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受到工業生產方式的沖擊,使得這塊環境倫理不曾設防的凈土受到嚴重的污染與破壞。為了避免鄉村自然環境持續惡化下去,實現美麗鄉村愿景,建構中國鄉村環境倫理尤為必要。城市病的廣泛出現和日趨嚴重,美麗鄉村成為人們想往場域,為了適應逆城市化發展趨勢和人們回歸自然的要求,為鄉村自然環境筑起道德屏障就成為一種必然。鄉村環境倫理建設要落實到實處,必須充分激發建設主體的積極性,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聲望則是強化農民主體建設美麗鄉村自覺性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中國鄉村 環境倫理建設 哲學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村召開的農村改革座談會上講到:“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講話,揭示了鄉村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盡管實現農業強、農村美和農民富的路徑和措施多種多樣,但加強鄉村環境倫理建設,無疑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內容。因為未來世界發展的潮流是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運動,農業產品的生態化和鄉村自然環境良好是國際社會普遍的倫理要求,也必然成為世人幸福生活的基本內涵。鄉村環境倫理建設包含農產品的生態化、鄉村自然環境的美化,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內容,因而它必然成為促進農業強盛、農村美麗、農民富有的必由之路。中國環境倫理建設已經開展了幾十年,但鄉村環境倫理建設卻十分滯后,致使鄉村環境問題遲遲得不到改善和解決,甚至還出現了城市污染源向鄉村轉移并使鄉村環境惡化的傾向。因此,加強鄉村環境倫理建設,為鄉村自然環境筑起保護的倫理盾牌,促進鄉村生態經濟發展,成為我國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中國鄉村環境倫理建設的必要性
中國鄉村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傳統鄉村生活模式本身是生態化的,達到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狀態,根本不存在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和自然環境的破壞。人們日起而作,日落而息,模仿自然而生產,并將鄉村養雞、養鴨、養豬產生的垃圾和日常生活垃圾作為肥料供給土地,創造了人與自然之間物質循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在這種天人合一的鄉村生產生活條件下,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不需要環境倫理,也根本沒有環境倫理,農民更沒有必要形成或擁有環境保護意識。鄉村所具有的倫理主要體現在人與人關系方面,注重維護家庭和睦與社會和諧。但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國鄉村天人合一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被逐漸打破,傳統的農業存在方式和鄉村生活模式受到現代工業和現代技術的嚴重沖擊。這種沖擊一方面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廣泛增加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農產品的豐富多樣性,極大地解放了鄉村勞動力,使鄉村農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現代化;另一方面由于傳統鄉村沒有環境保護的倫理理念和倫理規范,鄉村環境倫理處于真空地帶,在工業現代化對鄉村生產生活的侵襲下,使得鄉村自然環境污染和破壞問題逐步凸顯并且日趨嚴重,甚至還嚴重威脅著農業生產自身。無論是在中國的東部、中部和西部,不管是經濟發達地區還是經濟落后地區,目前鄉村自然環境幾乎都成為污染和破壞的重災區。
