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全面發展社會事業
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把社會事業放在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文化
深入挖掘我市人文內涵,提升我市文化品位和底蘊,廣泛拓展產業文化外延,用文化軟實力推動發展“硬崛起”。實施《醴陵市文化發展戰略綱要》,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加強文化發展的政策引導,促進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同步發展、共同繁榮。積極實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強化公共文化服務,新建醴陵博物館。精心規劃和建設體育中心、文化綜合廣場,力爭建設長慶、荊楚、思情、國瓷文化廣場,完成公共圖書館、綜合文化大樓等基礎文化設施建設。加快完成廣播電視升級、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項目建設任務。大力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精心組織舉辦陶瓷花炮文化藝術節,切實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對溈山醴陵窯、淥江橋、先農壇、淥江書院等文化遺產逐一落實保護措施。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重點培育數字媒體、數字出版、手機電視、網絡游戲等新興文化業態,促進現代傳媒業、文化娛樂業發展,打造一批文化產業旗艦企業和知名品牌。加強城鄉社區體育設施建設,豐富群眾體育活動,進一步提高競技體育水平。
(二)教育
到2015年,教育發展主要指標、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居全省前列,進入全國先進行列,率先在全省建成教育強市。全面普及學前教育、九年義務制教育及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5%以上。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學前教育的投入,抓好鄉鎮、街道中心幼兒園建設,創建“全國學前三年教育先進地區”。以均衡發展為指導,鞏固義務教育在全國的先進地位,全面完成145所完小以上義務教育合格學校建設任務,將所有村級小學建成合格學校。進一步優化城區教育資源配置,做好長慶新區學校布局規劃。繼續辦好特殊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資源向城區集中,向省示范性高中集中,逐步撤并市七中和八中。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創建陶瓷職業技術學院。鼓勵民辦教育發展。堅持教育公平,切實保障殘疾兒童、農村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每年按教師自然減員100%的比例定向、定崗公開招錄教師,重點解決農村邊遠地區師資短缺困難。加強高端教師人才的引進與培訓,做好中小學特級教師、知名教師(校長)、學科帶頭人等中青年骨干教師的選拔培養,提高我市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強教育督導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實現科學發展。
(三)科技
堅持科教興市,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發展,構筑人才高地,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以“產業興市、科技強市”為目標,充分依托我市的綜合優勢,將科技作為引領開放強市、城市發展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主導力量,提升科技強市戰略的主體地位,把我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的金字招牌轉變成產品產業的金字招牌,把無形資產轉變為有形資產,為我市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全面落實國家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發揮企業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大幅度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到2015年,力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家,高新技術產值達到6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研發經費逐年遞增。利用科技支撐和經費投入建成中國醴陵花炮研發中心。爭取在“十二五”期間建成醴陵市科技館。
(四)衛生
本著“控制總量、調整存量、優化增量、提高質量”的原則,建立與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相適應的醫療服務體系,與疾病譜變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適應的預防保健體系,與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相適應的衛生監督體系,完善突發疫情防控機制。加強養生保健、健體強身等健康教育,普及衛生、防疫知識。“十二五”期末,達到千人床位數3.5張、醫生數2.15人、護士數1.56人。建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所,中心衛生院9所,一般衛生院18所。市中醫院、精神病醫院綜合樓建成竣工投入使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100%。農村初級衛生保健覆蓋率達9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農村人口達到100%。在長慶示范區交通便利處,爭取預留1000畝左右的醫療用地,新建一所擁有500張床位的綜合型醫院。在湖南醴陵陶瓷產業園區爭取預留500畝左右醫療用地,新建一所擁有200張床位的綜合型醫院。
(五)其它社會事業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發展壯大體育事業,繼續做好統計、老齡、人防、檔案、文史、殘疾人等工作。加強民兵、預備役,以及民族、宗教、擁軍優屬等工作,加強民族團結和軍政軍民團結。
六、構建和諧社會
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確保人民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倡導包容性增長,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提升幸福指數,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實現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速度同步。
(一)擴大促進就業
