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多年來,“濕地”這個名詞,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的頻率較高,世界上一些從事“濕地管理與研究”的專家、學者都紛紛呼吁要加強對地球上濕地的保護,國際上著名的民間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為保護我國長江流域的濕地生態環境,每年暑假期間,都會組織全國各高校的一批在校學生組成“濕地使者”,奔赴長江流域各個地方,進行一些社會調查與濕地保護的宣傳活動,讓當今大學生參與到濕地保護行動中去,一些大學生,因能成為一名光榮的“濕地使者”,盡自己的能力為濕地保護做一點貢獻,而感到無比自豪。我國政府早在1996年以前就將“濕地保護”工作提到了重要議事日程,國家林業局設有專門的濕地保護管理中心,指導全國的濕地保護工作,湖南省的濕地保護工作由湖南省林業廳主管,各市、縣的濕保護工作由各市、縣的林業部門和各個“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進行管理。
 
    一、濕地概述
 
    然而,究竟什么叫“濕地”呢?在這里,首先有必要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濕地”這一概念在狹義上一般被認為是陸地與水域之間的過渡地帶;廣義上則是被定為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外的所有大面積水體。《國際濕地公約》對濕地的定義是廣義定義。
    按照廣義定義濕地覆蓋地球表面僅有6%,卻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
    中國濕地面積占世界濕地的10%,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在中國境內,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都有濕地分布,一個地區內常常有多種濕地類型,一種濕地類型又常常分布于多個地區。
    中國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截至目前,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濕地已達30處。我們湖南省洞庭湖區域范圍內就有3塊國際重要濕地,分別是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和西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其實,中國獨特的濕地何止30處,許多濕地因為養在深閨無人識,至今仍無人問津。
    地球上有三大生態系統,即:森林、海洋、濕地。“濕地”,泛指暫時或長期覆蓋水深不超過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時水深不過6米的沿海地區,包括各種咸水、淡水沼澤地、濕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灘涂、河邊洼地或漫灘、濕草原等。按《國際濕地公約》定義:濕地系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的類型多種多樣,通常分為自然和人工兩大類。自然濕地包括沼澤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灘和鹽沼等,人工濕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庫、池塘等。據資料統計,全世界共有自然濕地855.8萬平方公里,占陸地面積的6.4%。
    濕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種獨特功能的生態系統,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蝕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濕地是位于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環境下,生長著很多濕地的特征植物。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濕地,因此濕地被稱為“鳥類的樂園”。濕地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腎”的美名。濕地是地球上有著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
 
     二、濕地的功能和效益
 
    濕地的功能和效益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功能可具體分為以下的13個方面。
   (1)提供水源:濕地常常作為居民生活用水、工業生產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濕地,如泥炭沼澤森林可以成為淺水水井的水源。
   (2)補充地下水:我們平時所用的水有很多是從地下開采出來的,而濕地可以為地下蓄水層補充水源。從濕地到蓄水層的水可以成為地下水系統的一部分,又可以為周圍地區的工農生產提供水源。如果濕地受到破壞或消失,就無法為地下蓄水層供水,地下水資源就會減少。
   (3)調節流量,控制洪水:濕地是一個巨大的蓄水庫,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漲水期儲存過量的降水,均勻地把徑流放出,減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護濕地就是保護天然儲水系統。
   (4)保護堤岸,防風:濕地中生長著多種多樣的植物,這些濕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臺風和風暴的沖擊力,防止對海岸的侵蝕,同時它們的根系可以固定、穩定堤岸和海岸,保護沿海工農業生產。如果沒有濕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會遭到海浪的破壞。
   (5)清除和轉化毒物和雜質:濕地有助于減緩水流的速度,當含有毒物和雜質(農藥、生活污水和工業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減慢,有利于毒物和雜質的沉淀和排除。此外,一些濕地植物像蘆葦、水湖蓮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質。再現實生活中,不少濕地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處理地,這一過程能夠提高水的質量,有益于人們的生活和生產。
   (6)保留營養物質:流水流經濕地時,其中所含的營養成分被濕地植被吸收,或者積累在濕地泥層之中,凈化了下游水源。濕地中的營養物質養育了魚蝦、樹林、野生動物和濕地農作物。
   (7)防止鹽水入侵:沼澤、河流、小溪等濕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過多抽取或排干濕地,破壞植被,淡水流量就會減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減少了人們生活、工農業生產及生態系統的淡水供應。
   (8)提供可利用的資源:濕地可以給我們多種多樣的產物,包括木材、藥材、動物皮革、肉蛋、魚蝦、牧草、水果、蘆葦等,還可以提供水電、泥炭薪柴等多種能源利用。
   (9)保持小氣候:濕地可以影響小氣候。濕地水份通過蒸發成為水蒸氣,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影響當地人民的生活和工農業生產。
   (10)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濕地是鳥類、魚類、兩棲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徒、越冬的場所,其中有許多是珍稀、瀕危物種。
   (11)航運:濕地的開闊水域為航運提供了條件,具有重要的航運價值,沿海沿江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主要依賴于此。
   (12)旅游休閑:濕地具有自然觀光、旅游、娛樂等美學方面的功能,蘊涵著豐富秀麗的自然風光,成為人們觀光旅游的好地方。
   (13)教育和科研價值:復雜的濕地生態系統、豐富的動植物群落、珍貴的瀕危物種等,在自然科學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濕地還保留了具有寶貴歷史價值的文化遺址,是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場所。
 
