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化的發展,給鄉村道德建設特別是鄉村學校道德教育帶來沖擊和挑戰。家庭道德教育和社會道德教育的乏力使學校道德教育在鄉村道德建設中的作用凸顯,鄉村學校承擔著促進學生道德成長更重的任務,但鄉村學校道德教育的實際效果與預期目標還有一定差距。當前,創新鄉村學校道德教育的任務十分緊迫。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應該樹立以人為本、德育為先、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積極取向的道德教育等理念。推動鄉村學校道德教育路徑的創新應該調整道德教育目標、完善道德教育內容、挖掘道德教育資源、改革道德教育方法。
關鍵詞:城市化;鄉村;學校;道德教育
城市化一般是指一個地區的人口向城市、城鎮相對集中的過程,這種人口向城市集聚、空間向城市融合的過程也即“鄉土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的過程。在城市化的過程中,相伴發生的是以農業的工業化、農村的城鎮化和農民的市民化為基本內容的鄉村社會變遷。傳統農業鄉村社會的這一變遷,推動了鄉村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促進了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一變遷也使得鄉村道德價值觀念和倫理關系的圖景發生改變,進而對鄉村道德教育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在城市化進程中,家庭、家族、鄰里等傳統血緣或地緣共同體在鄉村道德發展中的影響力趨于弱化,各種現實的原因也使社會道德教育效果不夠明顯,鄉村學校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此背景下更加凸顯。城市化的推進也使鄉村學校道德教育面臨諸多挑戰,學校道德教育的創新則成為鄉村社會道德建設極為緊迫的任務。
一、城市化進程中鄉村學校道德教育面臨的挑戰
城市化的發展,首先表現出對鄉村經濟發展的影響,鄉村現代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發展都提升了鄉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城市化在帶動技術進步、促進生產力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也會加強鄉村的對外交流,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進入鄉村社會則會改變鄉村居民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鄉土中國”向“城市中國”的轉型發展在提升鄉村道德水平的同時也給鄉村道德建設特別是學校道德教育帶來諸多挑戰。
首先,城市化進程中,鄉村社會呈現道德迷茫狀態。
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向城鎮轉變,農民向市民轉變,傳統的鄉土倫理在城市化過程中漸趨淡化,新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在道德觀念上感到迷茫,在鄉土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在新的道德觀念體系形成前,社會仍然處于一種道德“真空狀態”。城市化發展導致傳統鄉土倫理中的家庭倫理觀念淡薄,部分家庭成員之間情感淡漠,親情缺失,責任感模糊。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一些人環境保護意識缺乏,遵章守紀觀念淡薄,社會公德意識不強。一些鄉村居民進入城鎮各類企業工作,對企業規章制度的要求感到不適,愛崗敬業的道德規范也不能遵守。此外,鄉村的城市化變遷必然還會伴隨著各種價值觀念的涌入,西方文化中消極、不健康的因素造成了鄉村居民道德觀念的消解。一些人受此不良影響,出現理想信念動搖、價值觀迷惘、道德觀混亂、個人主義膨脹等現象。“由于傳統道德所構筑的理想與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負面因素之間的巨大反差造成了一個信仰的斷代期”。①這些現象在鄉村青少年的道德成長中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其次,城市化發展中的家庭和社會道德教育乏力使學校道德教育地位和作用凸顯。
隨著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鄉村家庭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一些家庭未能在子女成長中加強道德教育,父母過分溺愛子女,他們設法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卻漠視他們的不良行為,一些中小學生道德意識淡薄、道德行為失范。一些父母甚至未能意識到子女道德成長問題的嚴重性。城市化背景下,一些家長自身的道德意識呈現混亂、迷茫狀態,家庭道德教育也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在鄉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上,父母外出打工后,絕大多數孩子是由祖父母監護,父母道德教育的缺位,祖父母監護和教育的不力,留守兒童的成長中會面臨很多問題。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問題的易生性表現為道德認知易欠缺、道德品質易弱化、道德行為易失范等。②市場經濟的局限性給鄉村市場主體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市場的逐利性使得一些鄉村居民拜金主義、金錢至上的觀念膨脹,甚至有一些人唯利是圖、見利忘義,鄉村經濟交往中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坑蒙拐騙的現象時有發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狀況使鄉村社會道德教育難以發揮應有的功效。促進鄉村青少年的道德成長,開展道德教育更多的任務自然轉移到了學校。
最后,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效果不明顯。
