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縣深入推進“工業強縣、旅游活縣”戰略,突出新型工業、新城區和新農村項目建設,全縣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質量效益顯著提升,社會事業穩步發展,實現了“十二五”良好開局。
一、綜合
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39.67億元,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81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46.97億元,增長21.5%;第三產業增加值56.88億元,增長14.0%。三次產業構成比為25.7:33.6:40.7,比上年,一產業下降3.0個百分點,二產業上升3.3個百分點,三產業下降0.3個百分點。
省實事項目投入47180萬元,市實事項目投入28500萬元。改造縣鄉公路17公里,建設鄉鎮到村水泥路88.12公里,改造縣鄉公路危橋2座。解決農村飲水不安全人數3.05萬人,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4座,消滅Ⅴ類水質,壓減Ⅳ類水質,Ⅱ、Ⅲ類水質達到80%的水庫50座。擴建鄉鎮敬老院5所,城市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助178元,農村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助78元,農村五保戶分散供養標準達到1550元/年。改造農村危房704戶。新增廉租住房1033套,新增城鎮租賃補貼住戶686戶,改造城市棚戶區住戶425戶。新增城鎮就業人員4786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678人。全縣實施居民醫保門診統籌,對所有城鎮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就業援助,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新增參保人數30.48萬人。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平均補償率為71%,農村五保對象在縣鄉級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住院實行基本醫療費用全免。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省級示范社1個。新建農村沼氣池1502口。建設農村清潔工程示范村1個。建設義務教育階段合格學校6所,建設農村公辦幼兒園2所。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15個,建設農家書屋50家。城市治安電子防控系統建設安裝監控攝像機30個。改造縣城區小街小巷9條,改造縣城區敞開式小區基礎1個。新增通電話自然村1個,新增互聯網寬帶上網行政村30個。壓減珍珠養殖面積1.40萬畝。建設蔬菜標準化基地7000畝,蔬菜農殘檢測超標率控制在6%以內,沒有發生一起重大群體性食品中毒責任事故,新建縣城區農貿市場1個。新建和改造行政村配電網23個。改造鄉鎮郵政所12個。農民工和農村勞動預備制培訓3267人,農民工陽光工程培訓2300人,移民使用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465人。
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不快,基礎設施支撐能力不強,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
二、農業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8.71億元,增長4.4%,其中種植業產值27.64億元,增長10.5%,林業產值0.55億元,增長19.5%,畜牧業產值22.22億元,下降2.0%,漁業產值6.84億元,增長1.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46億元,增長8.9%。
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258.62萬畝,增長2.23%。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57.61萬畝,增長1.58%,總產量60.32萬噸,增長3.38%。油料播種面積60.41萬畝,增長6.31%,總產量6.62萬噸,增長7.54%。棉花播種面積12.5萬畝,增長12.57%,總產量1.12萬噸,增長22.07%。麻類播種面積2.79萬畝,下降48.62%,總產量0.53萬噸,下降48.34%。蔬菜播種面積15.95萬畝,下降9.76%,蔬菜總產量28.51萬噸,下降9.51%。水果總產量5.89萬噸,增長3.0%。水產品總產量6.41萬噸,增長2.72%,其中:珍珠產量89噸,增長1.1%。全年出欄生豬87.59萬頭,下降2.7%,肉牛1.04萬頭,下降2.8%,肉羊4.01萬頭,下降4.75%,家禽出籠744.23萬羽,增長0.91%,禽蛋產量3.02萬噸,增長1.76%。肉類總產量7.2萬噸,下降2.2%。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部工業總產值132.75億元,增長51.71%,實現增加值35.23億元,增長24.5%。85家規模工業完成產值111.92億元,增長54.73%,實現增加值26.28億元,增長33.6%。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及個體工業完成產值20.83億元,增長17.8%,實現增加值8.95億元,增長10.7%。
