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人民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就業、強基礎”的總體部署,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全面貫徹中央、省、市一系列保增長、擴內需政策措施,扎實開展“項目建設年”和“企業服務年”活動。全縣經濟呈現出速度加快、后勁增長、質量提升的特點,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一、綜合
經濟發展速度逆勢上揚。初步核算,2009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28.92億元,增長14.9%,增速比上年加快2.6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89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45.55億元,增長22.7%;第三產業增加值41.48億元,增長13.2%。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5.3:33.5:31.2優化為32.5:35.3:32.2,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首次取代第一產業成為全縣第一大產業。
為民辦實事工作全面完成。承辦的33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其中有11項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占項目總數的33.3%。改造縣鄉公路7.6公里,完成目標任務100%;新建鄉鎮到村水泥(瀝青)路356.68公里,完成目標任務的111.46%;新增城鎮就業4500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12.5%;城鎮零就業家庭動態就業援助達100%;農村貧困家庭轉移就業援助317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05.67%;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08518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44.69%;演陂、井頭、金蘭、金溪等4所鄉鎮衛生院改造和擴建工程已全面竣工,完成目標任務的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償平均達到39.38%,超過了省定39%的標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門診統籌試點5月份啟動;樟木、石市、欄垅、金溪敬老院改造工作已全面完成,完成目標任務的100%;城市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助達到125元,為目標任務的104.17%;農村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助達到50元,完成目標任務的100%;以實物配租和發放住房租賃補貼的方式分別保障了98戶和1202戶無房戶的住房問題,完成目標任務的100%;為310名殘疾人開展了職業技能及實用技術培訓,完成目標任務182.35%;商品材采伐指標入村到戶率達100%;西渡鎮赤水村和臺源鎮群英村農村清潔工程示范村建設圓滿完成,完成目標任務100%;新建農村沼氣池2040口,完成目標任務的102%;湘南養豬專業合作組織被認定為省級示范點;解決農村44700人飲水不安全問題,完成目標任務的100%;完成7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成目標任務100%;為156名符合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金發放條件的家庭發放了特別扶助金17856元,完成目標任務的100%;對符合條件的再生育夫婦出生缺陷干預免費檢測74例,干預率達到了100%;新增通電話自然村27個,完成目標任務的108%;新建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示范點14個,完成目標任務的100%;新增行政村通寬帶40個,完成目標任務的100%;完成了41個行政村配電網改造任務,完成目標任務100%;完成4個輸變電工程的建設任務,完成目標任務100%;建設義務教育階段合格學校20所,完成目標任務100%;已建成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文化共享工程站點673個,占任務的115.44%;城市治安電子防控系統建設安裝監控攝像機22個,完成目標任務的220%;免費送戲下鄉78場,占任務的111.43%;70家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已竣工,占任務的100%。
市場物價基本穩定。2009年,全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99.7%,其中食品類價格指數為99.8%,居住類價格指數為98.7%。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為92.6%。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94.3%。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總量偏少,產業結構不優;工業項目中大項目、高科技項目、帶動能力強的項目少,品牌效應不強;財政收支矛盾突出,支出壓力大;民生問題薄弱環節多,解決難度大等。
二、農業
農村生產穩步發展。2009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69.58億元,增長5.7%。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02.1千公頃,增長4.7%,其中稻谷92千公頃,增長4.3%。油料41.20千公頃,增長10.4%;棉花7.20千公頃,增長40.6%。糧食總產量60.6萬噸,增長2.2%,其中稻谷56.77萬噸,增長1.5%。全年出欄肉豬179.57萬頭,增長2.7%;出籠家禽1851萬羽,增長8.8%;水產品產量5.39萬噸,增長4.4%。
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全縣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78家,其中本年新增27家。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4家,落實各項惠農政策,發放各類補貼資金1.3億元,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21.65萬人,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47個示范村來勢良好。
