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爾縣委、縣政府先后投入近億元,建設了集蔬菜種植、試驗示范、科技培訓、種養循環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設施農業園區。產業園引進國內先進的設施種植技術,建設了12萬平方米的日光溫室、五膜拱棚、智能聯動溫室,最終在高原地區種出了高品質、高產量的蔬菜和水果。(05-14 新華社)
深度貧困地區如何構建增收致富路,噶爾縣作出了有效的探索。在發展“智能溫室”既解決了當地群眾圖吃菜難吃菜貴的問題,也為當地農牧開拓了一條增收致富路,值得點贊。
吃菜難吃菜貴深藏致富商機。西藏特別是阿里地區高寒缺氧,雨水稀少,條件艱苦,當地群眾所吃蔬菜靠從內地或相臨省份空運或長途運輸,其昂貴的價格讓很多群眾望而生畏。從80年代起,從內地來藏的淘金者,從中看到了商機,開始在高原建設溫室大棚種植蔬菜,帶動藏區群眾開始了批量生產,在滿足群眾的生活需求中平抑了菜價,群眾也償到了致富增收的甜頭。但如何進一步提升大棚蔬菜的產量,撬動群眾增收,成為了當地黨政領導思考的課題。
思路決定出路。噶爾縣在總結日常大棚生產經驗的基礎上,依靠科技的力量,創新思維方式,投入巨資,以流轉土地的方式成片建立“智能溫室”,既解決了蔬菜生產中的溫度和濕度,又提升了蔬菜的品質,促進了菜農的穩定增收。同時鼓勵建檔立卡貧困戶承包大棚經營,免去一年的租金,并通過分類培訓、務工代培等方式,提高牧民群眾的種植技能,促進一批藏族群眾就近就業,拓寬了增收渠道。“智能溫室”的建立和推廣,既提高了本地蔬菜的市場占有率,又為群眾開辟了增收致富路,實現既挎上了菜籃子,又鼓起了錢袋子的目的。
培育致富增收產業離不開黨建引領。在攻克深度貧困地區這個扶貧難題中,需要黨政領導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以上級的扶貧政策為支撐,拓展當地傳統產業的優勢,以科技為支撐,依靠農技部門的力量,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方能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不管是什么樣的深度貧困地區都能培育出具自身特色的致富產業,地處阿里的噶爾縣“智能溫室”的經驗就是如此。
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路上,雖有各種瓶頸性問題的阻繞,但只有扶貧干部有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責任感,就能依托當地的自然資源,借助群眾的智慧和科技的力量,把扶貧與扶志、扶智有機結合起來,構建貧困群眾脫貧奔康的致富路。
(作者地址:鹽亭縣金雞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