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堅持“三個共同”為主線,全力實施“領跑進軍”戰略,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大對民生事業的投入力度,民生不斷得到改善,實現了“十二五”時期良好開局。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89.9億元,比上年增長16.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1.1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578.1億元,增長20.7%;第三產業增加值160.7億元,增長8.6%。
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0356元。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6.7:70.9:22.4調整為6.5:73.2:20.3。三次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分別為1.7%、87%、11.3%,分別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0.3%、14.7%、1.9%。
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120.6億元,比上年增長60.7%。其中,國稅、地稅部門分別征收46.6億元和41億元,分別增長34.7%和52.1%。完成地方財政收入96.9億元,增長42.2%。全年完成財政總支出85.2億元,增長60.9%。其中,教育支出8.4億元,增長22.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6.1億元,增長34.7%;醫療衛生支出4.5億元,增長114.7%。
二、農業、工業和建筑業
農業: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4.9億元,比上年增長4.1%;完成增加值52.3億元,增長4.2%。
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4.7千公頃,比上年下降2.6%,其中谷物播種面積76.9千公頃,下降4.6%;蔬菜播種面積30千公頃,增長8.4%;油料播種面積7.3千公頃,增長0.5%;其它農作物播種面積12.8千公頃,增長9.1%。主要農產品產量保持穩定。
全縣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252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13家,市級44家。其中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產值76.7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實現銷售收入81.1億元,實現利稅總額8.1億元。“金井茶葉”、“湘豐茶葉”等6個品牌獲中國馳名商標,“金山糧油”等12個企業的產品獲省名牌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550個,增長71.3%;參與專業合作社的農戶8萬戶。
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28.2萬千瓦,比上年增長8%;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75.1%。
全年共引進農業項目115個,實現到位資金總額4.6億元;土地流轉總面積已達29.6萬畝。
工業: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506.2億元,比上年增長22.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416.4億元,增長24.8%。截止12月底,全縣共有28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實現增加值386.6億元,增長36.3%,增速高于輕工業27.3個百分點。重工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92.8%。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三大產業分別實現產值915.7億元、200.7億元和18.1億元,分別增長49%、6.1%和6.6%,三大支柱產業產值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9.8%,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88%,比上年提高3.3個百分點;拉動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9.5個百分點 。以經開區和暮云工業園為首的“一區七園”共實現工業總產值1377.2億元,增長34.5%,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的97%,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99.2%。全縣共有億元企業88家,比上年增加12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309.4億元,增長32.5%,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的92.2%,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90.1%。
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1426.5億元,比上年增長35.4%。其中出口交貨值83.2億元,增長23.8%。產品銷售率為100.4%。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319.1,比上年提高14.5個百分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59.4億元,增長40%;利潤總額達153.2億元,增長25.2%;利稅總額212.4億元,增長26.5%;虧損企業虧損額為3億元,增長73.2%。
建筑業:全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71.9億元,比上年增長9.3%。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48.8億元,增長15.2%。完成竣工產值132.1億元,增長40.5%;實現利潤總額4.3億元,增長16.2%;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559.1萬平方米,增長10%。
三、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
固定資產: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9.4億元,比上年增長25.6%。分城鄉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368億元,增長26.7%;農村投資1.4億元,下降62.8%。全縣計劃總投資超過5000萬元的在建項目132個,本年完成投資138.6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37.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5.4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投資171.4億元,增長53%;第三產業投資182.6億元,增長9.1%,三次產業投資結構為4.2:46.4:49.4 。
房地產: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09億元,比上年增長23.6%。其中住宅投資90.4億元,增長20.2%;辦公樓投資1.9億元,增長11.8%;商業營業用房投資6.9億元,增長86.4%。全縣商品房銷售面積242.5萬平方米,下降30.2%。全縣商品房銷售額124億元,下降9.6%,其中住宅銷售額117.7億元,下降11%。
四、貿易和經濟合作
國內貿易: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4.1億元,比上年增長22%。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73.4億元,增長2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0.7億元,增長21.4%。按行業統計,批發行業4.7億元,增長30.5%;零售行業172.5億元,增長21.8%;住宿行業2.4億元,增長24%;餐飲行業4.5億元,增長19.6%。按零售企業規模統計,限額以上企業完成零售額153.8億元,增長22.5%;限額以下企業完成零售額30.3億元,增長19%。按銷售類別統計,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23.6%;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7.8%;化妝品類增長28.7%;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1.8%;石油及制品類增長65%;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6.3%;汽車類增長19.1%。
