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起,每年的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設立和舉辦農民豐收節,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舉措,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具體地,農民豐收節的時代價值在于增進農民與市民的相互交流,促進鄉村與城市的深度融合,推進生產與生態的協調發展,推動物質與精神的有機結合,加強傳統與現代的文明對接,實現強農與強國的和諧統一。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需要我們進一步豐富農民豐收節的內容和形式
一、更加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在農民豐收節慶活動中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增強農民參與豐收節慶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一是要堅持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的雙重功能和價值導向。政府的主導作用體現在發展引領、政策支持、制度規范、環境營造、平臺提供、服務保障等方面,農民的主體作用體現在農民組織健全、農民決策民主、農民意愿自主、農民參與積極等方面,同時要激活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政府的主導作用并不是要包辦代替農民的主體作用,也不是要取代社會的積極作用。二是要構建“1+N”的豐收節慶活動新格局。“1”是國家層面組織實施的豐收節慶活動,重在體現國家對“三農”工作重視的政策導向以及對農民豐收節慶活動主題的引領作用?!癗”是各級地方層面以及廣大農民群眾自主組織舉辦的豐收節慶活動,重在結合當地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特別是要體現和形成廣大農民群眾自主舉辦和歡慶豐收節日的喜慶氛圍和節日習俗,像歡度春節一樣歡慶豐收節。三是要建立健全農民組織和其他涉農社會組織。農民主體作用的發揮既需要發揮農民個人的積極性,也需要發揮農民組織的積極性。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農村黨支部、村委會、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已有農民組織在組織農民參加豐收節慶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適應現代社會轉型發展需要,允許、鼓勵和規范新型綜合性農民組織以及其他涉農社會組織的建立和發展,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有效的組織載體和訴求平臺。
二、更加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農業是農民豐收文化的根本源頭,農耕文明本身就建立在農業的基礎之上。在農民豐收節慶活動中,一是要進一步強化全社會對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凸顯農業在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上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農業穩則天下安,基礎牢則國家興,糧食豐則社會寧。在國家層面,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要切實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在社會層面,通過各種形式喚起人們敬畏自然、親近農業、愛惜糧食的認知和情感。在個體層面,要使人們認識到,如果沒有工業和服務業,我們的生活可能極大不便;但如果沒有農業,我們則可能無法生存下去。二是要切實改變以GDP指標來衡量和評價農業價值的觀念和做法。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就是第一重要的產業。農業是母產業,其他產業都是從母產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好像高樓大樓的基座,二三產業好像是基座上建立起來的樓層。以GDP指標來衡量和評價農業的價值和地位,是以工業的價值標準來審視和評判農業的價值,這就像以鴨的水中生存能力標準來審視和評判雞的生存能力一樣,實質上是對農業基礎性地位的極端漠視和歪曲。我們要通過農民豐收節慶活動,使人們重新認識和評價農業的價值,不能再簡單地以GDP數量和占比來衡量農業的價值,因為農業的多功能價值和極端重要性,無法通過GDP的數據來衡量和體現。長期以來我們以GDP指標來衡量和評價農業價值的做法,導致了政府、社會和農民對農業價值認識的嚴重扭曲,從而造成政府決策的輕農化、農民選擇的去糧化、社會認知的離農化。三是要超越現代化學農業,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實現質量興農。如果說忽視農業是對農業基礎地位的背離的話,那么污染農業和農副產品,同樣是對農業基礎地位的破壞與背離。中華幾千年的農耕文明,都是建立在生態農業的基礎之上的,但在現代化進程中,傳統的生態農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以農藥、化肥等大量化學品投入為標志的現代化學農業,造成了前所未有農業污染、鄉村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凸顯,人們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損害,這從根本上動搖了人們對農業基礎地位的信心和信仰。我們要通過豐收文化的傳播,深化農業供給性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引導人們超越現代化學農業,走現代生態農業之路,鼓勵農民轉變生產方式,推動更多的農民自覺從事生態、有機、綠色農業的生產,成為優質安全農產品的提供者,既保障糧食的數量安全,又保障糧食的質量安全,真正實現質量興農。
三、更加重視鄉村的文明價值。在農民豐收節活動中,要將傳播和體現鄉村價值作為重要內容。一是要展示和挖掘鄉村的文明價值。鄉村具有生產、生活、生態、生命、文化等多重價值和功能,是集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種文明于一體的文明體,是中華農耕文明的主要發源地和承載空間。鄉村文明孕育、產生和滋養了城市文明,鄉村文明是母文明,城市文明是子文明。由于長期城鄉二元體制的消極影響,我們在一段時期內形成了重工業輕農業、重城市輕農村、重市民輕農民的政策制度安排,從而導致人們對鄉村價值的忽視與扭曲。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特別是隨著城市病的爆發,鄉村獨特而巨大的價值開始為人們所認識、認可和認同。通過舉辦農民豐收節慶活動,充分展示鄉村文明的魅力和價值,既使市民充滿對鄉村的向往,也使農民增強對鄉村的自信。二是要正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健康生態宜居鄉村。特別是要重點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加大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便利化,使鄉村居民與城鎮居民一樣享有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務。建設美麗鄉村,必須防止以建設鄉村之名行破壞鄉村之實,決不能簡單地以工業思維建設農業、以城市思維對待鄉村、以市民思維要求農民,特別要認真貫徹落實民法典、刑法等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切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三是要加強傳統村落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傳統村落承載著農耕文明的遺傳密碼,是歷史留給我們鮮活的鄉村建筑藝術博物館,具有彌足珍貴的文化價值。