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馬帥等: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性思考

[ 作者:馬帥?劉洋?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3-29 錄入:易永喆 ]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今年最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開宗明義。

作為一名改革開放同齡人,在農業領域創業的11年里,心里也一直埋藏在一句話:只有農業人才興才能農業興。

為什么這么說?下面我就要系統性的來談一談什么是農業?什么是現代農業?什么是新農業時代和新農人?

農業問題是“三農問題”的牛鼻子

執政者對三農事業改善的把脈,無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還是“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進一步厘清了“農業”的定位。農業事實上才是涉農所有問題的根本性和核心問題。

從宏觀上看,農業講的是產業問題,是關于農業產業發展戰略、結構、分工、規模、形態、水平、效率、政策等一系列問題。這條長產業鏈,在種養殖環節有約11萬億元/年的產值。

從數值看,似乎是個巨量蛋糕。然而,從微觀上看,農業更是就業問題、收入問題。圍繞著涉農長產業鏈條,能創造多少就業容量,能提供多少在本區域能體面就業的工作機會的能力。

馬帥等: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性思考(圖1)

數據來源:《中國農業統計資料》等

由于我國鄉村就業人員至今仍達約3.3億人之多,第一產業就業人員1.9億人。其中種植業從業人員占比超過90%。把種植業的5.9萬億元產值分解到每位種植業領域從業者,為約3.5萬元的年收入。把糧食種植業的產值1.5萬億元用該行業的從業者做除法,年收入更是不足1萬元。

現實也是如此。

根據國家政府部門的統計數據,我國當前戶均耕地面積8.8畝。水稻、小麥和玉米三種糧食2018年的每畝收益分別為301元、52.52元和64.2元,蘋果、蔬菜2018年的每畝凈收益分別為2940.24元、2502.75元。

從戶均面積和種植收益看,農民從農業經營性收入中,很難得到在該縣域的體面收入。尤其是糧食種植業,必須面積上規模,才有可能得到該縣域的平均收入。

以上為綜合匯總口徑,根據農服研習社專家組在全國多個農村一線地區的現場調研和匯總,在我國稻麥、稻稻、麥玉兩熟作物區和北方一熟作物區,根據農戶種植技術能力,種糧小農戶每畝種糧年收入多在400至1000元區間,種糧適度規模和大規模種植戶因為涉及土地流轉費用,在技術與管理能力的差異、災害影響、農產品市場行情差異等影響下,每畝年收入基本在-200至500元區間。

經濟作物種植小農戶每畝種糧年收入大體在2000至10000元區間,經濟作物種植適度規模和大規模種植戶因為涉及土地流轉費用,和規模種植戶遇到的共性問題,每畝年收入總體在-2000至5000元區間。

馬帥等: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性思考(圖2)

數據來源:農服研習社調研數據

按此折算,糧食種植小農戶年收入約在0.35至0.88萬元區間,經作種植小農戶均年收入約在1.76萬元至8.8萬元區間。影響小農種植收益波動區間的因素,大體包括三個主要方面:一是作物種植技術,二是氣候因素,三是對優質農資農機投入品的采用情況。總的看,小農戶往往不具備種出該作物優質農產品的能力,因此農產品價格基本都是隨行就市。

與小農戶不同,規模種植戶主體更類似于市場中的法人。其中,糧食規模種植戶的每畝年收入為(-200至500元區間)×經營畝數。而經濟作物規模種植戶的每畝年收入為(-2000至5000元區間)×經營畝數。

影響規模種植戶收益波動區間甚至正負值變化的因素,則比小農戶豐富了很多,梳理的如下十個方面,都是影響其收益的重要因子:

一是作物種植技術;

二是規模種植的統籌管理能力;

三是氣候因素;

四是防范和化解風險的預案;

五是農業投入品集采和品質控制能力;

六是自有農機操作、管護能力;

七是外部合作農機的調度能力;

七是水源和灌溉的系統化安排;

八是高效準確巡田能力;

