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我受縣人民政府委托,現將2010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11年財政預算草案提請會議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見。
一、2010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
2010年,在縣委的正確領導和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財政工作乘勢而上,奮發有為,全面落實縣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有關決定決議,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一)財政收入超額完成
2010年,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130006萬元,完成年初預算的123.91%,比2009年同口徑(下同)增加38779萬元,增長42.51%,增幅在全市縣(市、區)中排名第一。按收入級次分:縣級一般預算收入86986萬元,完成預算的135.86%,增長53.35%;上劃中央收入35598萬元,完成預算的105.90%,增長26.38%;上劃省級收入7422萬元,完成預算的101.61%,增長17.12%。按征收主管部門分:國稅局42000萬元,完成預算的103.75%,增長24.52%;地稅局38533萬元(含財政劃轉“兩稅”6533萬元),完成預算的127.43%,增長46.47%(不含“兩稅”增長21.64%);財政局49473萬元,完成預算的144.66%,增長58.61%。按稅收占比分:稅收收入84634萬元,非稅收入45372萬元,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65.1%。此外,基金預算收入完成1064萬元,其中:育林基金524萬元,物價調節基金200萬元,電費附加收入270萬元,殘疾人保障金70萬元。上述基金收入已作相對應支出安排。
(二)財政支出執行良好
2010年,年初預算安排93972萬元,年終一般預算超收18353萬元,省財政體制改革后,年終稅收返還、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國債轉貸共增加10655萬元,經報縣人大常委會審議同意,全縣一般預算調整支出指標為122980萬元,加上上年結轉26170萬元、上級專項轉移支付和追加等指標59050萬元,匯總全年一般預算支出總指標為208200萬元。截止年末,實際完成支出176446萬元,占總支出指標的84.75%,比上年增長25.68%,結轉下年31754萬元(主要是上級部分指標下達較遲和部分項目需按進度撥付)。根據初步算賬,全年一般預算能夠圓滿平衡。上述數據在與上級具體結算時可能還有少許變化,屆時在決算完畢將再予報告。已完成支出中,主要項目如下:
1、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2488萬元,完成預算的159.15%,增長22.93%。適當提高了公職人員待遇,津補貼標準由年人均1.4萬元增加到1.6萬元,年終還增安特別獎金在職每人1000元、離退休每人500元。較好地保證了各級各部門的行政運行經費,按政策保障了計生等有關事業的發展。
2、公共安全支出7198萬元,完成預算的138.40%,增長19.30%。全面落實政法經費保障機制,特別是較大幅度增加了公安經費的投入,在年初預算增安200萬元的基礎上,年中一次性追加500萬元,加上級新增補助,全年增加近1000萬元,基本遏制了亂收費、亂拉贊助的現象。與此同時,較好的保證了信訪維穩、司法救助等各項工作經費,增加120萬元購置消防設備。
3、教育支出33614萬元,完成預算的126.25%,剔除上年“普九”化債的不可比因素,實際增長22.9 %。實施了教師績效工資提標,落實了教師“一金四險”。適當提高了生均公用經費保障標準。嚴格貫徹落實國家助學政策,發放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343萬元、中職助學金219萬元、中職免學費資金26萬元。投入資金3000萬元,啟動了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三年規劃,新(改、擴)建教學樓、宿舍樓、學生食堂等48棟。投入資金500多萬元,支持了職校、合格制學校等工程建設。統籌資金1139萬元,用于消化縣直教育老債和解決并校遺留問題。
4、科學技術支出2283萬元,完成預算的151.59%,增長16.72%。服務工業園區攻堅,撥付科技切塊資金1600萬元。支持了防震減災、科技特派員等科技專項工作。推進科普惠農活動,投入50萬元,支持全縣科普帶頭人、科普示范村、科普示范基地的發展。
