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是黨中央賦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重大而光榮的戰略任務,是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戰略目標。2024年10月12日至1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城鄉發展一體化智庫主辦的“中國農村發展學學科建設與自主知識體系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全國20多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眾多農村發展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發展學學科體系與自主知識體系展開深入研討和廣泛交流。為引導學術界加強和深化相關研究,本刊特邀部分與會權威專家基于在此次研討會上的發言撰寫文章形成一組筆談,以饗讀者。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要求:“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要求,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增強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性、原創性,加快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中國農村發展學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其自主知識體系,要統籌加強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更好地堅持問題導向和守正創新。
一、問題導向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也是學科發展的動力和學科形成的核心價值所在。中國農村發展學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分支,要能立得住、可持續并贏得廣泛認可,必須直面中國農村發展實踐中的核心問題,形成較為獨特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視角和研究邏輯,科學回答“是什么,為什么、依靠什么”的問題。中國農村發展學應主要研究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走向現代化過程中的農村發展問題,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的發展及相互作用。中國農村發展學要注意基于對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的大量調研和現實考察(例如,各有側重的宏觀觀察、案例研究和數據分析,或全景式觀察、解剖麻雀式分析、顯微鏡式研究的有機結合),發現有較強透視力、前瞻性和創造性的理論觀點、研究方法、研究視角和分析邏輯,揭示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的本質、演變邏輯、運行規律和未來走向,推動中國農村發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豐富多彩的中國農村發展實踐是構建中國農村發展自主知識體系必須珍惜的底蘊和沃土。立足國情農情和發展階段特征,研究中國農村發展的現實問題,回應中國農村發展和走向現代化過程中的實踐需求,助力實現人民特別是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是中國農村發展學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推進中國農村發展學知識創新、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歸根結底要為解決中國農村發展問題服務。
中國農村發展學也要注意基于對中國農村發展歷史和階段轉變的回顧、對不同階段發展狀況和發展需求的比較、對城鄉關系演變的分析,客觀評價中國農村發展的成就與問題,揭示中國農村發展的規律與演變邏輯,以推動中國農村高質量發展,促進發展成果的社會共享。回溯過去有利于更好地面向未來、引領時代。因此,中國農村發展學研究必須將中國農村發展史甚至相關學術史研究放在重要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揭示中國農村發展過程中制度創新、政策創新的來龍去脈和演變邏輯,更好地把握當前中國農村發展所處的歷史坐標和未來走向,也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國農村發展學科傳承的脈絡。何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發展的過程,也是中國農村經濟結構、發展方式轉型和中國經濟體制轉型交織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城鄉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的轉型、城鄉經濟體制轉型呈現復雜的互動關系。因此,應注意用轉型發展視角、制度經濟學和歷史學相結合的眼光觀察中國農村發展,構建中國農村發展學自主知識體系,以彰顯其傳承性和民族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但客觀地說,當前,在中國農村發展學及相關學科中,用模型導向代替問題導向、用數量分析代替經濟社會關系分析的現象還是比較嚴重的。舉例來說,研究農村產業發展,有的不去考察其鮮活的發展實踐、演變邏輯和發展趨勢,有的不去調研其現實困難、問題和利益相關者行為,而是將其簡單化為一個量化指標,用官方統計數據、其他團隊的調研數據去“跑回歸”,就得出所謂的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類似研究在近年許多課題申報書甚至公開發表的論文中并不鮮見,甚至有人“好心”建議他人這樣做“出成果最快”,不必傻乎乎地去做調研。有些研究者在高水平刊物發表了不少文章,但在討論中國農村發展政策時基本“無話可說”。這些情況很難不讓人相信中國農村發展學研究的改進空間很大。畢竟,中國農村發展學應該是經世致用之學。當然,筆者在此無意否認經濟計量學模型和數量分析方法的重要性,無意否認中國農村發展學研究者應該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分工,不反對利用他人的調研數據甚至二手資料去做研究。而且,筆者始終認為,任何嚴謹的研究方法都是值得尊重的,不同學者可以各有其比較優勢。在此,筆者只是強調中國農村發展學研究首先應該根植于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實踐,重視影響中國農村發展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生態因素及相互間的關系,而不能脫離真問題,甚至將問題偽化,去做那些實際上脫離真問題的偽“研究”。