首先是鄉鎮企業的發展到,嚴重污染和破壞了鄉村自然環境。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鄉村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鄉鎮企業建設運動,各地鄉村紛紛建立了各種類型的工業企業,以謀求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鄉鎮企業充分利用鄉村地區的各種自然資源,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雖然鄉鎮企業對鄉村經濟的繁榮和對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由于鄉村缺乏環境道德規范的約束,鄉鎮企業主自身也缺乏環境保護意識,致使鄉鎮企業對各種自然資源的使用幾乎都是剝奪式,不計后果的進行開采、開發,結果導致鄉村自然資源的破壞程度都非常嚴重。鄉鎮企業由于生產技術設備都比較簡陋和落后,自身無法完成工業污染物的處理和凈化,只好將各種工業污染物直接排向鄉村自然環境之中。這意味著鄉鎮企業越是發展,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就越是嚴重。我們仔細觀察都會看到,鄉鎮企業發達地區的自然環境幾乎都存在著嚴重的環境破壞問題。一個稍微上規模的鄉鎮企業,就可以污染一個鄉村周圍的河流、湖泊、土地和天空。更為可悲的是,在當今國家加大治理城市污染的情況下,許多污染企業又紛紛轉移到鄉下,導致鄉村成為容納環境污染的場所。據騰訊今日話題2013年2月19日消息稱,山東濰坊一些鄉村企業為了躲避環境的監察,用深坑、滲井方式排放工業污水。中國新聞網2016年1月27日報道,山東壽光臺頭鎮北臺頭村某造紙企業將大量化工廢棄物埋入地下。最近幾年,報紙、電臺和網絡媒體揭露出各式各樣的鄉村污染問題,致使鄉村成為工業污染的避難所。
其次是農產品安全問題嚴重。農民為了促成糧食豐收和提高農產品的產量,但又缺乏對農產品安全的道德意識,結果導致農業生產大量使用化肥和各種殺蟲劑,致使土地污染嚴重,農產品農藥殘留物嚴重超標。中國改革開放后,鄉村大量人口開始涌向城市,農業生產對鄉村有機肥的使用急劇降低,而對工業化肥使用產生了生產性依賴。鄉村土地長期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結、地力下降,還造成土地中重金屬、無機鹽等有害成分超標。據2009年有關研究表明,我國鄉村存在著過量使用化肥現象,結果造成化肥的巨大浪費。“我國目前化肥年使用量達4124萬t,化肥平均施用量450kg/hm2,超過發達國家公認的安全上限(225kg/hm2)的1倍位居世界第一位。……化肥利用率極低,氮肥平均利用率只有30%—40%、磷肥只有10%—20%、鉀肥只有35%—50%,可見我國每年有2500—2800萬t的肥料養分流失。”一部分化肥隨農業退水和地表經流進入河、湖、庫、塘污染水體,另一部分化肥隨著雨水向地下水滲透。據監測,農村地區許多淺層地下水的硝酸鹽氮、氨氮、亞硝酸鹽氮都嚴重超標,甚至還含有一些致癌物質,對人、動物都造成威脅。鄉村農業生產除了過量使用化肥外,還大量使用各種殺蟲劑和農藥,造成殺蟲劑和農藥污染。我國在1983年以前生產的農藥以高殘留的有機氯農藥為主,占總量的53%,由于該農藥的利用率低于30%,70%以上的農藥散失于環境之中,使大氣、土壤、水體、農畜、水產品受到污染并通過食物鏈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大量使用農藥導致了害蟲對農藥產生了抗藥性,結果使得農民不得不越來越大量施用農藥,加重了農業環境污染,使其陷入農藥使用的惡性循環之中。土壤中大量農藥聚集,致使土壤有毒化嚴重,導致從土壤中生長出來的糧食與蔬菜品質下降。更為可悲的是,農民為了保持農產品的美觀,防止蟲害損害農副產品形象,干脆將農藥直接噴灑于農副產品上,嚴重威脅食用者的身體健康。
最后是農民環境保護意識缺乏,造成鄉村臟亂差問題突出。中國改革開放之后,農業生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化肥成為農業增產的主要手段并被廣泛使用,由鄉村的雞鴨豬鵝糞便、各種秸稈和農民生活垃圾所形成的有機肥無奈退出農田。但是這些大量的禽類糞便、各類秸稈和農民生活垃圾不能使用到農田當中,只好隨意丟棄在鄉村環境中,造成了鄉村環境污染,臟亂差成為鄉村的一個突出問題。雖然農業機械化代替了密集型勞動,使勞動者從沉重的鄉土勞動中解放出來,但是,這些解放出來的大量鄉村勞動力卻涌向城市而成為打工仔,致使鄉村成為老人、兒童和村婦的留守地。正是有效勞動力的嚴重匱乏,沒有人投入到鄉村環境清潔衛生的整治、打掃和管理中,致使鄉村環境生活垃圾和禽類糞便遍地,各種雜物堆積的路邊和墻邊,到處是塑料代和塑料瓶,滿天的蒼蠅四處飛舞,在夏天更是臭氣熏天。
現代工業社會和現代科學技術本身是反自然的,其釋放出來的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嚴重威脅著自然環境的生存。當現代工業和現代科學技術侵襲鄉村并使鄉村現代化時,使得傳統鄉村倫理無法應對現代工業本身內在蘊含的破壞自然環境的這種新情況。盡管傳統鄉村倫理很發達,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和人際關系提出了種種道德規范和行為約束,但由于傳統鄉村倫理缺乏環境保護的內容,無力對鄉村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形成保護的倫理屏障,也沒有鄉村環境倫理來保護各種農產品免遭濫用化肥和農藥的襲擾,農民自身更是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因而鄉村自然環境遭受破壞和污染就成為必然。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鄉村的經濟發展相對于城市經濟發展來說總是不足和滯后的,長期以來農民的財富收入總是落后于城市市民,努力成為城市市民就成為每代農民的光榮夢想。