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文現在的身份,是全國人大常委、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錫文從1968年參加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到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系,再到畢業后從事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50多年來他一直在“務農”,可以說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老農”。
作為中國農業農村問題的權威專家,陳錫文曾參與十幾個中央一號文件的起草制定工作,他既了解頂層設計、又熟知基層農村情況。3月1日,麻辣財經獨家專訪陳錫文,請他解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聊聊鄉村那些事兒。
一問: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為啥還是聚焦“三農”?
陳錫文:我想,這個主要是由中國的特殊國情和現在面臨的經濟社會發展任務所決定的。
中國的國情就是人口多,我們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接近14億人。光是這么多人要保障能夠吃飽吃好,農業的任務得有多重。所以,中國人一直講糧安天下,糧食是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從中國的國情來看,什么時候把“三農”問題放在第一位都是真理,都是必要的。
我們現在這個發展階段,城鎮化在快速推進,城鄉人口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去年年底,城市人口大概是8.3億人,但是還有5.64億人在農村。我們在邁向全面小康社會,邁向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不能讓這5.64億人落在后頭。現在城鄉發展差距還很大,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關注“三農”發展是我們必須重視的問題。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央已經發了16個中央一號文件,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三農,這對農民是個很大的鼓勵。全社會當然也很關心,因為農業的狀況關系到每個人、每個家庭的生活。所以,從中國這個特殊國情和我們發展的歷史階段來看,“三農”問題始終都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一號文件還會繼續關注“三農”。
二問:做好“三農”工作,為何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陳錫文:我想最主要是兩個必然性。第一個必然性,鄉村振興戰略與我們的特殊國情和目前發展階段相吻合;第二個必然性,它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相吻合。
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最主要體現在哪里?就是體現在城鄉關系上,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鄉村和城市相比,鄉村發展是太不充分了。
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就要解決好這個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一定要讓農業農村能夠有更快的發展。我們要實現全面小康,要建成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需要農業、農村有更快的發展,能夠和城市同步實現這些目標。所以,十九大報告里明確提出,要始終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就是基于社會主要矛盾的這兩個焦點。
現在提出鄉村振興,也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相吻合。遠古時期沒有什么城,只有鄉下,城鎮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農業發展有了一定基礎才出現的,歷史告訴我們是這樣。未來的農村發展,仍然對城市起著這樣一種支撐作用。
三問:農民進城的越來越多,為什么還要實施鄉村振興?
陳錫文:我經常想,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城市和鄉村形成了兩大格局。仔細去看,這兩者之間其實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在現代社會里,城市和鄉村都不能夠單獨存在,它們的關系就像一個人的整體。人有五臟六腑、有四肢、有五官,這是必須的,誰比誰重要?腦袋比心臟重要嗎?還是胳膊比腿重要?其實沒有辦法進行比較,它們都重要,因為是一個有機體。從健康生活、健康工作來說,人的哪一個器官都是不可缺的。從這個角度去看,城和鄉之間具有不同的功能,各自都有自己重要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
比如說城市,基本功能就是集聚人口、集聚資金、集聚創造力,最后讓城市成為帶動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極,這是它的功能。農村的功能,同樣也是城市替代不了的,農村要生產糧食,保證國家和民族的糧食安全、農產品供給,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為城市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屏障和生態產品,還要保護好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所特有的傳統文化。
城市的功能,鄉村是承擔不起的;鄉村的功能,城市也是實現不了的。坦率地說,過去有一段時間,我們有點忽視鄉村功能的發揮,甚至有些人認為,只要城鎮化向前推進了,讓農民都進了城了,好象三農問題自然而然解決了。我認為不是這樣的,因為鄉村有鄉村特殊的功能。鄉村這些功能發揮不好,城市不要說發展,連存活都困難。
而且,從城市文化來說,城市文化的基本特點就是融合、包容,各種文化融合在一起。特有的文化在哪里呢?就是鄉村的地域才能體現出來,什么民族的、什么地域的,到鄉村就能感受到。從這個角度來看,現代化進程,城和鄉是互為依托的。我發揮我的功能,你發揮你的功能,兩者很好的結合在一起,才能健康推進現代化的進程。
從人類社會發展去看,或者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情況去看,我們就能看到,城鄉的功能都發揮好了,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就比較好,反之,只重視發展一方面的功能,忽視另一方面的功能,它的發展一定是殘缺的,不健康的。
所以,中央在這個時候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眼光是非常深遠的。
四問: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一年多,農村發生了哪些變化?