農業生產能力繼續增強。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2.33億元,增長38.7%。全年完成長防林工程造林1.1萬畝,“三邊造林”整地1.3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1萬畝,新增農業機械總動力6.9萬千瓦。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保持快速增長。2009年,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150.89億元,增長24.1%,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41.73億元,增長23.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0.05億元,增長31.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10家,比上年增加27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的比重達到72%,比上年提高9.6個百分點。
工業園區加快發展。“一區一園四基地”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服務功能和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全年共引進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8個。恒生制藥、榮陽鞋業、鼎谷一酒業、金利豐陶瓷、誠翔機械等24個項目相繼投產,三安礦業230萬噸一期大選廠機械設備安裝完畢,衡利豐陶瓷投資2.5億元的第二期四條生產線即將于2010年4月建成投產。
建筑業穩步發展。全市具有資質以上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14家,完成產值10.34億元,增長13.3%。其中建筑工程產值10.03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實現增加值3.82億元,增長14.2%;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72.23萬平方米,增長8.8%。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高位運行。2009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延續了近幾年來的高增長,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5.37億元,增長53.1%。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9.59億元,增長75.1%;農村固定資產投資15.79億元,增長23.9%。
項目建設扎實推進。全力抓好了“項目建設年”活動,實施重點項目143個,其中新建項目95個,續建項目48個,共爭取項目資金12.99億元。武廣客運專線衡陽縣段順利竣工通車,衡邵高速、潭衡西高速衡陽縣段路基土石方、通道涵洞完成97%,南岳高速衡陽縣段路基完成60%。西渡220千伏變電站建設進入電氣安裝階段。縣城天然氣供氣進入試運行階段。
縣城建設亮點頻現。縣城污水處理廠通過環評驗收,全面投入運行。縣自來水廠4.2萬噸擴能項目建成投產。高標準油化了縣三中至英陂牌坊段、蒸陽大道城西段等主要干道。全面亮化了中洲公園、船山廣場、明翰廣場等重點區域。完成了8條背街小巷改造。新增縣城綠地面積2萬平方米,完成了金蘭、關市兩個鄉鎮的總體規劃編制及14個村莊整治規劃,曲蘭鎮被評為“全市文明鄉鎮”。
房地產投資繼續增長。全縣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31億元,比上年增長76.2%。其中住宅投資0.94億元,增長72.1%。施工面積17.78萬平方米,其中新開工面積9.45萬平方米。
五、貿易與旅游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2009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94億元,增長18.7%。分地域看,縣級零售額18.42億元,縣以下零售額24.52億元,分別增長20.1%和17.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34.88億元,增長18.7%;住宿餐飲業7.82億元,增長19.0%;其他行業0.24億元,增長10.1%。
旅游業加快發展。全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實現旅游經濟收入4860萬元。萬源湖景區、岣嶁峰國家森林公園被列入省市“251”工程項目庫,硬化岣嶁峰景區公路8公里。
六、交通運輸與郵電通信業
交通運輸業平穩發展。全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2.23億元,增長2.4%。全社會貨物周轉量12598萬噸公里,增長3.5%。其中公路貨物周轉量12279萬噸公里,增長3.4%。會社會旅客周轉量29377萬人公里,增長3.8%。其中公路旅客周轉量28664萬人公里,增長3.6%。
郵電通信業繼續發展。全年郵電業務總量2.17億元,增長8.4%。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762萬元,增長11.7%;電信業務總量1.90億元,增長7.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7.66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為6.8戶/百人;年末移動電話用戶31.44萬戶,移動電話普及率為27.9戶/百人;互聯網寬帶用戶數6.16萬戶,普及率為5.5戶/百人。
七、財政、金融與保險
財政收入再上新臺階。全縣財政總收入突破4億元,達4.0029億元,比上年增長17.52%。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79億元,增長20.83;上劃中央“兩稅”0.79億元,增長31.85%;上劃“中央省所得稅”0.42億元,下降15.48%。
金融機構存款平穩增加。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99.69億元,比年初增加15.63億元,增長18.6%。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88.16億元,同比增長17.9%。
信貸投放力度有所加大。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32.8億元,比年初增加4.02億元,增長14%,其中,短期貸款余額21.68億元,比年初增加1.18億元,增長5.7%;中長期貸款余額11.12億元,比年初增加2.85億元,增長34.4%。
