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9年經濟工作的基本估價
2009年,全縣上下積極應對同際金融危機,攻堅克難,低而奮進,逆勢而上,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取得明顯成效,經濟杜會發展總體形勢明顯好于預期。
(一)全力保增長,經濟發展提速提質。全年完成地方牛,產總值128.9億元,同比(下同)增長14.9%,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41.89億元、45.55億元、41.48億元,增長5.6%、22.7%和13.2%。完成全社會同定資產投資45.37億元,增長76.1%,是近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財政總收入突破4億大關,達4.0029億元,增長17.52%;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79億元,增長20.8。3%;實現稅收2.84億元,占財政總收入的70.86%。"一區一園四基地"實現稅收1.24億元,其中經開區7986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2.9億元,增長18.7%。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4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55元,分別增長14.8%、12.9%。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00億元,增長18.6%;各項貸款余額32.8億元,增長14%。
(二)著力擴內需,項目建設扎實推進。全力抓好"項目建設年"活動,實施重點項目143個,其中新建項目95個.續建項目48個,完成投資36.8億元,是近年來計劃實施項目最多、新開工項目最多、新竣工項目最多、項目投資額最多的一年。年內新增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128個,總投資2.34億元。全年共審批外資項目1。個,引進內資項目65個,其中引進工業項目58個,投資額在500萬元以上的新增規模工業項目26個,形成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工業項目方面,恒生制藥、榮陽鞋業、鼎谷一酒業、金利豐陶瓷、誠翔機械等24個項目相繼投產。三安礦業二期、衡利豐陶瓷二期工程即將投產。交通項目方面,武廣客運專線衡陽縣段順利竣工通車;衡邵高速、潭衡西高速衡陽縣段路基土石方、通道涵澗完成97%;衡岳高速路基完成總量60%。能源項目方面,界牌。.5萬伏輸變電工程投入運營,渣江變電站。萬伏輸出工程、3.5萬伏渣洪線改造工程全面完成,西渡22萬伏變電站建設進入電氣安裝階段。縣城天然氣供氣進入試運行階段。農業項目方面,完成7座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解決農村飲水安全人數4.47萬人。實施土地開發項目15個,改造中低產田1.75萬畝。完成通鄉公路改造7.6公里,通村公路水泥硬化369公里。城建項目方面,縣城污水處理廠全面投人運行,縣自來水公司4.2萬噸擴能項目建成投產。高標準油化了縣三中至英陂牌坊段、蒸陽大道城西段等主要干道。中洲公園、船山廣場、明翰廣場等重點區域全面亮化。8處背街小巷改造全面完成。英南新區建設拉開序幕,英南大道完成投資額的75%。完成金蘭、關市兩個鄉鎮的總體規劃編制及14個村莊整治規劃。
(三)努力調結構,產業協調發展。一、二、三產業比例調整為32.5:35.3:32.2,二產業首次超過一產業的比重。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完成農林牧漁總產值69.58億元,增長5.7%。落實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53.2萬畝,其中優質稻110萬畝。種植經濟作物3。萬畝,其中煙葉13603畝,實現煙葉"兩稅"1050萬元。完成長防林工程造林1.1萬畝,"三邊造林"整地1.3萬畝。新增農機動力6.9萬千瓦,改善灌概面積1.1萬畝。出欄生豬218.6萬頭,出籠家禽185。萬羽,水產品總量達5.2萬噸。新建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27家,累計達78家。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4家。工業經濟來勢喜人。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54.2億元,增長25.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0.05億元,增長。1.1%。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7.7%。工業園區加快發展,"一區一園四基地"共引進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8個,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0個。骨干企業累計完成技改項目75個,投資23.65億元。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家,擁有省級著名商標7個、省級名牌產品14個。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的44.9%。三產水平不斷提升。旅游業發展加快,接待游客30萬人次,實現旅游經濟收入4860余萬元。萬源湖景區、岣嶁峰國家森林公園被列入省市"251"工程項目庫。銷售家電下鄉產品2.9萬件,拉動消費5500萬元。高標準建設農家店40個、物流配送3個。投資3億元的衡陽新合作物流產業園已經省發改委立項。房地產業不斷壯大,全縣房地產市場交易總量達27.86萬平方米,交易額2.56億元。