對外貿易: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22.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5%。其中出口8.4億美元,增長10.5%;進口13.7億美元,增長25.7%。
招商引資:全年共引進各類項目273個,比上年增加29個。其中外資項目23個,增加4個,實現到位外資33818萬美元,增長16%;內資項目250個,增加25個,引進市外資金形成固定資產投資74.8億元,增長23.5%。
五、交通郵電和旅游
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4886.7公里,比上年增加587公里。全年公路完成客運量846萬人次,客運周轉量49179萬人公里;貨運量1908.1萬噸,貨運周轉量97152萬噸公里。
全年實現郵電業務收入10億元,比上年增長16.3%。其中,郵政業務收入0.7億元、電信業務收入1.9億元、移動計費收入6.1億元、聯通計費收入1.3億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累計達到137133戶,其中農村電話用戶85399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1038083戶。年末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達到79644戶。
全年旅游接待總人數388.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7.7%;實現旅游收入42.8億元,增長29.3%。其中鄉村旅游點接待總人數174.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8億元。
六、金融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36億元,比年初增加69.9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余額196.5億元,比年初增加37.2億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327.8億元,比年初增加80.7億元。金融機構網點數154個,比上年減少13個;金融機構職工人數1487人,增加101人。
七、教育、科學技術、文化和衛生
教育:全縣共有13所普通高校、7所普通高中、1所職業中專、28所初級中學、173所普通小學。普通高中在校生12277人、初級中學在校生25190人、普通小學在校生55309人。全縣共有3296名考生參加高考,比上年增加34人。其中專科以上(含專科)上線3205人,占參考人數的97.2%,本科一批及提前批上線365人,比上年提高5.8個百分點;二本以上(含二本)上線1237人,提高3.1個百分點;三本以上(含三本)上線2462人,提高4.4個百分點,本科上線率居長沙地區第一。全年共為79000多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學雜費等共計6100多萬元;全縣對各級各類貧困學生資助金額達1150.5253萬元。
科技:全年共安排本級科技支出13400萬元,占同級財政預算支出的4.5%;全縣科技普及支出125萬元,人均達1.6元。全年專利申請量為1909項,比上年增長32.5%。其中專利授權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分別為1057件和148件,分別增長7.9%、45.1%。全縣共有高新技術企業95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和增加值1142億元、347.8億元,分別增長35.7%和37.7%。全縣擁有16個中國馳名商標,81個湖南省著名商標。
文化:全縣共有圖書館1個,總藏量62.3萬冊;已建成鄉鎮(街道)文化站有12個、農家書屋204家、村級文體活動室25個。組織各鄉鎮(街道)、群眾文藝團隊開展廣場展演60余場次。今年以來,共送戲下鄉82場次;“送電影下鄉”3276場次,開展“送電影進工地”10次,觀眾達65.5萬人次。
衛生:全縣共有醫院、衛生院32個。共有床位3231張,比上年增加273張。衛生技術人員達到3422人,增加209人;其中醫生1314人,增加112人。全縣嬰兒死亡率4.5 ‰,下降0.3個千分點;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6.6‰,下降0.6個千分點。
八、環保與安全生產
全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34653萬元,比上年增長72.8%。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3707噸,下降63.4%。工業廢水排放總量1261萬噸,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9.7%,提高2.1個百分點。工業廢氣排放總量33813.8萬標立方米,工業煙塵排放量達標率75.8%,提高3.2個百分點;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1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2.48萬噸,“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27608.1萬元,增長4%。城鎮污水處理率為100%。全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100%。縣城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3 %,提高0.9個百分點。
全年共發生各類事故271起,死亡39人。與上年相比,事故減少7起,死亡人數減少1人。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0494,比上年下降24%;工礦商貿從業人員每10萬人死亡人數為1.066人,下降9.8%。
九、人口、人民生活與社會保障
年末戶籍人口803861人,比上年增加15295人。人口出生率為14.2‰,提高0.4個千分點;死亡率為3.9‰,下降9.9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為10.3‰。城市化率為51.9%(基于常住人口計算),提高1.3個百分點。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118元,比上年增長14.3%,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7.9%,提高8.9個百分點。每百戶家庭擁有家用汽車36輛,家用電腦74臺,接入互聯網的計算機55臺。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9.1平方米,增加1.4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237元,增長19.2%,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7.3%,提高0.9個百分點。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家用汽車11輛,家用電腦27臺,移動電話機213臺,分別增加3輛、4臺和15臺。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57.7平方米,增加0.04平方米。
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員9219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9310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
全縣參加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保險人數分別為508683人、799830人、38125人和73796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為383636人,參加城鄉醫療保險的人數達到722550人。全年共計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6.1萬人次,累計發放保障金3485萬元;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8.5萬人次,累計發放保障金3262萬元。
注:
1、本公報部分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地區生產總值(GDP)、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從2011年開始,納入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范圍的工業企業起點標準從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提高到2000萬元。
4、從2011年開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統計的標準從計劃總投資5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按可比口徑計算。
5、全社會運輸周轉量是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種運輸方式的客、貨運周轉量加權計算而來。2011年航空運輸的客、貨運周轉量統計測算方法進行了調整,全社會運輸周轉量的增長速度按調整后的數據計算。
6、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總項與分項合計不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