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是將產業振興的目標順利實現,通過產業振興促進農業增產增值,農民增收。鄉村振興視域下,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突出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順應新型城鎮化大勢,處理好傳統農業和特色農業的關系,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動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縣域經濟的特征
——地域性。縣域經濟屬于區域經濟的范疇,擁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很強的市場開放性與地方獨立性。縣域經濟的地域特色和當地的人文環境、資源稟賦、自然地理息息相關,因此也是特色經濟。縣域經濟的發展通常是由當地政府引導和調控,充分利用縣域內的生產力和人文、自然資源,發展形成特色鮮明的地方產業和經濟格局。
——綜合性。縣域經濟作為綜合性經濟體系的一種,在縣域范圍中囊括了形式多樣的經濟活動,具有十分完整的循環功能。這些經濟活動包括了三次產業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環節,其中包含了多種經濟成分和多層次的隸屬關系。這就要求在研究和決策縣域整體發展時統籌規劃,正確處理好縣域內部的諸多發展要素,從而推動縣域經濟全面、協調、健康發展。
——層次性。縣域經濟在發展中具有十分顯著的層次性特征,而這也符合區域經濟學中“梯度推進”和“中心輻射”兩項理論。通常,一個縣域的發展往往以縣城為中心,并由此擴大到周邊鎮(鄉)地區,具體體現在城鄉結構、生產關系以及生產力的多層次關系上,而這種動態的層次性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將由經濟中心的高層次逐漸向其附近的低層次輻射。
——開放性。縣域經濟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流動的縣域生產要素上,這種流動不僅在縣域內部,并且也包括了縣域外部的流動。生產要素的流動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由于縣域內的資源、人口和行政面積有限,因此要想形成一個完整的經濟體系無疑十分困難,只有進一步對外開放,充分利用本地優勢,吸納并集聚生產要素為我所用,才能實現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探索縣域經濟發展新路徑
——轉變發展理念。推動縣域經濟高質發展,首先要革新發展思路。縣域經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思路和統一的發展模式,要與自身區域的產業結構層次、科技創新能力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相結合,明確經濟發展新方向,找到適合自身的經濟發展模式。要以自身區域實際發展水平為基礎,認真實落新的發展理念。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改變傳統的種植農業方式,走第一產業(農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融合發展的道路。如整合土地集中利用,建設高標準、規模化的現代農業采摘園、種植園等,融入觀賞、農事采摘體驗等項目,吸引周邊城市居民到鄉村觀光、消費,繼而帶動鄉村旅游發展。農旅融合發展可以改變傳統農業經濟效益低、農民收入不高、生產主動性差的現狀。只有把傳統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結合起來,才能創造更加理想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村經濟良好發展。因此,要毫不動搖地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在保護好自然環境的基礎上走產業融合發展的道路。
——升級農村基礎設施。要通過“四好農村公路”建設,有效解決縣、鄉公路安保、鄉村斷頭路等問題,從而增強縣、鄉公路網絡化水平,提高農村公路通達深度,繼而建成群眾出行方便安全、城鄉布局協調的城鄉道路網絡。要切實增強水利保障能力,提高農村飲水安全,將供水管網擴展到鄉村,實現城鄉集中供水。同時,要積極開展大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加強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以及中小河流治理等。要改革農村能源供給,通過農村電網改造,更新農村電力設施,加大峰谷電價的推廣力度,進一步增強農村電網供電質量,把城鄉電價差距顯著縮小。要進一步強化電力配送體制改革,借助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農村供電設施建設。要改造升級現有的農村通信網絡,促進網絡通信質量提高,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進程。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首先,要建立健全財政管理制度和相關配套制度,對各縣域收入進行合理分配,把稅收支配權力下放給縣級人民政府,將各縣級政府的財政職能最大化發揮出來。其次,對轉移和支付結構進行調整,增加一次性轉移支付的占比,有效控制一些不必要的支出,拓寬縣級財政的利用空間。最后,大力引入市場機制,支持縣級財政向市場融資。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縣域經濟的發展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因此,要將市場的導向作用最大化發揮出來,給予縣域企業發展動力,使其可以更好地在市場融資,通過引入更多民間資本推動縣域經濟實現良好發展。同時,倡導各類金融機構建立起與縣域經濟相適應的新型金融服務機制,擴大“三農”信貸規模,進一步強化信貸服務功能。
——大力發展農業。一是發展特色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眾所周知,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農業產業占比較高,目前農業現代化水平依然很低,同時在全國總人口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比例較大。因此,在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提高農民收入是首要目標。當今,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為農業示范園的發展、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提供了有利條件。要重視保護耕地,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標準,逐漸實現農業生產集中化、機械化目標。此外,還要積極運用先進的生產技術,立足于現代農業的具體要求,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培育優質種苗,提高農產品品質,并打造優勢品牌,最大化發揮農產品的品牌效應,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城鄉同步發展,使鄉村振興的目標順利實現。二是落實土地綜合整治工作。近年來,我國人口和土地之間的供需矛盾越來越嚴重。因此,發展縣域經濟務必要努力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優化配置資源,確保土地資源分配的合理性。要進一步強化土地自身的供應能力,最大化借助荒地和荒山構建產業園,盡量不占用農耕土地;要進一步強化農業土地的綜合整治工作,在確保農業用地不減少的基礎上,保證城鄉建設用地。同時,立足于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科學制定土地整治規劃,合理利用閑置土地,盤活土地容量。工業用地方面要支持引導企業建設標準廠房,減少不必要的配套設施,提高建筑容積率。
——招才引智,優化人力資源。大力實施回歸工程,出臺系列政策,吸引人才回鄉,鼓勵外出人員回到家鄉創業。通過回歸工程形成縣域內土地、人才、資金、產業匯聚,通過開展電商服務職業農民培訓等,培養產業人才、鄉土人才,為本地人打造出干事創業的大環境。同時,還要不斷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加大村干部教育培訓力度,積極培養村級后備干部,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要定期培訓村級黨支部書記,不斷提高村黨支部書記的政治素養和工作能力,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書記的先鋒引領作用,帶動當地群眾發展產業,推動實施鄉村振興,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總之,推動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和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結合實際,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不斷提升產業能級,強化品牌效應,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當代縣域經濟》2021年第三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