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成新平等:變“夕陽事業”為“朝陽產業”

[ 作者:成新平?廖朝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5-09 錄入:吳玲香 ]

——對衡陽市農村居民養老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愛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黨的十九大報告高度重視養老問題,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能否有效應對老齡化趨勢、切實滿足老年人生存發展需求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加快發展老齡事業和產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老年人有尊嚴有質量生活、提高國民幸福指數的必然要求。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促進農村居民養老事業發展,最近,我們深入到衡陽市12個縣(市)區一些農村,對農村老人的生存狀況進行了兩個半月的調查,并形成如下調查報告。

一、農村居民養老狀況令人堪憂

2000年末,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達到7%,標志著中國已經進入老年型人口國家行列。衡陽市人口老齡化狀況也不容樂觀,湖南衡陽市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已突破120萬,老齡化率超過17%;2017年底,全市60歲以上常住人口127.53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7.70%,老齡化程度日益加劇。在本次調查中,我們實地走訪了一些鄉村和多所養老機構,訪談了120多位老人,農村老人中尤其是一些“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的養老狀況令人觸目驚心。

1、老無所養,農村“留守老人”生活困難。在我國農村,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背井離鄉進城務工經商,留下了一個個守望著家園的孤獨身影,這個特殊而龐大的群體中的老年人被稱為“留守老人”。他們生活困難,舉步維艱,主要表現在:一是生活負擔重,生存狀況令人堪憂。農村老年人絕大部分沒有退休工資,生活來源主要靠自己勞動收入,他們“天生就是種田的命”,像耕牛一般活到老,干到老,一般要做到干不動為止,這批人占農村老人的六成以上;還有近三成靠子女供給,且年紀越大,靠子女供給的比例越大。農村老人中每月由子女提供經濟支持200至500元的占一半以上,這些農村老人基本上能保障日常生活,也有近一成的農村老人得不到子女的任何經濟資助,生活壓力非常大。二是生活上缺乏照顧。在衡陽市12個縣(市)區,農村居民在養老中的主要困難是無人照顧,生活自理的,占比達76%。如果一旦患病癱瘓,則度日如年,有的老人則只有以自殺方式了結殘生。三是照顧孫輩任務重。在農村,有三成以上的“留守老人”還要照看孫一輩,最多的5個,最少的1個,這給“留守老人”帶來極大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耒陽市灶市鎮灶市村一位雷姓老人告訴我們: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兒子媳婦的未來,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就是抵上老命,也換不回這些“寶貝”。“留守老人”與留守兒童相依為命,構成了農村一幅凄慘的圖景。

2、老無所樂,農村“空巢老人”精神寂寞。“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離家后的獨居老年人,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經濟發展導致“空巢老人”越來越多,他們缺乏子女關懷,孤獨、寂寞已成為難言的“心病”,得過且過,是“空巢老人”常見的心理體驗與情緒狀態。在衡陽市,有近七成的農村“空巢老人”沒有文化,是文盲或半文盲,聽不懂普通話,不能看報紙、聽廣播、上網絡,不能吹拉彈唱,無任何業余愛好,有的一天到晚呆在家里喝點小酒,打點小牌,有的則面對墻壁沉默不語,他們對未來毫無信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一天到晚混日子,生活孤獨,精神寂寞,對自己的養老現狀不滿意;他們的子女只在過年時才能回家,一年團聚的時間不足一個月。在常寧、衡南、祁東、石鼓、雁峰、蒸湘、南岳等縣(市)區,我們就“空巢老人”的需求話題下發了調查問卷,幾乎90%以上的“空巢老人”表示:希望與人多交流、聊聊天,希望子女多打電話、常回家看看。常寧市洋泉鎮一位姓徐的老人從來沒想過要去養老院,盡管兒女在外,他堅定地還是要跟兒孫在一起。思念遠在他鄉的兒孫成為眾多“空巢老人”的首要情感寄托。

3、老無所依,農村“失能老人”護理難。農村大部分老人都是居家養老,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面臨“醫院不能養,養老院不能醫”的困境,住院陪護人手少、回家護理更是難,漸漸成為有些“失能老人”家庭的寫照。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現在農村家庭規模越來越小型化,家庭照顧力不從心,如果家中老年人出現中風半身不遂、老年癡呆癥等病癥,則基本上需要一個青壯勞動力在家照顧,致使這個家庭的收入水平會大幅度下降,因病致貧、返貧的現象時有發生。現在農村人工費用高漲,請人護理,包吃包住每月至少也得在3000元以上,一般農村家庭難以承受。衡陽縣洪市鎮民政辦主任王南江在接受采訪時說:“農村合作醫療的開展,農村老人的醫療費可以報銷相當部分,敬老院的老人可全額報銷,但是護理費用得自籌,這是一筆相當大的開支。”再就是專業護理人員缺乏,農村很難找到專業照護人員,一些“失能老人”無法獲得應有的長期照料。目前,全市農村敬老院中基本上沒有是受過專門訓練的老年護理員。