雖然鄉村社會道德教育及家庭道德教育所遭遇的問題使學校道德教育的地位凸顯,但是,目前鄉村學校道德教育的效果與預期目標還有一定差距,學生們在道德規范遵循、道德心理發展、道德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表現總體上還有較大上升空間。一些鄉村學校的道德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陳舊,教育效果較差,再加上學校對道德教育工作考核的漠視,也就難以實現預期的道德教育目標。大多鄉村學校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導,對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學校道德教育課程的教學時間沒有保障,常被其它課程擠占;德育師資隊伍情況更是堪憂,專職的德育教師嚴重缺乏。在鄉村中小學,德育教育課程安排課時較少還常常被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教師占用。德育相關課程也常常由行政管理人員或其它課程的教師兼任。一些學校開展道德教育也僅是進行道德說教,不強調學生道德習慣的養成、道德觀念的培育,不重視學生的道德實踐,也就難以讓學生實現道德上的知行統一。所以,鄉村學校的學生也隨之形成重智育輕德育的觀念。
二、城市化背景下鄉村學校道德教育理念的更新
城市化已經深刻影響鄉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而鄉村學校道德教育在城市化背景下面臨的各種挑戰也呼喚道德教育理念的更新。道德教育理念是相關的教育主體在道德教育工作中形成的對于道德教育目標、作用、方法等問題上的總體觀念。目前,鄉村學校在應試教育觀念支配下總體上仍然是重智育輕德育,陳舊的道德教育理念不能適應城市化發展的要求。在破解鄉村學校道德教育難題中,道德教育理念的更新是首要任務。
第一,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立德樹人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于教育事業的核心要求。城市化背景下鄉村思想文化發展的環境極為復雜。道德教育的最終目標定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應該是鄉村道德教育要堅持的根本理念。良好的道德素質是鄉村青少年發展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條件,鄉村學校樹立以人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就要求道德教育工作者要把青少年道德觀念培養與青少年全面發展、人的現代素質培養結合起來,強調對青少年的發展性關注,實現鄉村學校道德教育的人性化。鄉村學校道德教育中應該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校道德教育工作中應該注重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愛學生,因人施教,把握學生的道德個性特征,了解學生的道德發展需求,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既要努力實現社會對學生成長的要求,又要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需求。
第二,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應該樹立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道德對于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具有基礎性的意義,這也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要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要求為新時期城市化背景下鄉村學校道德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化進程中,鄉村學校要面對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的沖擊和挑戰,道德教育成為鄉村中小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重要依托。德是人才素質的靈魂,鄉村學校應該改變一直以來重智育輕德育的觀念,改變重學生考試分數輕視學生成人的思想,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鄉村學校應該強化育人為本、立德為先的理念,認真落實德育課程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地位,確保德育課程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推動德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升道德教育效果,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找尋教育本真。鄉村學校在堅持立德為先的理念中還應該充分發掘各學科課程所蘊涵的道德教育資源,強化道德教育的學科滲透,形成學校道德教育的合力,實現全員育人的任務。
第三,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應該樹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理念。
一些鄉村學校道德教育的理念顯得陳舊,還不能與城市化進程中鄉村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城市化背景下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應該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注重倡導平等、競爭、權利、義務、法治、效率、創新等意識。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應該“反對只講金錢不講道德、只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的錯誤傾向;堅持尊重合法的個人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統一,樹立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又充分尊重合法個人利益的義利觀;堅持注重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相協調,在全社會形成注重效率、維護公平的價值觀念;要把道德教育的先進性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既要為全社會樹立先進的道德榜樣,又要從實際出發,區分層次,照顧多數,鼓勵先進,循序漸進。”③總之,在城市化進程中,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應該注重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更新理念,實現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效率與公平、權利與責任等的有機統一。