當前,中國農村經濟社會加速轉型,發展環境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因此,中國農村發展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更要注意聚焦真問題、關注本原型問題,甚至需要關注哪些不是學科真問題。“貪多嚼不爛”“種了別人地,很可能荒廢自己田”,很可能因此丟失學科核心價值。例如,美國、澳大利亞的農村發展問題,不是中國農村發展學需要關注的真問題,但美國、澳大利亞農村發展過程有哪些經驗教訓值得中國借鑒,這是中國農村發展學可以關注的真問題。又如,單純的中國糧食安全問題,是中國農業經濟學的研究任務,并不是中國農村發展學的研究任務;而糧食安全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卻是中國農村發展學不容回避的課題。
二、守正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這句話對于構建中國農村發展學自主知識體系同樣富有指導意義。當前的中國農村發展學研究雖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其未來發展仍必須基于其現有基礎和歷史遺產,尊重其長期的歷史積淀,不宜采取簡單否定的態度。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城鄉經濟社會結構加速轉型,導致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在條件都在不斷發生變化,中國農村發展學研究需要堅持守正創新。
近年來,數字技術深入發展,深刻改變著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和研究范式,導致創新甚至部分重塑中國農村發展學研究范式的重要性迅速凸顯。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構建中國農村發展學自主知識體系不需要堅持守正創新。因為中國農村發展學自主知識體系首先是一種知識有序組合的整體,而一條陳述能被稱得上是知識,必須滿足被驗證過、正確、被人們相信這三個條件(郁建興和黃飚,2023)。雖然數字技術對中國農村發展乃至中國農村發展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影響日益廣泛且深刻,但這種影響仍處于動態變化中并充滿不確定性;在當前乃至可以預期的將來,這種影響即便具有局部顛覆性特點,也很難斷言其具有全局性、整體性的顛覆性影響,更不具備知識必須滿足的前述三個條件。近年來,有些學者積極探索機器學習方法在農村發展研究中的應用,這種努力值得肯定。但是,如果不注意分析影響中國農村發展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生態因素及相互間的關系,只是簡單地將相關研究任務交給“機器學習”完成,這種“重機器不重人”的研究的質量如何就很難說了。就總體而言,對機器學習方法的應用應該秉持開放、謹慎態度,將其置于邊際創新而非主流創新的地位是合適的。何況,數據質量和可用性、機器學習模型的復雜性和可解釋性、潛在的數據資源壁壘和研究的可復制性,類似問題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應用機器學習方法的局限性。至少從目前來看,機器學習方法還難言成熟。要反對“炫技主義”,警惕盲目迷信機器學習甚至濫用該方法導致損害中國農村發展學的自主性和可持續性。
堅持守正創新,要求中國農村發展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需更加重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的“三位一體”,協同推進其體系化研究、學理化闡釋、學術化表達和大眾化傳播。從正常理解看,農村發展學科的范圍遠大于農林經濟管理學科。但是,在現行《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農林經濟管理是管理學的一級學科,農村發展是其下所包括的6個主要二級學科之一。換句話說,農村發展僅作為二級學科,與農業經濟與管理等二級學科平行。這種狀況欠合理,只能是權宜之計。無論從內涵、外延看,中國農村發展學應該成為與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平行的學科。加強中國農村發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需更加重視思想、范式、模式和研究視角創新,始終堅持思想重于技術、方法要為發現和解決問題服務。
中國農村發展學要堅持守正創新,需要從尊重概念規范和學術話語的一致性做起。以糧食安全問題為例,其他國家沒有與中國“糧食”概念內涵一致的術語,國際可比的概念是谷物。在中國,糧食按作物品種包括谷物、豆類和薯類。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所稱“food security”準確譯法是“食物安全”,其中,食物的范圍遠大于中國“糧食”的范疇。還有學者在研究糧食安全時,把“糧食”概念拓展到大食物觀意義上的“食物”概念。概念是思維的細胞,也是學術對話的基礎。基本概念更是學科大廈之根基。概念的不一致,將使學術討論和學術對話失去共同基礎,進而導致“各說各話”問題。研究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可以參照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關于食物安全的理念,秉持大食物觀視野,但不宜將糧食安全與食物安全、將“糧食”與大食物觀中的“食物”等同。大食物觀實際上要求在糧食之外拓展解決食物安全的路徑。
堅持守正創新,還需要注意根據問題導向完善研究方法。近年來,許多研究者重視農戶問卷調查及其數據分析,為此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其敬業精神值得欽佩。但許多問題需要注意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反應,單從農戶視角未必能形成全面準確的判斷。例如,關于農業綠色轉型問題,除農戶外,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甚至地方政府都是重要的利益相關者。農業綠色轉型的進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不同利益相關者行為的互動及整合協調,僅開展農戶問卷調查是不夠的。堅持問題導向和守正創新,需要基于問題導向,重視對不同利益相關者視角的綜合研究。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二級研究員、中國農村學會副會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經濟》2024年第1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