5、文體與傳媒支出2037萬元,完成預算的190.20%,增長63.88%。支持文體惠民工程,推進了農家書屋、送戲下鄉、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博物館免費開放等工作。確保了省十一運會、廣場文化藝術節活動的開展和《臘魚廟傳說》、《趕山》等節目創作和傳承。實施了文明中下塔、東沖兵工廠、六十分公墓等文化設施修繕。繼續推進了鄉鎮文化站、鄉村大舞臺的建設,支持購買了新聞直播車和更換發射臺設備等。
6、勞動社保、就業、民政和住房保障支出28079萬元,完成預算的144.3%,增長32.84%。一般預算加上基金預算和繳費收入形成的支出,當年該項總支出40042萬元。其中:企業養老保險支出12480萬元、機關養老保險支出6657萬元、失業保險支出646萬元、工傷保險支出1510萬元。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發放失業人員社會保險、公益性崗位、職業技能鑒定等各項補貼1693萬元。全力支持民政民生事業,全年民政支出9006萬元,其中:撫恤支出2420萬元,城鎮低保支出2038萬元,農村低保支出1622萬元,救災支出728萬元。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廉租房和棚戶區改造共支出4353萬元。
7、醫療衛生支出13885萬元,完成預算的130.78%,增長10.15%。其中:“新農合”各級財政投入7678萬元(縣財政配套963萬元),加農民自籌總額達到8958萬元,適當提高了報銷標準,當年補償71084人次,補償金額7520萬元;城市居民醫保各級財政補助1087萬元,加個人繳費563萬元等,總額達到1650元,補償金額782萬元;職工醫療保險3968萬元,補償金額4455萬元。投入資金1421萬元,支持開展了衛生改廁、傳染病防治、免費免疫接種、婚前免檢等工作。
8、環境保護支出3698萬元,完成預算的355.24%,因單個專項追加減少,使增比下降10.31%。其中:撥付中央淘汰落后產能獎勵資金200萬元、節能技改獎勵資金602萬元、湘江流域環境綜合整治資金90萬元、退耕還林補助資金1274萬元、城鎮污水管網項目資金800萬元。
9、農林水事務支出21997萬元,完成預算的182.90%,增長32.82%。加上糧食直補和綜補、農綜開發等項目直撥8494萬元,合計該項總支出為30491萬元。認真落實惠農補貼政策,按時足額發放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退耕還林補貼等資金。大力支持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的改善,投入資金9135 萬元,促進了水利建設、農綜項目開發、沼氣綜合利用、鞏固退耕還林和“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等工作的開展。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投入資金2197萬元,扶持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鄉鎮動物防疫站擴建、陽光工程和現代農業建設等。加大鄉村轉移支付,全年總額較上年增加1165萬元,達到6880萬元,村級補助標準由4萬元提高5萬元(加鄉村潔凈大行動安排1萬元,實際每村達到6萬元);兌現鄉鎮稅收分成資金1058萬元,年終超收還安排支持鄉鎮發展資金500萬元;實施離任村主干補貼提標,每人每月增加50元,發放補貼資金276萬元;投入158萬元,支持了63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
10、商業服務業和資源勘探電力信息等支出12052萬元,完成預算的332.29%,增長354.70%。其中:家電和汽摩下鄉及家電以舊換新補貼支出2830萬元,撥付煤礦技改獎勵資金910萬元,兌現工業企業獎勵310萬元,對企業實行貸款貼息獎勵322萬元,努力支持了工業園區、干法水泥、煙花、旅游、房地產等產業發展。
11、城鄉社區事務和交通運輸支出23838萬元,完成預算的538.47%,增長17.78%。適當增加了部分單位事業經費,特別是加大了對環衛清潔的投入力度,保證了城管和交通體制調整后的資金需求。加大了對公共服務的投入,城區基礎設施維護、公益用水、用電、污水處理、公交車運營等支出超過3000萬元。推進了縣城精細化管理,實施了“穿衣戴帽”工程。支持了交西路、大巷西路、小街小巷、農貿市場、文化廣場等一大批城區提質改造項目。推行了鄉村潔凈大行動,為創建省級衛生縣城給力了物質保障。
在此,需要向各位代表和有關方面說明的是,匯總各支出科目和融資及上級有關直接撥款,2010年,縣財政統籌撥付重點工程資金達到102708萬元,著力支持了S315、東南、寧排、網朱、安攸公路,縣城內環路、迎賓大道、東城新區、城南大道、城防堤、文化廣場、工業園、酒埠江旅游4A創建等一大批項目的建設和啟動。在整個建設資金來源中,至2010年期末,我縣共簽約融資舉債93230萬元,其中:省財政轉貸10030萬元,開行33300萬元,農發行20000萬元,信用社3900萬元,農行10000萬元,長沙銀行14000萬元,工行2000萬元。這些債務,從結構來看,主要為中長期融資;從成本來看,國債轉貸和政策性銀行融資較多,付息相對較低;從用途來看,主要用于S315、工業園區、內環路、城區擴容提質等打基礎、增后勁、強實力的項目;從還款可能來看,通過測算,2011年還本付息總額約需12000萬元,占縣財政一般平衡性可安財力的比重在10%以下。綜上因素,且隨著財政實力不斷增強和各投資公司的滾動發展,現有融資規模在可承受范圍之內。