(四)大力抓改革,發展活力逐步顯現。林權體制改革完成林地勘界137.5萬畝,發證面積9.56萬畝。采取轉包、轉讓、租賃、人股等形式,完成土地流轉26.19萬畝,其中安邦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租賃方式流轉土地面積3085畝。深入推進國有(集體)企業改制,完成華岳動力機械廠、合成藥廠、船山公司等3家縣直工業企業改制驗收和遺留問題的處理,啟動瓷泥經銷公司等7家集體企業改制工作。成品油稅費改革和交通體制改革全面鋪開,順利完成人員接收工作。
(五)傾力惠民生,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生保障有效改善,33個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加大各項惠民政策落實力度,發放各類補貼資金1.3億元。高度重視就業再就業工作,新增城鎮就業4385人,零就業家庭動態援助率達100%,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21.65萬人。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五大社會保險發放社保待遇2.3億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累計登記參保10.85萬人,新農合參合率達93.36%。城鄉社會救助體系逐漸完善,累計發放城鄉低保金4250.36萬元,救助受災群眾8萬余人次,建設災后重建房390棟,完成4所鄉鎮敬老院、5所村級五保之家改擴建。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完成20個義務教育階段合格學校建設,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得到全面化解,公開招聘218名中小學教師,縣城大班額問題得到有效緩解,職業教育創建了國家級骨干專業,爭取了兩個國家重點項目。文化工作好戲連臺,送戲下鄉78場,建成農家書屋70個。縣廣電局引進資金2000萬元,與省電廣傳媒合作組建了衡陽縣廣電網絡公司。醫療E生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井頭、演肢、金蘭、金溪等四所衛生院新建和改造基本竣工,10所村衛生室投入使用。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廉租住房一期工程98套已交付使用,二期工程346套即將竣工,發放廉租住房補貼1300戶。全面落實維穩工作機制和安全生產責任制,社會大局平安穩定。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看到發展中還有許多困難和問題。一是項目建設有短板,好項目、大項目、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項目少,縣域經濟缺少骨干財源。二是資源加工利用深度精度不夠,大多停留在低端生產狀態,缺乏叫得響的品牌。三是部分企業尚未擺脫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生產經營十分困難。四是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有薄弱環節。五是部分項目建設未按期開工和投入使用。因上級政策因素或業主原因,S210干線改造、杉橋至方大屋公路尚未啟動。六是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壓力很大。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認真加以改進并逐步解決。
二、2010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
(一)狠抓項目建設促投資增長。一要推進重點項目建設。2010年全縣計劃實施重點項目120個,完成投資55.2億元。其中,工業:力爭陶瓷袖料精料球磨加工、雙輥鑄軋機、立成名豐化工、灣仕鞋業、中重機械裝備等項目盡快建成投產。抓好金利豐陶瓷原料、尚卿礦業二期、新德力預應力構件、鼎谷一酒業、業美紙業、榮爾電器等已建成項目投產達產、加快衡利豐二三期工程、恒生制藥二期、三安礦業二期、新雁礦業、湖南山蒼子種植研究墓地等-批重大續建項目進度。促進利德有陶瓷、協大鞋業、海漾石英石、得陽鞋業、數控機床、中南高新紡織服裝城、武漢凱迪發電、三陽科技、王牌廣告制作、鋼化玻璃、電子產業園、安邦食用油精加工等重大簽約項目動工建設。農業:抓好新增糧食產能工程,積極申報土地整理開發項目,完成土地開發1000畝,土地整理15000畝;加快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中小型灌區渠系配套改造180千米,田間渠新建改造120千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平方公里,整修加固山平塘1.2萬口。