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沈清基:“城市雙修”中的生態修復

[ 作者:沈清基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8-09 錄入:吳玲香 ]

“城市雙修”概念辨析

“城市雙修”包括“生態修復”與“城市修補”,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生態修復指對被破壞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從要素角度,生態修復包括對被破壞的山體、河流、濕地、植被的修復與恢復,還包括對采礦廢棄地的修復,污染土地的治理等。

城市修補指對城市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的解決,包括老城區環境品質下降、空間秩序混亂、歷史文化遺產損毀等。通過城市修補,促進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際線、色彩與環境更加協調、優美。

“城市更新”是一種對城市中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社會生活的要素和區塊所作的改造與建設活動。1958年8月在荷蘭召開的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討會上對“城市更新”作了較為明確的說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對于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圍的環境或出行、購物、娛樂及其他生活活動有各種不同的期望和不滿;對于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對于街道、公園、綠地和不良住宅區等環境的改善有要求及實施改造意愿,以形成舒適的生活環境和美麗的市容。包括所有這些內容的城市建設活動都是城市更新”,可以發現,“城市更新”主要是針對城市建成環境,對自然環境(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和修復不是其重點。

“城市再生”是針對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類有關城市命運的重大問題,通過制定系統的、具有應急特征的政策措施予以改善的過程。城市再生包含了對因各種原因衰敗的城市進行搶救性的干預,以扭轉和阻斷城市衰敗趨勢的涵義,其重點包括對資源、人才的吸引,恢復城市市中心的人氣與活力,恢復城市的規模與地位,再現城市在歷史上曾經到達的輝煌狀況等。

“城市再開發”與“城市開發”密切相關。

“城市開發”主要以城市土地和房屋、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為對象,通過資金和勞動的投入,形成相應的城市物質空間地域;并通過直接提供服務,或經過交換、分配、消費等環節,實現具有一定經濟效益的、以城市土地使用為核心的一種經濟性活動。

“城市再開發”從狹義角度而言,是對已經開發的地區根據新的目標和功能預設進行重新開發,并在此過程中糾正先前開發所存在的各種經濟性與土地利用效益問題。“城市再開發”從廣義角度,是指從系統性的角度,根據城市的現實情況和遠景目標,采取綜合手段,對城市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進行全方位的改造與完善的過程。

用比較簡單的語言可以表述以上各個概念的差異:“生態修復”重點是針對自然環境;“城市修補”重點是針對建成環境;“城市再生”是對城市現行的下行趨勢予以扭轉;“城市再開發”則是對先前開發的問題予以糾正。

城市生態環境的特點與我國當前的問題

城市生態環境是包括城市人類在內的各種生命有機體的生存環境,是包括城市人類在內的各種城市生物生存、發展、繁衍、進化的各種生態因子和生態關系的總和。城市生態環境的特點包括:隱顯性;整體性;開放性;層次性;人緣性;極限性等。

概括而言,現階段我國城市生態環境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自然環境質量下降。主要指土壤、空氣、山體、河流、濕地、植被等自然環境要素的質量乃至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服務功能下降,并最終影響到城市人類的生存與健康。

(2)人類—自然環境關系對立。主要指城市人類為滿足自身需求動用了大量的自然資源,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生態足跡。僅以能源為例,中國全部城鎮至少占社會總能耗的80%以上,周宏春等(2007)預測,2020年中國城市能耗將占全國能耗的95%。

(3)生態環境政策的合理性有待完善。突出表現之一是我國的部分企業、團體乃至人群所產生的與生態環境相關的外部效應并未合理地支付費用,由此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公地效應”,使得生態環境的演進趨勢不容樂觀。

(4)生態環境標準與世界先進國家差距較大。所造成的后果之一是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速度較為緩慢。如我國某著名城市在其遠期規劃中,未將生活垃圾分類包括在環境規劃目標之內。然而,與之相反的是,世界先進國家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已經進入了生活垃圾資源化的階段,我國城市與之的差距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5)生態環境法規有待完善、實施力度有待加強。主要指各項生態環境法規系統性、一致性和完善性與發達國家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生態環境法規實施的徹底性不夠理想,“劣幣驅除良幣”的現象仍有發生。

城市生態修復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生態修復的基本原則是因地制宜,即根據城市實際存在的自然環境方面的問題,采取適地、適時、適宜的手段予以解決。在研究方法方面,應以恢復生態學、功能生態學和擁擠生態學的原理為指導,并在此基礎上展開方法學的創新,采取綜合的方法和手段展開生態修復理論及實踐方法的探索。

從城市功能效應的角度,可以得出如下明確的觀點。

其一,通過城市功能的分析與控制,實現城市生態修復的目標。如,辨析城市功能效應的正面性與負面性:通過控制與抑制具有負向效應的城市功能或職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此所謂“減法”。

其二,通過具有正向效應的城市功能的建設,提升自然生態環境的質量;通過城市功能對稱原理,使城市功能的作用產生正向疊加效果,從而既適應城市高度密集的特征,又使得城市生態環境的修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可謂“加法”。加法與減法的合理組合及科學使用,無疑可使城市生態修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城市生態修復的路徑

概括而言,生態修復是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改善,也是通過人類通過其作用的正確發揮改善并提升自然資本價值的過程。人的綜合素質(包括生態意識)對生態修復的結果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因此,可以提出“提升人力資本——提升自然資本——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城市生態修復路徑。

從技術層面,生態修復的路徑包括:生態診斷——生態分析——生態規劃——生態工程——效果評估。

從系統角度而言,盡管承認并強調生態修復的主要目標是對受損自然生態系統的修復,但是,對社會經濟系統的修復也是生態修復的應有之意。

在這一方面,正如學者吳鵬(2015)所指出的,“生態修復是一種人類通過生態恢復和重建手段來修復受損的生態系統,并通過社會資源合理分配其發展機遇來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過程。生態修復不僅要實現對自然的修復,更要實現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修復即社會修復。”因此,從系統角度,可以認為,生態、經濟、社會系統的完整全面的修復是值得高度重視的。

從生態修復到生態文明

如從地球與生態環境健康性、穩定性, 以及生態文明對生態環境質量的影響等角度而言, 生態文明可定義如下:生態文明是致力于持續保持地球上生命活力與環境穩定, 并以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作為人類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前提的文明類型。

從全面認識生態修復內涵、性質、作用及功能的角度,生態修復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基石性。即,生態保護建設、環境保護、資源節約是生態文明的三大基石,而生態修復是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重點內容,因此,生態修復的基石性特征是較為明顯的。通過生態修復,可極大地改善生態環境的質量,使包括人類在內的各類生物擁有一個安全健康的生存環境,提升其活力與生命力,使生態保護建設事業取得更大的實效,有力促進環境保護,并進而對資源的永續利用打下堅實的基礎,最終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

(作者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上海同濟城市設計規劃研究院網站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亚洲国产一区蜜芽 | 亚洲人网在线播放视频 | 日韩欧美动漫国产另类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1级在线 | 亚洲簧片在线播放 | 中文字字幕欧美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