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脫貧攻堅作風年。從中央到地方,均三令五申要求堅持問題導向,集中力量解決脫貧領域“四個意識”不強、責任落實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準、資金管理使用不規范、工作作風不扎實、考核評估不嚴格等突出問題。與此同時,“扶貧干部在墻上”的類似尷尬報道,也在不斷刺激著紀檢監察干部的神經。
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雖然紀檢監察干部專職吃這碗飯,但監督從來不是一家之事。試問以少數人去監督大多數黨員干部,怎么會不出現漏洞或監督死角?問責雖能一時起到提醒警示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總會有人心存僥幸,在工作中不作為、慢作為,甚至“火中取栗”。因此,消除脫貧領域的諸多問題,不妨借鑒“朝陽大媽”的成功經驗,充分發揮群眾的監督力量,打消個別黨員干部的僥幸心理,讓公平、公正、公開的陽光進一步照亮陰暗的角落。
如何調動群眾監督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是一件看似簡單,實則困難的事。對于發達地區來說,監管手段多式多樣,不會心存顧慮。但對于西部,如四川、貴州一些落后山區來說,群眾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雖然地方紀委做了大量工作,又是開通舉報電話,又是拓展監督渠道,如發動黨員干部開展“走完最后一公里”行動。即使在這樣的前提下,一些群眾明明有口氣沒咽下,遇到調查態度卻是模棱兩可,或者回避調查?這種不信任的背后,說明有些黨員干部在扶貧工作中,心還沒有真正沉下去,沒有走進群眾的心底。
回顧過去,我黨能依靠“小米加步槍”,打敗美式武裝的國民黨,建立新中國,正是干群結下了深厚的“魚水”情誼。現在強化扶貧領域監督執紀,更需要發揚昔日“同坐一條凳、同喝一碗水、同上一條炕”的作風。換句話說,面對群眾“得了便宜不賣乖”,要先從心里去掉對方“討嫌”的想法,通過陪他喝杯茶、抽根煙、吃頓飯等方式,耐心挖掘出群眾內心真正的想法和合理訴求,然后對癥下藥,讓群眾胸中的郁氣消了,群眾自然愿意、甚至主動對調查者講實話說實情。所以,構建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天網,讓群眾甘當監督的天眼,必須用心捋順群眾的心氣,夯實干部與群眾之間的信任基石,才不會廢了力氣不討好,進而讓違紀違法行為無所遁形,。
與此同時,對于一些習慣“等靠要”的貧困戶,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把這些人從困難群眾隊伍里清理出來,不能讓這些人光享受扶貧政策卻不勞動,甚至過上好日子來“樂貧”。不然,基層扶貧干部真的難做,畢竟人心難滿、欲壑難填。同時,對于犯錯的干部,也要查清原因,分類處置。對于實干擔當的干部,在現今扶貧考核機制不變的情況下,要大膽采用容錯糾錯機制,靈活運用“三種形態”,為他們撐腰鼓勁。對于明知故犯的干部,要頂格處理,一查到底,讓他們知道黨紀森嚴,并為之付出相應的代價。如此,扶貧干部也才能心氣順,敢于擔當、清白做事,激活扶貧事業的一池春水。
馬云曾說:“職工辭職,要么工資低了,要么心委屈了。”在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同樣如此。只有群眾和扶貧干部心氣都順了,才會發自內心擁護黨的政策,對黨和國家充滿熱愛,進而在各自領域用心干事創業,也讓監督之路愈發通暢,讓脫貧攻堅之花在紀律護航下健康綻放。
(作者單位: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政務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