    三、國際濕地保護概況
 
    在人口爆炸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下,全球范圍內大量濕地被改造成農田,加上過度的資源開發和污染,濕地面積大幅度縮小,濕地物種受到嚴重破壞,使得許多物種已經滅絕,還有不少物種處在滅絕的邊緣。
    世界濕地保護經歷了濕地過度開墾和破壞、濕地保護與控制利用、濕地全面保護與科學恢復3個階段。世界濕地的破壞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密切相關,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經歷了從破壞到保護的過程。例如,尼日爾、坦桑尼亞等眾多發展中國家的濕地面積都減少了50%以上;美國損失了8700萬公頃的濕地,占54%。農業開墾和商業性開采,英國的泥炭濕地消失了近84%。我國以洞庭湖為例,解放初期的10年中,洞庭湖進行了3次較大的圍墾,先后圍成了大通湖和西洞庭蓄洪墾殖區及并垸、并圍、合流,1949——1975年,湖區重點圍墾19處,面積達16.23萬km2 ,使湖泊水面由解放前的43.5萬km2縮小到目前的26.7萬km2。
    濕地面積減少,是世界各國的一種普遍現象。抑制濕地面積減少已成為世界濕地保護政策的核心,一些國家也正在嘗試通過立法、政策調整和經濟手段解決濕地面積銳減的問題,并在控制濕地面積總量減少的基礎上,通過恢復、重建、遷移等方式恢復和擴大濕地面積。
    世界各國雖多重視濕地保護,但由于國情不同采取的具體行動和政策也有較大差異,發達國家由于社會整體發展水平較高,全民生態環境意識強,國家用于環境和生態保護的公共財政體系完善,其濕地保護政策更加完備。 相對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在濕地保護政策,特別是濕地恢復和增加政策方面就相對滯后得多,其基本的政策特點是:濕地保護的立法,以及采取強制性政策遏制濕地的快速消失,在濕地保護與恢復方面也開始采取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主要是通過建立保護區等形式對重要濕地加以保護和恢復。在我國濕地保護政策體系建設中,不僅要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更要結合本國的具體情況,從發展的角度,本著人與自然相協調和可持續的原則發展和完善我國的濕地保護政策體系。
    我國《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的總體目標指出, 到2030年,使全國濕地保護區達到713個,國際重要濕地達到80個,使90%以上天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完成濕地恢復工程140.4萬公頃,在全國范圍內建成53個國家級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示范區。建立比較完善的濕地保護、管理與合理利用的法律、政策和監測科研體系。形成較為完整的濕地區保護、管理、建設體系,使我國成為濕地保護和管理的先進國家。其中從2004年到2010的7年間,重點要劃建濕地自然保護區,重點建設國家級保護區,建設國際重要濕地,建設油田開發濕地保護示范區,開展富營養化湖泊生物治理;實施干旱區水資源調配和管理工程,退耕(牧)還澤(灘、草),恢復野生動物棲息地;建立濕地可持續利用示范區,實施生態移民以及進行科研監測體系、宣傳教育體系和保護管理體系建設。
 
