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社“新華視點”以今年陜西神木縣、鄭州市金水區等地在宣傳標語上出現其它地名“穿越”的抄襲,被網友戲稱“神木愛長沙”的事件為例,痛批抄文件、抄講話、抄標等“文抄公”的現象。
問題是,政府機關及其職能部門克隆舊公文、舊信息,早已不是秘密。從“開封指導漯河工作”到“邯鄲學步”,從“雙胞胎政績”到“湖南推介河南景區”,再到嵐皋縣安委會抄襲威海市安委會的文章。公文抄襲鬧劇你方唱罷我登場,不斷上演續集,讓人啼笑皆非。
各地政府機關公文抄襲事件層出不窮,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固然首先是基層懶惰的表現,公文抄襲既是文風問題,但從根子上說,也是工作作風問題。正是因為工作上得過且過,也就沒有新的思路和創意,只能照搬人家,于是即使是外地的,甚至是十年前的,也照樣可以“符合實際”,于是,照抄人家的,既省事,又“管用”,公文的抄襲之風,也就不可避免。究其背后的深層次因素,正是不立足自身實際、不著眼于解決具體問題的敷衍應付、形式主義作風,催生了假大空的“萬能公文”。
另一方面,“自上而下”的形式主義也是催生公文抄襲的重要原因。其一是由于基層事情多,忙不過來。基層工作人員事務繁雜,經常疲于應付上級布置的各種方案和通知,有的基層公務員一年要寫近300份文件材料,有的當天布置當天要,要連夜完成,根本沒有精力認真組織內容,涉及的文件、材料、領導講話多半是“照葫蘆畫瓢”。其二是由于規避“風險”的原因。基層工作人員數量有限,接到上級文件后不可能對每份文件都結合地方情況細化,最多是將文件要求但地方并不涉及的內容刪掉,如果自行調整,萬一出現疏漏就得承擔責任,得不償失”。許多基層單位在接到上級公文后,能原文轉發下去的一般就原文轉發,一般很少會加入“自選動作”,因為這樣做“沒毛病”。
文風關乎“黨風”、“作風”和“民風”,“抄襲”之風一旦泛濫,本來實際的工作必然就成為“做做文章”的形式,既脫離實際,也脫離理論,既脫離群眾,也脫離干部,將嚴重影響黨的形象和政府公信力。公文抄襲現象折射的是工作作風問題,什么樣的工作作風決定有什么樣的文風。治理公文抄襲現象,需要從上至下的轉變作風。要杜絕抄襲之風,就得避免官樣文章;就得文責自負,誰掛名誰擔責;媒體不論對誰的文章都應嚴格把關,從源頭上防止“假冒產品”。
一是要打破在紙面走走流程的慣性思維,要加強對領導干部的督察,引導和督促領導干部靜下心來干實事,把才智和精力都用到謀發展上,讓實際成果而不是官樣文章成為自己的政績;二是要從上至下改進“懸浮”之風,杜絕形式主義。干部考核要讓工作實績“說話”,而不是靠審閱滿屋子的各種總結和匯報;機關要改變動不動就伸手向基層要材料、領導干部要堅持自己寫講稿,堅決避免文牘主義,減少文山會海,落實中央精神真抓實干。
(作者地址:四川省三臺縣潼川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