(三)財政改革成果豐碩
一是做好財政“省直管縣”體制改革有重大成效。深入研究其改革的方向和內容,認真做好各類基數上報、核對、轉換和調庫等工作,準確把握機遇,主動銜接匯報,保存量爭增量,使在改革之初預計減少縣級財力900萬元的情況下,反而增加一般性財力近2000萬元,確保了既得利益,贏得了長遠效應。二是實施投融資體制改革有重大突破。2010年,組建了騰龍投資公司,全力促進城建投、旅游投的完善發展。爭取到長沙銀行在我縣設立長沙市外的第一個縣級支行,刷新了我縣金融格局,激發了金融活力。在國家放貸收縮的情況下,仍落實融資舉債額4.67億元,完成了籌資目標,保障了相關項目建設的需求。三是深化國庫集中支付改革有重大進展。廣泛深入調研,組織業務攻關,縣鄉財政專網建設和網絡軟件升級順利完成,財庫行聯網測試成功,破解了縣級支付改革推進中的許多技術難題,贏得了省財政廳的首肯和支持,成功完成20個單位的國庫集中支付擴面工作,并為全面推進改革打下堅實基礎。
(四)財政管理不斷加強
出臺了保障性住房、中小學學校建設、水庫移民等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廣泛深入開展了強農惠農、公衛、民政、就業和擴大內需等各類資金的專項檢查;強化了會計執法監管和“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改進了家電下鄉補貼發放程序,提高了服務水平;進一步加強了“鄉財縣管鄉用”和對村級財務的監管;繼續深化重點工程財務管理改革,改進政府采購和招投標監管,完成了城建投、工業園財務核算制度的轉軌,建立了中介機構績酬掛鉤制度,全年共完成基建評審項目568 項,審減金額10990.2萬元,審減率為16.5%。財政基建評審工作被評為全省先進,并受到嘉獎。
2010年預算任務的全面超額完成,標志著“十一五”財政工作圓滿收官。回顧五年的財政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一是收入快速增長期。財政收入由2006年的4.3億增加到2010年的13億,年均增長31%以上,基本上是連續滿三年實現翻一番,是歷史上增幅最快、增量最多的時期。二是支出重要轉變期。伴隨財政收入增加,財政支出逐步從保工資、保運轉中跳出來,民生支出、三農投入、建設性投入大幅增加,彰顯了財政的公共性、人本性和發展性。三是管理重大改革期。五年來,實施和推進了縣鄉財政體制、收入征管、國資管理體制、重點工程財務集中核算、基建評審、國庫集中支付、鄉財縣管鄉用、投融資體制等一系列改革,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不斷取得新突破。四是業務全面加強期。適應改革和管理的需要,以安全和效率為目標,建立健全了指標和資金的內控制度,狠抓了票據、賬戶等基礎工作和教育、鄉鎮等方面的財務監管,實現了從預算編制到執行到決算的更加規范有序、更加精細高效。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楚地意識到,財政工作仍存在不少問題,突出體現在:一是收入規模仍然不大。從縣外看,特別是與省“十強縣”比較,收入總量和結構仍有較大差距;從縣內看,財政收入雖然增速較快,但仍然難以滿足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資金需求。二是財源結構仍然不優。收入增長主要依靠礦產、土地等資源,制造業、三產業提供的收入增量非常有限。三是財政管理仍然較難。財政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牽涉各種利益主體,面臨較多矛盾和困難。四是財政平衡仍有隱憂。鄉村負債、教育借款等老債尚未全面化解,建設融資增長很快,預算平穩運行的風險須警惕防范。
二、2011年財政預算安排草案
2011年,是建黨90周年,又是 “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新的一年,既面臨許多有利的機遇,也面臨許多從高的挑戰。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確定2011年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的總體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財政工作會議精神和縣委、縣政府重大決策部署,致力促進財源建設,加強財稅征管,確保收入持續快速增長;致力強化統籌,調整結構,確保重要支出保障到位;致力深化改革,嚴格監管,確保財政管理提績增效;為“五年倍增、福民強縣”提供堅強的財力保證。
