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縣調研與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又要鑄魂。文化振興不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而且對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具有重要引領和推動作用。為了探尋鄉村文化振興之路,湖南省委宣傳部組成聯合調研組,學習弘揚毛澤東同志進行社會調查時腳踏實地、科學求真的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重要指示精神,深入益陽市安化縣開展調查研究。
多彩安化:古色紅色綠色交相輝映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育一方文化。安化縣位于資江中游、湘中偏北,古稱“梅山”,是梅山文化的發祥地。宋熙寧五年(1072)置縣,取“歸安德化”之意,定名“安化”。置縣近千年來,經優秀傳統文化、濃郁山水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當代先進文化之滋養,今天的安化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相融、文化與文明相依、古色紅色綠色相映的良好態勢,蔚為大觀、令人神往。
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安化本土文化(比如,以吃苦耐勞、好勝尚武為特征的梅山文化,以及黑茶文化、馬幫文化、待客茶禮)、湖湘文化(比如,安化是清代經世派主要代表人物、兩江總督陶澍的家鄉,被譽為湖湘文化重要源頭)、農耕文化(比如,傳統祠堂文化、耕讀文化、書法文化歷史悠久)等傳統文化交匯交融于4900多平方公里的安化大地,浸潤了安化厚重的傳統文化底色。
紅色革命文化影響深遠。青年毛澤東先后于1917年和1925年在安化進行了兩次社會調查,為毛澤東思想的萌發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革命時期,姚炳南、蔣曄等一批安化籍共產黨人用鮮血染紅了安化大地。1934年10月,紅六軍團6000余人在軍團長蕭克率領下途經安化,開展宣傳、擴紅、打土豪等斗爭,在安化人民心中樹起了威武之師、仁義之師的豐碑。無數革命先輩的奮斗和犧牲,改變了安化人民的精神風貌,留下了愛國愛鄉、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操,留下了“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蓬勃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安化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偉大實踐,文化事業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安化人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比如,安化被譽為“羽毛球之鄉”,形成了頑強拼搏、艱苦奮斗的體育文化;安化是集山區、庫區和革命老區于一體的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在建設柘溪水庫、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茶旅文體康”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錘煉了安化人民顧全大局、攻堅克難、善作善成的精神特質;安化群眾普遍重視教育,秉承耕讀傳家、育才興學的傳統,安化人民對家鄉的認同感普遍較強,一批安化籍人士紛紛回鄉創業、反哺故園,崇文重教、回報桑梓的新鄉賢文化正在加速培育,全縣精神文明建設水平不斷提升。
多重挑戰:認識不到位、有效供給和內生動力不足
毛澤東同志說:“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安化人民在優秀文化的浸潤下,形成的精神特質是安化縣推進鄉村振興的寶貴財富,也是安化鄉風民風中應當大力弘揚的精神內核,必將在全面推動鄉村振興中發揮積極作用。但在走訪和座談中,調研組感到,安化鄉村文化建設有成績、有亮點,但也有不足、有困難。
