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2月22日在漢壽縣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漢壽縣財政局局長 陳武俊
各位代表:
我受縣人民政府委托,向大會報告2010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11年財政預算(草案),請予審查,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 2010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
2010年,漢壽財政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關心支持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大力組織財政收入,不斷優化支出結構,著力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全縣財政工作在收支矛盾比較突出的情況下繼續保持了平穩發展勢頭,較好地完成了縣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和縣十五屆人大常委會二十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工作任務。
全縣一般預算收入完成 23334萬元,同比增加 2872萬元,增長 14.04%。其中: 國稅完成 1897萬元,同比增加 370萬元,增長 24.23%;地稅完成 11024萬元,同比增加2914萬元,增長 35.93%;“兩小稅”完成 4372萬元,同比增加 2619萬元,增長149.4%(其中財政完成 3509萬元,地稅完成 863萬元);財政非稅收入完成 6041萬元,同比減少 3031萬元,下降 33.41 %(壓減其他收入)。
上劃中央收入完成8697萬元,同比增加2044萬元,增長30.72%;上劃省收入完成3202萬元。
全縣財政總收入共完成35233萬元,同比增加5694萬元,增長19.28%。
全縣一般預算轉移性收入55195萬元,加上一般預算收入23334萬元,減去其他支出、上解支出后,可用財力為76878萬元。一般預算支出為76549萬元,結轉下年支出326萬元,當年結余3萬元。
上級專項收入合計 77498萬元,按上級專項收入支出要求支出如下 :一般公共服務支出 1506萬元,國防支出 18萬元,公共安全支出 2689萬元,教育支出 10221萬元,科學技術支出 160萬元,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 476萬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 15560萬元,醫療衛生支出 14581萬元,環境保護支出 2389萬元,城鄉社區事務支出 795萬元,農林水事務支出 12317萬元,交通運輸支出 1747萬元,采掘電力信息等事務支出 1248萬元,商業服務業等事務支出 3657萬元,金融監管等事務支出 252萬元,國土資源氣象等事務支出 26萬元,住房保障支出 3619萬元,糧油物資儲備事務支出 80萬元,其他支出 274萬元,專項結轉下年支出 5883萬元。
各位代表, 2010 年全縣預算執行和財政工作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加大征管力度,收入質量顯著提高
完善征管機制 。一是加強財政與國稅、地稅、國土、勞動、房管、環保等收入責任部門之間的協調聯動,形成了征收的合力。二是調整征繳掛鉤辦法,較好地理順了縣財政與稅務部門、鄉鎮的分配關系。三是明確工作責任,細化任務分解,在全縣上下形成了齊抓共管良好局面。四是 加大考核獎勵力度,充分調動了企業納稅積極性,提高了收入征管部門工作努力程度。
加大稅征力度 。國稅、地稅部門加大征收力度, 抓好重點稅種入庫,對稅源比較集中的地區、稅收額度較大的稅種,實行跟蹤征收管理。特別對征收潛力較大的耕地占用稅、契稅、房產稅盯緊盯牢,強化稅收稽查 ,堵塞稅收漏洞 , 做到“先稅后證” 。 2010 年,完成稅收收入 17293萬元,稅收收入占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為 74.11%,同比增加 16.56個百分點,隨著稅收收入比重的穩定增長,收入結構進一步好轉。
規范非稅收入征管 。嚴格執行《湖南省非稅收入管理條例》規定,堅持票據精細化管理,對非稅收入實行應收盡收。在做好非稅收入征管的同時,做好全年收入結構的調整,進一步加大非稅收入稽查力度,對非稅收入及時搞好入庫調度。 2010年,在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減少、罰沒收入執罰標準降低的情況下,完成非稅綜合預算收入 6041萬元,比年初計劃增加 725萬元,增幅 13.64 %。
(二)優化支出結構, 重點支出保障較好