九是產地烘干、倉儲、儲藏、保鮮、預冷、運輸、檢測等綜合能力;

十是所產農產品的下游出路對接能力。

上述分析后,什么是農業現代化?什么是新農業?中國農業比農業現代化國家的差距在哪里?農業從業人怎么克服這個差距,實現在鄉村體面從業的價值?結果就呼之欲出了——農業本就是個產業。產業的價值實現在于銷,優價需要優質,優質在于生產。生產技術是個核心。但技術遠遠不夠。組織能力、管理能力、經營能力,都是關鍵。

農業要提高價值創造的能力,給從業者予以不背井離鄉得到體面收入的機會。沒有高素質的新農人,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但客觀說,全世界范圍,人才的積聚更普遍的方式,仍是城市化、而非鄉村化。涉農產業中能創造體面收入的機會雖然已在提高,這從當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新為2019年度的42359元)和近五年來的增長率(8.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年為16021元)和近五年來的增長率(8.8%)和這城鄉收入比五年來已從2.7:1改善到了2.6:1的比例變化能看的出來。但畢竟在絕對量上看,城鄉仍有2.6倍的收入差距,而且在未來很長的一個時期,這個較明顯的差距仍是非常顯著的量級。

馬帥等: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性思考(圖3)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數據

這個明顯的收入差距,使得高素質的“新農人”從哪里來?怎么培育?怎么穩定隊伍,都成為農業現代化中的最關鍵問題。

所以,這必將成為執政者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問題。“鶯飛草長,春暖花開”,于是有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文件明確到2025年,鄉村人才振興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鄉村振興各領域人才規模不斷壯大、素質穩步提升、結構持續優化,各類人才支持服務鄉村格局基本形成,鄉村人才初步滿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基本需要。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中國農業正在孕育著一輪新的熱潮,新農人即將登場并且英雄輩出,各領風騷的新時代即將來臨。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

那么哪些人才應該重點培育?首先要從“新農人”開始,因為這個群體是對農業產業化最擁護、也最活躍的群體,既要扶持增量也要挖掘好存量。對“新農人”的找尋,就要從在鄉村就業中人員構成來區分。

新農人在哪里?

首先,是來自生產者中的“新農人”。根據國家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我國小農戶數量占到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90%,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

由此可見,雖然“大國小農”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但第一產業中就業的1.9億人中,仍有1900萬人員屬于適度規模以上種植戶、其經營了6億畝的耕地面積,人均經營了32畝耕地面積。

雖然根據他們的生產經營能力和種植規模,其中的很多主體仍不足以形成在縣域內體面收入的能力,但這些適度規模以上種植戶,都有能力提升后做大規模的潛力,因為后續,更多的小農戶會逐步把14億畝耕地的種植或服務交予他們手中。

這些主體,當前主要是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下步新進入的主體可能是在我國工業化后期階段從城里返鄉流轉土地種植的一部分群體,以及通過農業服務業、土地合作社等較新型模式促進土地規模化種植的群體。

馬帥等: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性思考(圖4)

戶經營耕地50畝以下的小農戶中,不同規模農戶的占比

馬帥等: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性思考(圖5)

我國小農戶占比為98% 

馬帥等: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性思考(圖6)

我國農戶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占比85%

*以上數據來源:國家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

其次,是來自農資農機生產企業、批零企業中的“新農人”。由于農業投入品的工業化產品特點鮮明,本世紀以來的二十年,隨著農業投入品生產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國內競爭加劇,產業逐步進入產能過剩時代,因此,行業中非常普遍的推進了技術營銷,即農資農機企業需要全面建立技術專家隊伍,深入田間地頭,召集眾多農民參加的農民會講解實用、有效的技術,才能促進農資農機產品銷售。

同時,也促成了產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形成了與國外優勢企業差異化的產品能力,也往往更具有性價比。這就使得在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開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模式越來越呼之欲出。這事實上也是我國在計劃經濟時代建設的全國農技推廣網絡體系(包括植保站、農技站、土肥站、農科院等),全面向上述市場化的農技指導系統與政府系統結合的方向發展。