加快城坪沖、界牌電站等7座中小型水庫的除險加固進程。興建關市、演陂、艦山、臺源等供水工程,解決5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繼續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項日、退耕還林、長防林工程、紫色頁巖綠化提質工程。完成人工造林兩萬畝、中幼林撫育10萬畝、油茶墾復5萬畝、市竹墾復5萬畝。交通能源:抓好懷邵衡鐵路、益委衡高速公路、清江北路延伸至衡邵懷鐵路西渡火車站道路建設工作;完成衡西快速干道的規劃設計刷和征地拆遷工作。確保潭衡商、衡邵高速年內竣工通車,加速推進衡岳高速建設,抓好S210線和國臘公路改造,完成杉橋至方大屋公路硬化,打通九界線、提江至排前、金溪至九峰、曲蘭至高漢、井頭至靜云等五條出縣通道,力爭年內基本實現村村通水泥路。全力加快西渡220千伏變電站建設。完成金庫線(金蘭一庫宗)、李白線(李坳一白露坳)10千伏線路改造及141個村低壓電網改造任務,提高農村供電保障能力。促成100兆瓦太陽能光伏電站及光伏產業園動工。商貿、社會事業:全面啟動衡陽新合作物流中心、人民醫院綜合樓等項目。完成縣利達垃圾場、湘南船山技校綜合實訓樓建設。扎實推進鄉鎮綜合文化站、衛生院、村衛生所(室)、城鄉杜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建設。二要拓寬投資渠道。健全投融資平臺,充分發揮縣城鄉建設投資公司融資平臺作用,年內爭取融資2.8億元以上。堅持“以地生財、以地聚財”的路子,高度壟斷土地一級市場,對縣城及鄉(鎮)城鎮規劃控制區內、S315線、S210線兩旁反中心點.縣道、鄉道兩旁的土地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征用,統一開發,統一出讓,統一管理",促進土地最大化升值。整合、盤活國有資產,以資產推進資本運作。進一步搭建好政銀企合作平臺,采取財政性存款與銀行貸款掛鉤,繼續對本地金融機構新增貸款給予獎勵,促使本地金融機構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培育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進一步放寬準入條件,創造良好經濟環境,吸引更多的民間投資。三要增強投資后勁。要超前研究國家的產業政策,準確把握投資方向和重點,精心開發包裝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對衡陽縣優化經濟結構和增強長遠發展后勁有重大影響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同時,要科學編制"十二五"規劃,把規劃編制落實到項目上來,策劃、包裝一批重點項目,力爭進入國、省"十二五"規劃的"籠子"。
(二)做強工業經濟促結構調整。一要做優園區吸聚產業。搞好基礎設施配套。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服務集成"的要求,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對園區總體規劃進行修編。加快"一區一園四基地"水電路訊建設,進一步提升園區項目承載力。縣經開區力爭投入1.5億元,完成區內1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建設,鋪設聯勝路、培園路自來水管網,架設好供電線路;以潭衡西高速公路石市連接線貫通為契機,以界牌瓷泥為依托,著力抓好界牌陶瓷工業園的規劃和建設,力爭年內引進1-2家規模企業;整合庫宗金蘭現有林制品加工企業,做強庫宗金蘭林制品基地。同時,進一步抓好關市、井頭、演陂三個特色工業基地建設,扶持企業做大做強。提高項目入駐門檻,嚴禁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入駐對沒有達到投資強度的企業,要限期達到。建立園區企業進退機制,清理圈而不建,以及占地面積大、投資額度小、建設周期長、創稅能力小的項目。同時,抓緊清理園區閑置土地和空置廠房,為新引進項目落戶騰出空間。提升綜合服務水平。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務、全托式管理,實現"檢查經批準、辦事不出園","服務零距離、生產零干擾",增強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二要扶強支柱集群產業。突出抓好"62。工程",加快發展陶瓷、鐵礦采選及加工、醫藥、制鞋、機械制造、林產品加工業,培育6個年產值分別過10億元的產業集群引進和培育除六大產業企業外的20個年產值過億元企業,規模工業企業達100個以上。以產業鏈延伸、本地加工配套為抓手,編制優勢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積極引導社會資源、生產要素向龍頭企業集聚。三要創新技術提升產業。大力實施"科技興縣"、"質量興縣"戰略,強化政策、資金扶持,引導企業研發核心技術,開發自主品牌、著名商標,增強企業自我發展能力。爭取國家科技計劃項目1個,省級科技計劃項目兩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家,努力實現國家級著名商標和名優產品零的突破。幫助支持中小企業圍繞"旗艦"企業和"小巨人"企業,開展專業配套,重點培育恒生制藥、瀟峰實業、數控機床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四要節能減排優化產業。著力發展低碳經濟抓好"百家企業節能行動"和"十大節能工程"的實施,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重點加強縣氮肥廠污水治理,讓縣城人民喝上放心水。抓好韶峰水泥廠、華大水泥廠、華星水泥廠、杉橋煤礦的技術改造,衡利豐陶瓷、三安礦業、振弘陶瓷減排試點工作。發揮污水處理廠減排效應,全面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
