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陳文勝等:以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規模化為關鍵提升農民合作能力

[ 作者:陳文勝、王文強、陸福興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0-11-25 錄入:王惠敏 ]

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是精細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而規模經營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條腿就是土地流轉、集中的規模經營,另外一條腿就是社會化服務不斷擴大、利用現代農業技術裝備的規模經營,以服務規模的擴大來彌補耕地規模的不足。因此,要把提供農產品與提供服務產品這兩類經營主體結合起來,提升農民合作能力,形成推進湖南精細農業基地建設的主要力量。

1.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

建立在土地流轉基礎上的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作為人多地少的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大省,落實黨中央關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相關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流轉,對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從而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農產品供給水平與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1)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貫徹黨中央關于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的要求,加快制定落實改革政策的文件。著力維護農民集體對承包地發包、調整、監督、收回等各項權能,發揮土地集體所有的優勢和作用。加快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定農戶的農地承包權,維護好承包農戶使用、流轉、抵押、退出承包地等各項權能。鼓勵進城務工農民在穩定承包權的前提下,將農地經營權流轉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法維護經營主體從事農業生產所需的各項權利,保障其有穩定的經營預期。鼓勵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等多種經營方式,探索更多放活土地經營權的有效途徑。積極引導農戶實行以地入股,組建股份合作組織,采取自營或委托經營等方式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進一步支持各地加強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農村土地承包權退出、農民集體依法依規監督承包農戶和經營主體規范利用土地等方面的實踐探索,為落實“三權分置”改革提供支撐。

(2)規范引導土地流轉。各地依據區域自然經濟條件、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農業機械化水平等因素,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研究確定本地區土地規模經營的適宜標準,防止產生“規模不經濟”的現象。強化土地流轉合同的簽訂,使用省里統一規范的土地流轉合同示范文本,明確土地流轉雙方的權責利以及相關信息。建立健全包括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中心、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交易中心、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所)等在內的農村土地流轉公開市場和信息平臺,為土地流轉雙方提供信息發布、資格審查、產權交易、政策咨詢、權益評估、鑒證備案、合同監管、抵押融資等服務,保障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構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按照“五個一”(設立一個場所、建立一支隊伍、出臺一套制度、制定一個章程、保障一筆經費)的要求,加強仲裁機構和能力建設,妥善調處土地承包和流轉糾紛。積極培育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成立“土地托管中心”“土地托管站”等機構,健全土地流轉服務組織。加快完善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建立工商資本租賃農地上限控制、分級備案、審查審核、風險保障金、事中事后監管等制度。強化農地用途監管,防止耕地經營“非糧化”傾向,嚴厲查處違反“非農化”行為。

2.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

發展精細農業的過程是將現代科技運用到農業中,促進粗放型傳統農業向精細化現代農業變革的過程,傳統單個的農戶難以擔當變革重任。必須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為關鍵提升農民的合作能力,深入推進“百企千社萬戶”現代農業發展工程,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從根本上解決湖南農業發展中“誰來種地”“地怎么種”、土地零碎化等問題。

(1)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發展。繼續加強政府的組織引導與服務,著力培育壯大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的新型經營主體,增強湖南現代農業經營的主體力量。支持發展規模適度的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鼓勵農村致富帶頭人通過流轉土地等多種方式,擴大生產規模,興辦家庭農場、領辦合作組織。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農業科技人員、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個體工商戶、農村經紀人等從事農業生產經營,興辦農業企業、家庭農場,領辦合作組織。鼓勵農民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積極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依法組建農民合作社聯合社,鼓勵合作社跨區域、跨產業合作,提升市場競爭力。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多元主體合作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支持企業、合作社發展工廠化種養業,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提高農業效率與效益。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參股等方式進行資源整合,做大做強,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品牌化經營,提升市場競爭力。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三區”“三園”建設,發展加工流通、直供直銷、休閑農業等,形成分工協作關系,實現集群集聚發展,提高產業整體規模效益。

(2)大力培育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推進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培育,著力構建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是健全公共服務機構。推動農業公共服務向鄉村和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延伸。進一步健全完善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三位一體”公共服務。整合農業、林業、水利、氣象等服務資源,建設一批功能多元、設施配套、服務優質、運行規范的“一站式”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以及村集體為載體,建立村級服務站點,打造覆蓋縣、鄉鎮、村三級的農業公共服務網絡。二是培育合作服務組織。扶持興辦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上的各類服務型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合作社為其成員及其他生產經營主體提供全產業鏈服務。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充分發揮其組織、網絡、經營優勢,為農民提供土地流轉與托管、良種推廣與種苗供應、生資聯采直供、農機作業、市場信息、倉儲加工、物流銷售等現代服務,積極探索供銷社與合作社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提高供銷社專業服務能力和組織帶動農戶能力。三是發展服務型農業企業。著力發展一批農機作業、機具維修、科技服務等經濟實力較強、具有自主服務品牌的專業化服務企業。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工商資本發展農業服務業。四是引導各類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支持農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設農業綜合服務示范基地,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鼓勵社會組織拓展政策法規宣傳、會員培訓、科技指導、市場信息收集以及信用評定等為農服務功能。大力培育會計審計、資產評估、政策法律咨詢等涉農中介服務組織。推動政府逐步轉移適宜行業協會承擔的服務職能,推行政府購買服務。

