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經濟“洼地”崛起
汽車駛下長常高速,從太子廟到漢壽縣城十余公里的省道兩旁,處處都有塔吊、打樁機和挖掘機的身影,不時傳來機器轟鳴聲。
10年來,漢壽的工業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全縣工業總產值由2001年的18.2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32.75億元,工業經濟實現了由棉麻紡織主導到裝備制造支撐的成功轉型,其中裝備制造業完成產值50億元,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5%,規模工業總價值增速全市排名第一。
有兩件事情特別值得漢壽人驕傲。一是近5年來,全縣累計引進項目300多個,其中投資2000萬元以上項目達56個。二是2009年,中聯重科及其配套產業園成功落戶太子廟經開區,標志著漢壽引進戰略投資者零的突破。
在中聯重科漢壽工業園,太子廟經開區一位負責人指著已完工的混凝土公司聯合廠房告訴記者:“這個項目已建成投產,預計今年產銷規模可達65億元,明年可以過100億元。中聯重科一年的生產規模,相當于漢壽60年來的發展規模。”
然而回首往昔,漢壽人感慨萬分……
建國之初,漢壽的工業為私人小手工業,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成立于1992年的漢壽太子廟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僅僅在2.5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廠居混雜,產業混亂,不利于產業集群發展。
為了改變飽受工業滯后所造成的落后局面,漢壽人積極進取,把發展工業放在首要地位,堅定不移地走“工業強縣”的道路。2006年初,縣委、縣政府按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要求,邀請專家,組織力量對開發區進行總體規劃修編,新增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并成為全省唯一一家批準新增規劃面積的省級開發區。
縣委書記譚本仲說,漢壽走“工業強縣”的道路,必須依托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以擴張總量和提高質量為目標,做優做強資源性特色產業和加快突破非資源性項目建設,推進漢壽工業經濟的發展,實現工業經濟提速提質提效。
在舉全縣之力推動工業振興的進程中,漢壽人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近年來,漢壽縣的工業經濟實現高速增長,截至2011年,十年間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6億元,規模工業企業由41家發展到85家,規模工業總產值突破百億大關。同時,漢壽縣工業已形成了生物制藥、機械制造、精細化工、高新科技等四大優勢產業。這些產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全縣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現今的漢壽,正朝著新興工業基地的目標大步前進。
特色農業穩步發展
漢壽是我省有名的“水窩子”,全縣低于海拔26.5米的低湖田有12萬畝之多,農作物常常因水患屢種屢淹,十年九欠收,農民增收步履維艱,農業經濟十分脆弱。
但誰說“水窩子”長不出糧食,誰說“水窩子”農業經濟注定要落后?漢壽人給出了答案。經過10年的不斷探索,漢壽縣找準了自己的優勢、走出一條發展特色農業之路。
10年來,在與自然災害的抗爭中,漢壽的決策者們逐步確立了因地制宜、順水而治的科學發展思路。在產業布局上,變常規為特色;在品種選擇上,變高產為優質;在耕作方式上,變抗災為避災。該縣在尊重農民權益、不違背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采取大戶集約經營的方式,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標準化生產。為了確保特色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漢壽在建成110多個村級遠程教育站點的同時,縣農業、畜牧水產、林業等部門還組織流動小分隊進村入戶,傳授新技術,推廣新品種。楊木產業、廣源精麻、金穗米業、八通竹器等30多家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
“順水農業”戰略不僅改變了漢壽傳統的種植結構,而且大幅度地帶動了農民增收。按照“突出特色、做大規模、提升效益”的要求,漢壽縣在穩定發展傳統產業基礎上,大力推進甲魚、油茶、蔬菜等產業的標準化,尤其是近五年,新擴特色基地35萬畝,新創農業品牌83個,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20個,新增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45家,廣源麻業成為全市4家國家級龍頭企業之一,漢壽甲魚榮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全縣不僅形成了總面積超過100萬畝的七大農業產業,而且打造出了中國黑楊之鄉、甲魚之鄉等水鄉優勢品牌。據資料顯示,2011年,漢壽縣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6783元,增加935元,是近年來城鄉居民增收最多的一年。
“水窩子”變成了“聚寶盆”,但水患一直是漢壽決策者們的“心頭之患”。據介紹,蔣家嘴電排擔負著縣內撇洪河沿線10多個鄉鎮區、1300多平方公里積雨面積的排洪任務。多年來,由于機組裝機容量偏小,無法及時搶排撇洪河洪水,因此每當沅水水位在35米以上,都可能要潰決一些子垸,造成不小的經濟損失,并危及縣城安全。