根據總的指導思想,擬確定今后五年財政收入目標是:確保5年,力爭3年又實現翻一番,即到2015年,全縣財政總收入確保超過30億元,力爭達到40億元。
2011年財政總收入預算目標是156000萬元,比上年完成數增加26000萬元,增長20%,工作目標力爭超過25%。按收入級次分:縣級一般預算收入計劃101115萬元,增長16.25%;上劃中央收入計劃45334萬元,增長27.35%;上劃省級收入計劃9551萬元,增長28.68%。按征收主管部門分:國稅局53000萬元,比上年增加11000萬元,增長26.19%;地稅局48300萬元,增加9767萬元,增長25.35%;財政局54700萬元(“兩稅”已劃轉給地稅),增加5227萬元,增長10.56%。按稅收占比分:稅收收入計劃98300萬元,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為63%。另外,預算內基金收入計劃1100萬元,其中:育林基金220萬元,防洪保安基金325萬元,物價調節基金200萬元,電費附加收入280萬元,殘疾人保障金75萬元,并作相對應支出安排。
關于收入預算,值得說明的是,今年我縣財政增長的計劃目標,橫向比較是全市幾個縣(市、區)最高的,縱向比較也是近年來最大的,是積極奮爭的。關于非稅收入,按照上級規定和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的要求,2011年行政事業性收費(除教育學雜費外)要全部納入預算管理,徹底淡化預算外概念。考慮我縣收入增幅和稅收占比等因素,這塊擬增加預算收支3000萬元。與此同時,對一些專項的收入來源突出對應安排,如土地收入主要考慮用于城鄉社區事務和城鎮建設,教育附加集中用于寄宿制學校和校舍維修改造等。其次,將省財政提前通知的2011年專項補助收入全部列入年初預算,進一步增強預算編制的預見性、綜合性和完整性。
2011年,年初一般預算支出擬安排156000萬元。其來源是:地方一般預算財力安排101115萬元,預計上級經常性補助35647萬元,省財政廳預通知的專項補助收入22931萬元,減去上解支出預計3693萬元。按照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有保有壓、收支平衡的原則,對地方一般預算和上級一般性轉移支付增加的財力,重點考慮安排在四大方面:
(一)以增安“三項基本”為重點,提升保障水平
一是適當增安人員經費。繼續提高公職人員津補貼,由年人均1.6萬元(上年預算為1.4萬元)提高到1.8萬元,其中對離退休人員全額安排,對在職人員的補助比上年預算人平增加3200元。進一步擴大統發范圍,增加統發項目,把在職人員的生活補貼和離退休人員的津補貼全部進入統發,實行國庫集中統一發放。同時,適當加大對農口、城建、文體等二級機構人員經費的支持力度。另外,安排300萬元專項用于績酬掛鉤獎補。津補貼和績效工資提標補助共增安4786萬元。二是適當增安政法維穩經費。進一步落實政法經費保障體制改革要求,安排公共安全支出6803萬元,比上年預算增加1718萬元。此外,還有401萬元上級政法專項補助(其中業務裝備購置292萬元、公用經費補助53萬元和法院辦案專項56萬元)全部做到專款專用。增安一定的信訪維穩、社區矯正和職業病糾紛調處經費。與此同時,還安排一定的流動人口管理和解決無頭案專項經費。加大資產處置力度,多方籌措資金,努力確保檢察、公安大樓建設的順利進行。三是適當增安公共管理經費。順應城市發展和群眾生活提質的需要,加大對環衛清掃、公交車營運、消防安全等投入,預算安排環衛經費1526萬元,預內增加400萬元,重點支持環衛清掃擴面和街道洗滌。安排污水處理費400萬元,垃圾處理場130萬元和排漬站200萬元,對老年人免費乘坐公交車等營運補助300萬元,增安購置高層作業消防車和消防栓維護120萬元,這些經費都是新增項目或比上年增加一倍以上的。
(二)以促進“三難”緩解為重點,提升民生福利
秉持公共財政理念,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上學、就醫和住房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民眾生活幸福指數。一是加大教育投入。落實教育強縣決定,優先保障教職工待遇,不斷改善辦學條件。縣本級安排教育支出28637萬元,比上年預算增加5117萬元,其中增安城區公立初中建設1000萬元(另原五中處置專項結轉,確保用于新校建設),繼續安排寄宿制學校建設3000萬元,足額安排生均公用經費縣配套381萬元,安排義務教育家庭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縣配套107萬元,落實職業教育助學金、高中助學金、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學費縣配套116萬元。適當加大對縣直非義務教育學校的經費保障力度。二是支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縣本級安排醫療衛生支出5158萬元,比上年預算增加2488萬元,將近翻了一番。