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組織部聚焦脫貧攻堅,選派了283名干部到西部地區、老工業基地和革命老區掛職鍛煉。(中國組織人事報 2018年4月18日)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
報告明確提出,“鼓勵引導人才向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流動”,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這對于“老少邊窮”地區脫貧攻堅,無疑是個好消息。
打贏脫貧攻堅戰,人才支撐是關鍵,要培養一支素質高、能力強、技術硬的“精準”人才隊伍。扶貧需先懂扶貧,做好扶貧干部隊伍培訓,讓干部深入了解扶貧政策、扶貧方法、貧困地區風俗,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的提出扶貧辦法,促進產業發展,振興鄉村經濟,讓貧困群眾有效脫貧、永遠脫貧。
加強扶貧人才隊伍建設,向 “老少邊窮”地區選派干部掛職鍛煉無疑是一項“短平快”的人才建設項目。要建設好這個項目必須加強扶貧人才信息的動態管理和監督,增強針對性,避免應付任務、走走過場、虛造聲勢等現象發生。構建能夠及時了解掌握扶貧人才對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科技利用、教育培訓及文化建設等具體推動作用的信息系統,對扶貧人才做到人人有檔案、人人有跟蹤、人人有進展。監督反饋要做到及時有效,發現扶貧人才培養盲區、工作難點及流失原因,充分利用監督反饋信息指導推動扶貧工作攻堅破難,促使扶貧人才與貧困地區共同發展、利益共享、實現雙贏。
加強扶貧人才隊伍建設,不僅要重視“輸血”,更要重視“造血”。
“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啃下扶貧這個硬骨頭,更要重視扶貧人才自身培養。要在立足現有的傾斜性政策基礎上,深入推進貧困地區人才培養機制創新,建立有利于貧困地區人才脫穎而出和持續增長的育人機制,通過大力培育特色支柱產業,推進“項目聚才”和“項目引才”,多形式、多渠道挖掘培養本土專家人才,建設一支能夠示范指導和帶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實用人才隊伍,把“輸血式扶貧”轉變為“造血式扶貧”,讓貧困地區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作者單位: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