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人有所事”。探索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就業,努力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農村勞動力、大中專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以及就業困難人員等各類群體的就業再就業工作。不斷加強創業教育、提高創業意識、改善創業環境、優化創業服務,全面落實小額擔保貸款扶持政策,逐步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就業工作新格局。加快職業教育和培訓的發展步伐,從服務就業、服務產業、服務發展的宗旨出發,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技能型人才。“十二五”期間,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全市新增城鎮就業3萬人,每年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5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務體系,實現管理體制統一、保障方式多層次、資金來源多渠道、管理服務社會化。進一步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的覆蓋范圍,爭取各大險種覆蓋率均達到100%。加強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的銜接和協調,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擴大各類社會保險覆蓋面,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健全社會救助體系,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和慈善事業。加快建立和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啟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進一步健全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人人享有社會保障,共享經濟社會改革發展成果。
(三)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繼續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健全人民內部矛盾糾紛排查調解處理機制,積極預防和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健全應急處置機制,依法妥善處理群體性事件。加強政法隊伍建設,提高政法隊伍的執法能力。
加快推進依法行政進程。加快行政管理和決策的制度化、法制化進程,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理順行政執法體制,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推進司法改革,強化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維護司法權威。依法打擊經濟犯罪,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加強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健全有財政保障的法律援助機構,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維護老人、婦女、未成年人和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加強廉政建設,健全教育、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加強普法、法制宣傳等工作,形成全社會遵紀守法、依法維權的良好氛圍。
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和政務公開制度,完善重大決策程序,拓寬社情民意反饋渠道,積極推行社會公示、聽證和專家咨詢等制度。擴大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居民自治、企事業單位的民主管理制度。
(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積極開展市情教育,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激發全市人民熱愛家鄉、建設發展家鄉的熱情,進一步增強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力提倡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形成奮發向上的強大動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的文明素質和道德水平。加強科普宣傳教育,抵制和反對各種封建迷信、偽科學和反科學的思想行為。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進多層次、多樣化的文明社區和文明村鎮活動,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五)加強應急管理能力建設
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健全突發事件預警和應急處置體系,推動公共安全保障機制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轉變,全面提高預防和處置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的能力。
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健全防災減災機制,加強綜合預警系統建設,建立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加快應急平臺建設,充分發揮氣象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作用,重點做好對洪災、火災、地震、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預警預報。完善應急救援體系,加強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和應急預案演練,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安全生產。進一步完善安全生產監管網絡體系,建立重大事故隱患建檔、銷號制度,提高監管效率。嚴把高危行業安全許可關,重點抓好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消防等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安全生產違法違規行為。
食品藥品安全。高度重視和保證食品藥品安全,千方百計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積極推動食品藥品安全責任、檢驗檢測體系、信息體系、誠信評價體系、預警及應急體系、產業發展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完善覆蓋城鄉的安全監管網絡,整合食品藥品檢測資源,加快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檢測中心建設,提升食品藥品安全檢驗檢測及預警應急能力。
國防動員和反恐。大力普及人民防空教育、國防教育基礎知識,提高全民國防觀念和防空防災意識。對市域重要建筑和構筑物進行人防設計及建設,市域內重要公路、鐵路、橋梁、水廠、電站等重要設施都列入重要人防目標。爭取在北部及西部山區建設戰爭避難地。加強消防站建設,按規定設置消火栓等設施,新建2座消防站。加強森林防火,配備必要的滅火、預警及通信設施。健全國民動員體系和反分裂國家、反恐怖襲擊應急體系,加強國防動員力量建設。