這個階段,可以說,在農資農機生產企業、批零企業具有開展技術營銷能力的群體,以及已旗幟鮮明的向農業服務業提供商的方向轉型的生產企業、渠道企業,均是典型的“新農人”群體。截至2020年底,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數量超90萬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超16億畝次。通過集中采購、機械化作業,農業生產托管節約了生產成本,同時發揮了規模經營優勢,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

預計當前這一領域中的“新農人”已達數百萬人之多,他們在全國2000多個縣、3萬多個鄉鎮的農村區域,在持續傳播著農業技術。

三是來自農民合作社中的“新農人”。截至2019年底,我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到220.3萬家,通過共同出資、共創品牌,成立聯合社1萬多家。從模式看,農業合作化是符合農業產業特征的最適宜模式,因此在世界各個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的農業,都是最主要的規模化、產業化聚合提升方式。但由于我國種植業相對的較弱質局面,和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相關空殼社等發展。使得本應是在“新農人”中貢獻最重要份額地位的合作社中的“新農人”,在種植業端中,目前數量尚不及前兩者,全國的真正良好運營的種植業合作社中,大體能貢獻近一百萬名“新農人”。

四是如農旅、種養結合、農漁結合、三產融合等涉農跨界的“新農人”。由于種植業產值分解到全國眾多的農戶身上時,不易建立提供縣域層面較體面收入的能力,許多有識之士,也在上述這些方面下功夫,把種植業做成了配套其他較高獲益性的產業,在農區往往是種養結合、農漁結合,用養殖效益改善收益。在城鄉結合部,則有一定的農旅和三產融合發展空間。

新農人需要學習什么?

界定了上述“新農人”群體,農業現代化提升就有了發動機。但發動機也需要油來提供能量。那么新農人需要學習哪些能力呢?根據農服研習社向遍及我國南北、東西二十多個省的數百位“新農人”調研的樣本數據。我們的調查排列如下:

1.作物學知識

包括本地主要栽培作物,栽培方式,農藝措施,大致的畝產等等

2.經濟學知識

包括成本估算,種子,農藥,化肥,滴灌噴灌設施,大棚的成本,人工成本,作物連續幾年的價格波動,預估收益等等。

3.基礎機械知識

農業耕作機械,植保機械,收貨機械方面的使用,保養,簡單維修等等

4.管理知識

對于員工或被雇傭者的管理,獎懲制度等等。

5.人際交往能力

如果不是本地人,怎么與當地人處理好關系等方面。

而農業作為一項生產過程,最關鍵的“油”之一就是技術。新農人必須懂技術,尤其是不斷更新的種植技術、與新產品和新機械相關的新的應用技術。一個數據可以佐證:從全要素生產率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技術進步是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主要驅動力。《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指出,1978—2018 年,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指數(TFPI)增長2.61倍,年均增長3.26%。其中,體現技術進步的技術變化指數(ETI)增長2.03 倍,年均增長2.81%,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增長的貢獻約為78% ;體現效率提升的技術、規模和混合效率指數(TSMEI)增長18.88%,年均增長0.43%。

馬帥等: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性思考(圖7)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農業種植是一項復雜的戶外生產過程,務農需要專業化。新農人必須懂技術,尤其是不斷更新的種植技術、與新產品和新機械相關的新的應用技術。

馬帥等: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性思考(圖8)

新農人能力提升架構圖

上篇提到,鄉村振興人才的問題,是怎么提高收入的問題?怎么才能留住人才的問題?

中國的年輕人,絕大部分都不愿意從事農業,上過大學的,一般都留在城市里工作,娶妻生子,留在城市里生活,沒上過大學也更愿意出去打工,一年之內大部分時間都在城市。只有一小部分年輕人愿意從事農業,那么農業的就業環境如何呢?能把他們留下嗎?