全力支持經濟發展 。一是積極向上申報項目資金。爭取上級擴內需項目資金近 2個億,推進了農村安全飲水、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廉租住房建設、環洞庭湖基本農田整治等。二是支持園區建設。預算安排 1000萬元用于漢壽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了開發區配套設施功能。三是積極扶持企業發展。 圍繞縣委、縣政府“項目建設年”戰略,積極履行財政職能, 幫助企業用好、用足、用活國家、省、市、縣政府扶持企業發展優惠政策,爭取上級投資 751萬元,重點扶持了康普制藥、太子化工、隆源紡織等企業發展,調動了企業生產積極性。四是努力培植財源項目。實施財源建設資金扶持項目 25個,兌現優惠政策扶持資金 13865萬元(含中聯重科土地和稅收優惠),兌現 2009年經濟工作獎勵資金 1201萬元,完成征地拆遷補償及專項投入建設項目 16個,撥付專項資金 2014萬元。
保障民生民本支出 。 一是保障人員經費支出。及時發放財政供養人員工資、公務員津補貼、義務教師績效工資、離退休人員生活補助。二是支持教育優先發展。調整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撥付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生均公用經費 2621萬元,撥付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寄宿生補助資金 469萬元,撥付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 438萬元。 三是確保各項社會保障支出。發放企業養老保險金 19080萬元、機關事業養老保險金 7500萬元;發放醫療保險金 4105萬元;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 4063萬元;發放優撫社救人員生活補助 1208萬元。四是進一步深化醫療保險制度。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在去年參保職工 3.5萬人的基礎上,通過擴面已達到參保人數 3.9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 10萬人,完成了市下達的任務目標;全年支付參合農民醫藥費 8985萬元,受益農民達 53萬人次,其中住院補償 5萬人次、門診補償 48萬人次。 五是確保為民辦實事支出。安排上級硬性配套及省“八件實事”、市“十件實事”支出 11558.96萬元,全力保障了縣委、縣政府 2010年 9件為民辦實事項目建設,建成鄉鎮敬老院 13所、村級五保之家 8所、城鄉低保月人均補助提高 15元和 10元、改造鄉鎮斷頭路 2條、硬化通村公路 50公里、改造危橋 2座、改造縣城區小街小巷 10條、新建城鎮廉租住房 154戶、建設義務教育階段合格學校 13所。
高度關注農村基層 。 一是 認真落實國家惠農補貼政策。共發放補貼項目 40種,發放 105萬戶次,累計發放財政補貼 17100萬元,其中發放農村種養類生產性補貼 8150萬元;發放社會保障類補貼 5100萬元 ; 補貼“汽摩、家電下鄉”產品 129313臺 (件 ), 兌付財政補貼 3412萬元。二是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整合支農資金 5180萬元, 推進新農村建設、鎮村同治、通村公路建設、山區病險水庫治理、農村機埠維修、解決排漬電費等,有效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三是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 2.7萬畝,完成了罐頭嘴、大南湖、巖汪湖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積極爭取上級農業開發項目資金,其中中央財政資金 1798萬元,省級財政資金 666萬元,市級財政資金 121萬元。 四是確保基層組織正常運轉。 籌集資金 2322萬元,區分村的人口規模、地域面積,按大、中、小三個檔次,使每村最低財政保障分別達到了 5、 4、 3萬元,增強了基層組織的執行力。 籌集資金 262 萬元,對巖汪湖、周文廟、株木山、文蔚 4個鄉鎮機關和 17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進行維修改造,改善了基層組織的辦公條件。 籌集資金 56.26 萬元, 支持了選派大學生服務農村基層工作 。
(三)深化財政改革,完善財政運行機制
緊密跟進“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 。 一是準確把握政策方向。 認真貫徹全省財政體制改革市縣工作布置會議精神,對收入分享、基數核定、配套政策、業務管理等新的政策變化進行了認真分析,并結合我縣財政實際,為爭取利益最大化提出了應對措施,并起到了一定效果。二是積極爭取上級轉移支付資金。加強對上銜接,反映我縣財政存在的困難,積極爭取省財政廳支持。三是全面對接“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完成了省直管縣后相關基礎數據新老口徑的轉換工作,確定了省直管縣轉移支付基數,實現了與省財政廳直接調度資金。
積極推行財政綜合預算 。根據《漢壽縣標準預算周期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按照“細化預算、綜合預算、零基預算”的要求,精心編制了 2010年全縣一般預算收支計劃、基金預算收支計劃、部門預算等一套較為完整的財政預算草案,并提交縣人民代表大會全體會議審查通過。