4、老無所托,農村“獨居老人”安全保障難。每當寒冬酷暑來臨,高溫和極冷天氣對這些獨居老人的生命造成極大威脅,當他們出現身體不適等癥狀時,由于行動不便或缺乏常識,往往錯過就醫最佳時機,一旦發病,甚至一些“獨居老人”摔倒后無力爬起,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不少村莊出現了“獨居老人”突發疾病,猝死后數天才被發現的悲劇。在衡南三塘鎮某村,一位78歲的獨居老人,一個人獨守兒子的新居,在一個地凍天寒的晚上,她起床解手,不慎摔倒在地,半天沒有爬起來,寒冷刺進她的肌體,她喊天不應,喊地不靈,最后被活活凍死,三天過后,才被一位鄰居發現。到了夏天,還出現過有老人死在家里生了蛆還無人知曉,最后鄰居順著臭氣才找到死者的遺體,讓人慘不忍睹。像這種非正常死亡,農村每年都發生多起。另外,農村獨居老人在面臨火災、盜匪等突發情況時也難以采取自救措施,容易造成傷亡。

二、“養老難”,新時代下繞不開的沉重話題  

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大飛機上天、航空母艦下海、入地開采可燃冰、量子計算機“探微”……這四件世界上最難的事情,都被中國人征服。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加之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以及“重葬薄養”等傳統觀念束縛支配著人的靈魂,農村居民“養老難,難養老”的問題日益突出。

1、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農村養老形勢不容樂觀。當前我國已經全面快速進入老齡化階段,農村老人逐年增加。2016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農村地區人口總撫養比高達45.38%,這意味著農村平均每3個成年人需要負責贍養1位老人,農村家庭養老負擔日漸沉重。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發布的數據顯示,從1990年至今的20多年里,城市老年人的在業率一直下降,現在保持在5%左右,但農村的在業老年人卻在增長,目前為40%左右。一位研究老年人資深專家指出:“農村的問題相比城市更嚴重,很多老人一旦生活不能自理,沒有收入來源,得依靠子女贍養。”如果考慮到農村地區人口預期壽命低于城鎮5歲這一現實差距,鄉鎮的敬老院功能有限,大多只能贍養幾十位“五保老人”,做不到“五保老人”應養盡養,社會化養老體系也未能在農村普遍建立起來,我國農村養老形勢更加嚴峻。據衡陽市民政局提供的信息:目前,全市的養老機構共有126家,其中農村敬老院84家,床位總數8700張,只占全市老人的0.9%,按照國際通行的標準5%計算,還差4萬多張。

2、農村人口流失嚴重,農村空心化不斷加劇。農村人口的流失是由當前社會發展規律所決定的,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也是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必經之路。《2017年衡陽市人口現狀分析》顯示,2017年全市農村人口342.54萬人,比上年減少近14萬人。人口向中心城區集聚的跡象比較明顯,速度也在加快。當前衡陽農村人口流失主要表現為三種方向,即:由農業流向非農業,由鄉村流向城鎮,由落后地區流向發達地區。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人口增長速度減緩;升學參軍招工等,城市向農村吸取了大量精英;農民外出務工經商,為城市貢獻了大量勞動力。農村人口流失,特別是大量青壯年的流失,“空心村”現象日趨嚴重,導致農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數量增加。“空巢老人”成為“留守一族”,他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有病不愿花錢去醫治,病在家里無人管,晚年境況十分凄慘。在廣大農村,老年人得不到日常照顧,更有甚者,一些人對老人輕則罵,重則打,采取種種方式虐待老人,不贍養老人事件頻頻發生。

