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志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戰略構想

[ 作者:王志國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3-17 錄入:王惠敏 ]

今天是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我們不談別的,就“農產品質量安全”這個問題,跟大家嘮一嘮。

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生鮮農產品的產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全社會對農產品的安全和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使人們從各個角度去審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保障問題,冷鏈物流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而目前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組織化程度低,嚴重影響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因此,發展適合我國社會經濟特點的冷鏈物流共同配送體系,是推進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轉型升級的優先選擇。

1、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聯合社,建立產地農產品共同配送體系

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產地生鮮農產品共同配送中心是現階段有效解決產地冷鏈物流組織化程度低的有效手段,能徹底改變農戶自營物流落后、分散、規模小的弊端。農民專業合作社可充分發揮現有的信息優勢與管理優勢,引導眾多中小農戶共同投資購建冷庫、冷藏運輸車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實現生鮮農產品產后集中存儲、統一包裝、共同配送,解決農產品冷鏈物流“最初一公里”瓶頸。這樣不僅有助于提升生鮮農產品儲運的規模,減少單位物資冷鏈物流成本,還可調節農產品產后集中上市規模,緩解生鮮農產品供需矛盾。農村生鮮農產品共同配送體系的發展,也將助推“農超”對接、農產品電商等新型流通業態的大力發展。此外,對目前暫時沒有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戶,以冷鏈物流服務為載體,把廣大分散的中小農戶組織起來,建立農產品冷鏈物流專業合作社,切實解決產地冷鏈物流困局。

考慮到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并不太大,生產品種較為單一,成熟期相似,并不能充分發揮農產品共同配送的效能,應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起來,以冷鏈物流服務為載體、以地域為紐帶,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聯合社,進一步提高農村合作經濟的組織化程度。充分利用不同農產品成熟期的差異,實現農產品分期分批入庫冷藏,最大程度地提升冷庫、冷藏車等物流設施設備的利用率,降低單位冷鏈物流成本。通過建立產地共同配送體系,實現生鮮農產品跨季節均衡銷售,實行“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增強農戶在農產品產業鏈中的定價權,破解目前農產品產業鏈“兩頭叫,中間笑”的利益分配格局。此外,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聯合社享有政府惠農政策的特殊便利,在共同投資購建冷庫、冷藏運輸車等物流設備設施時可申領相關財政補貼,從而助推產地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盡快完善。

2、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構建銷地冷鏈物流共同配送聯盟

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一般以交易為中心,參與主體眾多,物流功能簡單、薄弱,尤其在冷鏈物流方面的投入存在明顯不足。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一般都有冷庫,但多采用租賃的形式分割后出租給駐地批發商,中小型批發市場由于資金實力不足,一般由駐地批發商自營小型冷庫為主。由于農產品冷鏈物流規模小、分散化經營,冷庫等物流設施設備利用率并不高,冷鏈物流運營成本偏高。農產品批發市場配送環節一般由下級批發商或農貿市場經銷商組織貨源,然后自行處理后續的物流作業環節,導致農產品批發市場周邊交通異常擁堵、環境混亂,尤其是早高峰時段。目前,農產品批發市場內部有些農產品批發商逐步轉為配送商,按照客戶訂單組織貨源,并負責后續的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作業。

依托農產品批發環節的優勢地位,農產品批發市場可充分利用掌握市場供需信息與自營冷庫的優勢,以農產品共同配送作為切入點,進一步拓展其業務范圍與功能。圍繞農產品配送的共同化,整合農批市場經營主體以及周邊物流企業等多方冷鏈物流資源,將眾多規模小、分散的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集中起來,以共同投資入股的形式組建農產品共同配送聯盟,建立統一的銷地共同配送中心。這樣不僅可以為駐地批發商提供綜合性、一體化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而且有利于全面推進從農批市場向農貿市場、超市、學校、餐飲企業等零售終端環節進行小批量、多品種、多頻率的共同配送,緩解生鮮農產品配送“最后一公里”物流頑疾。農批市場冷鏈物流共同配送體系的建立,將全面推進傳統農批市場從單一的批發交易轉型升級為集農產品交易與展示、冷庫集中存儲、統一配送為一體的農產品物流綜合園,同時也有助于農產品批發商、零售商從繁瑣的自營物流業務中解脫出來,努力增強其核心業務的競爭力。