完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 。認真做好優質服務,強化財政資金監管,規范支付管理辦法,對預算內、縣級追加、基金支出、專戶資金、上級專項、往來資金撥付,堅持單位申報,財政審核,主管領導把關,縣長辦公會集體審議,常務副縣長一支筆審批程序;加強財政、銀行橫向聯系,確保了預算資金安全運行、有效使用。 2010年共支付預算資金 62684萬元,其中直接支付預算資金 56866萬元,占總支付額的 90.72%;授權支付預算資金 5818萬元,占總支付額的 9.28%。
落實農村綜合改革政策 。一是鞏固鄉鎮機構改革成果,在人員經費負擔上沒有出現反彈。二是認真清理農村“非普九”教育債務,審核上報“非普九”教育債務 4200萬元。三是完成農場稅改,完善了農工土地承包關系。四是全面減輕湖區農民負擔,對農民實行零收費。五是落實“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全縣 184個行政村開展了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財政兌現獎補資金 1173萬元,新建和維修村內道路 235公里,整修山塘水庫渠道 38座,新建農村垃圾池 23個,促進了當地農民增產增收。
(四)加強財政管理,推進財政效能建設
加強鄉村財政財務管理。 嚴格執行“鄉財縣管鄉用”運行程序,著力加強鄉鎮財政預算管理、村賬鄉代管、鄉村債權債務管理,嚴把了支出審核關;出臺了《鄉鎮專項資金監督管理辦法》,對下撥給鄉、村的各類專項資金實行跟蹤問效;盤活資產償債,積極化解鄉鎮債務 1534萬元。
完善政府采購制度 。按照《政府采購法》規定 ,堅持采管分離,堅持預算控制和滿足重要工作需要的原則,進行辦公用品、重要設備、建設工程的采購,防止奢侈和過度高檔的趨向。 2010年全縣共完成政府采購金額 15414萬元,較上年增加 3340萬元,增長 27.66%,節約財政資金 1795萬元,節約率為 10.43%。
加大財政投資評審力度 。遵循“不唯減、不唯增、只唯實”的財政投資評審理念, 2010年共完成評審項目 107個,其中預算評審 94個,結算評審 12個,概算評審 1個,評審金額 52556萬元,審定金額 49384萬元,審減金額 3166萬元,平均審減率 6.03%,評審效益顯著,為財政投資提供了科學依據,確保了項目資金使用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加強國有資產管理 。建立了全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對國有資產的動態監管。積極參與糧食企業改制工作,全年拍賣糧食企業資產 81宗,實現拍賣收入 7372萬元,完成稅收 917萬元。對公務車輛等資產處置步入規范化、制度化軌道,處置固定資產 40宗,實現處置收入 758萬元,劃撥資產 102萬元,全部實行了專戶儲存和收支兩條線管理。
加大監督檢查力度 。積極開展了“小金庫”專項治理、行政事業單位預算內外資金財務收支管理、 2009年縣本級預算專項資金使用的績效評價、厲行節約“四費”公開檢查、強農惠農專項資金等各項財政監督檢查,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著力控制各項經費支出 。 根據漢辦 [2009]12 號《關于從嚴控制各項經費支出的通知》、漢紀發 [2009]13號《關于進一步強化工作責任認真貫徹落實厲行節約八項要求的通知》文件精神,重點加強了全縣 會議費、接待費、公務購車、出境出省考察、行政事業性基建支出管理,從嚴控制支出口子,努力壓縮行政開支。同時,配合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加強對各項經費支出監督,確保了節支目標、節支措施落實到位。
各位代表 , 2010年我縣財政預算執行情況良好,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縣財政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工業經濟基礎薄弱,稅收收入總量不大,縣級可用財力較少;收入增長幅度既難達到上級考核要求,又不能滿足各方面支出增長的需求,財政平衡和防范風險壓力仍然十分沉重;改善民生的財政保障機制有待完善,支出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支出績效評價力度不夠,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對此,我們會認真高度重視這些矛盾和問題,強化措施,積極應對,在今后的工作中妥善解決。
二、2011年財政預算草案
由于后金融危機的影響、政策性減收因素、及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我縣 2011年財政收支矛盾仍將突出,預算平衡壓力將會進一步加劇。 2011年,我縣預算編制的基本原則是:堅持收支平衡 ,不編赤字預算;科學制定收入計劃 ,進一步提高收入質量;優化支出結構,確保人員工資、正常運轉、剛性政策支出,堅持先基本支出后項目支出,先重點項目支出后一般項目支出;堅持綜合預算、零基預算、細化預算、項目預算有機結合,從嚴從緊編制預算。
(一)一般預算收支計劃
