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武漢市蔡甸區被湖北省確定為全省首批整體改革試點單位,采取了全面夯實基礎、重點縱深突破的辦法,打造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蔡甸版”。
推改革:抓好“五個明晰”
清理人口,明晰成員。指導各村本著“堅守法律和政策,尊重群眾意愿、民主決策,遵循歷史、承認現實”的“三項原則”,依據區里明確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取得、保留、喪失等“三類情形”的基本條件,遵循調查摸底等“六個步驟”,全面、規范、細致開展人口清理和成員確認工作。
清理資產,明晰“家底”。全力推進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對5.6萬戶農戶簽訂了土地承包合同,頒發了經營權證。嚴格對村、組兩級集體進行清理核實,分門別類登記造冊。全區288個行政村核定農村集體賬面資產14.9億元,其中凈資產11.4億元;固定資產7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2.7億元,非經營性資產4.3億元。
分類施策,明晰股權。選擇9個重點村開展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對集體經營性資產,實行一次性全部折股量化到人;對集體資源性資產,除依法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的耕地、已確權的林地和公益性土地資源外,其余的按面積量化到人;無經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的,根據勞動貢獻等因素,合理配置分配系數,作為股權量化依據。堅持股權設置多元化,原則上只設個人股,對確需設置集體股的,實行民主決策。
規范程序,明晰權能。統一股權證書,嚴格規范股份收益分配,股份合作社按照財會制度和組織章程,履行民主程序,制定收益分配辦法和年度收益分配方案,年度收益在依法繳納國家稅金和有關規費后,提取一定的公積公益金,再按同股同利的原則進行股份分紅。
創新合作,明晰方向。在集體經營性資產總量較大、經營性收入較高的5個城中村、城郊村、園中村,成立社區股份合作社,統一運營集體經營性資產。在集體凈資產量較小、集體統一經營的資源性資產豐富的群力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統一運營集體資源性資產。在3個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為主的村,引導農戶以承包地經營權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與有經營能力的企業合作發展規模經營,入股農戶獲得保底租金和股份分紅。
看成效:實現“四個提高”
提高了集體經濟規范管理水平。9個村組建的社區(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了現代企業管理組織架構。同時,為配合改革的推進,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更新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網絡平臺,統一使用“武漢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平臺”,另一方面,由街鄉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社會中介機構代理記賬業務。
提高了基層民主管理水平。在改革中,各村始終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發動農民充分參與,召開村民代表大會1500余次,搜集農民群眾意見、建議逾萬條,對集體資產運營、收益、分配等問題進行討論,促進了基層民主管理。
提高了集體經濟發展水平。2016年,9個試點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4500萬元,比改革前的2015年凈增1300萬元,增長40.6%。
提高了農民財產性收入水平。2016年,9個村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260元,其中財產性收入達到930元,比改革前的2015年分別增長10%、420%。
促深化:推進“三個拓展”
拓展試點范圍。進一步完善界定成員、清產核資工作,加強集體資產規范管理。確定一個街道整體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在其他街(鄉)各選擇1—2個有代表性的村開展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到2018年實現有經營性資產村全部完成改革。
拓展改革內容。進一步完善集體資產股權管理和集體收益分配制度,進一步完善集體資產股份有償退出和繼承的途徑和方式,積極穩妥開展集體資產股權抵押貸款試點,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更多權能。
拓展經營領域。牢牢把握武漢市委、市政府開展的“市民下鄉、村民進城”活動契機,依托花博匯、大好河山、桃花源等重點休閑旅游項目,大力推動能人回鄉、企業家下鄉、知識分子下鄉、市民下鄉以租賃、合作方式利用農村空閑農房創業創意、休閑養老養生,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同時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推進土地股份合作,吸引更多市場主體進入農村,盤活閑置資產,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作者系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委書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7年06月17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