規模工業企業生產罐頭8185噸,下降18.2%;機制紙及紙板24982噸,增長0.44%;人造板7.96萬立方米,下降23.4%;紗1.7萬噸,下降10.5%;布594.5萬米,增長0.75%;混合飼料4.67萬噸,下降13.2%;礦山設備0.94萬噸,增長14.63%;水泥45.76萬噸,增長20.98%;鋁合金1168噸,下降31.0%;合成氨2.56萬噸,下降25.15%。
規模工業實現銷售產值108.57億元,增長58.67%,產銷率為97.1%。完成出口交貨值3.61億元,增長17.97%。規模工業實現銷售收入95.84億元,增長52.05%,上交稅金1.04億元,增長31.64%,實現利潤5.34億元,增長268.27%。虧損企業4家,減少4家,虧損企業虧損額275萬元,減虧779萬元。
建筑業實現增加值11.75億元,增長13.5%。資質建筑企業完成建安產值14.79億元,增長28.1%,施工面積145.42萬平方米,增長16.0%,竣工面積57.17萬平方米,下降20.6%,年末建筑從業人員5448人,增長4.8%。
四、固定資產投資
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項目及房地產投資完成60.3億元,比上年增長40.1%。其中:城鎮項目投資52.1億元,增長45.0%,農村投資2.59億元,下降41.7%,房地產開發投資5.61億元,增長110.9%。
在城鎮項目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1.37億元,下降61.8%,第二產業投資31.36億元,增長64.7%,第三產業投資19.37億元,增長45.5%。
房地產開發企業21個,房地產投資5.62億元,增長110.9%,施工面積74.64萬平方米,增長47.1%,其中住宅63.87萬平方米,增長52.1%。商品房屋銷售面積30.82萬平方米,增長26.2%,商品房銷售額6.83億元,增長63.4%。
五、貿易和招商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51億元,增長17.1%,其中批發零售貿易33.65億元,增長17.0%,住宿、餐飲業銷售額4.86億元,增長17.7%。實現批發零售貿易增加值7.42億元,增長10.4%,實現住宿、餐飲業增加值3.60億元,增長12.6%。
全縣共引進內資項目160個,引進縣外境內資金15.3億元;引進外資項目3個,到位資金2702萬美元;實現出口創匯3280萬美元。
六、交通、郵政和通信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8.8億元,增長8.9%。全縣公路里程2321公里,其中省道279公里、縣道292公里、鄉道744公里、村道1006公里。全社會貨運周轉量37770萬噸公里,客運周轉量71550萬人公里。郵電業務總量2.83億元,增長10.5%。其中郵政業務總量0.22億元,通信業務總量2.61億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6.8萬戶,移動電話用戶41.7萬戶,互聯網寬帶用戶3.51萬戶。
七、財政和金融
全縣財政總收入完成47669萬元,增長35.3%。一般預算收入31146萬元,增長33.48%。在一般預算收入中,國稅完成2873萬元,增長51.45%;地稅完成19322萬元,增長25.5%。財政預算總支出176978萬元,增長19.45%。
金融保險業增加值1.61億元,增長7.1%。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84.98億元,增長21.22%,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65.13億元,增長18.58%。各項貸款余額36.54億元,增長17.51%,其中消費貸款余額6.2億元,增長156.9%。
八、科學技術和教育
全縣組織實施各類科技項目44項,其中國家級4項,省級9項,縣級31項。專利申請量190件,獲專利授權107件,其中發明專利79件。18家高新技術(產品)企業投入研發經費1.06億元,增長37.7%,高新技術產品產值40.74億元,增長147.7%,實現增加值9.68億元,增長143.22%。規模工業研發經費支出1.62億元。
年末有學校137所,其中完全高中3所,高級中學1所,職中6所,初級中學18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5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1所,小學93所(不含13所教學點)。在校學生80549人,其中高中生11870人,職中生5348人,初中生22116人,小學生41215人。有教職工6115人,其中普通中學教職工3930人,職中教職工280人,小學教職工1905人。幼兒園96所,在園幼兒16704人,教職工1172人。高考本二以上上線人數1551人, 其中600分以上人數98人。