3、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農村養老難以維系。社會生活的變化導致家庭結構小型化、少子化、空巢化。據《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年)》報告顯示,目前家庭規模小型化,農村家庭平均規模為3.56人,2人、3人家庭成為家庭類型主體。同時,家庭類型多樣化,核心家庭占六成以上,單人家庭、空巢家庭不斷涌現。在養老方面,農村老年人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員。加上早期實行的計劃生育,我國現在的農村家庭結構中多子女大家庭越來越少,許多家庭代際結構已由“正三角形”向“倒三角形”轉變,一對夫婦要承擔2個甚至2個以上老人的贍養責任,最多的達12個,無論在經濟還是精力上,都是“難以承受之重”。特別是空巢家庭越來越多,子女不在老人身邊,對老人的贍養也是鞭長莫及。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主要表現在家庭照料上,受時間、精力、金錢所限,照顧父母令相當一部分人群“有心無力”。“我最無助的時候,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訊錄里。”日前,一篇關于“空巢老人”的報道戳中了許多人的淚點。在兒女撫養費用、人工費用不斷上漲以及就業競爭等社會經濟壓力下,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模式正受到嚴重沖擊。

4、“重葬薄養”等傳統觀念盛行,農村養老雪上加霜。“養兒防老,積谷防饑”。然而,在農村,一些人還存在“薄養厚葬”或“不養不葬”等丑陋觀念,“生前不孝,死后大鬧”依然盛行,這是現代鄉土中國的一大悲哀。在南岳衡山一帶,農村安葬一位老人,費用多則十幾萬元,少則六七萬元,這些老人生前得不到兒女的孝敬,死后,在眾多傳統落后觀念的推動下,做法事、搞封建迷信、走九州黃河……薄養厚葬,幾乎成為農村一種風俗。南岳鎮樟樹橋村去年以來先后有8位老人辭世,人均安葬費在9萬元以上。一些人互相攀比,致使喪事大操大辦愈演愈烈。喪事辦得越風光,子孫在地方就越有影響,強大的“面子觀念”讓農村人“腦殼頂不起背來頂”,有錢人擺排場,可害苦了那些并不富裕的普通百姓,為顧全“面子”只得負債辦喪事,借錢建墳墓,不然會被人視為對父母“不孝”。另外,很多農村老人寧愿獨居,沒有人照顧,也不愿進養老院、托老所等社會養老機構,認為老人唯有跟子女住在一起,四世同堂,共享天倫之樂才是幸福;而部分子女則認為把老人送到養老院是一種“不孝”行為,即使知道養老院條件好,也不愿意把老人送去,怕被別人指指點點。

三、變“夕陽事業”為“朝陽產業”的幾點思考

“最美不過夕陽紅”。老年人屬于社會特殊群體,老年人權益保障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農村居民的養老問題,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靠,老有所樂、老有所托、老有所為,保障農村老年人有一個幸福安康的晚年,使農村老年人能夠共享社會發展進步的文明成果,變“夕陽事業”為“朝陽產業”。

1、繼續加大政府財政力量投入,加速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努力讓農村老人“老有所養”。黨和政府歷來重視農村養老事業,出臺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各地各部門也制定了相應措施,農村居老養老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如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讓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有所緩解;實行農村低保政策,幫助生活困難的農民解了一些燃眉之急;給6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每月發放一定的生活補助,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特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開展的“精準扶貧”工作,極大促進了農村養老事業發展。但是,從總體上看,與農村老人養老的新需求、新期待和新向往相比,我國農村居民養老事業的發展還相當滯后,鄉鎮敬老院運行困難,服務對象少,服務面窄;大多數村莊養老事業無人關心,幾乎是一片空白;專業老年護理人員缺乏等現象還相當普遍。如何讓農村老人體面地老去?是擺在各級政府和老人子女面前一個十分嚴峻的現實問題。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安排一定數量的預算資金,在鄉鎮建“敬老院”,村里建“托老所”,構建一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養老體系;積極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結合,促進醫療和養老資源深度融合;同時,進一步發展農村社會保障事業,健全農村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社會救濟、社會保險等制度,做到城鄉養老服務均等化。衡陽縣洪市鎮洋泉村因地制宜發展集體經濟,化解了村民養老難。近20年來,村里托管農田900多畝,種植煙葉、湘蓮,不但為當地農民增了收,而且每年有50余萬元的集體收入。村里有了錢,公益事業有人管,村里用集體經濟把一些“五保老人”和“養老困難戶”“養”了起來,使他們衣食無憂。

