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年。鄉村振興戰略自十九大提出以來,雖然國家先后出臺了一些文件,也編制了鄉村振興的階段性規劃,許多專家學者也紛紛就鄉村振興發表了大量文章,但是一旦到了要具體動手推動實施的今天,面對難度巨大、千頭萬緒的鄉村振興,各級各地都普遍存在著一種茫然感,多數人都不知道鄉村振興到底該從哪里入手,到底該怎樣干鄉村才能真正振興起來。針對當前各級各地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迫切需要確立一個正確的思路,從而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
有史以來,“人”始終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鄉村振興事關中國社會的發展大局,鄉村振興也必須始終圍繞“人的全面發展”來思考和謀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重要手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又是高度統一的,既然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最終鎖定的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個核心,那么鄉村振興同樣也應瞄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個核心。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著重強調,“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薄爸鉀Q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鄉村振興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實現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已經為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接下來我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全面圍繞“人”這個決定性因素,在鄉村振興具體工作中將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地見效。毫無置疑,離開“人”這個決定性因素,鄉村振興也就根本無從談起。
要瞄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個核心,鄉村振興就必須緊緊圍繞“留得住人、引得來人、旺得起人”來做文章。“留得住人”就是先要留得住鄉村的原住民,然后要留得住愿到鄉村投資興業發展的人。“引得來人”一是要能引得來愿到鄉村創業落戶的投資者和各方面人才,二是要能引得來或參觀學習、或觀光旅游的客流?!巴闷鹑恕本褪橇粝聛淼脑∶窈驮傅洁l村投資興業發展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能夠逐步興旺發達起來。留不住人的鄉村肯定是永遠也振興不起來的?;旧峡梢哉f,“留得住人”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引得來人”是鄉村振興的發展和動力,“旺得起人”是鄉村振興的目標和結果。
為什么目前的鄉村普遍很難“留得住人”呢?原因是多方面的,總的來說主要原因就是目前鄉村的生活品質相比城市的生活品質有著巨大的差距。而這種生活品質的巨大差距又主要表現在鄉村生產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現代化元素目前還大量缺乏,在鄉村生產生活總會讓“人”覺得各方面都落后于時代,離現代社會很遙遠。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正是基于城市生產生活各方面的現代化元素高度發達這個原因,鄉村居民內心就必然會產生往城市流動的強烈愿望和沖動,導致了鄉村目前留人不住的普遍性現狀。
