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李周: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邁上新臺階

[ 作者:李周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4-27 錄入:王惠敏 ]

綠色有自然清新、生意盎然、和諧包容等意象。以綠色發展表達人與自然和諧,經濟社會協同,產業、企業和勞工包容,要比其他詞匯更便于理解。農業綠色發展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創建農業生產力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生態格局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提高農業永續性和競爭力的需要;是改善鄉村生產環境、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消除消費者對國產農產品質量擔憂,保障食物安全、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的需要。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部署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一、綠色生產行動

1.耕地質量保育行動。以實施國家耕地保護工程為抓手,推進東北地區黑土保育和有機質提升,以及北方旱地耕層維護與地力培育、西北地區農田殘膜回收、西南水旱輪作區地力培肥、黃淮海地區鹽堿地綜合改良。重點是保育黑土地,夯實東北大糧倉。以免耕、少耕和秸稈、根茬覆蓋等保護性耕作方式,改善土壤的結構和肥力,增強土壤的蓄水、保水和抗旱、抗侵蝕能力,減少土壤的風蝕、水蝕;在雨量充沛的作物生長期間進行融打破犁底層、減少土壤板結和蓄納雨水等效應于一體的深松。

2.耕地輪作休耕行動。我國部分耕地存在地力透支、地下水超采、面源污染加重等問題。抓住國內糧食庫存較多和國際市場糧價走低的時機實行輪作休耕,有助于養護耕地、平衡糧食供求關系和減輕財政壓力。該行動先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土層過薄區和生態嚴重退化區實施,再拓展到其他區。輪作休耕是藏糧于地的戰略舉措,為了不影響農戶的短期收入,政府應提供休耕補貼,并引導農民拓寬收入來源。

3.綠色生產經營行動。片面追求短期產量和收益而過量施用水肥,使耕地表層要水有水、要肥有肥,農作物根系就不再往下扎了。長此以往,會造成作物性能退化和耕地15厘米以下土層變硬。扭轉這種局面的策略是:控制化肥投入,減少資源消耗和面源污染,提高食物品質和農業可持續性;以有機肥、新型肥替代化肥,減少化肥用量;以創建綠色防控示范縣為抓手,推廣免疫誘抗、防蟲燈(板、網)、昆蟲天敵、生物農藥等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把化學農藥用量控制在允許范圍內。發展節水和旱作農業,除了應用節水技術外,通過培育抗旱品種和發展旱作農業,減少作物需水量;通過農田覆蓋減少無效蒸發,增強土壤—作物水分小循環和提高地溫,改善作物生長條件;通過種植綠肥和秸稈還田改善土壤物理結構,增強土壤蓄水和保水能力;通過建立非充分灌溉制度,激活作物抗旱性能和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把農業生產能力的提高建立在穩定農業灌溉用水總量的基礎上。

4.產業鏈再造行動。在糧食尤其是飼料糧主產區設置種養加循環經濟區,構建集家庭農場、畜禽養殖場、有機肥廠、畜禽屠宰加工廠和飼料廠于一體的生態產業體系。有機肥廠專門處置畜禽糞污,解決養殖場以末端治理方式處理畜禽糞污方法不先進和規模不經濟問題;處理中產生的沼氣作為有機肥廠的能源,生產的有機肥供周邊農田使用;農田生產的飼料和基于屠宰加工剩余物生產的飼料供養殖場使用;實現資源充分利用和養殖、屠宰加工污染零排放的有效耦合。全面實施秸稈肥料、飼料、燃料、原料、基料利用行動,農膜和農藥包裝物回收行動,可降解農膜研發推廣行動,減少種植污染和資源浪費。

二、綠色保護行動

1.改進水生生物繁衍環境。擴大禁漁區和延長禁漁期,拓展增殖放流和遷地保護的范圍,擴大水生生物種群規模和維護物種多樣性;增強濕地保護與修復,提高江湖水域生態系統完整性;修復重要水域天然育苗功能和魚類洄游通道,保障水生生物棲息地的生態功能。構建水生生物資源環境修復協同治理機制,提高漁政執法隊伍的專業水平與能力,強化公眾參與和監督。完善退捕漁民的補償制度,拓寬他們轉產就業渠道,使他們獲得新的可持續生計;為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就業援助,比照被征地農民落實參保扶持政策。重點是長江的漁政執法能力建設,確保十年禁漁令得到有效落實。

2.加強土地退化和污染治理。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建設為抓手,全面推進荒漠化、石漠化防治;暫不具備治理條件的連片沙化土地實施封禁保護。坡耕地是廣大山區群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產用地,涉及西北黃土高原區、西南巖溶區和紫土區、東北黑土區、南方紅壤區和北方土石山區。通過因地制宜配置蓄排引灌措施,增強坡耕地的蓄水抗旱能力,提高土地生產力,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和環境風險管控。推進華北等重點區域地下水保護與超采治理。

