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承載著數千年的中華文明,誕生了影響人類的農耕文明成果,并引領世界對古代中國的艷羨和贊美。
現存的眾多世界文化遺產、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中絕大多數都是鄉村生產中誕生的智慧結晶和活態遺存,如都江堰、哈尼梯田、安豐塘、皖南古村落、敖漢旱作農業系統……千百年來,一直勃勃生機,它們是鄉村長出并留存下來的紅花,是傳給未來的遺產。
紅花還需綠葉配,鄉村更普遍的存在是天人合一的生活聚落,因地制宜的生產空間,以及記錄先民篳路藍縷的故事傳說,崇天敬地的民俗祭禮,慶豐祈愿的歌舞曲藝,守望相助的村規民約。
紅花綠葉,萬紫千紅,欣欣向榮,鄉村,最可愛的家園。
工業革命時代,列強武力打開國門,鄉村寧靜局部動搖,苦難歲月從此開啟。
先是被迫工業化、城市化,部分沿海地區由此快速與世界接軌。而后,清末、民國和新中國,特別改革開放后,工業化裹挾著城市化,以無堅不摧之勢傲然侵襲鄉村,今日鄉村之景象正是昨日之“功勛”,且仍“再接再厲”。
工業革命、城市文明,鄉村頓時“一無是處”,近代對中國文化的否定,很大程度上是對鄉村的懷疑與背叛,站在城市文明和工業發展的視角看待鄉村,是不公平的,就像用西方文明的評價標準來審視中國的當下,自然是弊端叢生,行將崩潰,然則中國在西方的黑色預言下,發展越來越穩、越好、越強。
工業化下的鄉村,如蘇南、浙北,財富有了,鄉村幾近消亡,更有甚者深圳已成為全國第一沒有農業戶籍人口的城市,利否?害否?誰能評價。
時至今日,富裕起來的國人,開始有意識地返鄉。
節假日三五成群到鄉村游山玩水,春節去鄉下感受鄉愁年味,還有一部分情懷者回鄉改造老宅,慢慢品味落葉歸根。慢慢地,鄉村的吃的、喝的、用的都比城市的貴了。鄉村,開始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受到了更多更優的關注。
可見,鄉村“落后”是一種誤讀的表象,是既有發展模式遮蓋了鄉村價值的盲目,是現今發展還未充分證明鄉村重要性的短視。
該來的終于來了,重新審視鄉村的時候來了。
鄉村是中國最龐大的空間,從基本的吃穿用度,到精神的情感滿足,都愈發離不開。
鄉村不是城市的配角,而是城市的幼年;農業也不是工業的附屬,而是工業的前生。
鄉村要獨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應呼吁客觀評價和公正待遇。鄉村是進步的、獨立的,還是令人感動的,今天重新審視鄉村,許多的直抵人心都是城市所缺失的,城市面臨的問題正在鄉村通過休閑服務業逐步找尋破解之道。
當下,鄉村至少有三種戰略性的價值。
生存性價值,相比城市鄉村是我們安全的生存空間,永恒不變的精耕細作,山清水秀,給了我們食安放心,安居樂業。
情感性價值,鄉村的溫暖和親切,帶給我們無比的鄉愁快慰,是蝸居城市倦怠后的心靈家園,鄉村讓城市更向往。
時代性價值,今日經濟和社會面臨的諸多問題,已證明城市無法獨自擔當,需要鄉村協力共赴時艱,且事實已證明鄉村必須當仁不讓。
尤其是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激活了鄉村價值,民宿、養生、研學、自駕、農業旅游,都是鄉村把握時代機遇,強勢逆襲的經典印記。
于此,最高決策層自信地喊出“鄉村振興”的宏大戰略。
我們需要在遵循鄉村規律,強化鄉土存在,保護鄉野環境,調動鄉民才智基礎上,探索有別于城市發展的鄉村發展模式,推動鄉村振興不斷走向藍圖。
展望未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中國鄉村,一定是天人合一,人文洋溢,與城市和諧共存,比肩發展的和美之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游點想法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