少數干部群眾思想認識不夠到位。有的認為文化是軟任務、軟目標,沒有從應有的高度將其視為一件需要“認真做、做認真,反復做、做反復,持續做、做持續”的工作來對待。同時,安化財政壓力較大,“三保”任務較重,而文化振興周期長、見效慢,實際工作中“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情況依然存在。比如,仙溪鎮完小的少兒藝術教育基礎較好,但由于經費不足,課外藝術教育主要依靠學校老師以志愿服務方式推進。
公共文化產品有效供給還不夠充足。一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夠完善。比如,安化縣433個行政村(社區)中,村級文化服務中心“七個一”達標覆蓋率只有72.6%。二是文化陣地利用情況不夠理想。有的球場、廣場等文化設施建在行政村的幾何中心,日常利用率不高;有的農家書屋成了倉庫,有的文化設備從未啟封,有的活動場所常年上鎖,造成了有硬件缺內涵、有設施無人用等問題。三是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夠精準。群眾文化需求在不斷提高,但有的文體活動“組織比賽搞一搞,逢年過節跳一跳”“一張口就知道唱什么,一抬腿就知道跳什么”,所送不是群眾所需,落得個“干部出了一身汗,群眾還是不點贊”的尷尬。
鄉村文化內生動力不夠充足。一是鄉村“空心化”影響。安化縣是勞務輸出大縣,“青壯打工去,留下老與少”,大多數村常住人口不足戶籍人口60%,“一些村,打一場籃球都湊不齊人”,村民們日常文化活動以看電視、刷視頻、玩游戲、打麻將為主,文化需求尚未有效激發。二是文化隊伍力量不足。本輪機構改革,鄉鎮原有文化方面的站所已基本歸并到各類事務中心,文化工作經費、文化干部培養情況與主要領導的認識密切相關,文化干部不專職、不專業、不專心的“三不專”現象比較突出。三是文化團體培育服務不到位。全縣現有各類民間表演隊伍200余支,也成立了文聯等群團組織,但受經費、經驗和能力的制約,在服務文化團體特別是組織文藝培訓、提升團體能力方面,著力不多、效果不明顯,文化骨干“引不進、留不住”的情況比較普遍。四是文化“功利化”帶來副作用。對那些可以進行旅游開發、迅速變現的文化資源,比較看重,但對祠堂、民居、村落等歷史悠久、變現不易的鄉村風貌文化資源重視保護不夠,導致村民家園感和責任感缺失。
傳統鄉村價值理念受到多種影響。一是價值觀念多元化的影響。全球化大背景下,社會思想出現多元多樣多變、交流交融交鋒,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想難免會傳導到鄉村社會,給鄉村社會自強不息、和諧共生、孝友耕讀、勤儉傳家等優秀傳統價值觀帶來負面沖擊。二是社會交往圈層化的影響。隨著外出工作人員增多和移動互聯網技術廣泛運用,鄉村社會以傳統“三緣”(學緣、業緣、地緣)關系為主的熟人社會交往場景,正在逐步轉變為以身份、職業、愛好等“網緣”為主的陌生人社會交往場景,新生代對鄉村社會文化認同度逐步下降,鄉村正在從心理概念轉變為地理概念。三是不良風氣反彈的影響。疫情過后,有些地方婚喪嫁娶比排場、搞封建迷信、打牌賭博等不良風氣有所抬頭,一些脫貧戶“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
多措并舉:做好結合提質文章
結合安化縣實際,調研組建議:安化縣的鄉村文化振興,要注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承紅色文化,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具體而言,要咬定“富腦袋”和提升精氣神的目標,強化各級組織的引領力和執行力,突出農民的主體作用,匯聚各方力量,拓展各種渠道,以文明創建為重點,以鄉風文明為核心,以留住鄉愁為關鍵,以加大投入為保障,以文化供給為支撐,以文化活動為載體,以深化志愿服務為依托,通過3年至5年的努力,把安化縣打造為全國縣級文明城市的提名城市,將所有的村鎮建成縣級以上的文明村鎮,讓群眾自發、主動獲取文化,尊重文化,熱愛文化,使文化在安化成為群眾的一種需要、一種自覺、一種潮流。
堅持政府主導和農民主體相結合。“起跑決定后程”,縣鄉黨委政府和村支兩委要把強化統籌、制定規劃作為當務之急,既要在總體規劃中體現文化振興要素,又要按照“一鎮一規”“一村一策”要求制定文化振興規劃,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壓實領導責任,進一步明確基礎設施、主要項目、資金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等重點工作應該抓什么、怎么抓。農民是鄉村文化的創造者,也是鄉村文化的傳承者和受益者。文化振興干什么、怎么干,政府可以引導和支持,但必須考慮群眾利益、尊重群眾意愿、擴大群眾參與。絕不能代替包辦、強迫命令,要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挽上群眾勤勞之手,帶著一起干,使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直達群眾心底。