其中:安排2000萬元支持基本藥物制度改革,對鄉鎮衛生院經常性收支差額補助人平略超過2萬元,著力轉變“以藥補醫”機制,減輕群眾用藥負擔。同時,新農合財政補助又提標,縣財政增安配套320萬元;人均基本公衛服務經費標準由年人均15元提高到20元,安排縣配套263萬元;適當增加120指揮中心、婚檢和食品安全檢測等經費。三是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落實各項財稅扶持政策,通過預算安排、國資處置、住房公積金收益和爭取上級補助等多條渠道籌措建設資金,確保全年廉租房投入至少在3000萬元以上,建設廉租房25000平方米。繼續積極推進棚戶區改造和農村安居工程建設,新建農村安居房300棟,縣財政按要求配足170萬元。繼續努力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城市低保堅持應保盡保,農村低保縣財政保障擴面提標8000人以上,將五保戶每人每年補助標準由1500元提高到1800元,增安孤兒生活費135萬元和發放90歲以上老人高齡補貼60萬元。年初安排就業資金1476萬元,落實“六補兩貸一扶持”等各項促進就業政策。
(三)以加大“三農”投入為重點,提升城鄉統籌
一是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水利建設為重點,加大對農業、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積極向上爭取崩崗治理、水庫除險保安等項目資金,安排攸河治理等水利項目配套200萬元(去年超收已安排160萬元),增安水利普查100萬元和水利項目前期經費40萬元,將鄉鎮灌區和電排提水灌溉補助增加到100萬元。抓住農業改革試驗區機遇,加大對農綜、土地整理、退耕還林、千億糧食產能建設等涉農資金的整合力度,按規劃按步驟集中聯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擴大資金使用效益。同時,積極鼓勵農民籌資籌勞,在原來水利工程建設和鄉村道路獎勵300萬元的基礎上,今年縣本級一次性增加500萬元(其中水利、交通項目一事一議各200萬元),與上級“一事一議”補助捆綁使用,通過嚴格驗收考核,從拾遺補缺的角度,重點解決農村的水利、交通等死角。二是增加鄉村轉移支付。年初安排13700萬元,比上年預算增加3120萬元。除按縣直單位同一標準提高鄉鎮公職人員津補貼外,增安鄉鎮稅收分成500萬元,按煤鐵產量測算增加礦產資源鄉村分成500萬元。對離任村主干補貼繼續予以提標,增安220萬元,在去年月人均增加50元的基礎上,今年總體上標準又將提高30%以上。此外,今年繼續安排鄉村潔凈大行動1000萬元,繼續保持對鄉鎮土地收入全額返撥政策,新增安排以106國道為主的路燈建設1000萬元,預留鄉(鎮)村區劃調整500萬元,確保在農村的投入今年增幅最大,總量在全市領先。三是努力促進農民增收。認真落實好各項財政惠農政策(其中預通知良種補貼1129萬元和家電下鄉補助1500萬元),首次設立促進糧食生產的專項資金100萬元,加上有關切塊年初共安排250萬元,繼續安排集體林權改革120萬元和林業產業化100萬元,積極向上爭取生豬養殖、油茶等農業現代化項目,扶持農民發展生產,直接增加農民收入。支持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培訓工作,支持農民創業,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四)以支持“三大戰役”為重點,提升發展后勁
按照握緊拳頭保重點的原則,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統籌安排預算內撥款、融資貸款、土地成本返撥以及上級補助等資金,繼續加大對“三大戰役”的投入力度。一是園區攻堅方面,預算繼續安排縣城工業園1000萬元,盡力加大融資力度,確保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少于1億元。與此同時,預算還安排2200萬元,比上年年初預算增加700萬元,重點支持干法水泥、煙花鞭炮、煤礦技改、招商引資、金融考核等企業發展獎勵扶持經費,千方百計助推全縣工商企業做強做大。二是城市提質方面,除繼續安排精細化管理和創建文明縣城800萬元,潔凈大行動1000萬元外,還較大幅度地增加環衛清掃、垃圾處理、亮化綠化等經費1200萬元。與此同時,預內安排土地收入返撥12500萬元,融資還本付息10000萬元,并將繼續解放思想,竭盡全力開展資產處置和融資舉債,重點支持東城新區、內環路、城南防洪堤、規劃展示館等項目建設。三是旅游升溫方面,預內安排500萬元,融資力爭5000萬元以上,繼續狠抓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景點開發,加速促進我縣旅游業的興旺發達。
雖然財政預算盡力加大了保障力度,但由于財力仍然有限,要辦的事很多,諸多方面還難以滿足,特別是在一般性公務支出方面,基本上實行零增長,敬請各級各部門予以理解支持。
三、完成2011年預算任務的主要措施
