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中,“鄉愁”這一詩化的語言,為各級黨委、政府的文件所引用,充分體現了對人文傳統的尊重,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對人們精神情感生活的尊重。
把保護傳統村落作為“留住鄉愁”的帶領。記住鄉愁,保護傳統的村落是題中之意。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農村是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那么,如何才能夠記住鄉愁呢?“鄉愁”,說到底就是一個文化的元素。既然鄉愁是一個文化元素,那么在美麗鄉村的建設中就需要保證文脈的通暢,而文脈的通暢根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上,尤其是很多傳統村落的保護。應該說散落在各地的傳統村落,它們猶如珍珠一樣,如果能夠串聯起來,那就是一串最好的項鏈。所以,把保護傳統村落作為“留住鄉愁”的帶領,就要突出獨特的村居風貌、文化景觀、傳統的風土人情和田園風光,尊重農耕文明,推進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讓人們感受“鄉風、鄉俗、鄉情、鄉聲、鄉味”,感悟“鄉戀、鄉思、鄉念”。
把保護自然生態作為“留住鄉愁”的要領。美麗鄉村建設,不僅要體現在營造現代之美上,更要體現在發揚自然之美上。所以,把保護自然生態作為“留住鄉愁”的要領,就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尊重這種自然之美;就要突出地域特色,體現差異性和多元化,體現個性之美;就要保護山、水、田、林、園、塘等自然資源,注意保留田園原始風貌,使人們的物質生產與自然協調,生活空間與自然融合,道德素養與自然融洽,行為方式與自然和諧。在具體建設工作中,要堅持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不搞村里的寬馬路、不過多使用水泥鋼筋、不在門前屋后搞過度硬化;要堅持依山就勢、因地制宜,多搞村莊綠化、多用鄉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建筑,保護好村鎮千百年來傳承的自然景觀、生產方式、鄰里關系、民風民俗等“田園牧歌”式的“鄉愁”;要堅持治污“還綠”、治“裸”披綠、封山復綠、依法護綠等興綠行動,讓天更藍,水更碧,村更美,著力打造“村在林中、人在綠中”的宜居利居樂居美麗鄉村。
把弘揚傳統文化作為“留住鄉愁”的統領。美麗鄉村需要有文化作為基礎,并非只是物質條件的改善,而是要對人們心靈造成脫胎換骨的更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見美麗鄉村的建設藍圖中有鄉愁的位置。所以,把弘揚傳統文化作為“留住鄉愁”的統領,就要按照“軟件不軟、硬件過硬”的要求,體現“現代骨、傳統魂、自然衣”,體現留住山水、留住記憶、留住文化和精神的根,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村莊規劃要根據地理位置、自然稟賦、文化特色、民風民俗等特點來編制,彰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多元化的鄉村風格;要注重挖掘、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突出民族文化中最寶貴的遺產,對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村落、民居、古跡祠堂等加以修繕,注意保護鄉村原有的文脈,留住根脈,營造“醉美鄉村”的文化氛圍;要在傳承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延續歷史文脈,留住鄉土文化,營造鄉景、鄉風、鄉情意境,建設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鄉村。
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留住鄉愁”的引領。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為依托,以農村為主體,以鄉村獨特的自然環境、田園風光、生產形態、民俗風情、農耕文化、鄉村聚落等為主要吸引物,滿足旅游者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健身、娛樂、餐飲和購物等目的的一種旅游方式。“記住鄉愁”是鄉村旅游差異化發展的魅力所在,是休閑旅游時代的文化體驗,是中外游客品味旅游的追求。所以,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留住鄉愁”的引領,就要樹立“項目建設堅持規劃第一,規劃工作堅持文化第一,文化挖掘堅持特色第一,特色物化堅持市場第一”的理念,堅持科學統籌、生態為本、文化引領,用景觀的概念建設農村,用旅游的理念經營農業,用人才的觀念培育農民,讓生態文明、文化傳承與鄉村旅游結伴而行,塑造形神皆備的鄉村旅游意象,打造“道法自然”鄉村景觀,亮景點、美鄉村、樂精神、暖民心,使特色旅游村起到“留住鄉愁”的引領作用,增強示范帶動效應。
(作者系中共賓川縣委政研室主任;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3年第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