(3)推進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以各類農民教育培訓工程為依托,整合資源推進農業職業技能培訓、農業創業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全面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能力。一是健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整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農業、科技、教育、扶貧等部門教育培訓資源,以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理事長、返鄉農民工等為重點,廣泛開展產前、產中、產后以及農產品品牌化培育等培訓。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技校、農廣校、農技推廣機構合作,培育一批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催生新型經濟主體。二是探索“雙學歷、三證書”模式。結合中等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實行學歷文憑和職業資格“雙學歷制”,實行中職教育學歷證書、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和農業職業技能鑒定證書的“三證書”制,培養一大批符合農業產業化要求的新型職業農民。三是創新教育培訓內容和方式。根據不同主體的需求分類制定不同的培訓內容,因需求施教、因主體施教;探索“一線流動課堂”現場教學模式,將職業農民教學點和農民田間學校辦到鄉村、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將教學培訓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大棚圈舍等生產基地,把技術滲透到農民生產實踐中,提高教育培訓效果。鼓勵高等學校、職業院校開設鄉村規劃與鄉村住宅設計等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一批專業人才和鄉村工匠。 

(4)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的扶持機制。積極創建示范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農業示范服務組織,重點培育一批基礎條件實、帶動作用強、管理制度全的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典型和經驗,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源集聚農業規模經營,鼓勵更多的自然人及社會組織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進一步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的扶持力度,深入推進“三項補貼”改革,將新增農業補貼重點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傾斜,支持各級政府通過貸款貼息、項目補助、專項獎勵等重點支持技術改造、標準化生產、規模化服務、創辦品牌等領域。落實國家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用地的有關規定,支持各縣域根據實際情況,對年度建設用地指標、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用地指標向依法依規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傾斜。綜合運用財政、金融、保險、稅收等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創新服務方式和服務產品,建立健全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的信貸、保險、稅收支持機制。

3.推進農業服務的專業化與跨區域規模化

湖南人多地少的特定條件決定了小規模經營必將長期存在,但創造條件讓土地盡量集中連片,把水利、農田、道路等基礎設施建好,就可以大規模作業。通過農業生產托管、代耕等方式,農民不是非得流轉土地經營權,而是在生產的主要作業環節上購買服務,讓別人來幫著種地。因此,建設精細農業基地,在更大程度上推動農業向專業化分工、社會化協作轉變,必然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專業化和跨區域規模化提出迫切和強烈的需求。

(1)提高農業服務專業化水平。在強化政府機構、涉農企業、供銷合作社等傳統服務主體的基礎上強化新型服務主體的服務功能,引導各類服務主體,根據自身比較優勢、主要服務對象的業務特征,選定特色主業作為發展方向,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專業化的服務。引導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專業服務公司、服務隊等社會化服務組織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服務,開展承租、代管、代耕等多種專業化服務,鼓勵農業園區、生產基地建立專門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或與經營性服務組織合作,提供統一農資供應、統一供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機播、統一病蟲害防控、統一機收、統一銷售等服務。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獎勵補助等方式,引導經營性服務組織參與公益性服務,開展良種種苗繁育、病蟲害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糞污集中處理、技術推廣、農機作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電子商務、糧食烘干等服務。不斷完善區域性植物病蟲害測報、林業有害生物預防、種養業良種繁育、動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和農產品市場信息等服務體系。全面拓展包括品牌宣傳、倉儲物流、金融借貸等全方位服務,構建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服務體系。

(2)推進農業服務跨區域規模化。鼓勵規模化的農業服務主體,或引導分散的農業服務主體采取各種聯合的方式,整合農資供應、農機服務、技術咨詢、農產品購銷等服務資源,圍繞相關區域產業特征,在良種推廣、農資供應、技術培訓、農機耕作、農作物播種與收割、病蟲害統防統治、農產品儲藏、物流與銷售等環節,采取規模化集中供給服務的方式,不斷拓展服務的區域范圍,提高服務的專業化程度,增加單個服務主體或分散服務主體的投資效益。相關部門加強研究探索,組織引導農機專業合作社等農業服務主體,在糧油等領域,利用不同區域氣候條件下作物生長成熟的時間差異和現有農業現代技術裝備,開展跨縣域、市域甚至省域農機作業;在服務區域特色主導產業方面,積極探索“超市”式服務,引導農業服務主體組建跨區域的農事服務超市,發布農資價格、農情、植保以及農產品市場供需等信息,提供育、耕、種、供、管、防、收、烘、儲、銷等全程“一站式”服務。積極發展土地托管服務,鼓勵農業服務主體提升綜合服務能力或組建規模化服務實體,對農戶土地經營提供全托管、半托管的“保姆式”“菜單式”服務;借鑒山東省經驗,在全省探索組建由供銷社、村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村信用社等聯合組成的“為農服務中心”網絡,為區域內的農戶提供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或多環節的系統化、規模化服務,不斷提升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現代化水平。

