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的基本單元,最能體現城鄉融合發展的程度與水平。縣域整體發展、城鄉一體化聯動,鄉村全域振興就有了支撐、有了動能。經濟發展好、社會治理好的縣域,不僅能夠實現城鎮繁榮,還能讓鄉村充滿活力。集中精力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在區域一體化中謀劃縣域鄉村振興。溧陽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要在多元多層次區域合作中找準鄉村振興著力點。溧陽提出“建設長三角生態創新示范城市”奮斗目標,既要讓生態在區域一體化中更具吸引力,讓人愿意來;還要以新穎形式放大生態的魅力,讓更多人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更要通過生態優勢蓄積發展動能,在更高層次實現生態的價值;最終通過科技、人才、產業與生態融合,為縣域發展添薪續力。近年來,溧陽打造了全國首家水利設施類上市公司“天目湖”,吸引超過1900萬人次游客徜徉綠水青山,走出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產業培育在城市需求導向下實現優質供給。以溧陽為圓心,兩小時車程內生活著2億多人口,休閑、康養等新需求日益增長。作為長三角“最美凈土”,溧陽與城市共享消費群體,著力發展“環境更友好、發展可持續、群眾得實惠、政府有收益”的幸福經濟,休閑經濟、健康經濟已分別占到全市經濟總量的13.6%、8.5%。鄉村環境在城鄉融合進程中展現田園新貌。鄉村之美,美在村落,更美在全域。溧陽首倡并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的蘇皖合作示范區,聯動周邊各縣市建立生態環境共治體系和生態安全大格局。溧陽先后關停170多個采石礦、磚瓦窯、石灰窯、碼頭等,修復廢棄礦山50多個,讓山更綠;治理64座水庫、32座重點塘壩,開展新一輪天目湖水源地保護行動,實施區域治污一體化工程、全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讓水更清。2011年起,扎實推進村莊環境綜合整治,所有村莊通過省級驗收,建成“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縣”。2017年開始,以入選省級特色田園鄉村試點地區為契機,深入實施“美意田園行動”,譜寫具有溧陽特色的田園牧歌。
把空間價值增值作為鄉村振興突破口。鄉村振興的過程,是鄉村空間在縣域經濟價值鏈上不斷增值的過程,需要激活土地、生態、品牌等資源,形成聯動效應。土地綜合整理變出“金娃娃”。溧陽以農村土地綜合整理為載體,推動農業經營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轉變。鼓勵農業合作社流轉土地山林以及閑置農房等資源投入規模經營,促進富民增收。全市已累計流轉土地23.31萬畝,惠及17萬農戶。塘馬村合作社通過流轉50畝村民閑置土地,開辟“我家自留地”,返聘村民為田園管家,村集體年創收200多萬元。“溧陽1號公路”串成“金銀山”。依托“四好農村路”建設,建成全長365公里的“溧陽1號公路”,串聯起全市主要景區景點、文化遺存,以及220多個鄉村旅游點、62個美麗鄉村和特色田園鄉村,成為網紅打卡地。這條彩虹路既把游客引向詩和遠方,也將沿線農副產品帶進千家萬戶,富硒軟米、兩灣白芹等優質產品成為游客競相采購的“爆款”,特色瓜果種植基地通過舉辦節慶活動吸引游客、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天目湖”示范引領塑造“金招牌”。溧陽冠以“天目湖”品牌的農副和旅游產品有100余個,天目湖砂鍋魚頭和天目湖白茶最具吸引力,為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打開新空間。與此同時,農旅融合潛力凸顯,去年,全市僅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就超過810萬人次,實現農旅收入37億元,帶動5.2萬戶群眾增收。
以解決人的問題把準鄉村振興關鍵點。鄉村振興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發展。溧陽致力于建設“精神煥發的富美農村”,核心就是解決人的問題。農村事有人管。在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作用的同時,溧陽首創鄉村“百姓議事堂”,探索村民參與式治理路徑,做到 “大事一起干、好壞一起評、事事有人管”。去年,全市“百議堂”共收集社情民意5680多條,化解矛盾糾紛2340余個。農村活有人干。吸引有眼光、有情懷、有實力的“能人”投身鄉村建設。大力實施“溧商回鄉創業”工程,三年落地項目26個、總投資59.8億元,海歸博士仲春明創辦的“美岕樹屋”享譽業界。培養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回鄉創業的溧陽籍大學生已達823名,累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4萬余人。農村房有人住。引導激勵優秀教師、醫生到鄉村工作,推動 “微民生”特色品牌向鄉村覆蓋,一元制“鎮村公交”在全國推廣,讓生活在鄉村的人有更多獲得感。著力加強農村困難群體保障力度,建立以低保、醫保、資助、救助、保險為主體的“一攬子”兜底體系,讓困難群眾有更多幸福感。
(作者系溧陽市市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日報》2019年4月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