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有縣級文化館1個,鄉鎮文化站29個,組織文藝活動83場次,參與活動人數7.56萬人;藝術表演團體30個,其中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個,演出180場,觀眾10萬人次;電影公司1家,放映隊20個,放映農村數字電影6192場;縣級圖書館1個,總藏量7萬冊(件);旅游風景區3處,國內旅游人數8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2億元。文物所館藏文物1478件(套)。組織開展了“春節聯歡晚會”、“激情龍陽”廣場文化活動、攝影展、教唱“紅歌”、“市歌”等群眾文化活動。帥孟奇故居、馬欄嘴遺址被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布了3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末有衛生醫療機構636個,其中鄉鎮衛生院28個,村衛生室524個;衛生技術人員2738人;有床位2523張,其中鄉鎮衛生院床位994張。
農村有線電視網總有線用戶14.6萬戶,有線入戶率為60.8%。中央、省臺電視農戶綜合覆蓋率為98%,中央、省臺廣播農戶綜合覆蓋率為99%。
競技比賽中,獲省常規賽金牌8枚,市常規賽金牌36枚。被授予“湖南省體育后備人才重點縣”稱號。參加湖南省第五屆農民運動會標準龍舟賽,獲得2枚金牌、5枚銀牌、1枚銅牌,總分118分,位居全省第一;組織了全縣萬人健步行和健身項目展示大型活動。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全縣總戶數263839戶。總人口821958人,男性421991人,女性399967人,男女性比為105.5:100。在總人口中,農業人口676217人,非農業人口145741人。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67元,增長13.24%。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0627元。百戶城鎮居民年末擁有:家用汽車14輛,摩托車35輛,固定電話43部,移動電話208部,冰箱96臺,彩電131臺,組合音響12臺,空調131臺,熱水器108臺,洗衣機98部,家用計算機67臺。
農民人均純收入6813元,比上年增長16.5%。其中:勞務工資收入2792元,比上年增長23.43%;一產業經營收入2605元,增長9.9%;二、三產業經營收入820元,增長11.58%;財產性等收入78元,增長163.65%;轉移收入518元,下降38.8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92元,增長11.73%。人均住房價值26015元,人均居住面積52.5平方米。百戶農民家庭年末擁有:自行車46輛,洗衣機75部,冰箱84臺,摩托車88輛,彩電123臺,固定電話26部,移動電話218部,空調44臺,熱水器61臺,家用計算機16臺。
年末單位在崗職工從業人數31195人,增長10.51%。其中:國有單位14037人,集體單位1311人,其他所有制單位15847人。在崗職工勞動報酬總額82153萬元,增長20.92%,人均年工資26992元,增長11.08%。機關、事業、企業單位人均年工資分別為30231元、30284元、23560元。
企業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6164人,其中在職工28031人,機關、事業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7811人,其中在職工13173人,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18539人;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0855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90195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640348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6060人;工傷保險職工參保人數21275人;生育保險職工參保人數25944人。
十一、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
全年共發生各類安全事故89起,下降7.3%。其中工礦商貿企業事故12起,消防火災事故38起,道路交通事故39起。事故死亡18人,下降10%,事故受傷23人,下降58.9%。直接經濟損失89.6萬元。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0.13人,減少0.04人。
環保審批建設項目35個,其中配合市環保局審查項目6個,“三同時”環評驗收項目21個,新建項目環評審批率和“三同時”執行率均為100%。比上年,化學需氧量削減5.22%、氨氮削減8.06%、二氧化硫增長1.5%、氮氧化物增長0.47%,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0.63噸標準煤,能耗變動率下降31.79%。已創建5個省級生態鄉鎮,11個省級生態村,1個國家級生態村,5所省級綠色學校,1個省級綠色社區。
注:1.本公報中部分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
3.除注明外,不包括西湖管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