3、構建共同配送物流信息平臺,推進“一站式”冷鏈配送網絡形成

由于生鮮農產品的易腐易損、不耐貯存、地區性等特性,生鮮農產品配送作為聯接生產和分銷的重要環節,物流服務的時效性和保鮮性益發突顯實際價值。隨著物聯網技術在物流行業的逐步推廣和應用,通過信息實時共享引導節點企業物流活動的無縫銜接,實現生鮮農產品配送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漸成可能。結合物聯網技術特點,農產品冷鏈物流共同配送信息平臺的構建應主要包括三大功能:數據采集、數據傳輸和配送管理。數據采集主要通過射頻識別技術(RFID)、GPS/GIS、條碼技術等物聯網技術自動獲取生鮮貨物狀態、車輛位置以及冷凍冷藏溫度、濕度等相關配送信息;數據傳輸主要借助無線或有線網絡將有關信息實時傳送到共同配送平臺;配送管理主要實現冷庫、冷藏車輛等冷鏈物流資源和客戶需求的對接、大數據分析、分撥調配、路徑優化、過程追溯、可視化監控等。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將為農產品物流配送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撐。

此外,農產品流通從“菜園子到菜籃子”全過程涉及物流主體眾多、環節繁雜,需經多次中轉配送才能完成,考慮到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在一定時期內還難以大規模提供全程性、綜合性的冷鏈物流服務。因此,在發展生鮮農產品共同配送的基礎上,還應依托冷鏈物流共同配送信息平臺,利用信息共享的實時性和物流操作的可視性,大力推進“一站式”冷鏈配送網絡的建設,實現生鮮農產品物流在共同配送聯盟節點企業間的標準化操作、快速流轉與無縫銜接。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可通過事先制定明確的物流配送協議,有效監控生鮮農產品冷鏈配送全程操作的規范性和溫度控制情況,杜絕為節省成本而故意不制冷等違規行為,切實保證生鮮農產品品質。

4、依托供銷社“三農”服務優勢,促進農村金融與冷鏈物流協同發展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投資大、資金回收時間長、風險高,除了依托政府給予的必要財政支持外,亟需農村金融市場的多元化、多角度的大力支持與推動,但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緩慢,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滯后,農村信貸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等現實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村金融對農產品物流業發展的支持。究其根源,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不僅缺少中小商業銀行對農業信貸的大力支持,也缺乏合作金融機構來組織普惠金融,而且原本定位為農村合作金融的農信社系統,已經或即將轉軌為商業性金融機構。國內外農村金融發展經驗表明,無論是歐美金融體系發達國家,還是與我國同處國際合作社聯盟的日、韓、印度等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農村合作金融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與商業金融、政策金融共同構成了農村金融體系。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5年出臺了《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賦予供銷合作社系統發展農村合作經濟權能。農村合作金融作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核心,抓住了農村合作金融這個有力杠桿,就能引導與鞏固農業生產合作與供需合作。供銷合作社應充分利用掌握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涉農主體生產經營信息,發揮“三農”服務主體的組織優勢、網點和渠道優勢以及信息優勢,努力填補農信社商業化改制后留下的農村合作金融空間,一方面積極推動“銀社”合作,創新“三農”融資產品和工具,為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經營者提供融資需求,實現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與農村金融的互動、協調發展。另一方面,供銷社還應大力拓展農信擔保、農村資金互助社、融資租賃公司等多種農村合作金融形式,甚至設立中小型合作銀行,向符合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聯合社、涉農企業等提供貸款用于包括但不僅限于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解決農業再生產投入融資難、融資貴等現實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物流技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亚洲春色欧美激情 | 中文字幕第一区第二区 | 日韩中文字幕波罗野结衣 | 日本公妇被公侵犯中文字幕 | 亚洲限制级资源在线观看 | 五月丁香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