尤其是當現代市場經濟大潮占領鄉村社會后,農民急于發財致富的心理,迫使他們不擇手段的掠奪鄉村自然資源,污染鄉村自然環境,用犧牲鄉村美麗環境為代價置換財富的更多收入。“鄉村經濟發展不足”和“鄉村經濟發展不當”成為困擾當今中國鄉村發展的瓶頸。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是農村改革,但隨著改革的深入,現代化建設主要集中于城市,鄉村發展開始受到冷落。傳統鄉村倫理觀念被現代性消耗殆盡后,新的鄉村倫理觀念尚未誕生,尤其是鄉村環境倫理建設更是滯后于城市,鄉村成為了環境倫理的真空地帶。如何填補鄉村環境倫理的這一真空,成為當今中國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進而言之,面對工業經濟和現代技術造成的新形勢和鄉村的新特點,需要建設一種新的倫理觀念即環境倫理觀念來規范工業經濟和現代技術在鄉村的使用,確保在提高鄉村現代化程度的條件下,鄉村自然環境和鄉村農產品得到道德上的保護。鄉村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環境,鄉村環境如果得到完全破壞,將直接破壞人類的生存條件。從這一意義上講,鄉村環境倫理建設是十分必要的。沒有鄉村環境倫理,即沒有衛生的糧食可吃,沒有潔凈的水可用,沒有清新空氣可吸,沒有魅力自然環境可供人類休閑和享受,何談人類的幸福生活。鄉村環境倫理建設是保全人類生存、免遭滅頂之災的底線,是防范肆意毀壞作為人類生存條件之自然環境的屏障,是生產出安全可靠食品的武器。因此,加快建設鄉村環境倫理,建構鄉村環境倫理規范就成為擺置人們面前一項重要任務。
二、中國鄉村環境倫理建設的必然性
中國改革開放開始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盡管中國現代化建設遠遠晚于西方發達國家,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卻遠遠超越了西方發達國家。中國僅僅用了30多年的時間,就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民生活水平已基本步入小康。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迅猛開展,中國社會也像西方近現代社會一樣,掀起了一場廣泛而持久的城市化運動。大量鄉村人口從四面八方涌向城市。致使小城市迅速擴展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迅速擴張為大城市,大城市迅速擴大為特大城市。中國以農業為主的傳統型鄉村社會向以工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發生了轉型。《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指出,中國城市化率已經突破50%,2015年中國統計局發布2014年經濟數據,表明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4.77%,中國城鎮人口完全超過了農村人口,這標志著中國已經完全步入了現代社會。但是,中國的社會發展像發達國家一樣,隨著城市的迅速擴張,城市病也相應地涌現出來,如人口擁擠、交通堵塞、住宅緊張、空氣污濁、噪聲不斷、環境惡化、就業困難、公共衛生服務不配套,犯罪率高等等。城市病給城市居民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和較重的生活負擔,城市居民在城市里為生活、為工作、為老人、為孩子、為住房忙忙碌碌,精神處在十分緊張之中,心情常常疲憊不堪。面對城市病,國外發達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以逆城市化運動進行應對,城市居民紛紛逃離城市,向鄉村和郊區發展,城市反而成為貧困人口的居住地。中國目前盡管尚未出現逆城市化運動,但逆城市化跡象已經出現。北京一項最新調查研究顯示,在被調查者中有54.5%的人意愿到郊區投資,70%的人意愿到郊區購買第二套居所。上海的年輕白領,有越多的人希望工作日在市中心上班,周末在田園風光里休閑。以前“擠破頭”的農轉非現象,現在開始退熱,在我國東部發達地區不愿落戶城市的人口越來越多,鄉村戶籍更多地受到人們的歡迎。
中國城市病的廣泛出現,以及城市居民逃離城市而向鄉村發展的意愿表明,城市并非是人們的理想的生活場所,而鄉村的綠水青山、鳥語花香,榆柳蔭后園,桃李羅堂前的美景,才真正是人們追求的美好生活環境。陶淵明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表達的恬淡閑適的場景,更是讓疲憊不堪的城市居民所向往。當前中國媒體和網絡熱議的“鄉愁”,以及今年春節過后出現的各種“回鄉記”,無不表達著城市居民對鄉村自然美景和休閑恬淡生活的想往和懷念,以及對城市灰色生活的厭煩和遺棄。美麗的、讓人流連忘返的奇峰峻嶺、田園風光并不在城市中,而是在眾多的鄉村環境附近。唯有在鄉村,人們才能夠回歸大自然、親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放松和緩解因城市生活導致的疲憊心情,體驗真實的自我。