    四、西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概況
 
    西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湖南省漢壽縣境內(目平湖),是1998年元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其總面積35680公頃,其中永久性淡水湖面積21710公頃,占濕地面積的81%,人工濕地包括水產池塘、水塘、灌溉地、農用泛洪地,面積3466公頃,占濕地面積的13%;永久性的河流面積1784公頃,占濕地面積的6%;保護區核心區面積7000公頃。2002年元月,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成為我國僅有的30塊國際重要濕地之一。
    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地處沅、澧水尾閭,它不僅承接沅、澧二水,而且吞吐長江松滋、太平二口洪流,漢壽縣南部低山丘陵區的滄水、浪水、龍池河、煙包山河等8條河流也由南向北流入西洞庭湖,使得保護區內洲灘密布,江湖交錯,水域遼闊,形成了其獨特的地形地貌和濕地景觀,“漲水成湖、落水為洲”是其主要特征,為長江中下游地區一個典型的過水型湖泊。本區擁有河流、溪流、湖泊、苔草、蘆葦、泥炭、沙灘、水稻田、山塘、魚池、防浪林等多種濕地生態類型,區內發達的水系,巨大的洪水吞吐量,使得其稀釋自凈能力特強,構成了本區湖泊濕地生態環境的特殊演替過程。
    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的濕地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保護區內有維管植物87科,260屬,416種,沼澤植物以蘆、荻為主,洲灘則是以禾本科、莎草科為主的大面積草甸植被群落;有魚類8目19科109種,在生態組成上,具備江湖復合生態系統所特有的四種典型的生態類型,即湖泊定居型、洄游型(江海洄游)、半洄游型(江湖洄游型)和溪流定居型,其中中華鱘、白鱘為國家一級保護魚類;有鳥類17目47科207種,珍稀鳥類有白鶴、白頭鶴、白鸛、黑鸛、游隼、大鴇、中華秋沙鴨等7種,均為國家一保護鳥類,屬國家二級保護的鳥類有白琵鷺、鴻雁、卷羽鵜鶘等20多種。
    2006年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與原漢壽縣湖洲管理局合并,成立了新的西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從原來的正科級升格為副處級具有行政職能的行政事業單位,保護區管理局的職責是:
    1、宣傳貫徹國家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2、制定和實施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行使自然保護區的各項管理職能;綜合協調管理范圍內水利、漁政、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和社會治安工作。
    3、組織編制保護區發展計劃、規劃,實施保護區的功能建設。
    4、組織實施保護區內自然資源的調查、監測和保護工作,救護和處理送交的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
    5、組織開展濕地保護科學研究工作,參與國內、國際學術交流與技術合作。
    6、組織開展濕地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
    7、規范濕地保護區旅游秩序,組織開展觀光旅游。
    8、調查、處理違反濕地保護法規的行政案件。
    9、完成縣委、縣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五、西洞庭湖濕地生態服務功能
 