1 .預算收入計劃。 2011 年財政總收入 40819萬元 ,同比增加 5586萬元,增長 15.85%。其中:縣級一般預算收入 26542萬元,同比增加 3208萬元,增長 13.75%。; 上劃中央收入 10436萬元,同比增加 1739萬元,增長 20%;上劃省收入 3841萬元,同比增加 639萬元,增長 19.96%。縣級預算收入具體到項目是:( 1)國稅 2272萬元,同比增加 375萬元,增長 19.77%,其中:增值稅 2030萬元,同比增加 343萬元,增長 20.33%,利息所得稅同比減少 14萬元, 下降 100%,企業所得稅 242萬元, 同比增加 46萬元,增長 23.47% ;( 2) 地稅 17229萬元,同比增加 1833萬元,增長 11.91%,其中:一般工商稅收 13229萬元,同比增加 2205萬元,增長 20%;兩小稅 4000萬元,同比減少 372萬元,下降 8.51%;( 3)財政 7041萬元,同比增加 1000萬元 ,增長 16.55%,其中:專項收入 803萬元,與上年持平;行政性收費收入 2381萬元,與上年持平 ;罰沒收入 3457萬元,同比增加 990萬元,增長 40.13%;國有資本經營收入 265萬元,同比增加 10萬元,增長 3.92%。
2 .可用財力測算。 縣級一般預算收入 26542萬元,加上上級補助收入 49195萬元 (增值稅返還 1812萬元 ,所得稅返還 560萬元 ,工資性轉移支付 13650萬元 ,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 3288萬元,取消農業稅及特產稅轉移支付 5168萬元,一般性轉移支付 16861萬元,村級組織運轉經費 246萬元,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 4000萬元,洞庭湖區農民負擔綜合改革轉移支付 1900萬元,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 956萬元 ),減上解支出 3367萬元,測算出當年可用財力 72370萬元。
3 .預算支出的安排。 2011 年人員經費及公用經費測算 40774.25萬元。其中:
①在職人員工資 15822.38萬元。
②津補貼 15000萬元。其中鄉鎮行政事業單位在職人員按人平 12000元的標準測算工作性津貼和生活性補貼,其他行政事業單位在職人員按人年平 9000元的標準測算工作性津貼和生活性補貼;義務教育在職人員按人年平 12000元的標準測算績效工資;離休人員按人年平 12000元的 90%的標準測算生活性補貼;退休人員按人年平 12000元的 78%的標準測算生活性補貼。
③公務費 1916.5萬元。其中公檢法交警紀委司法消防 1603.2萬元,四大家及其他單位 313.3萬元。
④小車經費 175萬元。
⑤撫恤經費 268.81萬元,撫恤經費發放對象 863人。
⑥離退休人員經費 5119.64萬元,其中安排養老保險費 5000萬元,另安排差額離退休人員經費 119.64萬元。
⑦行政事業單位醫保經費 2013.95萬元。其中基本醫療保險按照工資額的 6%測算為 1053.53萬元 (教育系統 591.09萬元 );離休人員醫療費 165.6萬元 (教育系統 58.8萬元 );二等乙級以上傷殘軍人醫療費 174萬元;民政代管人員醫療費 3.4萬元 ;企業軍轉干部醫保 21.71萬元;企業退休人員醫保 352.8萬元;三等傷殘軍人醫保 16.51萬元;農村保健退休人員醫保 2.38萬元;企業離休干部配偶遺孀醫保 3.92萬元;企業下崗轉業士官醫保 12.07萬元,特殊人群藥費欠費 50萬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158萬元。
⑧工傷保險 112.3萬元。
⑨住房公積金 1053.56萬元。
⑩工資預留 100萬元。
2011 年專項支出項目安排 31595.75萬元。其中:
①上級硬性配套及“辦實事”項目等實事支出 12770.4萬元。如:村級組織運轉、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農民摩托車下鄉上牌工本費、計生支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第六次人口普查、農村安全飲水、公共衛生事業、鄉鎮政府機關建設縣級配套、教育支出、敬老院工作經費、五保之家、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這一類資金完全按上級文件要求安排。
②社會經濟發展支出 7422.64萬元。如:產業轉移加工貿易基金、工業推新、農業發展基金、工業發展基金、安全發展基金、科技三項費用、財源建設基金、項目前期經費、新農村建設、城市建設維護資金、公路建設、水利資金等,這一類資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指示安排。
③縣委、縣政府決議支出 6095.52萬元。如:黨管武裝長效機制、傷殘軍人盲殘人士公交車優惠補貼、老干待遇及老干事務、民政優撫、環境監測、重大動物疫病防治、氣象災害預警、科學發展觀指導員等,按上級及縣委、縣政府出臺的文件要求安排。
④非稅收入成本及工作經費 3623.8萬元。
⑤單位運轉支出 1183.39萬元。
⑥預備費 500萬元。用于當年預算執行中的自然災害開支及其他難以預見的特殊開支。(詳見附件第一部分)
(二)基金預算收支計劃
1 . 2011年基金預算收入。 預算收入合計為 5038萬元,分別為 新型墻體材料、散裝水泥專項基金 113萬元、育林基金 200萬元、地方水利建設基金 220萬元、殘疾人就業保障金 100萬元、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 600萬元、城市公用事業附加(污水處理費) 350萬元、城市公用事業附加(電力附加) 140萬元、國土收入 3000萬元、廉租房和管理費收入 50萬元、渡口車輛通行費 75萬元、其他政府性基金 190萬元。
2 . 2011 年基金預算支出 。預算支出合計為 5038萬元。 (詳見附件第二部分)