3.推進水系連通和綜合整治。按照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突出系統治理、綜合治理、生態治理的要求,結合水資源條件、水生態狀況和水景觀特點,設計水系連通與治理方案和選用生態材料,護坡護岸結構要盡量與河道自然融合,維護水系的自然蜿蜒和生態空間多樣化。按照市場化運作公益項目的原則創新農村水系管護模式,鼓勵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項目運行管理,保障農村水系整治成效的持續性。結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提升農村水系管護信息化水平。統籌農村改廁和污水、黑臭水體治理。

4.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生態區位重要的退耕還林地調整為生態公益林,并為相關農戶發放土地流轉費和林木養護費;農戶經營管護的生態經濟兼用林給予適量補貼;扶持退耕農戶發展林果產業;提升退耕農戶經營管理水平,促進退耕還林適度規模經營,拓寬退耕農戶就業增收渠道。配套制定落實后續政策的實施方案和實施細則,讓廣大退耕農戶滿意。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經過幾十年的大規模造林,可以營造喬木純林或混交林的林業用地幾乎沒有了,特別是西北地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植被覆蓋面積,必須普遍采用喬灌草或喬灌混交模式,使植被的生理需水量和生態水量相一致。依賴灌溉存活的森林是人造天然大花盆,它對實現大規模國土綠化目標的作用極為有限。

三、健全治理體系

1.推進全域綠色發展。治理空間由行政尺度調整為流域尺度,以便于按照源頭控制、過程攔截和末端凈化耦合的要求設計綠色發展方案;擴大治理規模,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的建設規模已由縣、擴大到市、省;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已被定為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的重點實施區域。

2.試行食品達標制度。按照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要求,制定食物生產投入品安全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建立覆蓋全過程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和檢驗檢測體系,在這個基礎上試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以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為抓手,全面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提升基層政府對農業投入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產地環境監測監管的能力,整體提升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拓寬公眾參與監管的渠道,增強生產經營者的自律意識,提升消費者對食用農產品安全的滿意度。

3.強化守土有責制度。全面推行林長制,進一步強化林草管理責任制,形成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生態保護紅線監管、生態空間管控機制,有效解決林草資源保護的內生動力、長遠發展和統籌協調等問題,全面提升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功能。強化河湖長制,以嚴密的責任制促使他們履職盡責,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以靈巧的激勵調動他們管理河湖的積極性,把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水域與岸線協同治理,維護江河湖泊保護和治理常態化、規范化,恢復河湖水系連通功能,優化河湖岸線生態空間,改善水環境、水生態和河湖健康,提高河湖生態系統完整性和水安全,推進河湖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河湖保護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實現人水和諧和河湖長治久安。

4.創新生態獎補政策。為全面推進草原禁牧輪牧休牧,取消了發放給牧戶的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和牧草良種補貼,用于提高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的標準,激勵牧民禁牧和減畜;設置了補助封頂和保底額度,保障政策分享的公平;擴大了政策實施范圍,強化生態安全屏障;安排草原生態修復治理補助資金和畜牧良種補貼,由各省統籌實施草種繁育、草原鼠害防治和提升牧區牛羊制種、供種能力等行動;獎勵工作突出、成效顯著的地區,獎金由地方政府統籌用于草原管護、推進牧區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穩步恢復草原生態環境。

最近40多年,我國農業全要素貢獻率由負數提高到60%以上,這是農業得到快速發展的最好例證。我們不宜妄自菲薄。然而,要使農業投入精準環保、生產技術集約高效、產業模式生態循環、質量標準規范完備,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相向而行,完成產品以數量為主向數量質量并重轉變,功能以生產為主向生產生態并重轉變,動力以物質要素為主向物質要素全要素并重轉變,還有很大差距,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開辟農業綠色發展途徑。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集全國之力開展智能節水灌溉、智能水肥一體化、智能應對氣候等技術研發、集成創新和應用推廣,為綠色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其次,完善綠色發展評估方法。依靠更合理的農業資源承載力和利用效益評估方法、農業綠色發展監測評估和預警分析方法,篩選出更可持續、更有效率的農田、森林、草地和濕地生態系統利用模式,對綠色發展技術成果應用前景和存在風險進行評價。再次,健全農業綠色發展標準。制定和實施化肥農藥質量和用量標準,大宗農產品質量規格標準,農產品采摘、儲存、運輸過程中保鮮劑、防腐劑、添加劑使用標準,農產品加工安全標準和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標準,包裝產品和包裝標識標準,農業資源與產地環境標準,農地質量標準、土壤保育標準和農業污染防治標準,為生產經營者提供詳細的行為規范。最后,完善綠色發展激勵機制。依靠綠色技術推廣機制、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農業生態產品價格實現機制,以及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產學研用協同機制,使更多的農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成為農業綠色發展的貢獻者。


(作者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經濟》2021年第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午夜AV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 | 亚洲天堂在线2024 | 日韩中文字幕第一页 | 亚洲自拍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