 
    西洞庭湖濕地不僅具有大量淡水資源、農產品、水產品和礦產等多種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環境效益,在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調蓄洪水、促淤造陸、降解污染物、美化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西洞庭湖還是一個豐富的遺傳基因庫,濕地所保存的遺傳基因對保障生物種群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的存續,具有難以估量的重要價值。
    西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具有超強的服務功能,它能夠為經濟系統提供四種服務:第一,從傳統的資源經濟學觀點來看,西洞庭湖濕地是經濟系統中原材料輸入的來源,如農產品、水產品和礦產等多種資源;第二,濕地生態系統中的一些成分為維持生命系統提供了必要的服務,包括地表水的蓄積、控制土壤侵蝕、洪水控制、調節氣候等;第三,濕地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舒適性服務,包括娛樂機會、野生生物觀賞、美景所帶來的愉悅感,以及其他一些與環境使用沒有直接聯系的服務,如文化、信仰的需要;第四,濕地生態系統還能夠分解、轉移、容納經濟活動的副產品,即所產生的殘留物、污染物。
    供給水源調節徑流。西洞庭湖濕地常作為居民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的水源,過量的水分儲存起來并緩慢地釋放,削減了洪峰,均化了洪水。湖內河網縱橫,水網交錯,具有超強的調蓄洪水能力。湖區濕地植被也能減少洪水流速,從而進一步消減洪水危害。
    凈化水質。西洞庭湖濕地具有減少環境污染的作用,當水體進濕地時因水生植物的阻擋作用,緩慢的水體有利于沉積物的沉積,從而有助于與沉積物結合在一起的污染物儲存、轉化。許多植物如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富集重金屬的濃度比周圍水體高出10萬倍以上,水浮蓮、香蒲和蘆葦都已被成功地用來處理污水。濕地中的蘆葦對水體中污染物質的吸收、代謝、分解、積累和減輕水體富營養化等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對大腸桿菌、酚、氯化物、有機氯、重金屬鹽類懸浮物等的凈化作用尤為明顯。
    維持生物多樣性。濕地為眾多野生動植物棲息、繁衍提供了基地,因而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水生動物如魚和蝦類,它們將借助濕地完成產卵并渡過幼年期。有時一個對人類沒有多少直接價值的野生物種的減少,可能導致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物種的相應減少。西洞庭湖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動植物種類繁多,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1種和50余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西洞庭湖416種濕地植物中,具有經濟用途的249種,西洞庭湖區主要經濟魚類有青、草、鰱、鳙、鯽、鳊、鱖魚等20余種,年產量1萬多噸。
    調節氣候。濕地調節氣候功能包括通過濕地及濕地植物的水分循環和大氣組分的改變,調節局部地區的溫度、濕度和降水狀況,調節區域內的風、溫度、濕度等氣候要素,從而減輕干旱、風沙、凍災、土壤沙化過程,防止土壤養分流失,改善土壤狀況。西洞庭湖區的空氣相對濕度年平均達81%,比環湖丘陵高10%以上。水體的調節作用,縮小了年較差和晝夜溫差。蘆葦濕地能夠大大緩解濕地排放溫室氣體對環境的破壞,抑制全球氣候變暖。
    旅游休閑。西洞庭湖濕地的湖泊、河流旖旎的風光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場所,以其形態、聲韻或習性的優美,給人以精神享受,增強生活情趣。旅游者希望看到原始自然狀態和自然生境中野生動物壯觀的場面,在自然中人的本性可以得到充分體現。
    維護區域生態安全。西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是陸地系統和開敞水面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地帶,其健康狀態與兩者的健康狀態密切相關。
    另外,西洞庭湖濕地還有許多其它重要功能,如防風、護岸,儲存古環境信息,生態美,教科研價值等。
 