(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堅持基本農田保護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合理安排建設用地的規模和布局。加強土地綜合治理,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開展礦山綜合整治。加強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啟動淥江河的綜合治理。增加水資源調蓄能力,加強地表水源地保護,嚴格控制水體污染,優化水資源的配置,提高供水能力和水質標準,大力推進節約用水。建設林業生態體系,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確保林地占補平衡,全面封山育林,加大森林病蟲害防治。力爭將仙岳山公園申辦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到“十二五”期末,森林蓄積量增加70萬立方米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55%,森林火災受害面積控制在1‰以下,基本建立布局合理、結構穩定、優質高效的現代林業,發展森林碳匯,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進,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全面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城市企業及瓷業生產集中區全部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實行污染物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制度,嚴格控制新污染,治理老污染,推行清潔生產工藝,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提高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降低能耗,減少碳排放,逐步實現循環經濟。城市大氣環境質量穩定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淥江水質穩定達到地面水三類水質標準,集中式飲用水源達標率100%,農村集鎮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鄉生態環境有所好轉,基本實現山水園林城市的環境要求。至2015年,COD排放量為10200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980噸;推進城市及重點鄉鎮污水處理和配套管網建設,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為75%;建設城區及重點鄉鎮生活垃圾處理場,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85%。
(七)提高人口素質
落實獎勵扶助等利益導向機制,穩定低生育水平,注重人口安全,統籌解決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問題,促進全市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十二五”期末,全市總人口控制在106萬以內,年平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以內,年平均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5‰以內,符合政策生育率為86%以上。人口素質大幅度提高,出生缺陷率、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持續下降,出生嬰兒性別比趨于正常,建立完善調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完備的計劃生育保障體系和工作機制。
七、加速“兩型”社會建設
按照《“兩型”社會建設醴陵市核心區發展規劃》(核心區范圍包括醴陵市城區和新陽、仙霞、板杉、楓林市、神福港、均楚、石亭七個鄉鎮,面積為725.8平方公里),依托“一中心(中心城區)、兩帶(淥江生態休閑發展帶和霞陽低碳經濟發展帶)、三核(霞陽新型產業功能核心、楚亭現代農業綜合功能核心、官莊休閑旅游功能核心)、四片(楚亭新農村多業復合發展片區、城郊都市農業發展片區、霞陽現代農業發展片區和楓林新農村多業復合發展片區)”的差異化、集約型城鄉空間發展結構,建設長株潭城市群的低碳經濟示范區。
推進統籌城鄉發展體制改革。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要目的,以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保障同城化、社會管理社區化、產業發展集聚化、土地利用集約化為主要內容,在農民自愿基礎上推進“村莊變社區、農民變市民、土地變國有”。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服務組織,探索開展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試點。完善村鎮規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建立農業投入保障機制。抓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障機制。全面開展戶籍管理制度改革。
推進土地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改革。開展土地流轉改革,推進土地集約利用,發展規模經營,擴大規模經營的土地面積,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體系。探索集體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征地農民安置模式。
推進資源節約體制改革。建立完善節能機制,制定企業節能的優惠辦法、獎懲制度。完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支持新能源推廣利用。建筑行業全面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鼓勵在建筑中使用再生能源。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場所節能降耗工作。堅持擇優扶強,培育優勢重點企業,以優勢企業為龍頭,以資產聯系為紐帶,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勢組合,把各種資源和生產要素配置在最有前景的產業上,爭取效益最大化。
推進環境保護體制改革。完善政策體系,強化建設項目環保審批,建立完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和水污染排放許可證制度。完善相關環保收費政策,建立城鎮居民垃圾分類管理和回收制度。推進減排治污市場化,建立排污權有償取得和有償調劑、轉讓制度。進一步推廣新型陶瓷窯爐設備(天然氣)和余熱利用技術。推進工業“三廢”治理、落后產能退出工程。
推進金融財稅體制改革。研究制定促進“兩型”社會建設的財稅政策及實施細則,支持“兩型”產業和綠色消費。探索建立“兩型”企業(項目)認證制度、節能產品和綠色產品認證制度。探索“兩型”企業(項目)的稅收政策。加大政府“綠色采購”力度。整合投融資公司,做大做強融資平臺。開展村鎮銀行試點,積極支持村鎮銀行發展。探索農村房屋所有權及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試點。
推進自主創新體制改革。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人才隊伍建設為支撐,以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為重點,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建立自主創新獎勵制度,走具有醴陵特點的創新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醴陵。
第四章 規劃實施
一、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利用資源和市場,著力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更大范圍、更深程度地參與市域內外的經濟合作和競爭,拓展對外開放空間,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主動融入到長株潭經濟發展區,并積極關注區域合作動向,發展產業合作和交流。對內進一步開放市場,加強市場建設,提高市場化水平,建立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使經濟外向度明顯提高,對外開放達到新的水平。