要想鄉村能“留得住人”,根本出路就在于運用好城鄉融合發展的思路,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著力豐富鄉村生產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現代化元素,努力將鄉村生活品質提升到可以與城市比美的程度。當然,鄉村的生活品質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也不可能全面超越城市的生活品質,只要做到鄉村與城市彼此之間各有所長、各美其美就行。
要大量豐富鄉村生產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現代化元素,并且做到基本上可以跟城市比美的程度,客觀上需要找到一個符合現代化建設規律且規模適度的建設載體。衡量和決定這種載體的基本標志,就是生活在這種載體范圍之內的所有鄉村居民能否可以類似于城市居民一樣,生產生活中的現代化元素無處不在,尤其是能否便捷地享受到具有現代化水準的各種基本公共服務。鄉村振興既是鄉村的一個現代化過程,又是鄉村的一個城鎮化過程,但建設模式和表現形態要顯著區別于我們過去所持有的城市建設習慣性思維和模式。因此,在一個鄉鎮范圍之內,主要由中心集鎮提供好具有現代化水準的各種基本公共服務,同時將距離中心集鎮路程適度、融現代化生產生活于一體的各個建制村與中心集鎮視為一個整體來聯合打造“村中城”,就是符合現代化建設規律且規模適度的建設載體。這是在城鄉融合發展思路下鄉村城鎮化、現代化的客觀需要和理念上、行動上的重大創新。
根據上述原理,鄉村振興就應該以鄉鎮為基本單元,按照“村中城”理念來進行總體規劃和建設。全鄉鎮每一個村的發展定位都要納入本鄉鎮“村中城”建設模式來統籌考慮,要以集鎮為中心,從時空距離上實事求是地科學論證和區分好哪些建制村是現代化水準的基本公共服務可以便捷覆蓋、有希望振興起來的村莊,哪些是現代化水準的基本公共服務難以便捷覆蓋、基本上不可能振興起來的村莊,并據此在鄉村振興規劃中區別對待,分類處置。一個縣各個鄉鎮的“村中城”建設總體規劃還要結合全縣的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規劃來確定,有些主要基本公共服務事項還必須以一個縣為整體來設計和打造,一個個鄉鎮單干還不可能干好。在鄉村振興規劃上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不能簡單地就村論村。因為簡單地就村論村,容易忽視客觀條件和規律的制約,盲目地把本村的發展規劃定得過高甚至錯位,最終導致本村的鄉村振興發展規劃落空。有時甚至還會出現雖然投入巨大而見效甚微的狀況,造成鄉村振興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巨大浪費。
“村中城”這個理念是通過反思我國所走過的城鎮化道路,運用城鄉融合發展的思路,總結我們國家現代化實現過程的發展變化而得出的規律性結論?!俺侵写濉痹浭侵袊l村城鎮化道路上的一塊“傷疤”,但“村中城”將會是中國鄉村城鎮化道上的“錦上添花”!完全可以說,“村中城”就是中國鄉村城鎮化道路的終極模式,因為我們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所有農地都建設成為城市,城市與鄉村只能彼此融合、和諧共存,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化終極模式只能是“村中城”。
將“村中城”理念和建設模式運用于一個鄉鎮的鄉村振興總體規劃,需要一個可操作、便于落地的具體概念。對于這個具體概念,我們不妨這樣來理解和設定:以集鎮為中心,原則上以5—8公里為半徑劃圈,將圈內區域面積75—200平方公里范圍內分布的各個建制村,與集鎮這個中心聯合起來規劃建設,整體性打造成“村中城”。雖然每個鄉鎮的版圖都不是一個規整的圓形,但在概念上應該這樣來基本把握,特殊情況也可據實而論。這樣打造“村中城”目的,就是要為鄉村“留得住人、引得來人和旺得起人”奠定了一個綜合性的良好基礎。比如生活居住在圈內各村莊的居民出行到集鎮上去獲得相關公共服務,5—8公里通暢路程配上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原則上只需5到10分鐘,完全可以做到通暢便捷出行,這就比許多大城市得狀況要好得多。再加上鄉村其他方面的優質條件,鄉村居民的生活品質就會逐步俱備與城市生活品質的可比性,從而展現出巨大而且誘人的生命力。
“村中城”的中心集鎮和圈內各建制村的功能定位和建設應按照如下辦法來展開:
中心集鎮的主要功能定位是本鄉鎮“村中城”的基本公共服務中心區域。基于這個定位,中心集鎮建設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根據本鄉鎮整體實現現代化和“留得住人、引得來人、旺得起人”的要求,按照“缺什么就補什么”的原則,補齊、升級、完善各項基本公共服務及相關公用設施建設。中心集鎮首先要與縣城連通二級以上等級公路,打通與縣城等外部現代化城市有效聯系的便捷通道。落地中心集鎮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主要是標準化的鄉鎮政務服務場所、鄉鎮中小學、鄉鎮衛生院、鄉鎮公共文化體育場所、鄉村現代生產生活主要商品集散場所等等。由于中心集鎮的功能不再是該鄉鎮“村中城”居民的主要生活居住區域,因而不再采用過去通過賣地建房擴大集鎮居民數量的老辦法來擴大集鎮規模,但規?;髽I仍可進集鎮落地。
圈內各建制村是屬于可以振興、應該振興的村莊,對于圈內此類建制村可以稱之為“振興村”,其主要功能定位是生活居住區域加上以農業為主的生產區域。同樣需要根據“留得住人、引得來人、旺得起人”的要求,要依托圈內各“振興村”的特色和資源稟賦,有針對性地規劃好相關發展空間布局。首先要按照“生態宜居”的總要求進一步提升“振興村”生活居住環境和條件,以“適度集中居住、提升公共服務設施投資效率”為規劃引領,以美麗鄉村和幸福屋場建設為抓手,通過改水、改廁、垃圾分類等具體行動,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逐步改善和提升人居環境。其次,還要規劃建設好新的生活居住區域、產業分類發展區域,根據需要建設好廉租房、周轉房、標準化廠房等等。在產業分類發展用地規劃上,要在確保留足并標識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用地區域的前提下,明確標識好其他產業可用地的區域,充分挖掘村內其他產業的發展潛力。在鄉村生產形態上,要改變市場經濟條件下數量眾多的村民主要從事經營規模小、勞動強度高、現代化程度低、抗風險能力弱、經濟效益低下的農業的生產組織方式,下大力氣重構鄉村生產社會分工,把廣大村民從這種很難致富的困境中逐步解放出來。在尊重農戶意愿的前提下,能夠流轉的糧地和林地應盡量向大戶或專業戶集中,以利實現規?;a和經濟效益提升。同時通過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引進,加強加工業“共富車間”建設,盡最大可能為其他村民就近就地從事其他產業、更多地增加收入努力創造條件。在村內公共服務上,落地“振興村”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主要是小微型的,比如村級事務服務中心、村小學、村幼兒園、村衛生室、村公共文化體育場所,以及“農家樂”、小酒吧之類的餐飲和娛樂店鋪、小微企業等等。在鄉村社會形態建設上,要延續和發揚好鄉村注重人情味的“熟人社會”屬性,著力營造鄉村鄰里和睦、互幫互愛的傳統社會氛圍,深刻認識、大力宣傳、全方位凸顯農村“熟人社會”相比城市“陌生社會”的優越性。在鄉村文化建設上,每個村都要以“同祖同宗同源”為理念,以“知根達命”為目標,由鄉鎮黨委領導、村級黨組織主導,對出自本村或與本村有著密切關系的的祖上名人、重要歷史人物、革命烈士、為黨和國家的突出貢獻者等等,每年都在特定時間節點、采用特定方式予以集體紀念,揚“敬祖”之風,樹“愛國”之氣,建設好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祠文化”。要以弘揚“敬祖”為紐帶,深入持久地開展“我為家鄉振興作貢獻”活動,一方面要動員本村村民緊跟黨委政府的要求和步伐,做鄉村振興的動力而不做阻力;另一方面要主動聯絡、鼓動本村在外地工作的人為家鄉振興獻計出力,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投入到鄉村振興的具體工作中來。在“村中城”內的路網建設上,首先要按照滿足圈內各“振興村”居民生產生活出行的通暢便捷需要,依地形地勢因勢利導,適當提質、拓寬、美化、亮化、完善連接圈內各“振興村”與中心集鎮的交通干道,不必像修建城市街道那樣修得又寬又直。
圈外村莊是原則上屬于難以振興、應該消減的村莊,對于圈外此類村莊可以稱之為“千禧村”(實為“遷徙”之意),就是說生活在這些村莊的村民在鄉村振興中遇到了千年難遇的遷徙(千禧)到“振興村”的發展機遇。鄉村振興要出臺好可堪比脫貧攻堅時期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相類似優惠的鄉村“易地振興搬遷”政策,有計劃組織和引導“千禧村”的村民進圈內的“振興村”遷移安置。圈外要消減的村莊,其土地等有特色資源開發價值的仍然可以開發,有的村民依然可以到這些村莊開展有關生產活動,但村民日??梢圆辉谶@些村莊生活居住。