也就是說,逆城市化運動的出現昭示我們,隨著人們生態意識的覺醒和對返璞歸真親近大自然的渴望,鄉村將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理想場所,因為鄉村的優勢是生態和綠色,在鄉村人們才能夠回歸美麗自然、體驗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幸福狀態。當然,鄉村生態優勢的崛起與工業文明耗盡了它的能量有關。工業文明盡管用機械力替代了人力,以機器生產的高效率將人從沉重的勞動負擔中解放出來,但其本身內在蘊含的破壞自然環境的驅力,也造成了人們無法親近自然的弊病,并使人們受到各種環境污染的傷害。當社會創造的財富比較豐盛、人們過上富裕的生活之后,追求較高的生活質量即追求環保、綠色、舒適的生活就成為必然。鄉村恰恰是舒適休閑和環保綠色生活的象征和場地,從這一意義上講,鄉村必將以自身的生態優勢贏得人們的青睞,向往鄉村而生活將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鄉村本是人的靈魂的棲息地,通過與秀麗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使人們放松心情,回歸靈魂的靜謐和安詳。但是現在的中國鄉村,在現代化的沖擊下,顯得比城市還浮躁和急切。當下的中國鄉村環境狀況是十分令人堪憂的,并不能夠適應人們追求鄉愁和回歸自然的愿景,擔當不起引領中國綠色發展的重任。因為中國鄉村自然環境破壞比較嚴重,臟亂差成為鄉村的代名詞,農產品農藥污染也比比皆是。因此,中國鄉村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逆城市化趨勢,適應人們記住鄉愁、融入自然、放飛心情的愿望,就必須加強鄉村環境倫理建設,使廣大農民形成鮮明的環境倫理意識,做到自覺保護自然環境,充分營造綠水青山之美景,由此才能保證滿足人們親近自然的需求。回歸自然、與自然親密接觸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這一社會發展趨勢勢必要求鄉村建設環境倫理,填補鄉村環境倫理的空白,確保為人們提供一種令人心曠神怡的美麗自然環境。也就是說,鄉村環境倫理建設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鄉村環境倫理建設是社會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具有社會歷史必然性。
中國政府為了應對工業化所帶來的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將生態文明建設列為國策。生態文明作為對工業文明的超越,意味著人們必須轉變對自然環境和對自然萬物的暴力態度和暴力行為,用文明的方式而非用野蠻的方式對待自然界,因為文明本身表達的就是人脫離野蠻,走向一種有道德、有涵養的境界。《文明論概略》的作者福澤諭吉提出:“歸根結蒂,文明可以說是人類智德的進步。” 智慧和道德的進一步用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智慧來說,就是做出明智的行為,因為任何美德都離不開明智,沒有明智也就沒有倫理美德。“沒有明智就不存在主要的善,沒有倫理德性也不存在明智。” 亞里士多德認為,明智作為一種美德其本質在于做出正確的選擇,所謂正確的選擇是恰當地選擇“中道”,“要在應該的時間,應該的情況,對應該的對象,為應該的目標,按應該的方式,這就是要在中間,這是最好的”。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過度和不及都屬于惡,中道才是德性”。中道是一種美德和善,明智選擇就是選擇美德和善,而選擇美德和善就是文明。根據文明與智德的這種關系,我們可以說,建設生態文明意味著人們要選擇一種善的方式對待自然萬物,做到有道德的對待自然界,這是當今人類的明智選擇,屬于人類的美德和文明。人以道德的方式對待自然界,這是環境倫理的基本要義,也是人對待自然萬物的基本道德態度和基本道德規范。從這一意義上講,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是環境倫理建設,一種善待自然的環境倫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鄉村占有廣袤的空間和地理優勢。習近平在小崗村召開的農村改革座談會上講到:“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規劃先行,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補農村短板,揚農村長處,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住田園鄉愁。要因地制宜搞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創造干凈整潔的農村生活環境。” 這表明,鄉村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就沒有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沒有鄉村美麗自然環境就沒有中國美麗自然環境。 