(三)窮實農業基礎促農民增收。一是推進特色優勢農業上規模。落實種糧政策,把握國家增長千億斤糧食工程機遇,確保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60萬畝、總產量70萬噸以上。突出抓好雙季稻生產,辦好西踱、三湖等五個萬畝示也片,嚴控耕地拋荒,確保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位子不動搖。大力實施"全省千區萬戶養殖工程"實現全縣生豬飼養量達350萬頭以上,家禽飼養量3500萬羽以上,水產品總量5.4萬噸。發展規模養殖小區10個新增規模養殖戶200戶,精心打造兩個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種植煙葉7000畝、優質油菜70萬畝、優質棉花10萬畝。扶持發展優質水果、蔬菜、種苗基地。二是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上品牌。要充分發揮已引進企業在技術、資金、營銷渠道方面的優勢,抓好根食、生豬、家禽、油料、竹木等大宗農產品精深加工新增投資3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15個,發展新型合作組織20個。全面啟動怡農生精屠宰100萬頭生產線及深加工項目,進一步做大金鯤米業、現代米業、鼎谷一酒業、酃淥酒業、三和食品、安邦農資等企業,打造以庫宗家具、金城木業、天天見梳篦、芩芳板材、聚峰板材為龍頭的林制品加工集群。二是推進新農村建設上水平。堅持"城鄉一體,鎮村共建"思路,以規劃建設示范鎮為重點,全面提升鄉鎮所在地的規劃建設水平,逐步改變集鎮建設的落后面貌。強化項目資金整合,對各級和各渠道下撥的支農資金,實行統一編制規劃、統一資金管理、統一項目考核的"三統一"管理辦法,發揮最大效益。重點抓好庫宗鄉華山梅開市級新農村示范片,西渡鎮天星英南、金蘭鎮金沙金蘭兩個縣級新農村示范片建設和各新農村示范點建設。加強村鎮規劃,引導農民建設富有地方特色、現代風貌的安全節能環保型住房。實施鄉村清潔工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發展新能源示范村10個。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整村推進、宅基地置換工作、引導農民加快向集鎮和規劃居民點集中。
(四)加強城鎮建設促擴容提質。一是規劃引導要有新成果。堅持規劃先行,強化規劃在城鄉建設管理中的龍頭作用。努力提高規劃設計水平使其更具前瞻性、科學性、適應性。重點完成縣城英南新區、城西大道、虎形山公園、英陂片區、槐花片區、英秋大道兩廂地塊的控制性詳細規劃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詳細規劃,縣城詳規覆蓋率力爭達100%;完成縣城道路系統和綠地景觀系統專項規劃;全面完成"一區一園四基地"和鄉鎮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完成3-5個片區的村莊整治規劃。二是城鎮建設要有新氣象。抓好拉開縣城骨架的"拓城工程",完成英秋大道、英南大道、洪山中路、聯勝路延伸工程建設。抓好提升宜居指數的“惠民工程”。搞好縣城防洪堤及風光帶建設,啟動虎形山公園建設。完成S315南英阪段自來水主管網鋪設,清江南路、清江中路、春風路、五福路、文明巷油化改造;搬遷清江路夜宵市場、水果批發市場、向陽北路馬路市場、維修一條街;完成背街小巷亮化、船山廣場文化長廊、新正街人行道綠化、公廁改造及新建等項目。三是管理水平要有新提高。深入開展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和省級園林城市活動。完善城市市政、園林設施養護作業相城市保潔標準體系。切實加強城市日常管理,嚴格城市執法,嚴厲打擊違法用地、違法建設、違法排污等各種違法現象。抓好"兩點一牌"(夜宵攤點、人行道車輛停放點相門店招牌)及"兩場"(洗車場和修車場)整治,開展占道經營作業租戶外廣告專項整治活動。推行文明施工,嚴格渣土運輸管理。整合城市管理資源,調動全社會參與城市管理,實現"門前三包"責任簽訂的全覆蓋。深入推進殯葬改革。強化社區功能,充分發揮社區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礎作用。全面啟動"創"宣傳教育工作,不斷提高市民素質。四是鄉鎮建設要有新特色。要抓緊制定有關政策,突破戶籍、就業、教育、衛生、社保等方面的體制性制約,為人口向小城鎮集聚、產業向小城鎮集中創造條件。根據區位、資源、交通和產業基礎條件,培育發展工礦型、商貿型、農產品加工型、旅游觀光型等各具特色的產業型小城鎮。抓好金蘭、演陂、洪市、渣江、界牌等縣內主干道上節點鄉鎮建設,全縣城鎮化水平達到33.29%以上。合理劃分小城鎮建設用地的出讓金、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分配比例。