我們要以鄉村美學的眼光看待鄉村,以鄉村藝術化的心靈建設鄉村,將傳統村落作為鄉村文化印跡、鄉村文化符號加以珍視、保護和利用,作為農民的居住權利和財產權利予以尊重、敬畏和保障。必須防止對空心村、閑置農宅一拆了之的粗暴行為。對待空心村、閑置農宅的正確做法,應當是尊重農民的自主選擇,打通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制度通道,真正放活市場和社會,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四是要發展鄉村民宿業和鄉村旅游業。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形成鄉村觀光休閑度假旅游的精品路線、精品節點和精品品牌,融合藝術家的眼光、企業家的經營,讓農產品變成鄉村文化產品,讓鄉村文化價值變為農民增收的源泉。在農民豐收節慶活動中,通過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產品和旅游線路的推介,讓市民與農民一道共同體驗和感悟鄉村文化的魅力和鄉村文明的價值。
四、更加彰顯勞動的創造之美。在農民豐收節慶活動中,一是要通過各種形式展現勞動的價值和勞動之美。天道酬勤,豐收的果實都是人們的勞動和汗水澆灌出來的;天上不會掉餡餅,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都是勞動創造的。應大力弘揚勤勞節儉、艱苦創業、精益求精、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二是要通過各種農耕體驗活動,形成全社會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參加勞動的良好氛圍。既讓農民認識到農業勞動的艱辛與光榮,又讓市民體驗到農業勞動的不易與樂趣。特別是讓人們體驗到在優良的生態環境中,農業勞動是最有益于人們身心健康的勞動。三是要深入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加快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勞動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真正體現按勞分配的基本原則,重塑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的社會主流思想。
五、更加突出鄉村的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和發揮各地鄉村優秀文化習俗資源的獨特優勢,促進豐收節慶活動與鄉村地域特色有機結合。一是要彰顯鄉村文化習俗的特色。鼓勵和支持全國各地鄉村緊密結合自身的文化習俗和風土人情,舉辦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農民豐節活動,將各地獨具特色的鄉村風土人情作為重要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農民豐收節慶活動中,繼承和弘揚各地區各民族慶豐收的優良傳統和形式,充分展示鄉村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的風采,形成具有鄉村區域特色的慶豐收活動品牌。二是要突出鄉村特色產品的特色。在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全國各地都有各具特色、品質優良、眾口皆碑的著名農副產品。這些各具特色的農副產品,既是農民豐收節活動展示的重要依托,又是農民豐收節慶活動展銷推介的品牌。三是要突出現代科技創新的特色。各地鄉村的特色不僅體現在傳統豐富多彩的習俗文化上,也體現在現代異彩紛呈的科技創新上。農民豐收節慶活動既要立足于歷史文化名村,又要面向科技創新名村,像電商淘寶村、直播網紅村等在現代化進程中崛起的科技創新鄉村,不斷為農民豐收節活動提供新的內容和支撐。
六、更加體現農耕文明的傳承發展。農民豐收節本身蘊含著中華傳統農耕文明的思想資源和人文精神,也承載著在新時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和發展的時代使命和光榮職責。一是要傳承發展中華核心思想理念。舉辦農民豐收節活動,要將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中華傳統核心思想融入其中,并且發揚光大,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夯實思想理念基礎??梢苑e極開展農民豐收節慶歷史文化研究,促進節日塑形與鑄魂相統一。二是要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舉辦農民豐收節活動,要將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轉化為節慶活動的重要元素,以春風化雨、以文化俗的方式蕩滌污濁、凈化心靈,不斷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準。三是要傳承發展中華人文精神。舉辦農民豐收節活動,要將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等光彩奪目的中華人文精神貫徹其中,充分體現出中華人文精神的鮮活生命力和強大感染力,從而不斷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使中華文明不斷推陳出新,更加光彩奪目。
七、更加堅定現代文明的發展方向。新時代舉辦農民豐收節,既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大力促進和融入現代文明的發展進程。一是要信仰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之融入到農民豐收節慶活動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也體現了現代人類文明的共同價值,在農民豐收節慶活動的組織、舉辦過程中要充分踐行和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要充分保障和實現農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尊嚴。維護和發展農民權利,是舉辦農民豐收節慶活動的力量源泉,也是舉辦農民豐收節慶活動的重要任務。在當代中國,農民具有三重不同的身份角色,相應地需要保障和實現其三重權利。首先,農民作為共和國公民,擁有公民身份,享有公民權;其次,農民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擁有社員身份,享受成員權;再次,農民作為村莊社區居民,擁有村民身份,享受自治權。保護和實現農民的公民權、成員權、自治權,要從制度建設和行動上進行落實。通過以農民為主體舉辦農民豐收節慶活動,要有利于維護和發展農民的公民權、成員權和自治權。三是要尊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農民豐收節慶活動應當堅定市場化改革的方向,發揮市場在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尊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突出市場化、社會化運作機制,充分調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文化傳媒機構等多元社會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充分尊重農民的自主選擇。
(作者系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麗紅系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博士;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與研究》2021年第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