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按照綠色發展理念,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美麗中國,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中央一號文件就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提出了具體措施,讓農村增綠。在建立鄉村建設長效機制方面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全國各級各部門按照“美麗生態鄉村”,不斷鞏固提升美麗鄉村活動成果,大力推進建設美麗生態鄉村活動,鄉村面貌極大改觀,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綠色產業蓬勃發展,為開展宜居鄉村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進一步鞏固“美麗生態鄉村”建設的成果,讓農村增綠,在生態鄉村建設長效機制方面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各級黨政府應把生態鄉村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堅持高位推進。強化從省到市縣鄉村五級主要領導親自抓生態鄉村建設工作。加快實現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增強環境執法的統一性、權威性、有效性。鼓勵縣環衛站向鄉村延伸,創新村屯保潔員管理的方法。
二是提高農民參與生態鄉村建設的組織化程度。充分發揮外出農民工建設家鄉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鼓勵農民通過參與生態鄉村項目建設獲得收入。創建農民合作性質的勞務派遣公司、工程承包施工隊等經營組織以及各種專業性的種養殖經紀和中介組織,提升農民參與建設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和談判能力,使之有能力有條件有優勢全面深入參與生態鄉村建設。
三是爭取社會資金支持。廣泛吸引產業資本、專業技術等社會各方參與生態鄉村建設。鼓勵支持企業以多種投資方式建設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積極探索政府花錢購買服務和物業化管理等多種方式,支持探索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方法。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農家樂、休閑觀光農業、特色農產品的開發經營。
四是加強技術攻關創新,推行技術支撐標準化。在生態產業推廣、循環經濟促進、環境和土壤環境治理、受損生態環境修復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大力提高技術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推動相關技術成果的基層轉化與應用示范。建立適合不同鄉村條件、低成本、易維護、管長遠的生態環保適用技術體系和模式。
五是大量種植風景樹美化鄉村。筆者認為應在我國鄉村、農村居民聚居區大量種植風景樹建設美麗鄉村,如紅梅樹、紫薇樹、海棠樹、櫻花、玫瑰、月季等分季開放,花色艷麗。改變以前風景樹單調的問題,這是一項成本低見效快的工程,使美麗生態鄉村建設順利推進。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審計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