第四,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應該樹立積極取向的道德教育理念。
傳統的鄉村學校道德教育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往往是發現受教育者出現道德失范問題時,對其進行批評教育,并告知正確的做法,這種消極取向的道德教育儼然成了對問題的糾偏或者對行為的矯枉過正,如此教育容易使受教育者產生厭煩情緒,這也就容易使道德教育效果大大下降。鄉村學校道德教育中應該探索樹立積極取向的教育理念。“積極取向道德教育倡導從受教育者的積極道德品質、道德發展愿望與潛能出發,采用以肯定、鼓勵、欣賞、強化等積極、正面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營造充滿尊重、真誠、理解、關愛、信任、公正的道德的教育關系,以增進受教育者的積極情緒體驗為教育契機與途徑,激發受教育者道德發展的愿望和潛能,促成受教育者積極道德品質的培養,并在積極道德品質形成過程中消除不良的道德品質,預防惡習的萌芽與產生。”④這種積極取向的道德教育理念從肯定人性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人的需求,促進人的自我主動調節,易于實現較好的教育效果。對于鄉村中小學生而言,積極取向的道德教育展現出對他們的關懷、愛護、尊重、理解,也會受到他們的歡迎。
三、城市化背景下鄉村學校道德教育路徑的創新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理念的更新、思想觀念的變化為實踐提供了一個指導方向。為了提升鄉村學校道德教育的效果,適應城市化發展的要求,鄉村學校應該在道德教育路徑的創新上進行探索。鄉村學校應該注意調整道德教育目標、完善道德教育內容、挖掘道德教育資源、改革道德教育方法。
第一,調整鄉村學校道德教育目標。
道德教育目標是指在人才培養工作中道德教育的標準、規格和方向。根據《教育部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教社政〔2005〕11號)文件精神,小學教育階段德育的目標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是情感目標,教育幫助小學生初步培養起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情感;二是認知目標,幫助小學生樹立基本的是非觀念、法律意識和集體意識;三是行為目標,幫助小學生初步養成孝敬父母、團結同學,講究衛生、勤儉節約、遵守紀律、文明禮貌的良好行為習慣,逐步培養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樂觀向上的性格。中學教育階段德育目標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在國家觀念上教育幫助中學生初步形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學習的理想,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二是在個人素質上逐步形成公民意識、法律意識、科學意識以及誠實正直、積極進取、自立自強、堅毅勇敢等心理品質,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中等職業學校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愛崗敬業精神和正確的職業理想。
從目前我國中小學道德教育的目標設置情況看,目標明確且全面,包含了情感、認知、行為上的目標,具體內容涉及國家意識、集體觀念、法律意識、個人品質等。道德教育目標已經注意到了不同施教對象的層次性,結合小學生和中學生的客觀實際,分別確立了不同的階段德育目標,“初步”、“逐步”等詞也體現了發展性的特點,目標也注重把社會要求與個人發展結合起來。但目標表現出首先強調國家觀念、集體觀念,其次才談個人行為規范。國家利益、集體意識固然重要,但從個人道德成長的規律看,這樣自上而下、由遠及近的要求不利于個體道德品質的養成與發展。國家意識、集體觀念也容易成為口號,脫離實際也就難于實踐。“在教育中多注重抽象的理性思維的訓練和僵硬的政治教條的灌輸;而對人的愿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科學的人性價值、社會功能和倫理規范等人文精神較少涉及。結果造成了德育內容空洞化、功能虛置化、地位邊緣化,使得許多學生患上了厭學、畏學等心理疾病。”⑤
城市化背景下的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應該在國家統一目標框架下,結合自身學校實際和生源實際,合理設定具體的道德教育目標。在目標的確定上應該繼續細分層次,小學可以分為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三個層次。在目標的設定上還是要先強調個人的道德規范養成,繼而強調國家意識、集體觀念等。也即在道德教育目標創新上,學校應首先注重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公民個人所需具備的各種素質的培育,然后再強調對家庭、集體、社會、國家應有的素質培養。一些農村學校積極探索設置合理的道德教育目標,通過不同層次的孝道、感恩等教育活動培養不同年級學生的道德情感,促進學生遵守適合年齡特征的道德規范。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有益的做法。
第二,完善鄉村學校道德教育內容。
道德教育內容是為了實現教育目標而設定的具體教育條目。目前中小學道德教育內容基本完善。小學教育階段德育主要內容涉及愛國情感教育、立志成才教育、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社會生活基本常識和安全教育等。中學教育階段德育主要內容涉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傳統道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公德和勞動技能教育等。中等職業學校還涉及職業道德、勞動紀律和職業規范教育。
