地面源污染。抓緊醴陵市耕地質量監測區域站建設。不斷完善農村電網和通訊體系,初步建成功能完善、運行良好的基礎設施體系,增強農業發展的后勁。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力度。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力爭建設30個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村級農技推廣服務網絡。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100%

()穩定發展農業生產

糧食生產。我市是全省有名的水稻高產區,“十二五”期間主要從四方面著手抓好糧食生產。一是穩定糧食生產面積。年均糧食播種面積100萬畝以上(其中水稻95萬畝以上),常年糧食產量50萬噸以上。“十二五”期末,保證全市無公害優質稻播種面積62萬畝(早稻30萬畝,晚稻32萬畝)。二是抓住國家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的契機,改造中低產田20萬畝,打造雙季稻高產示范長廊,辦好4個萬畝高產示范基地。三是引進、推廣一批糧油作物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提高農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四是建立靈活的土地流轉制度,培育一批種糧大戶,扶持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糧食向產業化經營方向發展。

經濟作物。“十二五”期間,我市經濟作物生產以發展蔬菜和果用瓜為重點,實行一鄉一業、一村一品,開展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特別是在“兩型”社會建設核心區的七個鄉鎮連片建設無公害蔬菜生產、深加工基地,扶優扶強1-2個經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打造我市經作品牌。在現有70萬畝油茶林中,改造低產林30萬畝,墾復40萬畝,使油茶豐產林面積達到40萬畝,建立油茶良種采穗圃和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十二五”期末,全市經濟作物總面積力爭達到38萬畝。

養殖業。優化畜牧業區域布局,推進畜牧業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健全以動物防疫為主的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加快站房建設及設備更新,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加大養殖污染治理力度,發展畜產品深加工,擴大畜產品出口。到2015年,力爭建成500頭以上草食動物場20家以上,健康水產養殖場5家以上,打造湘東黑山羊品牌。促進我市養殖業規模發展,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畜牧業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

()發展農村社會事業

建立健全以鄉鎮中心衛生院為核心的農村衛生服務網絡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加快建設甲級村衛生站,基本解決農民“就醫難”的問題。“十二五”期末,全市鄉村醫生全部達到中專以上學歷,農民就醫基本實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財政要增加對農村文化發展的投入,加強農村廣播電視和鄉鎮綜合性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

()改善農村生活環境

以文明村鎮創建活動為載體,推進農村清潔工程,建設生態家園。把治理農村水源污染和生活污染、改善農村環境質量作為環境保護的重要任務,改變農村衛生面貌和傳統生活習慣。杜絕禁用農、獸藥流入市場或農產品生產環節,保障農產品消費安全。適當調整農村居民點布局,引導農村人口適度集中居住,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加快農村改廁和改灶工作及庭院建設,積極發展以沼氣為主的清潔燃料,有效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參照城鎮社區功能標準,規劃建設農村新型社區,杜絕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建設優美村莊。

()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加強政府對農村勞務輸出的組織和協調。圍繞農業產業化和農民增收創造性地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工作。積極探索政府補貼農民工培訓的模式,吸引更多的機構參與到培訓中來,建立健全對農業和農民的支持與保護機制,調整政府財政支農資金的投入總量,保證投入資金逐年上升。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工資性收入。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和扶貧開發,促進欠發達地區農民增收。充分利用自然環境、鄉村景觀資源、完善的交通網絡和潛在客源市場發展休閑農業,促進現代農業建設,解決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創造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不斷壯大第三產業的規模和實力,提高第三產業的總量和質量。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為方向,大力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有機融合,改造提升傳統三產業,推進第三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

()旅游業

圍繞“綠色瓷城、休閑勝境”目標,高起點、大手筆地做好各項旅游規劃,創新發展思路,制定優惠政策,拓寬投融資渠道,全力營造旅游發展的良好環境。以打造國家級旅游品牌為目標,突出醴陵獨有的“國瓷之美、中國之美”的陶瓷文化,創造陶瓷文化旅游的核心價值和品牌效應,打造以紅官窯陶瓷文化感受為核心的賞析文化旅游。緊貼醴陵紅色歷史,發展以李立三故居、左權將軍紀念園等為代表的紅色旅游。依托深厚的宗教文化背景,發展以仙岳山仙岳寺、云巖寺為重點的宗教旅游。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條件,發展以官莊自然風光和水域體驗為重點的觀光旅游、農家樂休閑旅游。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蘊,發展以淥江書院文化感受為重點的人文旅游。通過完善釉下五彩文化藝術陶瓷園、陶瓷花炮博物館、仙岳山文化公園、淥江風光帶(農耕文化公園)、官莊風景區、云巖寺宗教文化旅游區、溈山文化景區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區域旅游形象的營銷,加強旅游業人才培訓,完善旅游產品服務體系建設,推動醴陵旅游產業又好又快發展,逐步把旅游產業培育成市域經濟的支柱產業。