加大爭資引項力度,全面集聚發展動能。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切實做好項目的篩選和儲備,重點在交通、新能源、新材料、水利、城鎮建設、旅游開發、農產品加工等領域精心篩選、包裝,推出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重點項目,增強爭資引項的針對性。利用“兩型”社會建設的政策優勢,廣辟信息渠道,拓展人際資源,全力爭取上級扶持。加強對爭資引項工作的領導,建立目標責任考核激勵機制和爭資引項跟進機制,做好項目的跟蹤服務。營造承接產業轉移的體制環境,建立全市統一招商平臺和利益協調機制。探索公司化的招商模式,完善招商引資獎勵辦法。
大力改善投資環境,有效利用外資。提高辦事效率和透明度,為外資投資提供服務和便利。對投資者全面實行“一個服務窗口、一個投訴中心、一個領導聯系人、一個部門具體負責”的“四個一”工程,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招商引資的積極性,從實際出發,妥善處理招商引資工作中的一些特殊問題,達到招商、安商、富商、以商招商的目的。加強對大中型公司的引資工作,提高引資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質量,積極吸引投資者通過項目融資、股權投資和企業并購等方式到醴陵進行投資。
密切關注產業結構動向。按照國家產業政策發展方向,認真研究經濟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動向,積極選擇和主動承接有利于我市經濟發展的產業項目。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原則,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營造吸引東部產業轉移的良好環境。發揮我市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引進東部地區人才、資金、技術、品牌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先進的市場機制,促進中小企業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的升級。
二、切實優化發展環境
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政府行為。加快政府職能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由微觀管理向宏觀調控的轉變。認真清理現行的各類行政許可、項目審批。改革審批制度,縮小審批范圍,減少審批環節,簡化審批程序,縮短審批時間。整合政務網絡資源,強化政府網站公共服務功能,構建安全、可靠的電子政務網絡。實行項目審批代理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建立審批事務大廳,實行“一站式”服務。各部門對各自事務實行政策公開、內容公開、人員公開、結果公開制度。推進政府工作規范化,提高執法人員素質,依法行政。全面審查清理收費項目,推動收費監管工作步入法制化軌道。抓好治亂減負工作,懲治預防并重,依法依規治理各種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亂檢查、亂評比現象。加大社會監督力度,積極推進政風、行風評議。
積極穩妥地推進政府機構改革。以“精簡、統一、高效”為原則,形成各司其職、運作協調、反應快捷、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推進干部制度改革,提高公務員隊伍素質,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牢固樹立政府為企業服務、為經濟發展服務的思想。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政績考核體系。
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落實各項人才政策,增強人才意識,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著力加強“五類”人才的培養,即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政府各有關部門要為引進人才、用好人才提供便利,特別是要加大高級人才引進力度。改善人才的工作條件和待遇,提供全方位服務,消除對人才流動的限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場體系,改革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建立平等、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
三、強化投融資體系建設
調整財政支出結構。財政支出要更加關注民生。增加市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總量,形成穩定的支農資金投入渠道。財政支農支出的增長幅度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政府新增財力的使用要大幅度向“三農”傾斜。嚴格控制預算,切實解決資金部門化、使用分散化的問題,集中有限資金辦大事。收縮政府投資戰線,突出支持重點,確保科技、教育、農業、社會保障及其他公益性事業的需要。
管好用好國家資金。爭取國家加大扶持資金投入,強化扶持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充分利用退耕還林、節能減排、中小企業技術改造、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國土整治等項目的實施,爭取國家更多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專項資金。
合理利用銀行信貸資金。針對不同項目,特別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項目,積極探索銀行資金與政府資金、外資、民間資金、資本市場融資等相結合的方式解決項目資金短缺問題,積極推動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對于本市具有穩定收益的大型項目,探索銀行資金+外資+政府資金的模式建設。對基礎設施項目,探索信貸資金+財政資金+債券的模式建設。
四、創新規劃實施機制
為順利推進“十二五”規劃的實施,必須建立有效的政府主導、企業協同、輿論監督、社會參與、跟蹤預警的實施機制,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
政府各部門、各單位要把“十二五”規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重要依據,認真貫徹落實規劃內容。要加強規劃實施的溝通和協調,讓全社會了解規劃,讓企業領會規劃,積極主動地參與規劃實施,把政府的規劃目標與社會、企業和個人行動更好地結合起來。
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加大對“十二五”規劃的宣傳力度。對不符合“十二五”規劃的錯誤做法要及時進行披露,保證“十二五”規劃的順利實施。
政府規劃部門在規劃實施過程中,要定期向社會發布規劃實施情況和重大變動情況。在全社會形成廣泛關心規劃、認同規劃、自覺參與規劃實施的氛圍。
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監測、預警跟蹤分析,自覺接受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對規劃執行情況的監督。規劃實施期間,當國內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使實際經濟運行嚴重偏離規劃目標時,規劃編制部門要及時提出調整方案議案,由市政府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審議并批準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