    六、西洞庭湖濕地的所產生的經濟效益
 
    目前,大多數人認為,濕地僅具有維持生物多樣性、調洪蓄水等“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往往忽視了其背后隱藏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從而造成中國大量濕地被破壞。
    所謂濕地功能,是指濕地所具有的保護人類生產活動的作用或為社會、經濟、環境所提供的服務,一般不會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因此,經濟學家稱之為間接經濟效益,如洪地的緩沖洪水功能可以減少洪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實際上是增加了社區居民經濟效益。濕地用途是指具有商品交換價值的濕地產品或資源,通過出售、轉讓或出租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如濕地中的木材、藥材、蘆葦、魚類水產品等。濕地所產生的效益在所有自然生態中是最高的。據美國科學家研究,每公頃濕地生態系統每年創造價值達4000美元至14000美元以上,分別是熱帶雨林和農田系統的2-7倍和45-160倍。
    西洞庭湖濕地是整個洞庭湖濕地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為長江中下游濕地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李姣編著的《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價值評估》(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研究成果表明:
    1、洞庭湖濕地直接使用價值為94.46億元/年。其中,植物資源總價值為6.15億元/年;漁產品總價值為4.81億元/年;供水和蓄水總價值為83.50億元/年。
    2、洞庭湖間接使用價值為:198.43億元/年。其中,洪水調蓄的總價值為37.12億元/年;科考、旅游的總價值為29.33億元/年;植物固碳放氧的總價值為24.63億元/年;凈化水質和降解污染的總價值為87.72億元/年;棲息地功能的總價值為19.63億元/年。
    從上面數據得知,洞庭湖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總價值量為292.89億元/年,其間接利用價值是直接利用價值2.1倍,可見,洞庭湖濕地的環境價值比資源價值大得多。
    西洞庭湖濕地面積約占整個洞庭湖濕地面積的13%,按西洞庭湖濕地所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為整個洞庭湖的13%來計算,所以西洞庭湖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總價值量為38.0757億元/年,其中直接利用價值為12.2798億元/年,間接經濟效益為 25.7959億元/年,由此可見,西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是十分可觀的,因此在開發利用湖區濕地資源時,必須注意湖區濕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制定符合湖區濕地生態系統特點的開發方案,實現湖區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七、漢壽縣域經濟的發展前景
 
