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打好脫貧攻堅戰,近期,吉林松原市組織千名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員,采取“1+1”的方式與1000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經常性開展幫扶活動,幫助貧困戶盡快脫貧致富。(11月16日 《中國組織人事報》)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黨員干部們轉變思想觀念和工作作風,從辦公樓走出來,走到田間地頭,走進偏遠山區的農戶家中,與樸實的貧困戶人家結窮親。“1+1”的結對形式讓貧困群眾感受到扶貧干部比親人還親。《增廣賢文》中說:“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道出的是封建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冷暖炎涼。如果你是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窮光蛋,哪怕住在鬧市區也沒有人過問一聲。然而,我們的脫貧攻堅,正是對這一傳統觀念的挑戰,就是要讓那些“貧居深山”的群眾迎來最親的“遠親”。
隨著脫貧攻堅的進一步深入,貧困的范圍也在一步步縮小,貧困的根源也日漸明晰起來。大凡留到最后的,基本都是屬于“雙邊”的硬骨頭,就是邊遠和邊角地區,地域環境的影響是貧困的主要原因。近年來,為實施“精準扶貧”戰略,黨中央、國務院已經先后開拔了兩幫人馬深入基層。一是選調優秀的大學生村官到貧困山村去工作,給偏遠的鄉村帶去經驗與活力;二是選派“第一書記”進駐落后貧困村,專門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可以說,這兩支隊伍給廣大偏遠農村注入了新鮮血液。
然而,要實現真正的脫貧,光靠這兩支人馬的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廣大黨員干部勇敢地站在時代最前沿。像吉林松原市這樣,黨員干部與貧困戶“結親戚”進行“1+1”的幫扶模式吹響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集結號。但是,坊間有句俗話,叫“人不走不親”,確實很有道理。如果把“結窮親”當成一種形式,只滿足于“結”了多少,是沒有多大價值的,關鍵還在“結親”之后的相互“走動”。就吉林松原市黨員干部“結窮親”來說,還要定期進村入戶,開展“五義五送”等,確保扶貧幫到點子上、扶到根本上。
的確,黨員干部與遠方親戚“結親”后,唯有培育出深厚的情感,才有更多交心談心的機會,才能更精準地了解脫貧攻堅的進程,以便更好地制定全面脫貧的方案。為此,吉林松原市一方面根據實際情況和有關政策,堅持“一戶一策”,與貧困戶商量制定針對性、操作性強的精準幫扶措施;另一方面建立考勤考核制度,確保幫扶人員全部按時到崗開展工作,并取得成效。在這樣的“走親”過程中,干群關系更加親密,工作推進更加順利,取得工作與情感的雙豐收。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既是親人,就要讓“貧在深山”的鄉親們有“干部到我家來,不亦樂乎!”的真切感受。只有這樣,他們面對真心幫助自己的黨員“親人”,干部“親人”,才敢于坦言,敢于直言,并認真接受幫扶,樹立脫貧信心。這樣,“1+1”的結果就遠遠不是“2”了,而是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火熱場景,是一個都不掉隊的喜人畫面,更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沖鋒號。“1+1”該等于多少?答曰:力量無限,前景無限……
(作者單位: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