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朱啟臻:“小組微生”理念與幸福新村建設

[ 作者:朱啟臻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5-13 錄入:王惠敏 ]

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美麗鄉村”和“記得住鄉愁”的號召下,人們對鄉村的認識有了很大提高。一些有識之士和有鄉土情懷的干部,在遵循鄉村價值的基礎上,努力探索鄉村發展的新動力,取得了多方面成果,創造出了各種典型經驗。這里選擇幾個案例,介紹他們建設鄉村的理念和做法,旨在引起大家思考我們該怎樣建設鄉村。

本文沒有選擇那些被廣泛宣傳的先進“典型”,因為面對這些“典型”時大家有共同的感覺:參觀時令人鼓舞,參觀后感嘆“實在學不來”。原因在于這些典型有的是靠錢堆出來的政績工程,有的是違背鄉村特點的對城市的模仿,某種意義上它們不再是鄉村。我們選擇的幾個案例,一是遵循了鄉村自身規律,建設了農民需要的幸福家園;二是依靠鄉村自身力量,沿著鄉村價值譜系從貧困村變成了富裕村,或者正在向著富裕村轉變。

“小組微生”是成都市鄉村建設過程中總結出的一套經驗和模式,很值得各地鄉村振興實踐借鑒。

走進四川省成都市郫縣三道堰鎮,可以看到被林盤包裹的村落一簇簇坐落在農田林地之間,古香古色的川西民居院落錯落有致,與青山綠水相映成趣,一幅川西田園山水畫躍然眼前。這是成都市1600多個幸福美麗新村建設項目之一的青杠樹村。沒有了昔日農村的臟亂落后,也避免被城市的鋼筋水泥所吞噬,農戶在原有的山水田園間住上新居。這得益于“小組微生”的建設理念。

曾經的新農村建設片面貪大求洋,一度出現了僅為騰出建設用地指標,動輒上千戶的“集中上樓”模式,破壞了鄉村原有的空間結構和社會文化結構,給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四川農工委在總結各地鄉村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高度融合各方智慧,提出了“小組微生”鄉村建設新理念,作為保持農村特色、傳承耕讀文明的重要載體,成為適合全省各地,新建和改造皆宜的幸福鄉村建設模式。

“小”說的是“規模要小”。做大做強的思維似乎是深入人心的,不僅支配了企業,也已滲透到了村莊建設。好像越大越好,把一個個百八十人口規模的自然村集中為數千人口的中心村,甚至直接建成小城鎮,整齊劃一的排排房,被認為是現代化的標志。殊不知,這是典型的文化自卑表現。在崇尚“大”的同時,忘了小的長處。德國經濟學家舒馬赫寫過一本書,名為《小的是美好的》,上個世紀70年代中文版出版,據說已經印刷了十多次,至今還在影響著人們。他反思了規模化、專業化的消極影響,主張選擇適合人性的中間技術。鄉村建設的小規模可以說是這樣一種反思的成果。川西傳統鄉村大都是散村,以林盤為標志的農戶院落星星點點灑落在川西大地上。散村的好處是方便農民就地生產,也有利于生活廢棄物的自然消解和循環利用。小規模就是尊重農民意愿,既要方便農民生產,也要讓農民享受到現代高品質的生活。合理控制建設規模,一方面要防止脫離農村實際、盲目求大,片面講集中、讓農民上樓的做法,另一方面應適當集中以適應現代生活。成都鄉村規模一般30戶至300戶不等,內部由若干個團組構成。每個團組的規模到底多大才合適,經過調研群眾的習慣和要求,發現每個小組團的規模在5至10戶比較合適,最大不超過30戶。根據一戶一宅政策,考慮各家各戶的人口數量、經濟承受能力,成都市為農民設計可供選擇的不同戶型,建設實用型、低樓層、具有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的民居民宅。崇州市榿泉鎮群安村余花龍門子通過改造,建成3個林盤組團。每個組團都小巧而精致,農民在家門口過上了舒適的現代生活。

