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本質就是開發利用生物資源,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是生物資源的三大支柱。有史以來,人類的農業活動主要集中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植物和動物這個中觀世界里,雖然對微生物也有所利用,如釀酒制醋、采集食用菌等,但多處于自然狀態。隨著高科技的深入發展,近現代以來,人類的農業活動逐漸從中觀世界分別向著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兩端延伸。在宏觀世界里,如太空種子、太空種植、火星地球化的探索,在微觀世界里,微生物的開發利用已經形成微生物飼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能源燃料、微生物食品、微生物藥品和微生物清潔劑六大領域,這六大領域的技術雖然已經成熟,但社會認知度卻遠遠不足。因此,變植物、動物的“二物思維”為植物、動物、微生物的“三物思維”,是農業發展的新領域。
所謂農業的“三物思維”,就是遵循生態學原理,充分利用農業生物量資源,形成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農業生態循環系統。它不僅可以實現能量的互相轉化和物質的循環利用,而且可實現農產品集約化工廠化生產;不僅可將微生物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的被動作用主動化、隱性作用顯性化,而且有利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不僅可以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變廢為寶,“點廢成金”,利用微生物技術開發農作物秸稈便是“點草成金”,開發畜禽糞便就是“點糞成金”。如開發食用菌,還具有“六不爭”的特點,即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農產品爭市場、不與其他爭資源。我國眼下人均食用菌每天60克左右,按營養專家建議,應達250克以上,按此測算,僅國內消費,食用菌即可形成一個萬億級的產業。這也是我國在“一帶一路”諸國輸出農業技術的好抓手,此項技術在非洲已大見成效,大受歡迎。
微生物在地球上無處不在,科研發現,在80多千米的高空,在11千米的海底,在2000米的地下,都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蹤跡,且種類豐富,未知者甚眾,專家估計達1萬億種。各國學者已用分子生物學手段確切證明,迄今仍有90%~99%的微生物未被認識。
只在“二物思維”的中觀世界里打轉轉的我國現代農業已經陷入困境而無力自拔。一是資源承載力超限,農業有三大系統:耕地農業、草地農業和捕撈農業。我國比美國多十億人口,而美國差不多比我們多十億畝耕地。且改革開放以來,已有3億多畝耕地被城市和工業占用,土地資源奇缺。草地系統超載過牧、沙化嚴重已成頑癥。中國目前又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水產養殖超過捕撈產量的國家,自然生長的水產品已經無法滿足需求。二是生態環境惡化。土壤污染、水體污染、空氣污染,工業和城市給農業農村帶來了污染的環境。為了高產高效,農業自身又過量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以及動物使用抗生素。這些都嚴重影響產品質量。三是動植物之間的生態循環鏈條被斬斷。傳統農業的運行規律是一個封閉的內循環,農作物種子人吃、根莖葉喂牲畜,人畜糞便又還田作為農作物肥料進行下一輪生產。現代農業注入兩個外力打破這個內循環,一是從石油中提煉的化肥代替秸稈和人畜糞便。二是用機械代替人力畜力。秸稈和人畜糞便還田就是微生物繁殖的過程,化肥農藥、除草劑加上抗生素使微生物無處安身,沒有微生物的參與生態循環即告中斷,由此則帶來農業生產的諸多問題。
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植物是生產者,動物包括人是消費者,而微生物則是分解還原者。當今時代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有機農業等等諸如此類的概念十分流行,但是缺了微生物,這些概念都只能流于形式。隨著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不把微生物開發利用起來,這種惡化還將每況愈下。中國農業乃至世界農業的未來,前景在微生物開發,效益也在微生物開發。微生物六大領域的開發利用有著巨大的產業利潤,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讓消費者認識到微生物產品是綠色的無公害的,消費微生物食品是安全的健康的,從而形成理性的消費預期;讓決策者認識到微生物產業的總體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以優惠政策引導產業的有序發展。
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輕而易舉就能實現的,列寧說,最大的敵人是習慣勢力。要改變傳統的“二物思維”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形成一個巨大的輿論場,才能讓微生物“微”中見“巨”,從幕后走到前臺。
作者系中國農經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2017年第20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