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中共湘潭縣委:關于“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的探索與實踐

[ 作者:中共湘潭縣委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2-19 錄入:實習編輯 ]


湘潭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縣域總面積2134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321個行政村,人口98.5萬,其中農業人口60余萬人,農村困難家庭及人口3.4萬人;城鎮人口30余萬人,城鎮困難家庭及人口0.6萬人。近兩年來,湘潭縣立足產業基礎,借鑒資興“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先進經驗,大力開展城鄉就業困難家庭人員培訓就業創業工作,累計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22599人,新增就業10276人,帶動31000多名職工、農民工家庭增收致富,全縣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4.2萬下降到2016年的2.8萬余人,促進了大多數困難群眾“就地培訓、就近就業”,加快了全縣產業轉型、精準脫貧和全面小康建設進程,獲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工作中,我們著力從三個方面將“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抓出聲勢、抓出特色、抓出實效:

一、納入全縣大局,集中力量抓出聲勢

“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是一項系統的民生工程,必須聚合全縣之力共同推進。湘潭縣堅持把培養工程納入全縣發展大局,遵循“政府主導、政策支持、精準培訓、促進就業”的思路,堅持高位推動、部門聯動、校企互動,形成了全縣上下齊心協力、合力共為的良好氛圍。

1、高位推動,保障培訓實效。全省“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現場會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將培養工程納入縣委重要決策部署,成立以縣委書記、縣長為雙組長的領導小組,并定期聽取匯報、研究工作、解決問題。全縣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產業工人培養工作,實行“一把手”負責制,把產業工人培養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縣與鄉鎮、縣直部門,鄉鎮與村(社區),村(社區)與組層層簽訂分解,確保了責任落實到崗到人。同時加大經費投入,設立專項培訓資金,確保了工作順利開展。

2、部門聯動,形成強大合力。赴資興學習考察后,明確由縣總工會牽頭,人社、殘聯、農業、團委、婦聯、商務糧食等單位為成員單位,配優配強人員力量,并聘請2名職業化工會工作者專門從事此項工作。結合湘潭縣實際,制定《“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實施方案》,劃分責任分解表,明確縣直相關部門、各單位股室部門職責,確保了責任層層落實。充分整合部門資源,由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統一組織協調、統一培訓基地、統一培訓計劃、統一資金管理、統一考核考評,并加強與人社、農業、教育等部門的協調聯動,形成了強大合力。

3、校企互動,實現合作共贏。有效整合市、縣培訓學校資源,聯合有培訓需求的企業,搭建校企合作組織平臺,有計劃、有針對性、全方位地開展培訓,實現合作雙贏、資源共享。比如,整合縣職業技術學校、縣科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培訓資源,成立縣職工教育培訓中心,與湘潭市電機車有限公司、湖南傲派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合作,組織有意愿的職工開展電工、焊工等技能培訓。充分發揮各類社會培訓機構、行業協會和企業培訓組織的作用,推動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參與職工技能培訓。比如,聯合天英培訓學校開展餐飲服務、花卉園藝技能培訓,提高參訓學員技能操作水平。

二、打造“青山模式”,創新思路抓出特色

2014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實施“強工壯縣”戰略,提出“一區帶多園”發展路徑,以天易示范區為龍頭,先后成立青山皮鞋工業園、楊河工業園、茶恩竹木工業園等鄉鎮工業園區。為精準實施“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我們以青山皮鞋工業園區為試點和示范,全面推進技能培訓和就業工作,初步走出了一條符合鄉鎮園區實際的“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道路。

1、成立培訓學校,從“上門求學”向“送學上門”轉變。青山皮鞋工業園聚集了30多家制鞋企業,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但其地理位置偏遠,交通狀況落后,人才、技術瓶頸突出,培訓需求很大。與之相對的是,受時間、財力、交通等因素制約,園區企業和職工主動尋求或參與培訓的卻極少。為此,縣總工會籌集資金50余萬元,在皮鞋工業園成立專門的青山皮鞋工業園職工培訓學校,以方便園區職工就地就近參加培訓。同時,對接受培訓的園區職工,實行學費、報名費、資料費、辦證費、食宿費全免的政策,園區企業和職工100%受益。同時,在園區成立就業實習基地,建立起培訓學校與企業之間密切銜接和穩定的學生頂崗實習平臺,學員在“全真實踐環境”中提高了實踐動手能力。

2、豐富培訓項目,從“填鴨式”培訓向“訂單式”培訓轉變。企業不同程度出現的“用工荒”實際上并非“數量荒”,而是“結構荒”“技工荒”。以實用性為導向,開展送培訓進企業“百千萬”三年行動,培訓前由培訓機構與園區企業“一對一”無縫對接,對企業培訓需求進行摸底調查,然后根據企業和職工的需求制定培訓方案,實現了由以往培訓機構“開菜單”變為園區和企業職工自己“點餐”,極大地提升了培訓的實用性。先后舉辦4期專題培訓班,為工業園234名企業管理人員和485名職工提供了送訓到崗服務。舉辦企業培訓會、職工素質教育培訓班、技能提升培訓班56場,男女皮鞋款式開發、縫幫、鏟皮、卷邊等工種被列入培訓班課程,2520名職工通過培訓技能得到再提升。