知識要有價。

在不久的將來,所有的行業都將設有門檻,不能讓什么人都能參與,只有專業的人才能參與。

以農資行業為例,大部分的農資企業,一般畢業季,或者就業高峰期,都會招一大批新的大學畢業生,然后讓這些人做銷售,把他們散放在各個市場上,聽天由命,有條件的跟在老業務身后打雜,慢慢學習在這個行業生存;沒條件的只好自己在外面學,一般淪落成給農資經銷商干雜活的苦力搬運工,所以農資行業的員工流失率很高,很多新員工受不到尊重,也學不到知識,很快離職,而對企業來說也是極大的浪費,是時間和金錢的浪費,缺乏人才,員工成材率低已經成為制約很大公司的最大障礙,要是能有專業的培訓機構,把他們培養成材那該多好啊!那會省去企業的很多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成本。

還有,農資經銷商這個群體,由于歷史的原因,他們普遍學歷都不高,知識不成體系,他們在工作很辛苦,起早貪黑,但是很多生意卻做得不好,生意做得不好的原因是缺乏專業知識,他們的知識來源也主要來源于田間實踐和廠家的培訓,而現階段隨著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很多農資經銷商的知識儲備已經完全跟不上這個時代,這也是為什么這幾年農資經銷商越干越難的原因,他們迫切需要學習和充電,把以往的碎片化的知識整合起來,形成體系,充分了解整個作物生長過程中的栽培技術、營養知識、植保知識等,以適應這個時代的需要、所以整個農資行業都需要學習,都需要充電,都需要知識更新換代。

馬帥等: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性思考(圖9)

該如何充電?

自2018年以來,農服研習社引入農業發達國家的認證作物顧問CCA(Certified Crop Adviser)和植物保護技術顧問PCA(Pest Control Adviser)農業職業技能教育認證體系,對體系進行消化吸收,開辦了“中國作物營養經理(CCA)”和“中國植保技術經理(PCA)課程,學員對課程滿意率達100%,其核心原因就是課程從理論到實際操作層面都圍繞以下兩個能力模型目標系統地對學員能力進行提升。

正視三農工作的艱巨性

僅靠懂技術和管理的“新農人”單兵作戰,也不易穩定、持續獲益。在農村中,往往既需要“新農人”個人的能力建設,也需要鄉村中和城鄉統籌中,更系統的體系和架構來支撐。

半年來,我們訪談的數百位“新農人”對國家開展城鄉統籌事業和模式,以及對國家農業支持政策的需要時,新農人提及最多的涉及四個方面,可概況為“四梁”——務農專業化、農戶合作化、農服社會化、農業產業化。

新農人反映,無論小農戶務農收益能力穩定與提升,還是規模種植戶收益的更豐富支撐因素,都需要有這四個“房梁”。沒有四梁,新農業撐不起來。其中,第一個“梁”的“務農專業化”,由上述“PCA/CCA培訓”來支撐。其他三個梁“農戶合作化、農服社會化、農業產業化”,則既需要國家在城鄉統籌融合發展中開展更系統的架構設計、機制設計,和持續不斷的資源配置;也需要“新農人”在自身技術與能力提升的過程中,發揮領軍作用,引領好農戶合作化、農服社會化、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和運行。

國家圍繞“四梁”中的能力建設,多年來特別是2003年以來,一直在持續、積極的配置公共財政資源,這個公共基礎在不斷提升的情況下,結合新農人的“八柱”建設,就能有益的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在這個過程中, 就把“新農人”建設把自己的務農技能、管理技能,與國家開展的城鄉統籌事業和模式,有機融合在一起了。

結語:

一個國家的大部分國民都可以終身學習,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標志之一。

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四梁”和新農人。新農人留土留鄉且能實現體面收入,需要有“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的能力支撐。務農專業化的能力建設,離不開新農人孜孜不倦的積累。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服研習社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在线精品国产 | 日韩欧美传媒一区二区 | 亚洲中文AⅤ一二三区 | 最新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 精品免费久久久国产一区 | 亚洲欧美vt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