盡管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治理城市病是十分必要的,但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卻應該處于優先地位。因為鄉村的優勢是生態,美麗自然環境在鄉村,人們回歸自然,向往美麗自然環境,不是回歸城市、向往城市,而是回歸鄉村、向往鄉村、記住鄉愁。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加強美麗鄉村建設,加強鄉村自然環境保護,治理工業和城市對鄉村的污染,營造人與美麗自然親密接觸的愿景,而這一切都需要通過鄉村環境倫理建設才能落實到實處。鄉村環境倫理是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基本內容,通過鄉村環境倫理建設能夠從道德上規范人們對待自然環境的態度和行為,喚醒人們自覺保護自然環境的倫理意識,做到善待自然萬物。人們只有真正做到善待自然之時,才能確保人們文明起來,成為一個文明的存在物。從這一意義上講,中國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也必然要求鄉村環境倫理建設,鄉村環境倫理建設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結果。
三、中國鄉村環境倫理建設的主體自覺性
無論是中國鄉村環境倫理建設的必要性,還是必然性,都最終指向一個目標,那就是鄉村環境倫理建設的主體能否自覺建設鄉村環境倫理。只有作為鄉村環境倫理建設主體的農民以極大熱情投入到鄉村環境倫理建設之中,鄉村環境倫理建設才有可能真正建構起來,中國鄉村自然環境才能夠真正得到保護。然而,當今中國鄉村環境倫理建設卻出現了一個令人十分擔憂的現象:作為鄉村環境倫理建設主體的農民不是安心留在家鄉建設美麗鄉村,而是紛紛逃離鄉村而涌向城市,淪落成為城市的打工仔。如果鄉村成為空心村,成為老人和兒童的無奈居所,鄉村環境倫理建設就會成為一句空話,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就會落空且遙遙無期。
為什么農民紛紛逃離鄉村而涌向城市呢?這與我國忽視農民、歧視農民的價值立場有關,當然也與現代性思維有關。長期以來中國鄉村農民的經濟收入始終落后于城市市民的經濟收入,即使是新中國建立以來,也是以犧牲農民利益的做法,確保對城市市民的供應。城鄉之間產品交換時存在的剪刀差即工業品價格高于價值、農產品價格低于價值,就說明了這一問題。由此,就必然使得人們形成了這樣一種現代性價值觀念:城市代表先進和現代,鄉村代表愚昧和落后,工業經濟優越于農業經濟,城市生活優先于鄉村生活,居住在城市要遠遠好于居住鄉村。正是這種價值觀念的誤識,就使得農民將獲得城市市民身份視為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即使是政府官員在謀求縮小城鄉差別時,亦總是考慮如何用城市統一鄉村,如何讓農民進入城市。一句話,農民的經濟收入低下和社會地位低下,主體的價值難以得到滿足,使得農民難以安心在家鄉生活。因此,要解決農民逃離鄉村問題,或者說要吸引農民返回家鄉并建設美麗鄉村,就必須轉變農民愚昧、鄉村落后的價值觀念,確保增加農民的收入,實現城鄉之間的公平正義。只有滿足了鄉村環境倫理建設主體的價值需求,現實地確保農民為成為農民而感到自豪和優越,農民才能夠自然而然地留在家鄉并自覺建設美麗鄉村。
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隨著工業文明耗盡了它自身的能量,就必然被生態文明所取代。如果說農業文明是以農業為先進生產力,工業文明是以工業為先進生產力,生態文明則必然是以生態為先進生產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由于鄉村具有絕對的生態優勢,優美的自然環境完全都在鄉村所在地,健康、安全、衛生、有機、綠色的農產品能否生產出來,也完全依賴于農民的環保意識和農民對農產品的精心呵護。鄉村象征著綠色與生命,城市則代表著灰色和死亡(工業產品完全是無生命的)。由此可以斷言,經過工業文明洗禮的鄉村農民應當是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他們應該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換一個角度說,隨著現代化的深入,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逐漸讓位于作為第二產業的工業,而隨著現代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第二產業就會逐步讓位于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業。產業結構理論的開創者科林·克拉克說:“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轉移,服務行業將會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 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按此提出:“按照這個標準,后工業社會第一個、最簡單的特點,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或制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如貿易、金融、運輸、保健、娛樂、教育和管理。” 