( 三 )部門預算收支計劃
2011 年,全縣 75家一級預算單位全部納入部門預算編制范圍。預算收入合計 55411.53萬元,預算支出合計 55411.53萬元,其中基本支出 36368.9萬元、專項支出 18929.63萬元。(詳見附件第三部分)
三、努力做好 2011年財政工作
2011 年全縣財政工作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服務“工業強縣、旅游活縣”主戰略,以保運轉、保民生、保穩定、促發展為重點,積極組織財政收入,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繼續深化財政改革,著力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促進全縣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為實現上述目標, 2011年注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促進收入適度增長
重點支持園區工業和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努力培育財源稅源。積極開展稅源調研和稅負分析,認真疏理稅收優惠政策,加強稅收征管,進一步提高收入質量。強化非稅收入征管,做好全年收入結構的調整,堅持從票據發放、票據核銷、票據年檢等環節來強化以票管收措施,對行政性收費、罰沒收入等及時搞好入庫調度,確保非稅收入應收盡收。積極爭取上級財力支持和政策傾斜,保持財政收入適度穩定增長。
(二)強力節支保障重點
一是強化預算約束。嚴格執行縣人大審議批準的財政預算,從嚴控制新增支出口子,預算調整嚴格按法定程序進行。二是強化厲行節約。繼續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觀念,按照中央、省、市、縣各級政府關于增收節支的要求,嚴格控制各項支出指標,抓好“四費”公開和“小金庫”治理工作,千方百計節約行政成本。三是保障重點支出。按照預算和上級要求,進一步調整優化支出結構,財政在保障人員經費、機關正常運轉等基本公共支出需要的前提下,集中財力確保教育、社保、就業、醫療等重點支出,對涉及民生的為民辦實事項目,做好財政配套的測算與安排,全力維護社會穩定。
(三)積極應對各項改革
積極應對財政體制改革,切實維護我縣既得利益。抓好交通、衛生和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改革,積極爭取上級支持。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進一步完善 “ 鄉財縣管鄉用 ” 財政管理體制,加強鄉鎮財政和資金使用管理。 深入推進鄉村公益性債務化解工作,著力化解農村突出矛盾,按照“普九”化債模式,嚴格界定債務范圍,清理鎖定債務,籌措償債資金,啟動償債工作。貫徹落實“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根據新農村建設目標,以制訂“十二五”規劃為契機,規劃好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制定符合當地實際、體現區域特色的實施方案,抓緊落實試點項目的申報,加快項目建設進度,讓農民早得實惠。不斷完善村級組織運轉保障機制,加大對上爭資力度,努力緩解鄉鎮財政困難,確保基層組織正常運轉。
(四)推進財政精細管理
一是加強預算精細管理。堅持綜合預算、零基預算和細化預算相結合,提高預算完整性和精確度;認真執行《漢壽縣標準預算周期管理暫行辦法》,做好預算編制及審批、預算執行及調整、決算三個階段的工作。二是進一步完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拓寬支付范圍,搞好服務工作,做到支付規范化、支付程序化、支付信息化,確保國庫集中支付資金安全、高效運行。三是完善政府采購制度。嚴格執行采管分離的原則,進一步擴大采購范圍,規范采購程序,建立健全政府采購監督機制,提高政府采購的公信力。四是強化監督管理。著力抓好支出績效評價工作, 對 2010年度縣級預算支出重點項目進行績效評價。著力抓好財政監督,加大對重大支出項目的監督檢查力度,加強對預算單位財政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管理。著力強化惠農補貼發放管理,繼續完善“一卡通”補貼發放制度,不折不扣地落實好各項惠農政策。著力 加快財政管理信息化建設 , 加強“金財工程”建設投入,努力建成財政內部、財政與同級相關部門、上下級財政部門互聯互通的一體化財政管理信息系統,全面加強對財政資金和資產的規范化管理,支撐和促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
各位代表,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縣財政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決心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 認真貫徹執行本次大會作出的決議,自覺接受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開拓進取,扎實工作,圓滿完成財政收支預算和各項工作任務,為我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