雖然目前中小學道德教育內容已經比較全面,但城市化背景下的鄉村學校道德教育還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通過開展傳統鄉土倫理教育、革命道德教育等活動來打造農村道德教育的“農村”特色和“地域”特征。新時期鄉村學校道德教育還應該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加強現代禮儀教育、生命道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生態道德教育等。現代禮儀教育是指在個人儀表、儀態、儀容,及生活、交往中應該遵守一定規則的教育。學生形成良好的禮儀,會產生一種道德的力量。鄉村學校應該幫助學生根據現代文明的要求,調整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一言一行能合乎時代禮儀的要求,順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生命道德是調節人與生命關系的道德,生命道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認知生命、珍愛生命、了解追求生命的意義,從而能夠尊重生命、關心生命、敬畏生命。城市化進程中,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手機的廣泛應用也給農村生活帶來了新的氣象,中小學生開始學會運用手機及網絡,對于農村中小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也就成為一個重要課題。鄉村學校要教育中小學生增強網絡責任意識和網絡道德觀念,引導他們正確對待虛擬世界,提升對不良信息的辨別能力,主動拒絕不良信息;教育學生拒絕使用低俗語言,自覺抵制網絡不法行為,學會在網絡環境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生態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觀點出發,教育學生為了人類自身更長遠的利益以及更好地利用自然,養成愛護自然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道德責任感。
第三,挖掘鄉村學校道德教育資源。
鄉村社會有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挖掘鄉村學校道德教育資源可以從三個方面努力。一是從傳統節日活動中挖掘道德教育資源。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不僅是民族歷史發展中濃厚的文化積淀,也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力量。傳統節日文化中蘊涵了深刻的道德觀念,是道德教育的有效資源。清明、端午、中秋和春節等傳統節日都凝結著一定的道德情感,鄉村學校可以發揮道德傳承的功能,通過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習俗及節日文化,培育學生感恩他人、熱愛祖國、敬老愛老、勤儉節約等品質。二是從本地區革命歷史中挖掘道德教育資源。鄉村學校可以通過介紹本地區的革命歷史,宣傳革命中的優秀人物事跡,樹立榜樣,激發學生崇敬英雄,學習這些人物的優秀革命道德傳統。三是從新時期本地區先進典型中挖掘道德教育資源。鄉村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涌現出來的創業人才、勞動模范、道德模范等先進典型,通過學生身邊的典型事跡,發揮典型人物的標桿作用,通過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共鳴,使他們認同相應的道德原則與規范,增強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實效性。
第四,改革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方法。
鄉村學校道德教育路徑的創新還要改革德育課程的教學方法。學校道德教育效果的提升需要改變傳統道德說教的方式,在教育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學生道德成長的積極性。現實德育教育中,枯燥的概念、抽象的原則往往會讓受教育者敬而遠之,甚或出現反感、回避的現象。道德敘事和道德情境教育法是值得推廣的道德教育新方法。道德敘事是指教師把道德理念、道德價值、道德規范融入到故事敘述中,讓學生體悟生動、親切的教學內容,自然接受教育,促進學生道德成長發展的活動,是一種易于讓學生接受的道德教育方式。“德育敘事是用別具匠心的方式為德育研究提供了不同于理論表述的另一種話語體系,在提供語言工具的同時,引進表述內容的變革,關注德育事件的真實。”⑥情境教育也是一種較好的道德實踐教育方式,通過設立特定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模擬,進行道德思考,做出道德判斷。學生通過心理和行為的道德體驗,去提升道德興趣,這對學生的道德能力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道德情境教育活動中,學生的道德責任感也得以增強。
鄉村學校道德教育工作中還應加強道德實踐活動。道德教育只有走進中小學生的生活才能收到實效。鄉村學校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應該把道德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實踐之中。學校要重視中小學生道德行為養成的實踐性,充分考慮學生道德教育實踐活動的需求,要通過開展各種主題的道德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養成良好的道德規范和文明素養。唯有如此,鄉村學校才能使青少年在“鄉土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注釋:略
作者簡介:李明建,宿遷學院政法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哲學博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倫理研究》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