放開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投資領域,積極探索BT、BOT方式,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年內重點鄉鎮至少完成兩個新建或改造投100萬元以上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五)加快三產提升促消費興旺。一要拓寬領域繁榮商貿服務業。加強對全縣專業市場的指導、規劃、建設和管理,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網工程”,興建投資500萬元以上的三產項目15個,有效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和條件。重點扶持好蒸陽建材大市場,搞好樟樹、金蘭、集兵、開發區綜合市場建設,抓好城西農貿市場改擴建和馬路市場搬遷工作。加快衡陽天生龍農產品冷鏈儲備庫及現代物流企業建設。積極發展信息咨詢、電子商務、物業管理、衛生保健、文化休閑等現代服務業。二要統籌規劃發展旅游業。進一步挖掘旅游資源優勢,打造龍頭景區和精品旅游線路,力爭接待游客4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億元。重點將岣嶁峰打造成國家3A級以上景區,湘西草堂、夏明翰故居、船山紀念館打捆建成2A級以上景區,市農業示范園建成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加快旅游資掘的深度開發,抓好萬源湖、宇石寨旅游精品建設;大力扶持星級農家樂示范點,新增2星級以上農家樂飯店兩家,完善織女湖、東方莊園體閑類項目建設。按照"挖掘、整理、培育、提升"的思路,打造瓊瑤、曾熙、彭玉麟故居和伊山寺等人文旅游品牌。三要擴大消費開拓城鄉市場。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全面貫徹落實退耕還林補助、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兩免一補、醫療救助、生豬調出大縣等強農惠農政策,確保各項補助資金及時足額撥付到位,增強群眾消費能力。加強對食品、藥品、酒類、成品油、農資等重點商品質量和價格監管創造寬松的市場消費環境。繼續做好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工作,落實好家電和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增加農機購置補貼。推進"雙百工程"、"農超對接"和農資連鎖經營,促進農村消費升級。利用國家促進商品住房消費的措施,鼓勵微利商品房開發,努力形成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微利商品房、普通商品房協調發展的住房供應體系。支持農村住房建設,積極推動建材下鄉。
(六)深化改革開放促活力增強。一要強化改革。按照"轉變職能、優化結構、強化責任、嚴控編制"的要求,全面完成政府機構改革任務,,加快形成權責一致、運轉高效、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積極實施建設項目現場踏勘和綜合驗收制度,努力做到一票制收費、一站式辦結、一條龍服務。全面落實財政省管縣改革,完善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穩步推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繼續抓好成品油稅費改革和交通體制改革。積極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完善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規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規范化流轉力爭全縣流轉面積達到總面積的40%以上。扎實推進林權制度改革,確保6月底以前完成任務。二要大力招商。要實行專業招商與部門招商相結合、企業招商與園區產業集聚相結合,資源招商與老鄉招商相結合。著力解決土地、融資.能源、環境總量等瓶頸制約,嚴格項目環境準入,提高招商門檻,促進項目合理布局。緊緊抓住年度考核和利益分配這個關鍵,進一步落實異地招商"稅收分成"政策,大力推進飛地招商,充分發揮各鄉鎮招商引資的主動性。抓好"回歸工程",加大對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的支持力度,鼓勵有經濟實力和創業能力的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形成"人才同鄉、信息回歸、資金回流、企業回遷"的良好局面。同時,要堅持一、二、三產業一齊上,既要重視引進工業項目,也要引進商貿物流、服務業項目和農業產業化龍頭項目。繼續實施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強化招商引資督查機制、考評機制和獎懲機制,促進招商工作取得新突破。
