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為解決三農人才匱乏難題,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法規促進人才下沉,涌現出“科技特派員”行動、“大學生村官”計劃、“三支一扶”計劃等模式,為農村農業發展輸送了大量人才。步入新時代,我國實施了鄉村振興戰略,這些舉措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實踐中也或多或少存在著由于“高層次人才”在農村的不適用、不實用而帶來人才浪費和低效率問題。
而在鄉村振興路上,還有一批“土專家”“田秀才”正在帶動農民發家致富,進行創新創業示范。“西瓜王”、農機手、養豬能手等廣泛地在農村流傳,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民,他們更加熟悉本地風土人情,有時比下鄉高層次科技人才更適合農村創新環境。他們心系農村,情系農業,憑借自己扎根農村多年練就的勞動生產技能,實現了很多大型下鄉農機具不適用于一些山地地形的改造,發明創造了更加適合不同地勢地形的各類實用適用的小型靈活工機具。雖然他們中的很多人文化程度并不高,甚至不懂得機械原理,不曉得發明創造知識產權的保護,但卻在振興路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顯然,農民“土專家”還有很大發展潛力有待開發,需得到足夠重視,進一步提升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促使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作出更多貢獻。
但究竟如何落實實施,如何有效培養并用好鄉土人才?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引起進一步的研討深思和實踐探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從宏觀角度破除制約鄉土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構建科學合理、具有特色、更加有利于甄別、選拔和激勵“土專家”“田秀才”成長成才的評價體系,著力建設人盡其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鄉村文化和創新沃土。二是提升發展理念,加強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建設,全面培養具有現代文化觀念和豐富科學文化知識、掌握三農基礎理論和必要農業技術技能,了解國家發展戰略和鄉村實際需求的新時代農村實用人才。三是定期開展農業生產與經營能力培訓,內容包括涉農專業培訓、政策培訓,以及鄉村文化、產業結構、技能提升、氣候地理環境、農技推廣傳播等。四是緊密圍繞創新驅動發展和鄉村現實需求,提供“走出去”學習交流與調研考察機會,開闊他們的視野,真正把他們培養成為了解農村、理解農民、熱愛農業的農業科技創新、農村創業領頭羊和鄉村致富帶頭人。五是加強鄉土人才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和知識產權保護,注重典型人物的宣傳舉薦,激發其創新動力,更好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
(作者系中國科協培訓和人才服務中心副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選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