    什么是縣域經濟?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所謂縣域經濟是指在縣級行政區劃的地域內統籌安排和優化經濟社會資源而形成的開放的、功能完備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區域經濟。也就是說,首先,縣域經濟屬于區域經濟范疇,是一種行政區劃型區域經濟,它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廣大農村為腹地,城鄉兼容。其次,縣域經濟有一個較完整的市場調控主體,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動性,且具有地域特色,這種地域特色與其地理區位、歷史人文、特定資源相關聯。然后,縣域經濟以市場為導向,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更大的區域內進行資源配置,獲取競爭優勢,具有開放性。最后,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系,其活動涉及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環節,一、二、三產業各部門,縣域經濟不能“小而全”,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注重發揮比較優勢,突出重點產業。
    漢壽縣地處洞庭湖西濱,是一個水的世界,外通沅江、澧水,更兼有坐擁有美麗的“聚寶湖”——西洞庭湖之便,內有撇洪河等湖汊水庫330多個,可謂江河縱橫、水網密布,濕地資源得天獨厚。漢壽曾先后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甲魚之鄉”、“中國黑楊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中國珍珠之鄉”、“中國苧麻之鄉”,這“五”鄉都離不開水,離不開濕地,漢壽還有四塊重要“水品牌”——中國甲魚之鄉、中國珍珠之鄉、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國際重要濕地,所以漢壽縣域經濟發展首先必須做好“水”文章,只有以湖區廣大農村為舞臺,以西洞庭濕地為依托,整合濕地資源,做大、做強、做活“水”文章才能體現漢壽縣域經濟發展的特色。
    1、大力發展生態水產養殖業。漢壽西洞庭湖區的中華鱉、魚蝦、鰍鱔、珍珠、河蚌、小龍蝦等水產品,早就暢銷國內外,湖區漁民的養殖經驗豐富,養殖技術雄厚,近年來漢壽人還從江、浙一帶引種,在西洞庭湖里面養殖大閘蟹獲得了成功,漢壽人繁育的洞庭草龜、巴西龜、鄂龜又成了市場上的好東西,而且漢壽的龜苗繁殖成活率比其同行平均高了15%。。目平湖周邊萬畝以上的湖泊還有青山(垸)湖、安樂湖、太白湖、龍池湖、西腦湖等,這些水面都可用來進行養魚、龜、鱉、珍珠、小龍蝦、大閘蟹等生態水產養殖。以青山垸為例,青山垸退田還湖后的原居漁民在保護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指導下,從2004年起,在青山垸內進行有機漁業生產,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每年收獲有機魚在100萬斤左右,收入達400多萬元,參股戶年平均純收入1萬元左右,目前,青山垸里出產的有機魚走俏星城,在長沙各大超市前來購買有機魚的市民絡繹不絕。
    2、大力發展水禽養殖。漢壽——水鄉澤國所在,有許多湖面可以用來養殖水禽,如在池塘、啞河、天然大湖面,退田還湖的湖泊、河流、溝港等地除了進行生態水產品養殖外,還可以用來養鴨,養鵝等,發展水禽養殖業,湖區人民養鴨、養鵝經驗豐富,成本不高,很容易被廣大老百姓接受,是很好的水上項目,合理利用區域內的水資源,立體開發,找市場、上規模,規模出效益,前景喜人。
    3、大力發展濕地畜牧業。西洞庭湖濕地牧草資源十分豐富,產量高。目前,新興鄉退田還湖的桔林垸、大南湖鄉撇洪河調蓄區、鴨子港鄉目平湖外洲,雖有部分農民利用西洞庭湖濕地豐富的牧草資源來養一些牛和羊,但都是零星散養,缺乏科學管理,沒形成氣候。由于開發力度不夠,沒形成規模,導致養殖戶難以找到很好的終端銷售市場,從而影響了人們發展濕地畜牧業的積性,濕地牧草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白白浪費了,如果對西洞庭湖區濕地中的牧草資源加以整合,科學規劃,合理利用,必將是發展縣域經濟的新亮點。
    4、大力發展濕地生態旅游業。《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價值評估》資料顯示,洞庭湖的科考、旅游的總價值是29.33億元/年,西洞庭湖的科考、旅游的總價值按整個洞庭湖的13%計算為3.8129億元。西洞庭湖濕地的生態旅游經濟大有潛力可挖。首先,西洞庭湖是國際重要濕地,又是國家城濕地公園,是人們回歸大自然的理想場所,同時,西洞庭湖的歷史悠久,留有眾多人文、古跡,并出土了許多珍貴的文物,是人們游湖懷古首選之地。目前,漢壽縣的生態旅游業已經起步,隨著國內外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推動下,縣政府把發展旅游業提到了議事日程,于2002年3月成立了漢壽縣旅游局,掛靠在漢壽縣文化局。作為漢壽旅游業的指導協調部門,經過幾年卓有成效的工作,啟動了漢壽旅游業,基本構建“兩點一線”旅游格局。截止到2006年底,縣內旅游企業已發展到了22家,對游客開放的景區主要有西洞庭湖青山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鹿溪旅游度假區、清水湖旅游度假區、農業旅游觀光走廊。濕地公園主推游湖、觀鳥;鹿溪主推森林觀光、度假,清水湖主打高爾夫之旅,湖區農業觀光旅游則以農家樂、漁家樂為主,力推珍珠養殖、加工、銷售、農產品采摘、垂釣、水鄉舟楫競技游樂等觀賞和參與性項目,來吸引大批游客,漢壽旅游以玩“水”為主,水鄉特色的生態游,在旅游市場將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所以西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前景十分看好,必將推動漢壽縣域內一、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5、合理開發利用濕地產品。西洞庭湖濕地有著十分豐富的植物資源,達416種之多,在中國濕地植物區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據袁正科調查資料,西洞庭湖濕地植物中,已知具有經濟用途的有66科161屬249種,其用途較廣,包括醫藥、蔬菜食用、密源、綠肥、農藥、園林綠化、食品原料、飼料餌料、固土護坡、油料、纖維造紙、用材、小工業品原料等16個方面的用途。醫藥類179種,有的為中草藥原料,有的為珍貴的藥材原,如半邊蓮、葉蔓荊、魚腥草等,蔬菜食用類有34種,如蓮、藕、芡實、水芹、菱、蔞蒿等,均為市場上暢銷的天然無公害蔬菜,營養豐富。牧草資源主要種類為短尖苔草類、狗芽根、牛鞭草、雙穗雀稗等禾草類。蜜源類有3種,即紫云英、烏桕、紫苜宿。綠肥類有27種,主要有紫云英、苜宿類、滿江紅、眼子菜類、黑藻、苔草類等。蘆葦更是造紙工業的主要原材料。據原漢壽縣蘆葦廠介紹,整個西洞庭湖洲每年出產蘆葦10多萬噸,創直接經濟效益5000多萬元。西洞庭湖濕地中這些豐富的植物資源,如果加以合理利用,進行藥材生產、天然野生綠色食品加工、培植牧場、蘆葦開發利用等項目,其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總而言之,漢壽——有水則靈,有魚則名,要做大、做強、做活漢壽縣的“水”文章,實現縣域經濟的騰飛,都離不開水,離不開西洞庭湖濕地的生態環境,只有把西洞庭湖區濕地的生態環境保護搞好了,才能使漢壽的縣域經濟迅猛發展,進一步騰飛。
 