至于緊緊環繞縣級以上城市周邊的建制村,這是鄉村振興相對容易搞成的“第一環”,也一樣要運用好“村中城”理念,把這樣的村莊作為整個城市有機構成的一部分,可以城市為中心,將這樣的村莊定義為城市的“衛星村”,按照“鄉村風貌、城市功能”的要求來開展好規劃建設。在推進“衛星村”建設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發揮“衛星村”的城市公園功能、城市“菜籃子”作用、生態宜居效用、教學研基地潛力,努力做到內容上各具特色。
要想鄉村能真正做到“留得住人、引得來人、旺得起人”,在建設“村中城”的過程中,還得下決心降住鄉村振興路上的三只“攔路虎”:“鄉村基礎教育偏低”、“鄉村醫療衛生偏差”和“村級集體經濟偏弱”。降住這三只“攔路虎”的主要方法,就是以縣為單位聯合打造“學校聯合體”、“醫療聯合體”和“村級集體經濟聯合體”。
在一個地方一定時間階段,非常善于授課的優秀教師數量是很有限的,于現有基礎教育發展模式下根本無法均衡分配到各個學校,加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開放式辦學優秀教師受到市場追捧,鄉村基礎教育基本上留人不住,自然就形成了鄉村學校優秀教師普遍缺乏的尷尬局面,這就是當前社會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問題,也是目前廣大村民最為關注的熱點和難點。一方面,為了讓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而想方設法擇校,村民有的拼命陪讀,有的不得已花巨資去購買所謂的“學區房”等等,導致廣大鄉村居民現實上成為了目前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最大受害者。另一方面,縣級財政在現有教育發展模式上包袱也越來越沉重,苦不堪言。人的現代化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所在,降服這只橫在鄉村振興路上最大的“攔路虎”,既能幫助廣大村民卸下巨大的經濟包袱,節省巨額開支,有力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實質性成效,又能幫助縣級財政走出困境。目前最好的降服辦法就是緊盯“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將現在常用的視頻會議系統改造升級為“即時視頻教育系統”,同時改革基礎教育現有發展模式和體制機制,及早地盡最大努力打造好“學校聯合體”。所謂“學校聯合體”就是在一個縣范圍內,以縣級中學為主體,將全縣所有公辦中小學校聯合打造成一個通過“即時視頻教育系統”進行分年級統一授課的“義務教育聯校”,縣一級設立“聯校校務委員會”為聯校日常教育管理機構,現有的各所中小學分別更名為“聯校中學校區”和“聯校小學校區”,中小學合在一起的可叫做“義務教育校區”,原有的班級和班主任設置可以不變。要改革現有教師管理模式,將教師分為兩類進行管理:一類叫做“授課教師”,一類叫做“監課教師”。聯校要精心組建好由各類優秀教師組成的“授課教師”團隊,每門學科至少配備2名“授課教師”,主要任務是在中心授課點教授好相關課程,可適當巡回到各校區現場教學和批改各校區所授年級相關課程作業,以熟悉學生學業狀況,實現教學相長。聯校要為“授課教師”潛心授課和巡回教學創造必要的相關基礎環境及教學條件。各校區除體育教師以外,要組建好“監課教師”團隊,主要任務是在“授課教師”授課時由“監課教師”負責監督所在年級或班級的課堂秩序,輔導教學,協助“授課教師”回答好學生課堂內外提出的疑問,批改好所監年級相關課程的作業。要勇于突破現有教師待遇體制機制,在嚴格教學質量標準的前提下,大大提高“授課教師”待遇,條件許可的縣可以對“授課教師”實行“年薪制”。對“授課教師”與“監課教師”可分類設立職稱晉級機制,最高級的“授課教師”同樣可以尊稱為“教授”。要鼓勵“監課教師”鉆研教學,為“監課教師”成長為“授課教師”創造條件、開辟路徑。條件允許的話,可鼓勵“監課教師”適當多學科監課,提高人事效率,按照“多勞多得”原則,提高“監課教師”的收入水平。在改革后全縣教師總需求量相對減少的情況下,“監課教師”的待遇也應該相對提高。每個校區在“義務教育聯校”的統一領導下要實施規范化、有特色的自我管理,努力爭先創優。至于小學三年級以下班級和幼兒學前班是否適宜開展即時視頻教學,另當別論。