(3)健全農業服務的支撐體系。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組織優勢和公益性服務機構的人才技術優勢,在農業服務主體的合作與跨區域作業中,加強組織引導與技術支持,通過實行部門聯動制度、建立為農服務協同機制、推進信息共享、分類制定服務組織方案等措施,為農業服務主體的規模化服務提供全方位支持,推進農業服務向協作化、組織化、專業化方向發展。著力打造農業服務公共平臺,創新政府服務模式,以信息技術運用為手段,鼓勵各地探索構建區域性農業規模化服務綜合平臺,更大范圍整合優質服務資源,實現農業服務供需雙方有效對接;引導各地以農技部門、科研機構為依托,打造農業服務科技支撐平臺,為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服務提供技術保障;以各地涉農中介組織為基礎,鼓勵發展農業專業技術協會、農業服務行業協會和農業服務區域聯合協會,積極打造農業中介服務平臺,促進農業服務的平等競爭、公平交易;整合氣象、水利、安監等部門資源,打造預防和應對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的農業服務安全保障服務平臺,為農業規模化服務提供便利條件與安全保障。

4.促進農業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融合發展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本身并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上的界限,諸多經營主體往往也是服務的供給者,但兩者有分工側重上的不同。促進兩者的協調融合,其實質就是促進生產經營與服務的緊密對接、互相促進,通過把農產品生產經營不同產業環節上的利益主體串接起來,既分工又合作,有利于延長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和增收鏈,實現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增利、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農業生產專業化、集約化、組織化。

(1)推動多元主體橫向聯合。鼓勵農業生產經營與服務的組織形式創新,發揮農業經營型企業與服務型企業的品牌、市場與人才技術優勢,專業合作社的生產組織與專業服務優勢,支持龍頭企業領辦創辦合作社,引導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通過合同、合作、合股、合并等多種形式進行聯合,建立分工合作、共進共贏的緊密關系。引導農業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突破行政區域的界限,建立跨區域聯合體,通過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整合,推進生產經營各個環節、各類服務之間的協調融合,實現更大范圍內的農業生產資源、信息資源、服務資源的共享,促進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積極借鑒外省經驗,通過“政府+聯合體”方式,整合優化針對各類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的優惠政策,支持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以契約形式把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不同區域、不同環節的經營主體服務主體有機連接起來,打造集生產、加工、服務于一體的規模化新型農業組織聯盟,促進農業集群化發展,提升農業競爭力,實現各類主體效益最大化。

(2)推動產業鏈縱向鏈接。以農業龍頭企業或合作社為依托,以家庭農場與廣大農戶為基礎,以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融合為支撐,推進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等諸多環節的聯結,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整合。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在打造農業全產業鏈上的引領作用,支持核心龍頭企業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生產經營主體建立購銷關系,建設穩定的原料基地,與上下游中小企業建立產業鏈聯接機制,發展產加銷縱向產業鏈融合模式,并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在與其他經營主體的合作中,提供技術、信息、培訓、管理、質量控制、品牌宣傳、融資等服務,促進形成關聯度高、功能互補性強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揮專業合作社在延伸產業鏈中的紐帶主導作用,支持專業合作社通過擴大規模或參與多方面的合作,提升組織能力,拓展服務功能,大力開展農技推廣、農資配送、農機作業、統防統治、產品營銷、信息提供等各項服務,組織帶動農戶規模化經營,探索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業由生產向加工、儲藏、流通、休閑旅游等環節延伸。發揮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在產業鏈中的基礎性作用,引導家庭農場、專業大戶流轉農戶土地或進行生產托管,通過組建或融入專業合作社、參股企業等多種形式,專注生產環節,使用優良品種,進行標準化生產。促進各類主體分工協作,在產業鏈上形成互相支撐、互相服務、共同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提高農業的專業化、產業化水平。

 

作者簡介:陳文勝系湖南師范大學瀟湘學者特聘教授,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中共湖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工作專家組組長。王文強系省社科院人力資源與改革發展研究所所長。陸福興系湖南師范大學教授,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陳文勝、王文強、陸福興,《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18)》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午夜天堂在线视频 | 日本免费二区三区久久 | 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 | 亚洲天天在线日亚洲洲精 | 尤物在线官方网站 | 一级亚洲αv性爱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