2011年,是全面實施“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確保完成全年財政預算任務,開好頭、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堅持又好又快,在調優財源結構、促進經濟發展上下功夫
緊緊圍繞全縣經濟發展戰略大局,綜合運用信貸獎勵、貼息、擔保等財稅政策,整合財政資金,全力支持發展具有縣域特色的產業集群,使資源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經濟優勢,經濟優勢轉化為財政優勢。全力支持湘化機等骨干企業改制強身和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做強主體財源。全力支持工業園區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積極扶持旅游、金融、房地產等現代服務業,做活新興財源。全力支持“兩型社會”建設,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做優效益財源。全力支持鄉鎮經濟發展,進一步發揮鄉鎮財政體制激勵作用,加大對鄉鎮的專項支持,著手修訂新一輪鄉鎮財政體制,進一步增強鄉鎮自主辦項目、謀發展的能力,做大鄉鎮財源,努力構建多極支撐的財源體系。
(二)堅持保質保量,在做大財政蛋糕、增加可用財力上下功夫
進一步加強重點稅種、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稅收的動態監控,及時掌握收入進度和稅源發展變化趨勢,擴大稅收宣傳,嚴查偷稅逃稅,做到應收盡收,挖潛增收。進一步強化非稅收入征管,積極推進礦產資源稅費統征信息化管理,強化土地出讓收入、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政府性基金等非稅收入“歸籠”。 進一步加強組織協調,強化目標責任,嚴格獎懲考核,確保收入均衡足額入庫。進一步注重調整經濟結構和收入結構,著力提高一般預算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提高稅收收入占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進一步加強對上級財政轉移支付政策研究,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計向上爭取更多的資金支持,向金融機構籌措更多的資金“活水”。
(三)堅持有保有壓,在提高保障能力、構建和諧社會上下功夫
按照公共財政要求,不斷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建立完善“以人為本”的公共財政支出體系。財政支出重點向“三農”傾斜、向社會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傾斜、向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領域傾斜,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在今年增支因素較多、收支矛盾比較尖銳的情況下,要進一步硬化預算約束,強化支出控管,堅持勤儉理財,厲行節約,從嚴控制公務接待、公車更換、會議、考察等一般性支出。積極落實規范津補貼、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政策性增支。正確處理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與加快發展的關系,進一步集中財力辦大事、謀發展,盡力確保縣委、縣政府各項重大決策的落實,確保重點項目支出需求,促進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四)堅持提績提效,在強化財政監管、提高運行質量上下功夫
繼續深化財政改革,建立健全各項改革的整體聯動機制。切實抓好國有資產、財務會計、政府債務等基礎性管理,特別是要加強對縣屬國有企事業單位的財務監督,提升資產效益。進一步完善財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整合存量,優化增量,確保安全高效。不斷創新財政監督模式,加大特批準支、政府采購、基建評審等工作力度。深入推進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嚴肅制止和查處各類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提高財政資金分配使用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繼續加強財政信息化建設,擴大信息公開范圍,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全面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