堅持城鄉融合和典型引領相結合。積極順應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大趨勢,跳出鄉村抓鄉村,跳出文化抓文化,通過“城鎮帶鄉村,先進帶一般”,實現整體提升。一是著力提升縣城文化輻射帶動力。以東坪鎮入選全省文旅小鎮為契機,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加快文化品牌培育,提升文旅服務能力,努力將東坪建成益陽乃至全省重要的文化地標,建設成為全縣文藝人才、文化產品的孵化地。二是著力提升鄉鎮文化區域服務力。以鄉鎮政府駐地為重點,加快書店、影院、文化廣場、圖書館分館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構建“30分鐘”文化服務圈,把鄉鎮建設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支點。三是著力提升文明村鎮典型引領力。按照“領導班子堅強有力,思想道德風尚良好,社會服務優質規范,科教文衛體穩步發展,社會治安秩序良好,環境面貌整潔優美,基層民主健全有效,村鎮經濟發展壯大,志愿服務廣泛深入,創建活動扎實有效”的要求,積極推動文明村鎮建設。大力開展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文明養成活動,開展文明單位、文明校園、文明家庭評比。完善文明單位掛點示范機制,每個鄉鎮選擇2-3個村莊,由掛點單位指導支持,打造鎮域文化振興示范村,讓鄉村文化振興“學有身邊榜樣、趕有身邊目標”。
堅持建強陣地與優化管用相結合。認真學習領會中央精神,以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依托,整合文化站、文化廣場、文化舞臺、農家書屋、“村村響”等文化場所,打通“兩中心一平臺”,著力構建“縣為整體、覆蓋城鄉、上下貫通”的公共文化服務陣地體系。落實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建設“14536”總體思路,著力建強志愿服務隊伍,精心設計服務項目,常態化開展志愿活動。縣鄉層面,建立“8+N”功能完備的志愿服務隊伍,村級層面,充分發揮“五老”作用,完善“四會一約”等自治組織,聚焦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推動鄉村移風易俗等扎實開展活動,力求“一個基層黨組織就是一支志愿服務隊伍,一名黨員就是一名志愿服務標兵”,培育文明鄉風。
堅持“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人才缺乏是突出短板,資源不足是關鍵制約,需要把“送文化”與“種文化”結合起來,破解人才、資源瓶頸。一是發揮掛點示范優勢。借力省直宣傳文化系統和各駐點幫扶高校資源優勢,通過對口幫扶、志愿服務、設立聯系點等形式,開展專業人才進基層活動,彌補人才缺口。同時,每年從安化遴選一批鄉土文化人才到長沙等地進行高水平培訓,培養一支帶不走的本土文藝人才隊伍。二是建強鄉村學校支點。深入開展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加快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引導優質項目、工作經費和文化活動向鄉村學校傾斜,開齊開足音體美課程,擴大暑期志愿服務規模,提升師生文體素質,讓學校既是“送文化”重要目的地,又是“種文化”的重要支撐點。三是壯大新鄉賢隊伍。調研發現,鄉村文化振興,基層黨組織是“主心骨”,廣大農民是“主力軍”,新鄉賢是“主先鋒”。哪里有新鄉賢,哪里的文化振興就有新局面。比如,安化縣六中退休教師唐上君23年如一日,為奎溪鎮霧寒村的孩子輔導功課,50多名學子在他輔導下考上了大學,極大改變了該村的文化面貌。要借鑒好的做法,深入開展文明家庭、身邊好人、道德模范等先進典型評選,培養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引導更多安化人士崇德向善,壯大新鄉賢隊伍。用鄉賢聯鄉情,用鄉情聚能量,用文化聚熱量,用活動聚流量,整理和講好村莊的故事,將鄉村文化活化,讓鄉村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聯合調研組。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湘評論》2021年第17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