保險業健康發展。全年實現保費收入21131萬元,增長8.8%。其中壽險保費收入16060萬元,增長0.6%;財產險保費收入1635萬元,增長63.7%;健康及意外險保費收入629萬元,下降5.4%;農業保險收入2807萬元,增長58.2%。各項保險業務支出8200萬元,下降13.1%。
八、科學技術與教育
科技創新穩步推進。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0.68億元,同比增長22.9%;增加值127.66億元,同比增長25.1%。全年專利申請量915件,其中發明152件;授權專利287件。簽訂技術合同92項。
教育事業取得新的成績。完成20個義務教育合格學校建設,公開招聘了221名中小學教師,蒸陽中學擴建有效緩解了縣城大班額問題,全縣本科上線人數再居全市榜首,職業教育創建了國家級骨干專業,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得到全面化解。普通小學在校學生92375人,增長1.8%,普通中學在校學生規模縮小,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學生18992人,普通初中在校學生44498人,分別下降5.25和0.3%。
九、文化、體育和衛生
文化事業日趨繁榮。2009年獲得了“全國文化先進縣”榮譽稱號,成功舉辦了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紅歌大合唱,與省廣電傳媒合作組建了衡陽縣廣電網絡公司。新建成70家農家書屋,免費送戲下鄉497場。年末全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紀念館1個。全縣有電視臺1座,廣播電臺1座。全縣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6.1%,提高0.5個百分點;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9%,提高0.1個百分點。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全縣醫療衛生機構35個,擁有床位總數1734張;衛生技術人員2653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109人,注冊護士633人。新建和改造了井頭、演陂、金蘭、金溪四所鄉鎮衛生院。新農合參合農民達到80.69萬人,參合率為93.36%,并在全國首創推出了“金穗惠農新農合醫療卡”。成功應對了H1N1甲型流感的防治工作。
體育事業扎實推進。年末全縣共有體育館2座,運動場5個,各種訓練房16個。全縣運動員參加各類比賽共獲得省級金牌1枚,銀牌3枚,市級金牌17枚,銀牌11枚,銅牌6枚。成功承辦了衡陽市第二十屆中老年籃球賽。全民健身活動繼續蓬勃開展,被國家體育總局確定為全國第三批“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試點縣。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卓有成效。2009年末,全縣總人口112.8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3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3.53萬人,鄉村人口79.31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2376人,人口出生率為11.20‰,比上年上升了0.19個千分點;死亡人口7464人,死亡率為6.76‰,上升了0.23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45‰,比上年下降了0.03個千分點。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0.5:100。全縣年末常住人口為105.87萬人。共為156名符合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金發放條件的家庭發放了特別扶助金17856元,對符合條件的再生育夫婦出生缺陷干預免費檢測74例。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45元,增長14.8%。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9726元,增長12.9%,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1.1%,下降5.9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4.51平方米,與上年基本持平。農民人均純收入6255元,增長12.9%。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986元,增長12.7%,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50.8%,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農民人均住房面積38.37平方米,與上年基本持平。
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年城鎮新增就業4500人,“零就業”家庭動態就業援助率為100%,農村貧困家庭轉移就業援助317戶,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6%以內。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年末參保108518人,養老保險新增參保3926人,失業保險新增參保1500人。
十一、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環境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2009年,完成長防林工程造林1.1萬畝,“三邊造林”整地1.3萬畝。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分別比上年削減了12.57%和31.37。
安全生產形勢穩定。2009年被評為全省安全生產先進縣。全年生產安全事故死亡25人,比上年下降3.8%。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1939人,比上年下降13.0%;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為3.6543人,比上年下降15.3%;工礦商貿企業十萬從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零;煤礦百萬噸事故死亡人數為零。
注:
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衡陽縣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