“組”就是“組團式”。組團概念常用于城市規劃,以河流、農田或綠地為間隔,形成具有一定獨立性的眾多團塊狀城市地域形態,稱為組團式城市。實際上村落的自然分布就具有組團式特點。但由于種種原因,成都的鄉村一戶戶分散開來的散戶很多。分散的民宅有優點,也有很多難以克服的缺點,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現代交通工具使用受到限制,人們出行、購物、走親、訪友存在等諸多不便,難以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組團”的目的就是在遵循原有村落格局格調基礎上,把居民的院落就近就地適當集中。成都市利用原有林盤、水系、山林及農田的肌理,合理考慮農民生產生活半徑布局聚居點,每5至10戶形成一個組團。各組團以小居民點為中心,周邊耕地自然分布,組團間留有足夠的生態距離和空間,既適當組合集中,又各自相對獨立,形成既有聯系又互不干擾的自然有機組團布局形態。平昌縣白衣鎮濛溪村布局3個聚居點,點與點的距離在50至500米不等,組團中央規劃建設村級公共服務活動中心,形成了既自成體系又開放開敞的新型農村社區。組團式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既保留了散戶方便生產的特點(出門即是農田),也克服了散戶生活不方便的弊端,為交通、便民服務、文化活動、鄰里互助、水電設施以及垃圾處理等提供了方便。

“微”是指“微田園”。在村落改造過程中保留了原有的樹木、竹林、古井、老屋等魅力元素,在原村地址上建設新村,規劃出前庭后園,讓農民在房前屋后和其他可利用空間因時制宜種植瓜果豆菜。家有小庭院,戶有小菜園,既方便群眾生活,又優化土地利用,保持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更體現農村特色和鄉土味道,深受群眾歡迎。大竹縣廟壩鎮長樂村把現有的林、竹、樹和塘保留起來,在房前屋后和公共區域就地取材,把原來臟、亂、差的“雞啄地”變成整飭有序的“微田園”,同時為每戶的“微田園”落實衛生責任區。慢步行走在新村內,一條條鄉村景觀路蜿蜒曲折,一幢幢小樓錯落有致,家家戶戶競顯生機盎然,村民們的幸福感溢于言表。其實,所謂的“微田園”,不僅表現為房前屋后的“小菜園”和“小果園”,而且表現為村落、住宅與田園的一體化,這是真正意義的田園綜合體。田園綜合體正是村落與田園的深度融合,集農業文化、循環農業、村落與農業景觀以及民風民俗等于一體。沒有村落,就沒有什么田園綜合體。

“生”是指“生態化”。這里的生態應該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指一個組團外部環境的生態化。本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的原則,遵循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建設理念,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林盤、田地、溝渠、水體等生態資源體系,保留生態本底,延續川西林盤特色。建設新鄉村不挖山、不填塘、不毀林、不改變道路渠系肌理,充分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正確處理山水田林路綜合整治與民居建設的關系,嚴格保護優質耕地和林盤,體現背山、面水、進林盤的鄉土味道,打造林院相依、院田相連、山水相融的生態田園風光。自貢市的百勝村,創新探索出了生態田園特色新村建設路徑,注重依山而建、前庭后院,同時實施居民風貌改造148戶,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自然生態,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生態化”的另一層意思是組團內部的生態建設,如垃圾分類、循環農業、污水處理、低碳生活以及新能源的利用等,也包括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態理念等內容。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主要著作有《留住美麗鄉村》《生存的基礎——農業社會學特性及其政府責任》《農民為什么離開土地》《農民參與土地管理的理論與實踐》《鄉村旅游與城鄉一體化》《農業社會學》《把根留住》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京農村經濟2019 第四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在线观看 | 在线日本aⅴ免费网站 | 精品国产免费二区二区 | 亚洲综合色区中文字幕首页 |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大秀视频 | 婷婷色五月亚洲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