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頂層設計基本形成,各地進行了大量研究,紛紛出臺規劃和政策,強化組織實施,鄉村振興全面起勢,對鄉村振興的熱情也逐漸高漲,但應冷靜思考,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鄉村振興需要從根本上吸引農民的注意力、積極性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是主陣地,農村是主戰場,農民則是主力軍,必須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上升到戰略高度。在此方面,日韓、南方先進地區都有成功經驗。當前部分群眾對鄉村振興不了解,有的成為旁觀者,個別的甚至成為了鄉村振興的阻力。產生這些問題有多方面原因,但根子是群眾的獲得感不強。實際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基層政府做了大量工作,財政也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等,但群眾對這些“普惠性”舉措感受不強烈。主要是我們在調動農民積極性的方法上欠妥當,基層政府有時干預過多,農民群眾一定程度上成為了鄉村振興的“局外人”。破解這一局面,應尊重市場規律,以市場化的辦法將農民融入鄉村振興中,讓農民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主要獲益者,最大限度激發農民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如,韓國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實施“新村運動”,政府堅持發揮村民的主體地位,起步階段就是采用市場化的手段開展橋梁、河堤、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充分激發了廣大農民參與建設的熱情。同時,注意具體工作的推進與鄉村振興總目標的一致性,鄉村振興不是每一個村莊都振興,不是同步推進、平均用力,應在科學研判城鎮化和鄉村發展趨勢的基礎上,以系統、集成、片區化的思路適度超前謀劃工作,分區域、分階段有序推進。
鄉村產業現代化不能把精力放在人口回流上
鄉村產業的現代化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從全國范圍內看,鄉村空心化現象普遍存在,應當說,農村人口向城鎮特別是大城市轉移,這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實現鄉村產業現代化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農村人口回流上,而是樹立“該誰干就誰干”的理念。這就涉及到鄉村產業現代化的主體力量問題,可從鄉村產業現代化的兩個標志層面考慮:一是鄉村產業能夠跟城市產業競爭,二是鄉村產業能與國外農業競爭,要想實現這兩大目標,只能靠工商資本力量。沒有工商資本力量介入農業,就不能與城市產業、與國外農業競爭,而農村產業一旦引入工商資本,就意味著引入了新理念、新技術和新管理模式,就能形成農業全產業鏈,對農村生態、文化、社會治理、扶貧開發等領域產生全面的溢出效應。目前工商資本下鄉熱情日趨高漲,從鄉村振興先進地區的發展實踐看,工商資本下鄉逐漸顯現出破解鄉村發展“人地錢”困境的潛力,我們應把握這一發展大勢,把工商資本下鄉作為農村產業現代化的骨干、引領力量。
同時,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我國農業長期以“大國小農”的形式存續并發展,小農戶在我國農業農村中占主體地位,將是長期的歷史現象。一家一戶的小農戶也可以實現現代化,日韓模式是小農戶現代化的典型代表,被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的“壽光模式”是成功趟出小農戶向現代農業轉變的路子的典范。小農戶的現代化主要走家庭農場的路子,主要涉及兩大方面因素:一是與一家一戶分散經營不同,家庭農場需要適度規模經營;二是家庭農場的競爭力問題,目前不僅難以與城市產業相競爭,在國際上也沒有競爭力,原因是開放程度不夠。我們應統籌國際國內各類要素資源,將小農戶融入世界開放發展大格局,提升小農戶的效益和競爭力。簡言之,實現鄉村產業的現代化,可以工商資本力量為骨干,以小農戶為代表的家庭農場為主體,這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兩個主要方向。
土地政策應在保障功能基礎上向產出效率方向傾斜
土地問題對鄉村振興先行地區不是最迫切的問題,但一定是鄉村振興面上最關鍵的問題,像工商資本下鄉,制約因素很多,最大障礙是土地問題。從更廣層面看,土地問題歷來是農業農村的核心問題。中國現行土地政策很好,能夠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和基本生活,沒有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國家在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在城市周邊形成巨大的貧民窟,這是中國土地政策值得充分肯定的地方。但在保證公正公平的同時,也限制了效率、阻礙了土地流轉。國際經驗表明,現代農業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經營方式,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等是現代農業對經營方式的內在要求。越是規模化經營,對土地的需求越高。發達國家現代化的家庭農場,德國平均規模為100公頃、美國180公頃,我國大約10公頃左右。解決不了土地問題,就無法實現規模經營,就沒法實現現代化。當前我們主要通過三權分置來解決土地流轉問題,這種方法能夠推廣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成功經驗。但總的看,仍需進一步強化改革。當前很多村黨支部書記等鄉村振興基層力量不清楚、不了解三權分置。從鄉村振興先行區的發展實踐看,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突破工商資本,引入工商資本的關鍵是土地。土地問題解決不了,就會限制工商資本進入,阻礙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解決好土地問題,工商資本進入會更加順暢,極有可能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爆發點。
開放應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鮮明標識
開放是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歷史地看,在中國雙軌制開放進程中,農業多年來都是受保護的重要領域,這對農業農村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負面影響就是農業國際競爭力不足。新時代開放正從雙軌制變成全面開放,這其中不能沒有農業的全面開放,以開放促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已經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從鄉村振興先行地區看,新一輪開放大潮正在深入影響著鄉村的角角落落,因此當前的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應在開放發展的大背景下來謀劃。當前推進農業開放發展的重大平臺是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國家在山東設立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目標是加快農業開放發展步伐,補齊農業開放短板,以開放引領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此外,還考慮到山東農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示范性,中國農業科學院2017年將我國農業現代化分為起步階段、發展階段、轉型跨越階段、基本實現階段、全面實現階段五個階段,其中,江蘇處于基本實現階段,山東處于轉型跨越階段。在山東設立國家設立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能夠探索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樣板。推進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應深刻把握開放發展的鮮明主題,特別是高度重視國家設立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的建設和引領性作用,把綜試區打造成全面開放和制度創新的“農業自貿區”。一是充分借鑒國內自貿區發展經驗,積極復制,應推盡推,同時加強與山東自貿區各片區在制度創新、對外開放等方面的合作。二是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倡議,注重對標學習以色列、荷蘭等農業先進國家和地區的先進技術、經驗和模式,大力培育一批外向型農業龍頭企業,推動我市農業優勢資源走出去。三是注重從企業的需求出發,暢通企業問題反映渠道,調動起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把企業的堵點痛點難點作為制度創新的突破點,不斷提高企業的獲得感。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市改革發展研究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