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李鐵: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究竟是什么關系

[ 作者:李鐵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4-13 錄入:易永喆 ]

很多人看到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后,又開始對鄉村振興重視起來。但是始終有一個疑問,就是推進鄉村振興,未來是否還要繼續推動新型城鎮化?鄉村建設好了,農民還要進城嗎?

  其實如果深入了解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了解經濟發達國家的發展規律,就可以知道,鄉村振興和城鎮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我們要知道,城鎮化是農民進城并且實現安居樂業的過程。

  農村人口減少會減輕國家支持鄉村振興的壓力

  我國城鎮化的判斷標準,就是城鎮常住人口占常住總人口的比重。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從1990年的26.4%提高到現在的60%以上,從農村向城鎮轉移就業了接近3億人口。大量農業人口從農村土地上轉移出來,進入各類城鎮打工就業,甚至定居,給農村帶來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增加了農村的人均占有資源。二是農村人口的減少,也有利于農業現代化要素的投入和適度規模經營。三是農民通過非農就業和進城打工,使得收入來源發生了變化。四是隨著農村人口的減少,可提供的建設用地資源會越來越多。五是農村人口減少,城鎮人口增加,會加大對農產品商品化的需求,并且城市居民多元化的需求會刺激農業調整經營結構。六是農村人口減少會大大減輕國家支持鄉村振興的壓力。

  就地非農化也是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之一

  雖然我們提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目標,是要加快農業人口向各類城鎮轉移,但是針對鄉村振興和發展,我們還有一條重要的路徑選擇:就是通過就地非農化來加快農業人口向非農就業的轉移過程。中央在鄉村振興的支持政策中,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農村集體土地入市。

  農村集體土地入市可選擇的途徑,一方面是納入城鎮化的軌道,直接參與城市建設;但是從另一方面考慮,在尊重規劃和環保要求的大前提下,也可以充分利用鄉村集體土地資源的空間格局,復制當年鄉鎮企業模式,允許集體土地自行與企業談判,以小面積、低成本的土地來招商引資,并以長期合作的方式,讓產業在空間布局上向范圍更大、成本更低的農村靠攏。運用這種方法,可以通過集體小園區的模式,把一部分中小規模企業配置在農村。這樣既可以帶動農民的就地非農就業,也可以實現鄉村振興過程中集體經濟的積累和財富的增長,還可以增加當地政府的稅收。

  總的來說,促進鄉村振興,在采取支持農村發展政策的同時,首先要落實好新型城鎮化的各項政策。例如,如何完善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和農民工市民化,使得已經進城就業多年的農業轉移人口,真正地在城市扎下根。如何落實好農村集體土地入市,讓農村和農民更好地分享城鎮化的收益和成果;更好發揮小城市低成本的優勢,吸引更多的產業進入,并發揮返鄉創業農民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還要有新思路,可以考慮城鎮化和非農化的戰略空間選擇。而非農化,則是通過集體土地承接非農產業,帶動農村非農就業,為未來城鎮化的多元化途徑提供重要的機會。只有農村人口減少了,才能更好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


(作者系獨立經濟學家,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原主任,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京日報》2021年3月2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最新欧美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 日本韩国视频高清一道一区 |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观看 | 日本三级手机在线播放线观看 |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精品在线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