3、創新培訓方式,從“傳統單一”向“現代多元”轉變。一是訓賽結合、以賽促訓。每年組織開展全縣職工職業技能競賽活動,通過競賽將企業高級技師和技術能手等納入導師人才庫,已累計選樹“蓮鄉工匠”5人、“首席技師”15人。賽前邀請技能大師為選手進行培訓,賽后組織“首席技師”開展“名師帶徒”“傳幫帶”等活動,通過訓賽結合、以賽促訓,全縣共有324人被認定為初級技工,有122人由初級技工提升為中級技工、高級技工。二是緊跟時代,開展電商培訓。為促進農副產品和手工藝品銷售的轉型升級,跨區域舉辦電商培訓班5期,邀請專業培訓師圍繞淘寶網店、微商運營和推廣等內容進行培訓,幫助257名農村青壯年貧困人口開展電商創業和就業。三是堅持“請進來”和“送出去”相結合。根據園區企業的培訓需求,邀請國家、省級技能大師、管理專家、心理咨詢師到園區授課,目前已開班6期,培訓學員1200多名。選送了819名有一定技能基礎的職工到廣州、溫州、昆明、寧鄉等地,考察學習先進經驗和技術,職工技能水平和園區產品競爭力顯著提高。與此同時,以“青山模式”探索實踐的經驗為基礎和示范,逐步向全縣其它“一區多園”、城鎮困難職工、改制企業下崗職工等進行輻射、推廣和覆蓋。目前,累計組織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創業培訓、困難對象再就業培訓班8期,為本地園區企業對口輸送產業工人424人、自主創業人員289人。

三、助推精準脫貧,因地制宜抓出實效

堅持把“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納入全縣精準扶貧工作體系,按照“一主線、兩重點、三依托”的思路,推進困難群眾技能培訓工作,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一主線”,即始終把“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作為一條主線、一個原則、一種導向,貫穿于“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全過程。“兩重點”,即突出兩大重點服務對象:一是28個省定貧困村及全縣4795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二是譚家山礦區周邊“失地農民”。我縣譚家山鎮是一個資源型鄉鎮,煤礦關停退出后,正在實施沉陷區治理。目前礦區周邊5個村2000余名村民,原一直依靠煤礦間接帶來的附屬產業維持生活,而現在土地無法耕作,生活來源也被截斷,極易成為一個新的返貧群體。為此,我們把這批半工半農的“失地農民”作為“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的重點服務對象。“三依托”:一是依托特色產業。我縣特色產業優勢明顯,湘蓮、皮鞋、檳榔等行業產業經營散戶多,勞動力需求旺盛。為此,將產業發展與技能培訓相結合,針對貧困戶技能不夠、出門不便、費用難以承擔等困難,與34家關聯企業聯手開展訂單、定崗、定向培訓,先后組織檳榔制作、湘蓮加工、皮鞋制作系列培訓24期,并將培訓課程送到村組,幫助1632名貧困勞動力通過就近培訓實現就地就業,人均年增收1.5萬元以上。二是依托新型主體。充分利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村經濟中的生機活力,將各類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作為“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的主陣地。同時,注意有目的的整合培訓對象。對人員集中的鄉鎮、村組就地培訓,對人員相對比較分散的鄉鎮、村組分區域集中培訓。先后舉辦油茶豐產、蔬菜栽培、水產養殖、生豬養殖、養雞等290期培訓班,帶動了14771個職工、農民工家庭脫貧增收致富。指導全縣43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聯結7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800余戶貧困戶脫貧致富。目前135家縣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和培養貧困戶1500余戶,帶動每戶年均增收3500元以上。三是依托當地資源。有重點地選擇資源基礎較好的行政村,統籌整合人社、農業、林業、畜牧、職校等部門的培訓項目和資金,依托村上資源優勢進行支持和培訓,促使每個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貧困職工、農民工掌握1-2門實用技術。利用縣內豐富的山坡地資源,有計劃的引入養羊、養牛、養雞培訓項目。做大石鼓、易俗河、花石生態旅游,有針對性的將導游、蔬菜栽培、特色種養殖、酒店餐飲服務等技能培訓課程送到鄉鎮、村,有效帶動400余戶貧困戶增收脫貧。發展傳統手工藝產品,開展油紙傘、湘蓮粗加工培訓班4期,鼓勵和支持240余戶貧困戶增收脫貧。

自“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實施以來,我縣落實上級要求,結合本地實際,邊學習、邊實踐,邊思考、邊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收獲了一些啟示。我們深切體會到,要真正把“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抓出成效、取得實效:

必須切實做到“上下一條心、擰成一股繩”。縣委縣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統一思想,把“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作為加快脫貧攻堅步伐、補齊全面小康短板、主動應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抓手,聚各級之力,集各方之智,實施大投入,營造大氛圍,為工程推進提供了堅強保障。實踐證明:眾人齊心,其利斷金;只要堅定決心,上下同心,集中力量,就一定能夠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

必須主動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工程實施以來,針對企業職工有意愿、缺時間,剩余勞力有基礎、缺思路,貧困群眾有時間、但路太遠等種種條件的制約,我們主動把學校辦到園區、教室搬到田埂、課程開到車間,把技能培訓免費送到群眾家門口,“零距離”滿足群眾需求,得到了群眾一致認可。實踐證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不是辦“高等學府”,不能搞“等客上門”,而要真正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把距離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步路”打通。

必須真正堅持“一把鑰匙配一把鎖”。群眾需求在哪里,培訓跟進到哪里;群眾需求是什么,就必須要培訓什么。工程推進中,我們始終把“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始終,突出園區職工、貧困群眾、“失地農民”等不同群體,采取訓賽結合、名師帶徒等多種形式,推出電商培訓、育嬰師培訓、畜禽養殖、農家樂等特色項目,切實提高了技能培訓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實效性。實踐證明,只有堅持“一把鑰匙配一把鎖”,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實事求是、力求實效,才能充分滿足了不同層次的需求,才能真正讓職工群眾實現由“要我學”向“我想學”、“我要學”轉變,才能真正實現“培養一人、就業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標。

作者地址:湘潭縣大鵬路縣政府大院四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 真实国产乱子伦激情对白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色区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酒后影院 | 激情综合五月天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