    八、加強西洞庭湖濕地的生態環境保護,促進漢壽縣域經濟的發展
 
    如今西洞庭湖濕地正在進一步的退化,濕地面積正在慢慢地減少,各種濕地資源正面臨著潛在的巨大威脅,形勢不容樂觀,歸納起來,西洞庭湖濕地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威脅有如下幾個方面。
    1、泥沙淤積。目前,西洞庭湖區雖然沒有像解放初期那樣進行大規模的圍墾和圍湖造田,甚至有的圍墾垸子已經退田還湖,然而,從沅江、澧水上游和長江太平、淞滋二口流入西洞庭湖濕地的泥沙不容忽視。據周松鶴、黃萬士等1985年的洞庭湖泥淤積研究資料表明,西洞庭湖(目平湖),1975年和1952年測量資料比較,湖底平均淤高2m,最大淤高達5.4m,主要淤積在北部的天心洲一帶,并逐步向南發展,現在,我們能夠明顯感覺到,外湖湖床比內垸還要高許多。
    2、工業廢水、農業及沿湖城鎮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隨著工業的發展,污染源與日俱增,受污染的水域,將嚴重危害西洞庭湖的魚類資源。近幾年來,漢壽西洞庭湖區的造紙業企業并沒完全徹底關閉,排污也不達標,另外還有精麻廠、棉紡廠、糖廠、氮肥廠等一些中小型企業分布在蔣家嘴、洋淘湖、坡頭等地,隨時都可以向西洞庭湖排入工業廢水,而農業生產用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就直接排入了西洞庭湖。由于污染源的增加,破壞了魚類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水中有毒物質濃度提高,危害魚類生殖生理,導致魚類繁殖能力下降,自然增殖苗種減少。
    3、湖洲楊樹大開發。目前,在西洞庭湖濕地洲灘上植楊樹,業已成風,工程造林,規模空前,開發過度,達10萬畝以上,楊樹而今成了洲灘上的優勢樹種,改變了西洞庭湖濕地自然植被斑塊的結構和功能,打破了特有、瀕危物種所需的生態環境及系統結構,楊樹的大舉入侵,還用橫向、縱向的帶狀配置,切割原始的天然植被自然分布格局,并將其分離成無數的小班塊、小種群,使得原始的自然生態景觀破碎化,從而加速了西洞庭湖濕地由環境資源斑塊向干擾斑塊和替代引進斑塊的演變,改變了天然植被生態功能和生態過程,造成物種生物多樣性下降。這對西洞庭湖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和發展以“水”為主的生態旅游都不利,楊樹過度開發還使許多優質草灘喪失,魚類的天然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減少,這是一種短期的、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的經濟行為,不利于西洞庭湖濕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制約了漢壽縣域經濟的發展。
    4、酷漁濫捕。西洞庭湖濕地歷來就是人們進行天然捕撈的理想場所,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傳統的捕魚方式已經逐漸被電擊魚、炸魚、毒魚、“迷魂陣”等對魚類資源具有毀滅性破壞的捕撈方式所替代。現如今的西洞庭湖中,電擊魚船比比皆是,禁漁期內也屢見不鮮,酷漁濫捕的行為,嚴重削弱了西洞庭湖魚類的繁殖群體,掠奪式的漁業捕撈,不僅浪費了寶貴的魚類資源,而且對魚類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很大的破壞。
    綜上所述,西洞庭湖濕地資源目前面臨的巨大威脅,是制約漢壽縣域經濟發展的瓶頸,除客觀制約因素外,更大的破壞是來自人為,人為破壞西洞庭湖濕地資源,對做大、做強、做活漢壽“水”文章大大不力,“水”不顯靈,“魚”將附焉?水中無魚,濕地資源被毀,縣域經濟何以騰飛?
    經濟與環境息息相關,相輔相承,要發展漢壽縣域經濟,必須加強對西洞庭湖濕地的生態環境保護。因此,漢壽縣政府各職能部門都應充分意識到資源與環境問題,既是生存問題,也是發展問題,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把握資源與環境的問題,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加大西洞庭湖濕地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采取各種形式,廣泛宣傳國家漁業資源、環境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及方針、政策,提高廣大漁民的資源和環保意識;對針西洞庭湖濕資源所地面臨的潛在威脅,采取相應的硬措施,加以整治,保護生態環境,優化經濟環境,從而促進漢壽地方特色的縣域經濟飛速發展。
 
