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與鄉村全面振興(筆談)
編者按:??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新型的生產關系和生產模式,?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強調知識、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在生產活動中的核心作用,因而突破了傳統的增長方式,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新動能和新路徑?。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振興不僅關系到農業農村現代化,更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因此,新質生產力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成為鄉村振興領域的前沿課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需聚焦城鄉發展差距問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鄉村經濟與社會的全面振興,以新質生產力來引領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就成為必然要求。為了深入探討新質生產力與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聯系,以及如何更好地發揮新質生產力對鄉村全面振興的推動作用,本輯邀請六位學者進行深入探討,全面挖掘新質生產力理論對推進鄉村振興的應用價值,助力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加快推進。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為建設農業強國提供了新的動能。農業強國建設的基本要求,無論是共同特征、一般規律,還是中國特色,或者是具有競爭力的農業產業鏈,最后的落腳點都是TFP(全要素生產率)。新質生產力無論是先進性、相對性、動態性,抑或是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落腳點也在這個方面。農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問題,一個是內部需求的問題,產業本身的發展,無論是糧食安全,還是農業的原始創新等,需要持續的科技創新;一個是國際競爭力的問題,外部面臨百年大變局的環境,尤其是新一輪以BT與IT為代表的科技革命、數字農業、生物育種、綠色技術等發展迅速,國家間競爭激烈。
一、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雙重屬性
農業科技創新不等于新質生產力,但科技創新毫無疑問是新質生產力非常重要的內容。從屬性角度來看,農業科技具有典型的公共性、基礎性和社會性特點,以及農業生產的長周期、自然屬性與生命屬性等特點,決定了農業新質生產力不僅具有新質生產力的共性,也有農業領域的特性。一般的屬性主要有高度科技化、高度數字化、高度產業化,在農業領域也會顯現其具體的表現形式。但特殊屬性是什么?特殊屬性就是它的高度公共性,農業新質生產力是包含了全新質態要素的生產力,代表著農業生產力水平的躍遷以科技創新帶動農業生產效率與產量的提高,從而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還有助于實現共同富裕,也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農業新質生產力具有“四新兩質”的特征,“四新”指的是技術應用新、產業業態新、發展模式新、價值創造新。“兩質”指的是生產力的質態新和質效新。從質態來看,農業新質生產力以數據作為新質生產要素,改變了傳統生產要素的質態,且新質生產力是綠色生產力,綠色發展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是傳統農業質態的改變。從質效來看,農業新質生產力一方面是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問題,另一方面是綠色低碳的促進效應問題。通過“四新兩質”來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需要加快農業技術的革命性突破,這里面有技術進步的問題,還有實現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的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問題。
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三重邏輯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邏輯。馬克思、恩格斯講唯物主義的生產力理論體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問題,往下推動就是形成了系統的生產力理論,區分了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兩個層面,每個階段都有它的矛盾,這些矛盾以不同的形式體現。農業新質生產力是繼土地生產力、勞動生產力、社會生產力和自然生產力之后的又一種生產力的樣態,順應生產力理論的農業領域的客觀規律,也是對傳統農業生產領域“三要素”生產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的一種革新。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歷史邏輯。總體來看,我國建國以來農業生產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政府主導背景下的恢復生產階段(1949年-1978年),這個階段聚焦的是基礎設施的建設,農業機械化和農村勞動力組織改造同步進行。二是農業生產力快速發展的階段(1979年-2016年),這個階段主要是生產關系變革與技術引進促進農業生產力快速發展和生產關系縱深與科技創新能力躍升。三是農業生產力向創新驅動轉型階段(2017到-2022年),是農業體制機制改革縱深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不斷普及,成為農業生產力提高的直接驅動力。四是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階段(2023年至今),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成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現實邏輯。一是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現實需求。二是應對農村結構快速轉變的現實需求。三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現實需求。第二個百年目標,農業強國也是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其形成與農業強國建設的互動關系,主要從作用機理和實踐應用兩個方面分析。
作用機理方面,農業新勞動者、農業新勞動工具、農業新勞動對象,核心是要以新提質、以質促新,最后以TFP大幅度提升為核心標準,擺脫傳統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路徑。以新提質主要通過創新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創新優勢,優化農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向農業新技術、農業新業態、農業新模式要“動能”。以質促新就是通過農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新技術和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加快向農業領域滲透,將農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相融相長、耦合共生,以充分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
實踐應用方面,涉及農業領域的新質生產力最直接的就是農業生物技術,是為農業量身定制的,其他的技術應該都是在農業產業當中的一個應用場景,是一種滲透。此外,育種技術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的應用,是加快破解種子“卡脖子”技術,依托種業科技創新實現種業振興的關鍵,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實踐應用場景。合成生物技術依托顛覆性技術有望突破傳統農業的資源剛性約束,為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抗逆化及未來食品等世界性農業生產難題提供革命性解決方案。數字技術在農業中應用廣泛,以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加速向農業滲透所形成的智慧農業;以加密算法、數據真實、信息共享為主要特征的區塊鏈技術在改善農業中的產品溯源和優化農業產業體系具有重要作用。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進農機裝備技術提檔升級,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應用場景之一。這些都是我國需要關注的新質生產力發展重點。
三、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制約因素
阻礙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自主創新供給不足,這是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關鍵制約因素。二是農業科技投入“邊緣化”的趨勢比較明顯,這對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了源頭制約。三是涉農企業尚不能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這是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市場制約。四是農業產業韌性不足,這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產業制約。
總體來講,關鍵制約還是硬核技術的問題。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是農業科技創新的特點,決定了需要政府的投入支持,但現在整個投入處于邊緣化局面,涉農企業又沒有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
四、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實現路徑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強國建設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處理好全面發展與國情的關系,要根據我國獨特的國情因地制宜發展。二是處理好新舊動能轉換的關系,不要以為舊動能就是無用的動能,不能一味地去舊揚新。三是把握好農業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系相適應相匹配的關系,比如說技術創新一定要與農業農村的改革相匹配。
實現路徑有四個方面:一是運用好中國特色創新理論,做好頂層設計,中央科技委要整體部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發展,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同時,關鍵還要往下落地。二是整體謀劃好系統創新,用好多方力量,促進政府與市場、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協同發展。三是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互促互融,政府做好穩定性和競爭性相適應的技術研究的投入體系,強化涉農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最后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四是堅持守正創新,獨立自主,聚焦關鍵領域,實現關鍵核心卡脖子技術的突破,明確發展的優先序、聚焦要素配置,通過降低科技創新的要素錯配程度,提升核心產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
五、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政策建議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強國建設。一要發揮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建設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無論是科技體制改革,還是種源的問題,均需解決創新主體協同的問題。二要有序實施“數據要素×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三要聚焦重點領域加快研發攻關,前瞻性布局未來產業在農業中應用,搶占制高點;利用好新型舉國體制,系統謀劃和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更重要的是怎么樣支持農業領域的頭部企業,做好應用場景項目牽引。四要加強管理和制度層面創新,推動農業綠色轉型發展,很重要的是農業補貼的政策要向綠色生產轉型。雖然我們在推進農村的生態保護,但效率提升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五要加大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力度,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夯實人才基礎,人才不足是我國的短板弱項,要從國家層面推動教育人才一體化部署,在農業領域圍繞新質生產力的創新發展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同時要充分發揮產業技術體系、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人才發掘效應,解決好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讓技術需求者將好技術應用到產業實踐當中。
作者單位:毛世平,中國農村發展學會、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來源:《鄉村治理評論》2024年第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