(七)強化財稅征管促保障有力。一是不斷做大盤子。按照"壯財源、保運轉、促發展、惠民生、防風險"的總體思想,切實加強財稅工作。大力培植財源,繼續加大對衡利豐陶瓷、恒生制藥、三安礦業、尚卿礦業、新雁礦業等5家骨干企業的扶持力度,力促上述企業國地兩稅實際入庫總額突破7000萬元,經濟開發區財政收入突破1億元。認真研究中央、省、市出臺的財政政策,特別是財政省管縣體制改革新動向,全力打造與省直部門的快速通道,爭取更多資金投向衡陽縣。堅持依法治稅,開展稅收專項清理活動,實行定目標、定人員、定時間、定進度的清欠工作責任制;對主體稅種和重點稅源進行實時監控,實行電子征管,信息共享;加強房地產、車輛三稅、國有資產收益及零星稅源等薄弱環節的征管力度嚴厲打擊偷、邊、騙、抗稅行為,堅決堵塞跑冒滴漏,確保足額、均衡入庫。二是努力優化支出。堅持"量入為出,突出重點,兼顧一般,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政府性投資逐步向公共領域集中,將資金更多地用于民生工程、公益事業、正常運轉和急需建設的項目。規范重點王程財政資金使用管理。繼續提高完善公務員津補貼管理發放標準,積極穩妥推進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三是加強財政管理。強化預算剛性約束,出臺會議、車輛、接待、采購等財政管理新措施,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對公務購車用車、會議、公務接待、黨政機關出國出境等經費實行負增長。嚴格控制債務規模,探索建立債務償還新機制,防范財政運行風險。
(八)統籌社會事業促和諧穩定。為民辦好實事。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最大的責任,健全機制,落實責任,嚴格考核,確保省政府下達衡陽縣的社會保障、法律援助、扶貧、移民、醫療、飲水、環保等方面共27個為民辦實事項目圓滿完成。狠抓計劃生育。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推進計劃生育綜合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網絡,嚴格控制政策外生育,切實穩定低生育水平。堅持"一把手"負總責,實施黨政領導、責任部門、計劃生育部門"三線"考核,嚴格執行"一票否決制",努力扭轉被動落后局面。積極擴大就業。認真落實就業再就業扶持政策,繼續開展“春風行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等系列活動。鞏固和擴大勞務基地,打造特色勞務品牌,擴大勞務輸出規模。爭取全縣新增城鎮就業450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4萬人。做好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工作,零就業家庭動態就業援助率達100%。完善保障體系。加大社會保險征繳擴面工作。大力推進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士作,切實做好農民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轉移續工作。啟動破產改制企業退休退養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工作。推動教育系統中小學校參加工傷保險,將全縣老工傷人員納入工傷保險范疇。加強對企業工資支付監控,及時消除拖欠工資隱患。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切實做到動態管理下應保盡保、分類施保。健全自然災害應急救援機制和醫療、慈善等社會救助體系。認真貫徹殘疾人優惠政策,著力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與社會服務四項體系建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完成500套廉租房、災民恢復重建房任務。推進教育文化事業。整合教育資源,重點抓好22所義務教育合格學校、24萬平方米校舍工程維修加固和重建任務,改善辦學條件。到2011年,增加城鎮初中學位400個,小學學位450個,基本解決縣城"大班額"問題。推動普高、職業教育均衡發展,扶持和規范民辦教育,完善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辦人民滿意教育。抓好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面推進縣城區數字電視整體平移和網絡改造。做好"文化惠民"文章,重視公共文化建設,改造縣文化館,建好142家農家書屋和1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加強社會管理。認真做好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為政府宏觀管理和科學決策服務。切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把命案偵破、打黑除惡、打擊"兩搶一盜"、打擊"黃賭毒"違法犯罪作為工作重點,增強群眾安全感。加強信訪工作,正確引導群眾依法表達合理訴求,妥善處置房屋搬遷、土地征用、勞資糾紛、企業改制和社會管理等方面產生的矛盾,努力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在萌芽狀態。加強法律援助工作,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合法權益。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切實加強消防和森林防火工作,嚴格食品藥品監管,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加強應急管理,完善各類預案,提高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營造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