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成都商報》報道,四川瀘州的90后農民劉金銀從今年2月起堅持每天早上6點起床,簡單洗漱后開始直播“農村生活的日常”:掃地、做飯、喂豬、插秧、打魚、捉黃鱔……,半年內收獲近10萬粉絲,打賞8萬多。作為全村唯一留守的年輕人,劉金銀的生活方式讓親友鄉鄰感到不解。即便獲得了比打工更多的收入,父母仍覺得他“不務正業”。
近年來,在追求收視率的商業動機的驅使下,大批量的“娛樂化”“低俗化”電視欄目、電視劇目開始充斥熒屏,即使一些農村題材的電視劇,也為迎合大眾娛樂的需求和通俗的口味而脫離現實、走向低俗。特別是在人人都擁有自媒體的時代,一些人為吸引網民的眼球,對農村進行惡搞與夸張,使人們加深了對農村本身物質、精神貧困及其所導致的文化低俗的印象,卻不知這并不是真實的農村。四川瀘州的90后農民劉金銀不加打扮、不加雕飾的通過攝像頭向大眾呈現真實質樸的新農村生活,雖然父母與鄉鄰不能理解,甚至說其“不務正業”,但它讓人們了解了真實的農村、真實的農業、真實的農民,因而擁有大量的粉絲和獲得可觀的打賞自在情理之中,同時也提醒我們的媒體、網絡及文藝作品都應該以原汁原味的農村景象、農業生產、農民生活來傳播農村的正能量。
首先,要多角度反映農村的發展成果。近年來,全國各地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和“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全民參與”的原則,廣泛開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涌現出了一大批文化村、特色旅游村、特色產業村。特別是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清潔鄉村”活動,進一步提升了鄉村規劃建設、生態建設和文明建設水平。如實地反映農村的建設發展成果,無疑有利于消除人們對農村貧困、落后的固有印象。
其次,要多渠道宣傳農村的多彩生活。隨著大量農民進城務工、農村子弟進城讀書,隨著媒體宣傳的日益豐富和網絡的日益強大,農村的生活已不在是過去那種單調封閉的形式了,特別是農村文化大院、農村書屋的建設,極大地豐富了農村的業余文化生活。而各地組建的農民樂隊、農民時裝隊、農民盤鼓隊、農民書畫隊等,使農村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彩。通過媒體和網絡加大對農村這種豐富多彩生活的宣傳,會讓更多的公眾看到當代農民和農村積極向上、生機勃勃的一面。
再次,要多側面弘揚農村的純樸風尚。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各地都十分注重傳承、挖掘、開發民間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因而保持了鄉土社會的淳樸和憨厚,使當地的特色民間藝術與現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呈現出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特點,有效地轉變了一些農村地區的不良風氣、陳規陋習。采取多種形式宣傳農村傳統的純樸風尚,自然會全面展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鄉土文化建設相融合的成果,感受到新農村文明風尚。
總之,我們應該從90后農民劉金銀直播“農村生活的日常”中得到啟發,更好地運用新媒體、新手段,原汁原味地宣傳農村發展的嶄新成果、農業生產的播種收割、農民生活的點點滴滴,使當代農民的正能量得到廣泛傳播。
(作者單位:鄭州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