2、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和民間力量,實行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并舉,努力讓農村老人“老有所靠”。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堅持“政策引導、政府扶持、社會興辦、市場推動”的原則,支持各種資本,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承包、租賃等多種形式,興辦養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動中心等養老服務機構。衡東石灣鎮上橋村出現了衡陽市第一家村級“托老所”——“幸福老樂院”,創辦人谷豐喜聯合廣東省一位慈善企業家,利用村里廢棄的小學改裝成占地6畝、建筑面積400多平方米養老機構,2016年5月開始面向社會招收“空巢老人”,收費標準每月最高2500元,最低1000元,負責吃、住、洗、喂,一日三餐,每餐“兩葷一素”。目前,“幸福老樂院”運轉正常,已招收12位空巢老人,均對“托老所”的服務表示滿意。同時,開展農村養老服務一定要重視民間力量,補充以志愿化和公益化,這樣農村養老事業才能更好地可持續健康發展。衡陽市石鼓區探索建立“時間銀行”養老模式,以社區為單位,由社區居民志愿為老人提供無償服務,將服務時間存入“銀行”電腦和個人所持“銀行卡”上。當“存儲人”進入老年,需要社區提供養老服務時,可提取相應時間,獲得無償服務。年輕時“存儲”時間、年老時享受服務,這不僅可激勵年輕人投身養老服務,還可讓低齡、健康的老人由“養老”轉為“助老”,實現“以老養老”。對于這些“新鮮事物”,各級政府和部門應當大力支持。

3、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滿足“留守老人”精神需求,努力讓農村老人“老有所樂”。生活單調、精神匱乏、社交狹窄、娛樂缺失……這些烙印在農村“留守老人”身上顯得十分深刻。由于一些外出子女和留守父母交流聯系少,回家探望少,關愛慰問少,加之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和公共文化活動匱乏,農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需求很難得到滿足。一些農村顯得暮氣沉沉,毫無生氣。不少留守老人感到十分孤獨、焦慮和煩燥。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精神文化事業,加大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的投入力度,以老年人協會、婦女協會、計生協會等組織為依托,開展豐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動,如組織老年人下下棋、聊聊天、跳跳舞、唱唱歌、看看戲等,使他們參與其中,樂在其中,讓“留守老人”的生活充滿陽光、樂趣和追求,盡可能緩解“一起變老”帶給社會、家庭、個人的沖擊。

4、加強老齡組織建設,開展社會關愛活動,努力讓農村老人“老有所托”。目前,全國不少地方在農村建立了農村老年人協會、老年人工作委員會、老年人互助會等老齡組織,這是應對“老人危機”的根本。這些老齡組織已成為農村“留守老人”的“娘家”和“依托”,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發揮了互助作用。以集體的力量幫助老人解決了不少困難和問題,如農忙時你幫我助;二是發揮了維權作用。如幫助少數老人向子女索要贍養費、在發生矛盾糾紛時幫助“留守老人”維權;三是發揮了“益心”作用。如組織開展節目表演、群眾健身等各種有益身心健身的娛樂活動,讓“留守老人”精神上有了寄托。實踐證明,加強老齡組織建設,不失為一種好的載體和辦法。鄉鎮一級政府要建立和完善老齡組織,充分發揮老齡組織作用,使老齡組織成為農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家園”。同時,要加大社會關愛力度。在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期間,要盡可能開展走訪慰問農村“留守老人”活動,讓他們充分感受到“空巢不空心”的溫暖。

5、注重發揮“留守老人”作用,引導他們參與社會事務,努力讓農村老人“老有所為”。“莫道桑榆晚,紅霞尚滿天”。農村“留守老人”中蘊藏著一大批知識文化水平較高、協調處理問題能力較強、群眾基礎較好的能人和智者,他們受家事、農活的束縛和一些條件的限制,年老后較少涉足社會舞臺、參與村級事務,造成了一定的人才浪費和資源閑置。鄉鎮、村黨組織要高度重視“留守老人”的社會作用和價值發揮,引導和幫助他們從紛繁的家事農活中分身出來,積極參加村里公益事業,參與村級事務的管理監督;引導農村老年人融入老齡組織,組織老人開展互幫互助和一些文體娛樂活動,為老年人提供家政、照料、護理、信息、心理疏導等服務,組織低齡老人對高齡、空巢、留守、失能老人進行幫扶解決實際困難,使他們更好地發揮余熱,貢獻余力,真正讓他們“老有所為”。

(作者:中共衡陽市委講師團)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最大的中文视频网站 | 日本乱中文字幕系列在线看 |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对白 | 午夜福利精品a在线观看 | 天天影视综合网色综合国产 | 午夜福利日本一区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