為了徹底解除撇洪河的水患威脅,2007年,漢壽縣委、縣政府決定在蔣家嘴電排原有2臺裝機的基礎上,新增3臺同規模的斜式機組,成倍提高排洪能力。當時,由于該項目未能納入國家大中型泵站改造計劃,面對總投資上億的泵站工程,縣委、縣政府不等不靠,主動作為,于2008年10月開工建設,在近3年的時間里,縣委、縣政府千方百計克服巨大的資金缺口,確保項目主體工程順利完成。
隨著太子廟、南湖、周文廟、巖汪湖等一批新農村示范片、示范帶、示范鎮和示范村的建設,1191公里鄉村公路先后硬化、太子廟二級車站投入使用、10多座農村危橋的改造,縣委、縣政府正引領全縣農民迎來漢壽現代農業發展的春天。
第三產業活力綻放
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生產社會化程度和市場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如今,漢壽的交通運輸、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不斷壯大,旅游、物流、金融、房地產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
10年來,縣城辰陽南路、芙蓉路、振興路等骨干道路相繼建成通車,10條主街大道和60多條小街小巷升級改造,100多萬平方米商品房開發建設,還有污水處理廠、垃圾回收站、汽車總站、圖書館和青少年活動中心投入使用,管道燃氣和交通紅綠燈全面開通,“省衛生縣城”成功創建以及一批小城鎮建設項目加快實施,全縣城鎮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輻射功能進一步增強。
“這些城鎮建設的成果,是奠定我們發展第三產業的堅實基礎。”譚本仲告訴記者,漢壽作為長沙后花園、常德東南的門戶,一定要把發展特色文化旅游產業作為促增長、擴內需、發揮優勢的戰略舉措。在他看來,大力發展旅游業既給百姓提供了休閑場所,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同時還能拉動眾多新興產業發展,為縣域經濟增加活力。
水天一色的4A級清水湖國際會議中心、風光旖旎的3A級西洞庭湖濕地、原生態的鹿溪省級森林公園……漢壽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據統計,2011年,全縣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2億元,比10年前翻了一番。
如今的漢壽縣著力抓好第三產業發展,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譚本仲告訴記者,他們將充分發揮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的引領作用,舉辦“甲魚節”、“詩歌會”、“龍舟賽”等一系列彰顯文化品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節會,抓住融入“大湘西旅游圈”的時機,大力發展休閑度假、生態旅游、民族風情旅游。
10年風雨砥礪,10年日夜兼程,10年開拓進取。“十二五”,沐浴輝煌榮光的漢壽人再度整裝出發。
明天的漢壽,在譚本仲的描述里,錦繡如畫。“今后五年,全縣的發展戰略概括起來就是十六個字:‘工業強縣、城鎮興縣、旅游活縣、幸福漢壽。’”譚本仲告訴記者,具體說來就是以大力發展工業為主線,以城鄉統籌、以城帶鄉、互促互進為思路,以旅游增效為突破口,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成果,不斷提升漢壽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
與十年前相比,今天的發展起點更高、要求更高。但是,美好的藍圖將漢壽人骨子里的激情和熱血升騰澎湃,他們必將自我擔當,克難而進,在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新起點上書寫新的奇跡!
沅水湯湯,記錄著時代發展的軌跡。青山巍巍,見證著滄山浪水的巨變。漢壽,這顆洞庭湖西濱的璀璨明珠,每天都發生著炫目驕人的變化。10年來,她以強勁的脈動,創造著跨越式發展的奇跡。
2011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9.67億元,是2001年的4倍多,年均增長14%;
2011年,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4.77億元、一般預算收入3.11億元,比10年前分別增加3.53億元和2.06億元,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4%以上;
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86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813元,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65.13億元,分別比2001年增加11717元、4270元和51.89億元。
……
這些數據,印證了漢壽10年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10年來,漢壽縣委、縣政府從解放思想入手,打破按部就班、墨守成規的舊框框,迎難而上,先后作出建設“項目立縣、工業強縣、品牌興縣” 等科學決策,在經濟社會建設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交出一份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答卷,推動漢壽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如今的漢壽,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仰望未來。
來源: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