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信息化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正日益成為推動我省農業節本增效和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發布的《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依托‘互聯網+’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為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必將對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我們應著力以“數字鄉村”建設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加快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實施。
加快“數字鄉村”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迫切需要。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默F代化新農村,面臨著資源環境、人才技術等諸多因素制約,依靠傳統手段難以解決。在信息革命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和信息化手段尋求非傳統、超常規的辦法,推動我省農業農村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
加快“數字鄉村”建設,是打造“數字湖南”的內在要求。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農村是社會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常住人口數量現仍占湖南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拋開農業農村信息化談“數字湖南”,是不現實、不可取的。只有統籌推進數字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才能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數字湖南”才能早日建成。
加快“數字鄉村”建設,是落實網絡強國戰略的具體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要發揮互聯網優勢,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入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可催生農業農村新業態新模式、培育發展新動能,為實現網絡強國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當前,我省應堅持以服務“三農”發展為基本立場,統籌布局“數字湖南”戰略中城市和鄉村兩個部分,加強農業農村各領域各環節信息化建設——
著力推進農業產業數字化。一是建立數據感知網絡。充分整合我省農業氣象觀測站點、農田水利監測站點的信息資源,根據稻田種植、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不同特點,全面推廣各類環境監測、個體感知的物聯網設備。同時建立智能終端報送網絡,提高人工采樣信息報送效率;二是構建農業產業基礎數據體系。建立耕地基本信息數據庫,對永久基本農田實行動態監測。結合我省人口信息、農業補貼等基本情況,建立農業生產經營信息“一張卡”。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監測體系,形成農產品生產、消費、庫存、市場價格等基礎數據;三是加強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管理。推廣貫通全產業鏈的訂單農業、農產品期貨、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等交易形式,建立農產品智能供應鏈。
加快農村數字經濟產業化。一是大力發展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加快建設適應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分等分級、采后處理、包裝儲運、冷鏈物流、服務管理的標準體系,打造農產品銷售、農村公共服務中心;二是推動農村互聯網創業創新。加強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業等基礎設施建設,搭建在線鄉村旅游平臺。打造農村創業創新眾創空間、產業園區,提供一站式服務和多種形式支持;三是建立農業農村信息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與農業生產經營有效對接,開發適應“三農”特點的新型信息技術和產品。培育一批農業農村信息化龍頭企業,形成產業鏈條健全、專業協作機制完善的創新應用企業集群。
積極推動農村公共服務在線化。一是推進涉農服務事項在線辦理。重點推進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人力社保、法律、衛生等各類政務服務,提升在線化辦理效率。鼓勵各類互聯網平臺和應用向農村延伸,提高益農信息覆蓋率;二是利用各類遠程平臺就近提供優質服務。加強農村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完善城鄉醫療信息系統,加強鄉鎮衛生院信息化建設。建立推廣面向“三農”的遠程咨詢平臺,為廣大農民提供各類在線咨詢服務;三是利用“互聯網+”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農業生產性服務網絡交易平臺,推動土地托管、代耕代種、農機作業、農業植保等各類農業生產性服務資源與生產需求有效對接。鼓勵各類農業專業化服務組織針對農民需求,提供有價值的個性化服務。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約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湖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