陳錫文:鄉村振興戰略,它是相當長階段內的一個總抓手。某種程度上來說,真正實現中國鄉村振興的那一天,應當是在我們第二個100年的目標,建成現代化強國目標實現的時候。所以,從現在開始到基本實現,得有三十多年的時間。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到現在有一年半的時間,目前還是一個開局和起步。
當然開局、起步是有基礎的。我們2005年就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新農村建設到現在,也十三四年了,這是個很好的基礎。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有地方提出了建設美麗鄉村等等,所以有了比較堅實的基礎。這一年半以來,鄉村振興的總目標是什么,大家對五句話都記得很清楚,產業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通過這五個振興去實現五大目標,這樣就越來越清晰了。
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就是鄉村振興,總方針就是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個總方針,是十九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來。中央要求,農業農村干部配備要優先考慮,資源配置要優先安排,資金投放要優先傾斜,公共服務要更好更多地“下沉”到農村。有了這些開局、起步階段的扎實工作,未來鄉村振興一定能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五問:今明兩年是“全面小康”的決勝期,在三農領域有哪些硬任務?
陳錫文:農業農村面臨的硬任務,十九大的報告就有論述。去年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有了更進一步的安排。為什么說是硬任務呢?因為有很多任務實際上是有時間進度的。
第一項就是到2020年年底,必須實現精準脫貧的目標;第二項,就是一定要保持國家的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的供給穩定;第三項,要讓農民有更加充分的就業,能有更好的收入。農民在向城鎮轉移,到城鎮去打工就業之外,農村的新產業、新業態也要發展,給農民更多的就業機會,帶動農民的增收。
第四項,鄉村人居環境治理。都小康社會了,結果跑到農村去,路又是水又是泥的,一刮風到處都是塵土飛揚,污水遍地流,垃圾到處扔,這個局面是不行的。農村村莊的人居環境建設,去年提出來三年行動計劃,也是到2020年底要基本實現。
第五項,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傾斜,讓農村有更快的發展,逐步縮小與城市的差距。
第六項,很多同志都反映,農村雖然口袋富了,但是有些人腦袋空了。所以特別強調加強農村的社會治理。
這六大任務,脫貧攻堅、糧食安全、產業發展、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以及鄉村治理的進一步完善,這六個方面是我們今年和明年面臨的硬任務,到明年一定要有一個“答卷”。
貧困人口脫貧,越往后難度越大。我們這兩年任務艱巨,還不僅僅在于這1660萬人一定要讓他脫貧,800多個貧困縣一定要摘帽,更重要的是實現了這些目標之后,怎么盡可能減少返貧。2020年以后的貧困人口怎么解決,要拿出更多的精力研究這些問題。
我要講一句,上級有關部門對脫貧攻堅工作,進行審計、巡視和督查是完全應該的,但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流于形式。
對很多基層扶貧干部來來,不是說到貧困鄉村去有多難,不是說幫助貧困農民擺脫貧困有多難,反而是無窮無盡的各種填表令他們苦不堪言。我到鄉村調研,有的干部跟我講,現在光是填表、復印的紙都數以“噸”計,花費以十萬元計。基層干部的精力花在這個上面,這是不合適的。有一次,我和扶貧干部一起到農村去,他跑到農民家門口,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機照相,到地里去查看他又拍了照片。我說這是干什么?他說要留痕,表示他已經到過扶貧對象家里了。基層干部一年365天要跑多少村、見多少戶,這要留多少痕?
所以,上級部門應該對基層工作給予更多支持,而不是去增加那些不必要的負擔。要考慮怎么樣讓基層干部的精力,更多地用在真心實意的扶貧脫貧上。奮斗在扶貧第一線的基層干部非常不容易,絕大多數人都是按照黨中央的部署真心實意地去做好扶貧工作,可歌可泣的事情很多,一定要體諒他們、理解他們和支持他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