()物流業

積極利用現代流通組織形式、新型經營方式,整合商貿流通資源,全面推進經營管理創新。加強物流產業發展總體規劃與長株潭城市群現代物流業發展總體規劃相銜接,與周邊地區物流業發展的規劃相銜接,準確定位,加快發展。發展鐵路、公路集裝箱運輸,吸引湘東、贛西地區與廣州、深圳或上海等地之間的集裝箱物流(陶瓷、花炮物流)在醴陵進行中轉,形成陶瓷、花炮產品的集散中心。加強應急物流體系建設,提高應對災害、重大疫情等突發性事件的能力。同時,結合我市市情,走農工商聯合經營、共同發展的新路子,依托鹽田港培育大型物流企業,改造和完善我市基礎薄弱的集貿市場,新建大型專業市場。配套城鄉一體化銷售網絡,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加強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平臺建設,建設好湘東國際物流園、湘東糧食物流中心、醴陵花炮商貿物流園等項目,將我市打造成湘東贛西區域物流中心。

()商貿業

全面構建商貿流通新格局。編制醴陵市商貿網點規劃,以醴陵大道、淥江大道、滬昆高鐵醴陵站為基礎,發展現代大型商貿中心。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完善消費政策,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營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合理引導消費行為,倡導低碳、綠色消費。以全面激活農村消費市場為重點,繼續穩步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家電下鄉”等工作。通過強化中心城區的帶動作用,不斷加快城鄉市場建設和城區商業區建設,提升商業設施檔次,完善綜合服務功能。努力改造提升傳統服務產業,扶持培育新型服務行業。切實維護市場秩序,保障消費者和企業的合法權益。“十二五”期末,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90億元,年均增長18.5%以上;著力搞好外貿自營出口,外貿出口超過13億美元,年均增長15%以上。

()房地產業

加強房地產用地、施工、商品房銷售的規范管理,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增加廉租房、公租房、經濟適用房、中低價位普通商品住房供應比例,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滿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要,促進我市房地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四、統籌城鄉發展

堅持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突破城鄉二元結構、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優化配置城鄉資源和生產要素,促進有條件的農業人口轉移轉化,加快重點鎮發展,通過以點串線、以線帶面,逐步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產業發展集聚化、社會保障同城化、社會管理社區化、土地利用集約化,形成以城市為支撐、重點鎮為節點的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格局。

()合理規劃城鄉發展布局

按照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生態友好、定位明確的原則,加速構建以城區為核心、中心集鎮為重點、其他鄉鎮為節點的新型城鎮體系。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人口布局、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布局,統籌城鄉發展。根據我市主題功能區規劃,我市不同地域大致劃分為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十二五”期間,優化開發城區四個街道辦事處,提升經濟發展的檔次和水平。重點開發區中的白兔潭、泗汾、均楚、官莊四個中心鎮優先發展居住、工業、商業等,集中人口和非農產業,改善生活條件,完善基礎設施;市區周邊鄉鎮,主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使之向專業化、集約化和高新技術方向邁進,形成以工商、文教、旅游等產業領先,城郊農業和鄉鎮工業優化、高科技化的發展格局,帶動整個地區的城鎮發展。在限制、禁止開發區內建設官莊和賀家橋兩個生態區,充分利用豐富的森林資源、水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及風景旅游資源,積極發展農林產業及其產品加工業、生態旅游業。在保護和培育良好的自然環境,保持水土、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生態平衡的基礎上,采取不同的發展模式,為地區經濟發展留足空間和余地。

()加速城市擴容提質

城市發展戰略。以城市性質和城鎮規劃為導向,遵循“北連、南進、東擴、中提”的空間發展思路,全面會戰城市新區,大力提質舊城,加快舊城與工業園區的融城步伐;以城市基礎設施(道路、橋梁、廣場)建設為重點,完善城市功能;以文化與建設的融合為課題,提升城市品位;以加快片區深度開發為模式,壯大建筑產業;以推進天然氣利用工程為契機,推進能源革命,降低企業成本,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市民生活質量。

