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李珊珊: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 作者:李珊珊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4-05-24 錄入:朱燁 ]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農業強國之路不僅要實現農業生產總量的大幅增長,更要實現農業發展質量的新飛躍,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目標。邁入新階段,疫情沖擊經濟運行,世界主要經濟體普遍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國際政治形勢復雜多變,“我國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沒有改變,結構性矛盾剛著手解決,總量不足問題又重新凸顯。今后一個時期糧食需求還會持續增加,供求緊平衡將越來越緊。”在這樣的背景下,全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全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邏輯成因

習近平總書記曾旗幟鮮明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使得黨和國家制定任何方針政策都是為了民生福祉的改善。在農業方面,中國主要農產品連續多年的產量、進口、庫存的“三量齊增”,與不斷突顯的物質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的“三本齊升”,構成了農業供給側的基本特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問題不僅嚴重影響到廣大農民的農業增收問題,并關系到全體中國人的糧食安全、多元食物需求等問題,黨和政府必須要高度重視,科學決策,審慎解決。

(一)理論邏輯: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從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出發,深刻揭示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一矛盾運動規律,為我們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提供了科學的指導。生產力是作為人類社會生活和全部歷史的基礎而存在的。伴隨著中國現代化的不斷發展,農業效益遞減與工業效率遞增現象并存,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下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要解決效益偏低和綜合競爭力不強的問題。現在農業要素投入成本高企,雖有國家補貼,但農業生產獲利微薄,以至于越來越多的農民放棄耕作,選擇外出打工。針對這樣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自身優勢,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

(二)歷史邏輯:新中國成立后由“吃不飽”到“吃得飽”,并且“吃得好”的歷史性質變

新中國成立初始,百廢待興,國家制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目標,并將為國家工業化提供積累資金的主要任務賦予了農業和農民。在過去很長時期中,指導農業的基本思想,就是要千方百計地增加主要農產品的供給數量,以致在很多情況下,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往往也就被簡單化為糧、棉、油,特別是糧食增產的目標。”以“包產到戶”為主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功讓我國糧食產量持續高增,緩解了糧食供求關系緊張的矛盾,基本解決了國民溫飽問題。從“吃不飽”到“吃得飽”,這是我國農業改革引起的第一個質變。解決了全國人民“餓肚子”的問題之后,新問題又接踵而至。據《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1981-1983年,“居民的食物消費,已從單純追求吃飽,開始轉向了追求吃好。這就對食物供給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需要充足的糧食供給,而且需要豐富的副食品供給。但這里講的供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還只是一種初級的結構性矛盾,它主要指的是食物的品種結構,尚未更多地涉及品質問題。”“但從1989年開始,我國人民的食物需求,在更高的層次上又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這就是不僅要求食品的品種豐富,而且要求食品的品質優良。這當然也就對農產品的供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這是我國農業改革引起的第二個質變。

(三)實踐邏輯:基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變遷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農業發展也邁入了總體數量相對過剩、品質相對偏低的時代。同時,農產品需求結構的變化表現為:人民對農產品數量的需求相對下降而對農產品質量的需求相對上升,演變出高端需求、中端需求、低端需求三個層次。中國農產品市場呈現出高質農產品供不應求、低質農產品供大于求的場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以破解農業生產結構性矛盾為主線,以適應市場需求為目標,不斷優化品種結構,立足特色優勢優化區域結構,通過適度規模經營優化產業結構。

二、全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要義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農業的主要矛盾一直是在需求側。自1959年開始的全國范圍連續三年自然災害和決策失誤帶來的嚴重后果,糧食生產成為關乎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在黨中央、毛澤東主席“以糧為綱”指示指引下,農業生產以大寨為榜樣,以糧食生產自給自足和向國家交售余糧為主要目標,如何滿足億萬中國人民的基本需求,讓國民不再餓肚子,是那個時期中國農業改革的主要矛盾。然而到了2016年3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第四次全體會議上,總書記在參加湖南團討論時指出:“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完善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總書記的這段話,揭示出了我國農業當前面臨的主要矛盾以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含義:不同農產品面臨著階段性供過于求與供給不足并存的局面,因此不能單純追求農產品產量的增長,也不能只從國內市場供求的視角對現有各類農產品進行生產結構上的調整,而是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入思考如何在總體上提高我國農業的綜合效益和國際競爭力。不僅如此,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

三、全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現路徑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中國農業發展理念和政策的前提,由此保障了國人的吃飯問題,但其結果是農業結構單一,農產品復雜度低。具體來說,中國的農業無論是理念還是實際形態,長期以來都停留在最簡單的“一產”上,農產品停留在初級的糧食產品上。基于此,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因此,我們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大食物觀”精神,拓展傳統食物邊界,提升農產品復雜度,延展農業產業鏈,深化產業融合,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和農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保障有力、結構合理、品質優良、特色鮮明的高質量農產品有效供給,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基于此,未來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關注如下幾點:

(一)轉換思維,拓展“大食物”來源的寬度

充分發揮我國多元結構地理優勢,海陸空天立體全方位覆蓋、立體式拓寬食物耕作空間。一是平面式向立體式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生物技術都是古代中國農民的創造,糧林套種、糧經間作、立體農業等也是古代中國的發明。今天,美國、法國、以色列等國在中國農民立體農業的基礎上延伸思維,利用高科技手段研發出“垂直農場”,又稱農業摩天大樓。一座30層農業摩天大樓可生產100多種農產品供5萬人常年需求。紐約這樣的特大城市只需150座這樣的農業摩天大樓,即可全部解決農產品需求問題。二是陸地化向海洋化發展。中國海岸線綿長,海水資源豐富。海水農業,藍色革命計劃正應運而生。開發海洋牧場,使海洋水產農牧化已初見成效。發展直接用海水澆灌的海水農業,讓陸生植物認祖歸宗,重回大海。建人造綠洲,發展海上糧倉正在試驗。三是地球化向太空化發展。2050年地球人口將達95億,陸海資源都無力承載。開發太空是人類的明智選擇。太空育種,現已有100多種農作物通過太空育種技術處理,產量、質量大增。太空種植,在太空建“漂移農場”正在試驗中。不久的將來,人類又進入新的游牧時代。不過不是騎馬馳騁于草原,而是用傳輸器遨游于太空,把漂移農場的農作物運回地球供人類享用。這種農作物可是高度純凈無污染的產品。

(二)科技助力,延伸“大食物”來源的深度

要通過科技的牽引和支撐作用,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以科技引領實現熱量和蛋白等的多元化。生物芯片植入奶羊,即可產出人們需要的各種含有醫藥成分的羊奶,對癥喝奶等于對癥吃藥,即可醫病。一只這樣的奶羊價值相當于投資一億多美元建造的一個制藥廠。轉基因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農業領域。DNA芯片技術植入人體即可預知人未來患什么病。荷蘭科學家用牛的細胞在試驗室培植牛肉,10個細胞兩個月可培植出5噸牛肉。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鄉村發現》2023年第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メイド | 杨幂在日本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另类精品国产一级欧美 | 日韩V欧美V国产 | 中文乱码在线播放亚洲 | 亚洲国产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