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后,“三農”工作連續邁出三大步。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遏制住了“三農”的頹勢;2013年,全國啟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為鄉村的發展找到了方向;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開啟了“三農”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如何理解“鄉村振興”呢?
第一,鄉村振興不是一場“運動”,而是新一輪農村改革探索。
鄉村振興要依靠改革、依靠群眾。問題要通過改革來解決,困難要通過改革來克服,險灘要通過改革來渡過,動力要通過改革來提供,“改革”無疑是鄉村振興的一個最重大命題。因為只有改革,才能發展鄉村。改革的實質是體制創新,推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鄉村振興過程中,首先要避免“運動”思維和“運動”行為,避免把一個地方的鄉村振興搞成一場運動。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里,明確要求“避免負債搞建設,防止刮風搞運動”。實際工作中,個別地方、個別干部沒有提“運動”這個詞,但是或多或少工作有“運動”慣性、思想有“運動”念頭。振興鄉村,首先要避免傷害鄉村。
第二,鄉村振興戰略不再是“零敲碎打”,應是系統性解決“三農”問題。
“三農”領域一些瓶頸性問題到底怎么解決,中央一直在探索。從近20年來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中,能夠看得出這種探索的軌跡,也能解讀出其中的調整和變化。譬如,2004年以來的19個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在2018年之前,基本上是每年聚焦于“三農”領域里的一個重要問題,采用的是各個擊破的戰術。2017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改變了“打法”,這種改變不只是“戰術”變成了“戰略”,更體現開始整體、系統地解決問題了,是一種思維的改變。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此之前中央至少有兩次是想系統性解決“三農”問題的。第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的合作化運動。以1951年9月中央召開的第一次互助合作會議為起點,對私有性質的小農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第二次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農村改革。這次改革基本沒有動產權制度,而是在經營制度上進行了顛覆性改革。告別大集體,從“承包到組”到“承包到戶”、從“包產到戶”到“包干到戶”的演進,奠定了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基本格局。這次改革的一些做法于1962年在山東等地、1971年至1976年在福建等地曾探索過,因為歷史原因而沒有推廣。1978年12月,安徽鳳陽小崗村開始了“大包干”,新的經營制度在全國確立,大大推動了“三農”的發展。第三次就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實施,這一次是面對新的形勢、新的需求、新的問題、新的目標,進行的一次新的系統性探索。
第三,鄉村振興過程中不能否定“鄉村”,是對鄉村價值的再認識、再挖掘。
鄉村不是簡單的幾座房子、幾片地,而是有氣質有個性、知道疼懂冷暖的有機生命體,更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對鄉村給予充分尊重、對其發展規律給予充分尊重,是鄉村建設的前提。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種現象:一些人戴著一副城市眼鏡、甚至是一副“洋眼鏡”走到鄉村里,一邊喊著“城市里有的,咱鄉村也要有”,一邊按照他們想象的樣子幫著農民群眾“振興”鄉村。還有一些地方一刀切地“建新拆舊”,把很多古厝、古宅、古村一推了之。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奇怪的現象,就是這些地方沒有意識到,鄉村振興應回歸到價值層面,鄉村振興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對鄉村價值再認識、再挖掘的過程。只有做到這一個點,鄉村才有振興的可能。
第四,鄉村振興不是一味地“給”,其著力點是激發鄉村發展的內在動力與活力。
在之前的鄉村建設中,很多地方“政府官員在使勁干,農民群眾在旁邊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沒有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沒有維護農民的主體利益,沒有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顑焊闪瞬宦浜?,得不到群眾認可。鄉村振興不能再延續這樣的老思維、老路子,不能再簡單地、一味地“給”。鄉村振興戰略是給“三農”賦能的戰略,賦能的指向很清楚,就是引導、幫助鄉村培養自我發展能力、建樹自信心。從這個角度來講,鄉村振興顯然不只是搞搞衛生、做做綠化、建些基礎設施。如果說要“給”,那就是圍繞著“培養自我發展能力、建樹自信心”給政策、給環境、給條件、給撬板,把功夫用在鄉村的“內功”建設上。顯然,“鄉村的自我發展能力、鄉民的自信心”是檢驗鄉村振興成果非常重要的指標。
第五,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是重新定義城鄉關系。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從某種角度上,是在重新定義城鄉關系。
具體而言,一是統籌城鄉發展空間,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空間格局。二是優化鄉村發展布局,堅持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三是完善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體系,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第六,鄉村振興需要進行更多創新創造。
鄉村振興每一項工作都需要具有創新性,不是以前工作的簡單復制粘貼。這是因為面臨的形勢不一樣了,客觀環境不一樣了,群眾的需求不一樣了,遇到問題不一樣了,工作的內容不一樣了,方式方法自然也應該不一樣了。鄉村振興戰略一方面要破解以前積攢下來的瓶頸性問題,另一方面更多地要去破解未來的發展問題。只有一條路能解決鄉村問題通向鄉村振興的未來,那就是創新之路。而創新需要在思想上充分準備、在理念上騰籠換鳥、在政策上破舊立新、在行動上勇于探索。
縱觀國內外歷史,盛世都有一個共同的標志,那就是鄉村的富庶。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道路上,我國的鄉村振興也一定能夠實現。
(作者系美麗鄉村建設評價國家標準專家審查組組長、原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辦公室主任;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新時代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