丹尼爾·貝爾所謂的“后工業社會”,是指超越工業社會之后的社會,類似于生態文明的社會或生態社會,其服務業在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厲以寧先生斷言:“中國已進入到后工業化階段.,服務業將主宰中國”。 隨著服務業成為社會的主流行業后,鄉村的生態優勢則以服務業的形態凸顯出來而引領中國的經濟發展,當大量的城市人口追求回歸自然、親近自然而涌向鄉村休閑、旅游、養老、養生時,必然帶來鄉村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當然,作為第三產業主力軍的農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而是有著生態意識的新型農民。當農民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力或先進的生態生產力代表時,社會必然會尊重他們。
社會對農民的尊重,不僅在于農民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更在于農民作為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還要擁有較高的經濟收入。也就是說,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還必須首先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農民有沒有較高的經濟地位往往決定著他有沒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有一種觀點認為,保護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是矛盾,經濟要發展就必然破壞自然環境,保護自然環境就必然限制經濟發展。依據這一觀點,建構鄉村環境倫理,讓農民自覺地以道德的方式保護自然環境,根本不可能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只有破壞自然環境才有可能廣泛增加農民的經濟來源。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存在二律背反的這一理解實際上是一種誤識,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時,就已經表明保護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是統一的,保護自然環境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保護自然環境能夠引領經濟的發展。因為在生態文明的時代,生態的生活方式一定高于非生態的生活方式,生態有機產品一定優越于非生態、非有機的產品,生活在優美自然環境之中一定優先于生活在灰色、死氣沉沉的鋼筋水泥環境之中,綠色消費一定超越于非綠色的消費。既然如此,加強鄉村環境倫理建設,還鄉村綠水青山之顏色,就能夠吸引眾多的人到鄉村來欣賞美景和休閑養生。祛除農產品的農藥污染,生產出綠色有機產品,就一定能夠大大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據有消息稱,一位日本農民在山東購買了一塊土地,經過五年時間的休養生息讓該土地徹底轉變為有機性和綠色化的土地,結果在該土地生長出來的產品比一般農產品要貴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但仍然是供不應求。由此可見,農民通過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文明建設,完全可以增加自身的經濟收入。農民作為生態文明時代的先進生產力代表并不僅僅是一個空洞符號,而是要通過較高的經濟地位和較高的經濟收入體現出來并加以證實,否則難以體現先進生產力的先進性質。
中國要建設美麗鄉村,建設鄉村生態文明,必須激發鄉村農民的積極性。當農民通過環境倫理建設和生態文明實踐建設,獲得頗豐的經濟收入,贏得良好的職業聲望,為成為農民而感到自豪時,鄉村必定以美麗的形式呈現于世人面前,那種“陽春白日風在香”,“千里鶯啼綠映紅”,“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的美景一定令人流連忘返,向往美麗鄉村將是、也必定是人們的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選擇。
注釋:略
作者簡介:曹孟勤,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環境哲學委員會副理事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州學刊 2017.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