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高橋街道原屬于城郊結合部,聚集著多個市場,吸引著各地的外來人口。在這里的怡園社區,31歲的社區主任李小華跟居民們像親人一樣熟悉。哪家需要找工作,孩子到了上學年齡,她都了如指掌。
十年前的李小華,也曾是進城農民中的一員。李小華的職業“變形”,從一個側面體現了長沙對進城農民工的包容度和吸引力。
長期以來,戶籍是阻礙中國農民進城的最大“藩籬”。長沙市公安局人口與出入境管理支隊支隊長劉輝介紹,長沙市已全面推進一元化戶籍制度改革,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外來務工人員,凡在內城區有合法穩定職業并有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滿一年,或在長沙縣、望城區、瀏陽市、寧鄉縣有合法穩定職業并有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的人員,均可以在當地落戶。
長沙市還專門規定,農民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享受和城鎮居民同等權益。實施一元化戶口登記后,農民進城鎮落戶的,保留其原有“三權”(土地和山林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不變。
落戶門檻被打破,長沙對外來人口的吸附能力顯著增強。目前,150萬進城務工農民成為長沙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新生力量。
“只要外來人員不挑不揀,保證給他們都找到合適的工作。”怡園社區“他鄉美”俱樂部負責人游端霞說,該社區人口倒掛現象嚴重,外地人口是常住人口的數倍,就業困難,容易形成不穩定因素。2008年,怡園社區發起成立了旨在幫扶進城農民的“他鄉美”,爭取各種資源為進城農民開展生活、生產技能培訓,幫助他們走上工作崗位。
“有的人甚至連液化氣都不會用,我們就從最基礎的知識開始培訓。”怡園社區成為湖南省首個“充分就業”社區。
十年前,李小華跟隨家人從湖北農村到長沙打工,最初在一家證券公司做職員,經歷了異鄉人漂泊的艱辛。2009年,她通過“他鄉美”俱樂部考入社區工作,從一名普通工作人員逐漸成長為社區主任,成了真正的長沙人。
農民進城后,隨之而來的就是子女的上學問題。據統計,2015年長沙市城區共有義務教育階段農民工子女中小學生10萬人,比2005年增加20.2%。
長沙市教育局副局長繆雅琴介紹,市教育局聯合各縣市區制訂《長沙市城區2015年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入學指南》,為農民工子女入學建立綠色通道,簡化程序方便入學。同時,通過政府投資、開發配套、社會支持等形式,改建、擴建和新建了一批學校,新增大批優質學位,保障了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子女100%在公辦中小學就讀。
李小華所在的雨花區解決了長沙全市三分之一外來人口子女入學問題。當地教育部門的實踐是,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不設門檻,留夠座位,與轄區內居民子女享受同一免費政策、同一編班原則、同一教育資源、同一評價標準、同一升學標準。另外,雨花區還編輯出版了全國首本農民工子弟專用教材《同在藍天下》,涵蓋日常生活、安全自護、文明交際、自理自律等內容。
在長沙,進城務工和進城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均可參加長沙市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基本是“零門檻”。雨花區人社局局長羅玲說,失地農民普遍不愿交社保,更想拿到實實在在的錢,特別是一些年輕人只圖眼前享受,容易把征地款揮霍掉,淪為“城市貧民”。社保局工作人員就在拆遷拆違一線開展社保培訓,宣傳社保政策,“在一些失地農民到齡享受實打實的養老金好處后,失地農民參保意識顯著增強。”
在雨花區人社局一樓辦事大廳的角落,有一個“春風驛站”書吧。這個由社會公益募捐的書吧對前來找工作的群眾免費開放。2月16日,春節假期剛過,“春風驛站”書吧就舉辦了“說話的藝術”主題文化沙龍,邀請大學教授為進城務工者傳授與人溝通的技能技巧。從懷化鄉下趕來長沙參加就業援助月專場招聘的老王說,到這里找工作沒有異鄉人的感覺。
長沙城市社區對外來人員的管理,最初停留在社會治安和計劃生育層面,近年來開始轉變為用行動尊重農民工的城市主體地位,幫助他們參與社區管理,融入城市生活。
一份對900名長沙進城務工人員的調查顯示:47.3%的調查對象來長沙務工時間在5年以上,25.4%的為2~5年,他們看重長沙的工作機會和長遠發展;七成進入長沙的務工人員與以往比較月增收過千,有28.2%的人在長沙購置了房屋,46.7%的人打算在長沙購房,85.9%的人表示愿意融入長沙的生活。
每天,李小華都在社區為“新市民”找工作、找學校、找醫院,幫助他們及子女更好地生活下去、融入進來。她認同這個觀點,相對農民進城,如何讓他們融入城市社會,是一個長遠的任務,是一項系統性課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瞭望》新聞周刊第9期)2016年2月2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