城市空間布局。結合城市現狀布局、地形地貌和城市總體發展目標,中心城區空間布局結構概括為“一帶(淥江風光帶)、兩心(舊城區中心、流星潭新城次中心)、三組團(北部工業園組團、舊城中心組團、高鐵流星潭組團)”的結構,組成一個既分散布局又緊密相連,以山水洲城為特色的生態宜居的醴陵。

城區建設。加速湖南醴陵陶瓷產業園區建設;完成淥江防洪堤建設,城區防洪設施達到20年一遇的標準;推進城南工業園建設;建設醴陵會展中心;改造320國道城區段;完成醴陵大道、李畋中路、陽三路、文化南路、玉瓷路、長慶大道、步行街等城市道路建設;在城區建設1-3個停車場;完成棚戶區改造、左家洲改造;改造文化路、勝利路兩廂舊城;改造建設電瓷廠片區及李畋中路兩廂;啟動陽三路沿線片區開發,打造全市重要的購物中心區、農貿綜合市場和高尚住宅區;建好塔前路、國瓷路兩廂;建設好淥江大道規劃控制范圍;建設勝利路步行街,改善老城區景觀面貌;建設好寨子嶺公園。盤活城市有形和無形資產,建立多元化城市開發建設機制。加大城市給排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市政公用設施投入,改變城市面貌。

長慶示范區建設。著力打造成“五個”經濟發展示范區:圍繞“兩型”社會建設,推進示范區學校、醫院、公園、社區服務中心、將軍廣場、汽車客運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依托人形山、佛子嶺生態公園、邦和生態健康產業園等項目,打造“兩型”社會建設的先導區;依托滬昆高鐵醴陵站的建設,打造“高鐵”經濟窗口示范區;依托市行政中心和會議中心項目的建設,打造行政辦公中心示范區;大力發展房地產、商貿、流通、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建設商貿物流園項目、醴陵浙江商貿城項目,打造現代服務業發展示范區;依托新華聯萊茵小鎮、流星潭人工湖的開發建設,溈山古窯址、長慶寺的保護和開發,打造區域休閑旅游示范區。到2015年,基本完成中央行政商務區建設。

加強城市管理。創新經營城市方法,全面樹立“大城管”理念,進一步深化城鎮管理體制改革,不斷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的長效機制,實現城市綜合管理一盤棋。積極推行綜合執法,建立和完善城市長效管理機制,強化城市綜合整治。嚴格按照法定程序編制、審查、批準和調整規劃,強化對規劃實施的監控。加快破除城鄉分割的體制障礙,統籌城鄉發展。規劃期內將醴陵建成湖南省園林城市、文明城市,爭創國家衛生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加快完善交通網絡

以滬昆高鐵醴陵站和S313繞城公路、G106環城公路建設為契機,加快完善醴陵城鄉交通網絡,進一步彰顯醴陵交通區位優勢。

鐵路建設。“十二五”期末完成滬昆高鐵醴陵站和滬昆高鐵連接線建設;改造、提升醴茶鐵路;力爭啟動株洲至醴陵城際軌道交通建設。

公路建設。配套長株潭核心區建設,服務“爭一進百”,構建“三縱四橫”干線網,初建“內外兩環”運輸圈,著手打造城域高速環線圈與縣域(高速主骨架,省道干線圈,縣道支線網)快速交通網相結合的現代交通運輸體系。至2015年,全市公路網總里程(不包括通組公路總里程)達到2700公里。完成岳汝高速項目建設;建成麻石--市上坪、官莊--大障柴沖、龍井--蛇灣3條縱干線和塘坊--X015紙線橋互通口、株醴高速蓮花沖--耿境壩、X005醴陵--張公嶺、S313老關--石亭4條橫干線;建設S313繞城公路、G106環城公路為主的城域高速環線圈。

水運建設。在西山辦事處大西灘,建設醴陵淥水下游港口碼頭,建設金魚石--淥口(82公里)淥水航道通航工程。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在线第一页 | 日韩欧美国产一二区 |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久久 | 中文字幕一二区二三 |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精品 |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高清在线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