    九、與西洞庭湖濕地保護相關法律、法規
 
    目前,與西洞湖國際重要濕地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有:
    1、《濕地公約》,其全名是《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
    9、《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10、《湖南省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條例》。
    11、《湖南省濕地保護條例》。
    12、《湖南省漁業條例》。
    13、《洞庭湖區水利管理條例》
    以上各法律、法規是西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保護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的法律依據。
 
    十、漢壽西洞庭湖濕地的管理
 
    為了加強對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的管理,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保障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生態和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2000年,縣政府專門下發了《目平湖濕地管理通告》,2009年元月,縣政府又專門下發了《西洞庭湖濕地保護管理暫行辦法》。
    該辦法要明確要求,在西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協調下,林業、水利、漁政、旅游、環保、農業、國土資源、交通、衛生、發改物價、財政、公安等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依法搞好西洞庭湖的濕地保護工作。
    該辦法還明確規定:保護區管理局在保護區內以界樁的形式設置保護區的界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自然保護區界標。保護濕地水資源,兼顧濕地生態用水需要,除生活用水、農業生產用水和搶險、救災外,在區域內取水或者攔截濕地水源,不得影響濕地保護最低用水需要,或者截斷濕地水系與外圍的聯系。
    在魚、蝦、蟹洄游通道建閘、筑壩對漁業資源有嚴重影響的,建設單位應當建造過魚設施,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嚴禁在保護區內從事各種狩獵活動,禁止捕殺候鳥,嚴禁在越冬、越夏候鳥主要棲息地投毒,掏鳥蛋等有損濕地資源和危及野生動物生息繁衍的活動。每年4月1日——6月30日,為西洞庭湖水域禁漁期,禁止在區域內使用炸魚、毒魚、電魚等破壞漁業資源的方法進行捕撈,禁止使用密網,禁止捕殺、傷害國家重點保護的水生動物,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強占、承包西洞庭湖天然水域從事漁業生產。
    禁止在核心區、主洪道栽種楊樹和蘆葦等高桿植物。在自然保護區開展參觀、旅游活動的,必須遵守濕地保護法規。禁止圍湖造田,已退田還湖的區域禁止新建居民點,或者永久性建筑物,退出后的舊房、舊宅基地必須拆除,禁止移民返遷。
    總而言之,保護區管理局將嚴格依照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省、市、縣的地方法規、規章,來管理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的濕地資源。依法在西洞庭湖濕地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來阻止濕地進一步萎縮、退化,從而保護好西洞庭湖濕地的生態環境,充分利用漢壽“五鄉”和4塊重要的“水”品牌,大力發展西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業,發展湖區的生態水產品養殖業、濕地畜牧業,濕地產品加工業,來促進漢壽水鄉特色縣域經濟迅猛發展。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免费看 | 亚洲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 亚洲天堂在线观看视频一区 | 日韩欧美高清中文字幕免费一区二区 | 日本人成ⅴ在线观看免费 | 婷婷六月在线视频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