能否便捷地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是現代化生活品質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鄉村能“留得住人、引得來人、旺得起人”的基礎性條件。所謂“醫療聯合體”就是在一個縣范圍內,以縣級人民醫院為主體,通過現代化技術和手段,將全縣各鄉鎮的衛生院和各建制村的衛生室聯合起來打造成一個互聯互通的整體性醫療服務機構,采取與省市大醫院視頻連線和巡回出診等方式,“坐院診療”與“巡回診療”相結合,“醫院病床”與“家庭病床”相結合,“中醫診療”與“西醫診療”相結合,“常規診療”與“應急診療”相結合,著力構建覆蓋全縣域的醫療服務新體系、新機制、新效能、新形態,全面提升鄉村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努力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重病不出縣?!搬t療聯合體”是以社會效益為追求,不以贏利為目的,對于醫師可根據醫術水平高低,實施“主治”和“協治”之類的分類管理,分別設定醫師晉級機制,在待遇上可適當拉開差距。每個村衛生室原則上至少應匹配1名“協治醫師”在崗,每個鄉鎮衛生院原則上應匹配3名“主治醫師”和8名“協治醫師”在崗。“巡回診療”主要在“主治醫師”群體中展開,“協治醫師”可進行崗位輪換,還要為優秀的“協治醫師”轉為“主治醫師”設置相關機制和路徑。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歷史事實已經充分證明,靠一個個村去單打獨斗,村級集體經濟很難搞起來,即便搞起來的也是鳳毛麟角。所以,組建“村級集體經濟聯合體”就勢在必行。具體方法就是在一個縣范圍內,以所有建制村為股東,無股本金的村可由縣級財政注入所需數額的股本金,采用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方式聯合組建“村級集體經濟有限責任公司”,全縣所有建制村的集體經濟發展統籌納入該公司的項目發展合作規劃,讓每個建制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既可利用現有優勢單打獨斗獲利發展,又可在無任何基礎或優勢的情況下找到一條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發展之路??h級政府鼓勵、扶持、監督其合法經營健康發展,一定時期內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將縣內的有關建設投資項目交給該公司來承擔,經營收益按股分紅,讓每一個村都能夠利益均沾。公司財務由縣級財政負責監督管理,公司管理人員可仿照國有企業管理人員一樣面向全社會公開招聘,擇優錄用。可依托“村級集體經濟有限責任公司”開辦銀行,進一步搞活鄉村金融。還可以把它打造成為像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一樣的縣級投融資主體,填補好鄉村振興投融資主體空白,破解當前鄉村振興投融資艱難的困局。待將來條件成熟以后,可再由縣與縣之間的“村級集體經濟有限責任公司”聯合組建成上市交易的、實力雄厚的、混合所有制的、省級乃至國家級的“村級集體經濟股份有限集團公司”。
緊扣“現代化”這個主題來打造好“村中城”,還要從人文和科技兩個領域、生產和生活兩個方面,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照當代最先進、最前沿的社會人文理念和已經普及化、實用化的先進科學技術來找差距、想辦法、排計劃,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穩步扎實推進。特別重要的是必須按照中央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焙汀爱a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總體要求,持續不斷地豐富鄉村生產生活的現代化元素,讓廣大鄉村真正留得住人,真正引得來人,真正旺得起人,真正實現廣大鄉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總的來講,只要我們始終做到圍繞“三個人”,塑造新常態,降住“三只虎”,建好“村中城”,一張藍圖繪到底,鄉村振興就能曙光初現,也完全可以預見三十年以后:未來每一個充滿活力的鄉鎮“村中城”將會共同承載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偉業。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湖南省鄉村振興局法規處處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